方法总比问题多ⅱ-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49年11月5日,张治中作为国民党政府代表团团长,到北平同共产党代表进行和平谈判。周总理恰恰利用了这个机会,因为张治中虽然已经“投共”,但通过他们在国民党的故交旧友,向蒋介石递送一封信,仍然轻而易举。
就这样,在周总理安排的酒宴上,张治中见到了熊向晖。一番介绍之后,张治中大吃了一惊,因为他刚刚知道熊向晖原来是共产党。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二单元 培养四两拨千斤的思维(3)
果然不出周总理所料,张治中立即写信给蒋介石说了此事。而此时,胡宗南和蒋介石因为战略问题发生了矛盾,蒋介石看到这封信,直接动摇了他对胡宗南的信任,以致四次拒绝胡宗南弃川的计划。
当他猛然意识到自己铸成大错时,立即批准了胡宗南第五次弃川的请求,可是胡宗南集团大势已去。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周恩来主要找准了这两个最有影响的“用力点”:绝佳的时间,绝对有影响的人物。结果,周总理不费一兵一卒就轻易地摧毁了蒋介石对胡宗南的信任,以致胡宗南的军队遭受了致命性的重创。
那么,我们在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时候,怎么才能找到最有影响的“用力点”呢?
(1)眼光要独到,善于发现有利的关键时机
周总理在西南战役刚刚打响几天这个关键时刻,公开熊向晖的真实身份,就是为了挑起蒋介石和胡宗南的矛盾。
(2)要统筹全局,善于抓住问题关键
像周总理安排熊向晖“亮相”,就是要让蒋介石产生一个印象:给胡宗南当了13年副官的熊向晖,竟然是共产党的人。不管是胡宗南缺乏察觉还是隐瞒不报,这都是足以让蒋介石对胡宗南失去信任的事。所以,当胡宗南要弃川南逃时,蒋介石怎么能不怀疑他的动机,从而阻止他这样做呢?
只有统揽全局,才能看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只有把住关键点,才能产生“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所以,一般人要把工作做好,想轻轻松松取得更好的工作成效,不妨留意一下最有影响的“用力点”。智慧型员工也绝不会蛮干,他们总是能找到这个“用力点”,然后发力。
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有员工总是疑惑:为什么精心做出来的计划,最终却没有通过?为什么做了很多工作,产品的销售却还是不尽如人意?是计划不够好或者产品还不令人满意吗?原因到底在哪里?
原因可能很多,但是其中一个可能就是你不善于影响有影响力的人。
提起可口可乐,可以说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你知不知道可口可乐也曾面临着倒闭的危险。
二战期间,美国也卷入了世界大战的漩涡。紧张的战事,使可口可乐的经营陷入困境:国内销售情况不佳,国外销路更是一筹莫展。可口可乐之父伍德鲁夫为此忧心忡忡,为可口可乐的未来感到非常担忧。
此时,他的一个下属找到他说:“战争在别人眼里是助力,我们为什么不能利用战争,让它成为我们公司发展的助力呢?”
伍德鲁夫恍然大悟,于是他想出了这样一个办法:向国防部的领导提出建议:为了体现对士兵们的爱,将可口可乐成为军需品,让士兵在全世界都可以喝到他们喜欢的可口可乐。
国防部听取了他的建议。这一来,可口可乐的生产和销售不仅没有受到影响,而且它还被带到世界各地。不仅如此,可口可乐公司还因此发展了与军界一些重要将军的关系,并能充分利用他们帮助可口可乐提升影响力。
艾森豪威尔将军是盟军统帅,在凯旋回国后,有关部门为他开了庆功宴。等到他演讲时,他说:“在讲话之前,我有个请求。”
大会主持人赶紧问什么要求。他的回答是:“请给我一杯可口可乐。”
结果引起一阵哄堂大笑。有人给他递上了一杯,但是他喝完后又说:“对不起,我还有一个要求。”
大家接着再问他有什么要求。没想到他的回答竟然还是:“请再给我一杯可口可乐。”
这次,一下子引起了轰动效应。到了第二天,当地媒体纷纷对这件事做了报道,可口可乐顿时家喻户晓。与此同时还产生了“名人效应”:“我们的常胜将军都喝可口可乐,我们也喝。”
而这种所谓的“名人效应”,其实就是去影响有影响力的人,继而让他(她)影响更多的人。
循规蹈矩不如“讨巧”,在我们的工作中,我们也完全可以去影响那些有影响力的人。
假如你是一位卖除草机的推销员,工作了好几个月,一台机器也没推销出去,领导不得不给你下了最后通牒:“如果你一个月后还是卖不掉一台,你可以回家了。”
你会怎么做呢?放弃还是想尽一切办法把机器推销出去。
有一个人是这样做的:一天,转了半天的他坐在公园的长椅上一边啃着干面包,一边读着报纸。
突然,他眼前一亮。原来报纸上报道了总统的小花园的消息,他灵机一动,“腾”地站了起来。他回到家后,就立即写了这样一封信:
“亲爱的总统先生:
您的公园真是不错,但是草都已经长高了。我知道您工作实在太忙了,没时间打理,而您的妻子需要照顾孩子。我想,作为一个普通公民有义务代表所有公民为你做件事:一部除草机可以帮您减轻您和您妻子的负担……”
结果,总统看了这封信后,被他的话感动,于是就买下了一部。
这件事引起了强烈的震动,人们都知道了总统用的什么牌子的除草机。于是,这款牌子的机器一时间供不应求。结果可想而知,他留在了公司。
在以后的工作中,他找到了这个窍门,而且每次都会见效,他的业绩也迅速提升。
这位推销员的智慧之处就是,他让总统购买自己的机器,从有影响力的人物开始打开销路。
很多人都像这位普通的员工一样在为了出工作成效,到处奔波或者忙忙碌碌,结果每天不是加班,就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
假如,你也是一名推销员,向某个公司推销产品,你就不要一进门只要一见到人就滔滔不绝地推销,这样会收效甚微,而且还累死累活不出成绩。不妨这样:首先了解这个公司比较有影响力的人物有哪些,然后看看他们是否需要你所推销的东西。
接着,你就开始想出最好的,他(她)最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完成推销。只要这些有影响力的人被你“攻克”了,他们就会帮你“攻克”更多的人。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二单元 培养建设性思维(1)
第十一章
最有效的工作,往往是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这就是建设性思维的最大魅力。
永远要胸怀大局。为了实现个人或小部门的目标去损害大局,必然是伤人又伤己。
学会把“战胜策”变成“全胜策”,就会损失最小,效果最大。
改“意气用事”为“志气用事”,就会变得更成熟、更有效地处理问题。
永远要有大局意识
要让自己的工作和行为有价值并创造更大的价值,还得多一点建设性思维,少一点破坏性思维。一个智慧型员工,必然会培养自己的建设性思维。
所谓建设性思维,就是在解决问题时,一定要抱着最积极的态度,以最佳方式达到最佳效果。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这就是建设性思维的最大魅力。而建设性思维的第一要求,就是要有大局意识。
2008年春,一个轰动全国的“返航门”事件,暴露了如果员工缺乏大局意识,会造成多么可怕的破坏性效果。
事情是这样的,2008年3月31日,东方航空公司云南分公司一架从昆明飞向西双版纳的航班,已经到达机场,并准备降落。可就在这时,飞机却突然再次升高,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按原路返回了昆明。
乘客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都十分紧张,对此,空姐的解释是:“天气不好,只好返航。”
没想到,飞机升至千米高空时发生了强烈颤动,乘客更加恐慌,直到三十分钟后,飞机降落在昆明机场,大家才松了一口气。
在机场候机厅等了一晚上后,乘客们第二天才乘上了飞往西双版纳的航班。
这次延误事件,真的就是天气原因这么简单吗?一番调查后,一个让大家瞠目结舌的事实出现了:
这次返航的原因,真正的原因并不是天气,而是飞行员因为不满东航的奖金分配、征税比例等,为了表示抗议才做出了这样的举动。
自己的问题需要解决,这可以理解,但是采取这样的方式进行抗议,毫无疑问是不识大局的举动,由此带来了一系列不好的后果:“返航”事件发生后,中央电视台等媒体纷纷报道,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要求严肃处理有关责任人。
4月16日,中国民用航空局因为“返航事件”对东航做出处罚:一、停止东航云南地区部分航线、航班的经营权,交由其他航空公司经营;二、对东航处以人民币150万元罚款,上缴国库。
由于停止了部分黄金航线,东航公司预算主营收入将减少405亿元,更重要的是,很多顾客都对东航失去了信任,这是花多少钱都弥补不回来的。
在有关部门的督促和社会各界的压力下,2008年7月2日,东航总部对所认定的11次人为返航的13名飞行人员进行了严肃处理:对在返航事件中情节较重的1名机长停飞,给予开除党籍处分;3名飞行教员分别停飞一至两年,给予留党察看处分。对于另外2名飞行教员和2名机长,分别取消教员和机长资格、降为副驾驶,并给予党内严重警告或警告处分。其他5名参与返航情节较轻的飞行人员也已暂停飞行,经教育整顿和严格检查后重新认定从业任职资格。
针对此次事件暴露出的管理问题,东航严肃追究了8名相关领导人员的责任。对云南分公司总经理、党委书记和分管副总经理给予党内警告处分,两名主要领导免去原任职务;对云南分公司飞行部、相关飞行分部5名领导人员分别给予党内严重警告或警告处分,其中4人免去职务。
这样的处分够严厉了。可是面对这样的处分,乘坐这次航班的乘客并不满意,他们纷纷表示愤怒,有的已经委托了律师,要求“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追究当日航班飞行员的刑事责任。
社会各界对这些飞行员也纷纷指责:掌握了上百名乘客生命安全的飞行员,为了一己之愤,竟然做出这样的举动,太缺乏法律意识和职业道德了。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二单元 培养建设性思维(2)
通过媒体的报道,我们知道东航在许多方面需要改进,包括处理好飞行员利益等方面,但毫无疑问,这位东航领导的观点,一点都没有错:不管有什么矛盾没解决,不能以损害旅客的权益,作为达到自己目的的手段。东航这些飞行员的做法,是不重大局、不负责任的体现。其结果是弄得两败俱伤,更受到方方面面的指责。其教训值得所有员工借鉴。
永远要记住:一个智慧型员工,必然是时刻胸怀大局的。如果没有大局意识,往往是不仅给单位和其他人造成不应有的损失,也给自己带来痛苦乃至灾难。
从“战胜策”到“全胜策”
建设性思维的另一特点,是改“战胜策”为“全胜策”。“战胜策”和“全胜策”是针对策略而言的,它们分别以两本兵书所展示的思想为代表。
克劳斯维茨所著的《战争论》一书,是西方最著名的军事理论,其核心原则是“无限度地使用暴力”,最终目标是彻底地消灭敌人,它运用的就是“战胜策”。而《孙子兵法》里,最高目标是“全我以存,全敌以降”,“上将攻心,中将伐谋,其下攻城”,它运用的就是“全胜策”。
简单地说,“战胜策”是为了目前的利益和胜利而不惜一切代价。而“全胜策”则是要以最小的损失,得到最大的胜利。
将“全胜策”用到工作中来,就必然会实现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这样的工作必然是最有效的。
1861年至1865年的美国内战,最终维护了国家统一,在美国历史上不仅非常重要,而且还给了我们一个极有价值的启示。
我们不妨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在这次内战中60多万士兵不幸丧失生命。如此惨烈的战争为何没有留下南北隔阂,互相猜疑,互不信任的后遗症呢?
要知道:在一场战争之后,要实现民族的和解和团结,是当今世界最难的事。理解了这一点,小到治理好一个单位,大到促进世界和平,都有很重要的作用。
那么,当初美国的这一奇迹是怎样创造的呢?
在格兰特将军带领下,北方由弱转强,夺得了最后的胜利。当南方败局已定的时候,林肯总统和格兰特将军却并没有表露出喜悦,反而显得十分忧虑,他们担心战后的美国人民会陷入互相敌视和不信任中,更担心南方会陷入无休止的丛林游击战。如果真的是那样,那么战争就远远没有结束,南方依然是南方,北方依然是北方,这种分裂状态将严重影响美国的发展。
与此同时,南军统帅罗伯特·李将军也面临着痛苦的抉择:是放下武器,还是继续抵抗?作为军人,他非常清楚地看到,如果继续游击战,必然会给同胞带来长期的痛苦和牺牲。但如果投降,自己很可能会被南方残余势力送上绞刑架。考虑再三,他毅然做出了一生中最重大的决策:向北方投降。
面对李将军的这一非凡举动,格兰特将军也表现出了不同一般的气度,对南军全体将士郑重承诺:南军军官可以携带手枪或佩剑,每个军官和将士都可以得到一份由他签署的证明书,证明他们是放下武器的平民,可以自由地回到家乡,不予追究,不受歧视。
格兰特将军一共为南方将士签署了近3万份的证明书,保证了他们重新获得平静平民生活的权力。
就这样,在南北双方领导者的共同努力下,历时4年的内战,就这样和平地解决了。
这样的做法,其实就是“全胜策”。
不难想象,如果当初双方的将领抱着非得拼个你死我活的态度,那么战争还将延续多久、美国能不能有今天的发展,都只是一个未知数。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二单元 培养建设性思维(3)
不要以为只有在战争中需要运用“全胜策”,其实任何工作,都需要有“全胜策”的思维。一个真正智慧的员工,在运用“全胜策”的智慧时,会做到以下几点:
(1)不以图一时之痛快,而以“最小成本获最大成效”为指导方针。
(2)不会把目光局限于眼前的成功,还会看到成功背后存在的隐患。
(3)目光远大,并时刻关心事情的发展趋势。
(4)考虑问题全面,能够彻底地将问题解决掉。
当方方面面都圆满、各种利益都兼顾的时候,问题自然就会迎刃而解,而机会也会不期而至。
“三思而后行”
许多员工工作很有热情。热情是重要的,但光凭热情一个劲地往前冲,往往很难解决问题,甚至会引起一些不应有的新问题出来。
这时候该怎么办呢?就应该三思而后行。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