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

第8章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第8章

小说: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论做什么工作,哪怕是最普通、看起来最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只要加入智慧,就能够做到与众不同。

    在很多杂志上,都曾经刊登或转载过一篇刘润写的《一个出租车司机的MBA理论》的文章。文章写的是刘润有一天要从上海的徐家汇赶去机场,于是打了一辆大众出租车。在车上,司机对于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赚最多的钱,给他上了一堂生动的MBA课。

    我们来看几段这位出租车司机的精彩话语:

    “我做过数据分析,每次载客之间的空驶时间平均为7分钟。如果上来一个起步价,10元,大概要开10分钟。也就是每一个10元的客人要花17分钟的成本,就是98元。不赚钱啊!如果说载浦东、杭州、青浦的客人是吃饭,做10元的客人连吃菜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撒了些味精。”

    这哪里是一位出租车司机,分明是一位精明的成本核算师。

    有了成本核算后,接下来该怎么办?

    “千万不能被客户拉了满街跑。而是通过选择停车的地点、时间和客户,主动地决定你要去的地方。”

    那么这位司机又是如何做到主动决定自己要去的地方的?

    “那天在人民广场,三个人在前面招手。一个年轻女子,拿着小包,刚买完东西。还有一对青年男女,一看就是逛街的。第三个是个里面穿绒衬衫的,外面羽绒服的男子,拿着笔记本包。我看一个人只要3秒钟。我毫不犹豫地停在这个男子面前。这个男的上车后说:延安高架、南北高架……还没说后面就忍不住问,为什么你毫不犹豫地开到我面前?前面还有两个人,他们要是想上车,他也不好意思和他们抢。我回答说,中午的时候,还有十几分钟就1点了。那个女孩子是中午溜出来买东西的,估计公司很近;那对男女是游客,没拿什么东西,不会去很远;你是出去办事的,拿着笔记本包,一看就是公务。而且这个时候出去,估计应该不会近。那个男的就说,你说对了,去宝山。”

    那么他这样做,最终的效果又如何?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二单元 要努力工作,更要智慧工作(3)

    “在大众公司,一般一个司机一个月能拿三四千回家。做得好的大概5000左右。顶级的司机大概每月能有7000。全大众2万个司机,大概只有2~3个司机,万里挑一,每月能拿到8000以上。我就是这2~3个人中间的一个。而且很稳定,基本不会有大的波动。”

    从这位出租车司机的故事中,或许我们就能够感受到,为什么“老黄牛”也需要插上智慧的翅膀。

    和这位出租车司机相比,别的出租车司机做的是同样的工作、花的是同样的时间,但为什么效益却相差那么多?

    这就是工作运用了智慧还是没有运用智慧的区别。

    当我们从一味埋头苦干中走出来,用心去寻找方法时,就会发现,原来每一份工作、每一件事情,都可以用智慧去武装,都能够用最省时省力的方式,达到最好的效果。

    找对你的方向

    大家都知道龟兔赛跑的故事,兔子因为在比赛中睡着了而输给了乌龟。在一次培训课中,我讲到“新龟兔赛跑”的故事:这次兔子没睡觉却还是输了,请大家分析这是为什么。

    有人说,赛跑时要经过一条河。乌龟是直接游过去的,而兔子是绕过去的,所以乌龟赢了。

    有人说,这是只花心兔子,他在赛跑时遇到一只母兔子,就忘记了比赛,谈恋爱去了。

    还有人说,因为兔子方向跑反了!

    这里最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因为跑反了方向。

    在职场中,无论你多么聪明,无论你多么拼命,如果努力的方向不对,一切都是背道而驰的穷忙、瞎忙,结果只会离成功越来越远。

    我们回到第一节,再看那两个业务员:

    老业务员一接到任务,立即开始行动,以为只要执著,就一定能成功,但结果却并不理想!而新业务员明白,要完成任务,首先必须让对方接受自己,于是先从接近经理、找他感兴趣的话题开始。因为方向对了,最终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很多时候,成功除了勇敢,坚持不懈外,更需要方向。方向对了,成功就来得更快。

    成功起始于正确方向的选择,方向是成功的根基。选择了正确的方向,才具备了成功的可能性。作为一名智慧型的员工,想要在职场中取得成功,首先必须选对方向,让路在脚下,成功才会在眼前。

    在强调“方法总比问题多”时,我经常讲这么一个观点:方法重要,但方向更重要!

    明确你的目标

    要想将自己从“穷忙、瞎忙”的状态中摆脱出来,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明确你的目标。只有首先明确目标,接下来才会有实现这个目标的清晰思路,这步该做什么、下一步又该做什么,才会有条不紊,不至于做到最后徒劳无功。

    新东方学校的创始人俞敏洪在谈到自己的成功时,说这和他小时候父亲做的一件事有很大的关系。

    俞敏洪的父亲是个木工,他有个习惯,就是在帮别人建完房子后,会把别人不要的碎砖乱瓦捡回来。

    俞敏洪不明白父亲为什么要把这些“无用”的东西搬回家,“直到有一天,一间四四方方的小房子居然拔地而起。父亲把本来养在露天到处乱跑的猪和羊赶进小房子,再把院子打扫干净,我家就有了全村人都羡慕的院子和猪舍了。”

    这件事给了俞敏洪很大的启示,以后无论做什么事,他都会问自己两个问题:

    一是做这件事情的目标是什么。因为盲目做事情就像捡了一堆砖头而不知道干什么一样。

    二是需要多少努力才能够把这件事情做成,也就是需要捡多少砖头才能把房子造好。之后就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砖头不是一天就能捡够的。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二单元 要努力工作,更要智慧工作(4)

    “我生命中的三件事证明了这一思路的好处。”俞敏洪说。

    第一件是他的高考,目标明确:要上大学。第一年第二年都没考上,第三年继续拼命“捡砖头”,终于进了北大;

    第二件是背单词,目标明确:成为中国最好的英语词汇老师之一,于是开始一个单词一个单词地背,最后终于背下了两三万个单词;

    第三件事是做新东方,目标明确:要做成中国最好的英语培训机构之一,然后就开始给学生上课,平均每天给学生上六到十个小时的课,很多老师倒下了或放弃了,但他没有放弃。

    结果,三件事他都做到了。这就是目标明确所产生的效果。

    哈佛大学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他们对条件相似的一些青年人进行了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结果发现:3%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长远目标;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60%的人只有一些模糊的目标;27%的人根本没有目标。

    25年后,那些3%的人全都成了社会各界的精英,行业领袖;那些10%的人都是各专业各领域的成功人士,事业有成;那些60%的人大部分生活在社会中下层,事业平平;那27%的人过得很不如意,工作不稳定。

    这两个案例告诉我们,不管有什么样的目标,但目标必须明确。那些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做法,虽然从表面上看,你似乎很努力,但最终的结果还是做了很多无用功。

    要想忙得有效果,就要像俞敏洪一样,首先明确一个目标,然后通过各种方法,让目标变成现实。

    完善你的策略

    有时候,尽管你的方向对了、目标也很明确,但发现忙来忙去,还是没有任何结果。这时候,不妨想一想,是不是策略不对,还有没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有家国外的摩托车公司,想了各种促销办法,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但销量仍然丝毫没有提升。看上去,他们的销售手法似乎并没有什么问题。产品的主要消费者是年轻人,且他们生产的摩托车无论从质量还是性能上,都相当不错。按理说,销售不应该这么糟糕。

    那么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其中有一个销售员,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做了大量的市场调查。结果他发现,很多年轻的消费者都透露了这样一种想法:自己最想要的还是汽车,现在骑摩托车,不过是经济条件有限而不得不暂时做出的选择。

    了解了这一点,他不由得想:过去公司为了提高销量,把着重点放在了提高摩托车的质量上。但这样一来,消费者看到他们生产的摩托车越来越耐用,很可能就会产生一种抵触心理:用这样的摩托车,何时才能换成一辆汽车啊!

    针对消费者的购买心理,他向公司建议:与其投大量的资金用于摩托车质量的提升和对此进行宣传上,不如改变一下策略,将重点放在让自己的摩托车能够给大家带来汽车的联想上。

    公司采纳了他的建议,在生产的摩托车上装上了类似于汽车悬挂的大号码牌照和汽车使用的汽笛。

    结果,这种新型的摩托车一上市,立刻受到了广大年轻人的青睐,销量节节攀升。

    由于这位员工摸清了年轻人的心态,了解到并不是消费者不买,而是他们不希望与自己买汽车的心理相冲突,由此最终找到了突破点,制定出了更完善的销售策略。别看这一小小的改变,所起到的作用是相当大的。

    在工作中,我们也会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看似合理的方案,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甚至还老出差错。这时候,就不妨想想,还有没有更完善的策略。在动手做事前先制订完善的策略,不仅能节约时间和资源,更能体现我们工作中的聪明才智。

    少花力气,多办事,是一个智慧型员工必备的素质。找到方向,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再有一个完美策略,工作起来才会事半功倍。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二单元 决不做无效的“能人”(1)

    第八章

    职场中不是没有能干的人,但一个十分残酷的现实是:一些有才能的人竟然最无效!

    事实上,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是否有效,并不取决于他有多少才能,而是看他能否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否在团队创造自己的最大价值。只有你将才能转化成价值,工作才会卓有成效!

    “有才能的人往往最无效”

    当你看到这个标题时一定吓了一跳,在我们以往的认识中,才能越高,越具有竞争力,工作也越有效。但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却抛出了这个令人振聋发聩的观点:有才能的人往往最为无效!

    你觉得他是危言耸听吗?不妨先听听这样一个故事:

    前几年,一支由7人组成的业余登山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支队伍之所以引人注目,除了因为要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外,还因为登山队伍中有两个响当当的人物:一个是深圳万科集团董事长王石,另一个是比王石小整整十岁的队友。

    当时王石已年过50,很多人都质疑:“要想征服世界第一高峰,王石行吗?”

    而王石的这位队友,在北京怀柔登山基地训练时,一般人登山负重最多只有20公斤,他负重40公斤仍然行走自如;别人走两趟,他能走三趟。

    大家一致认为:“他一定会第一个登顶!”

    可登顶的结果,却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王石是登上顶峰的四个人中唯一没受任何伤的一个,而他那位被大家一致看好的队友,却由于体力不支,在接近8300米的时候不得不放弃攀登。

    这时,回过头来看看王石和那位队友在登山过程中的表现,就会发现,成功和失败都不是偶然。

    在7个人当中,王石是最受关注的人物,可是他十分低调,甚至在登山前就声明决不接受任何人采访,而且不管上山沿途风景如何美丽,他都不会流连其中,只是默默登山。而他那位实力雄厚的队友却恰恰相反:接受记者采访,每天上网回帖子,全程拍摄登山过程,把相关图片发给家乡媒体,欣赏所到之处的美景……一路上他忙得“不亦乐乎”,等到快到山顶的时候,他的体力已经消耗殆尽,无奈之下,只好放弃登顶。

    事后,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王石说了这样一句话:“自从第一脚踏上珠峰,我的心中就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登顶,任何与此无关的事情我一概不做。”

    “脚踏实地,不做任何与目标无关的事。”我想,这不仅是王石登顶珠峰成功的秘诀,也同样是他事业成功的秘诀!

    再看看那位队友,其实无论是体能、还是专业技术上,他都比王石强,也比其他所有队员强,但为什么本来最应该成功的人,最后反而失败了?

    这就是德鲁克所说的“有才能的人往往最无效”。当自己的才能不能为目标服务时,所谓的才能,就不过是一张废纸。

    有才能的人之所以往往最无效,不外乎六个原因:

    (1)不能将能力聚焦于目标

    王石那位队友,虽然在体能、专业技术等方面都比王石强,但是他错误地觉得自己同时可以做好所有的事情,结果分散了太多的精力,把主目标给丢了,最终反而是所有的事情都没有做好。

    所有的事都想做好,结果是所有的事都做不好。

    (2)没有认识到才能本身并不是成果

    这正是德鲁克指出来的问题:“他们也不知道,一个人的才能,只有通过有条理、有系统的工作,才有可能产生效益。”

《方法总比问题多Ⅱ》 第二单元 决不做无效的“能人”(2)

    (3)将大量时间花在毫无意义的抱怨上

    有能力的人很容易觉得自己怀才不遇,于是抱怨环境、挑剔工作、指责同事、埋怨上级,整天牢骚满腹,好像所有人都亏欠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如意的人。抱着这种心态去工作,效益低下不说,还会成为给单位添麻烦的人。

    (4)想得太多,做得太少

    有才能的人往往思维活跃,思想一碰就响,火花一撞就亮,兴奋点一起来,不管条件成不成熟,计划先列出一大堆,等到真正要实施了,才发现这个有困难,那个行不通,白白做了太多的无用功。

    (5)只愿做大事,不愿做小事

    遗憾的是,工作中往往不会有什么突如其来的“大事情”,相反,很多“大事情”和“大成果”都是通过一件件小事情累积而成的。大事等不来,手边的小事不愿干,当然就会成为最无效的“能人”。

    (6)缺乏团队精神

    有能力的人,容易觉得自己无所不能,不需要别人的配合,也不愿意和不如自己的人合作,然而他却没有想到,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

    这六种状态,造成了工作中很多“无效能人”的出现。他们要么沉迷于空想;要么穷忙瞎忙,忙不到点子上;要么成为职场中的“祥林嫂”,把时间浪费在与工作无关的喋喋不休的抱怨上。而一个真正想在职场中获得发展的智慧型员工,绝对不会让自己成为无效的“能人”。他非常清楚:才能不等于成效,才能只有真正转化成价值,才是一个有效的能人。

    紧紧聚焦于你的目标

    要想不做无效的“能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紧紧聚焦于你的目标。

    前不久,我们想招一个文秘。尽管负责这次招聘的负责人在通知应聘者前来面试的时候,一再叮嘱让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