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 >

第13章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第13章

小说: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剧的主人公流浪汉沙金认为人们不仅要“喂饱肚子”,而更重要的是应当为 

  崇高的生活目的而奋斗,要相信人的力量会改变一切的。高尔基借沙金之口 

  表达了自己的革命思想和阶级立场。 

       1906年,高尔基在美国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母亲》。它的出现,标 

  志着作家思想和艺术上的成熟,揭开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篇章,在世界 

  文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两次革命之间的创作(1908—1917) 

       1905年革命失败以后,俄国进入“斯托雷平”反动统治时期,高尔基曾 

  居住在意大利的卡普里岛。由于受当时以巴格丹诺夫为首的马赫主义观点的 

  影响,高尔基的思想发生了变化,一度犯了“造神主义”的严重错误,赞成 

  用所谓“宗教无神论”的理论去创造一种新的社会主义之神。这一错误集中 

  反映在1908年创作的中篇小说《忏悔》中。他在作品中试图创造一种以崇拜 

  人民集体的力量为宗旨的新宗教,歪曲了人民的形象和现实。列宁发现《忏 

  悔》的错误后,对他进行了严肃的批评。同时,也对高尔基作了全面、公正 

  的评价:“高尔基毫无疑问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他对无产阶级 

                                                          ① 

  艺术作出了许多贡献,并且还会作出更多的贡献”。经过列宁热情的帮助, 

  高尔基逐渐改正了错误,并于1913年回到了俄国。这一时期高尔基创作的重 

  要作品有中篇小说《夏天》(1909),反映了农村的尖锐矛盾,表现了被1905 

  年革命唤醒的青年一代的成长;以童话形式反映现实生活的短篇故事集《意 

  大利童话》 (1911—1913),歌颂了劳动人民团结友爱的精神,塑造了一批 

  为争取幸福和光明而斗争的人民集体的形象,富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曾 

  经受到列宁和《真理报》的高度评价;《俄罗斯童话》(1912—1917)则真 

  实地再现了19世纪80至90年代的俄国生活,显示了蕴藏于人民之中的巨大 

  力量;自传体三部曲中的前两部《童年》(1913)、《人间》(1915)以及 

  后来完成的《我的大学》(1922)是高尔基作品中最优秀的部分之一。它们 

  再现了俄国社会的广泛图景,揭示了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和丑恶,同时也表 

  现了作家本人从生活的底层开始奋斗,直至最后攀上文化高峰、走上革命道 

  路的成长过程,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现实意义。 

       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时期的创作(1917—1936) 

       1917—1918年间,由于高尔基对当时阶级斗争的复杂形势认识不足,过 

  低估计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革命的力量,片面地夸大了资产阶级知识分 

  子的作用,又一次犯了政治思想方面的严重错误。曾在《新生活报》上发表 

  名为《不合时宜的思想》的一系列政论,指责无产阶级专政的“残酷性”, 

  反对工人阶级举行武装起义。高尔基的错误再次受到列宁的严厉批评和帮 

  助。此外,苏联人民保卫十月革命成果和创造新生活的英勇精神也再一次教 

  育了高尔基,使他很快端正了立场。 

       20年代,高尔基完成了一组回忆录。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创作于1924年 

   (1930年作修改)的特写《列宁》,再现了无产阶级革命领袖“象真理一样 



① 列宁:《政论家的短评》,《列宁全集》第16 卷,第202 页。 


… Page 53…

朴素”的伟大人格。 

     1924—1925年,高尔基创作了长篇小说《阿尔塔诺夫家的事业》。它通 

过阿尔塔莫诺夫一家三代的兴衰史,反映了俄国资产阶级从农奴制改革到十 

月革命这50年由盛而衰的过程。小说结构严谨,情节紧凑,语言生动形象。 

     1925年,高尔基着手创作具有史诗气魄的巨著《克里姆·萨姆金的一 

生》。这是一部十月革命前40年同俄国社会生活的编年史。小说的主人公萨 

姆金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是个极端个人主义者。他在政治上是个怀 

疑主义者,标榜超党派立场。他投机革命、害怕革命、仇恨革命。最后得到 

了他应有的下场。在这部作品中,人民始终都是作为积极的力量活动在历史 

舞台上。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库图佐夫便是一位真诚坦率、大公无私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他与萨姆金两个对立的艺术形象,体现了两种世界观的斗争, 

揭示了俄国知识分子发展的两条不同道路。这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 

     在十月革命后的这一段时间里,高尔基除了创作以外,还进行了大量的 

文化教育方面的组织工作。他创办大型报刊杂志,主持出版一系列书籍,建 

立世界文学出版社,培养和扶持青年作家。高尔基是全苏第一次作家代表大 

会的组织者和主席。1935年被选为苏维埃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为社会主义 

文艺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高尔基晚年仍然勤奋地从事文学创作活动。著有剧本《耶戈尔·布雷乔 

夫等人》 (1932)和《陀斯契加耶夫等人》(1933)。表现了垂死的资本主 

义与新生的社会主义之间的剧烈冲突。除此之外,他还发表了一些表现社会 

主义事业的成就和歌颂时代英雄人物的作品。1929年完成的《苏联游记》和 

 《英雄故事》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高尔基是无产阶级文学和苏联文学的奠基人。他所创作的优秀作品和论 

著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高尔基于1936年6月18日逝世。 



      (2)《母亲》 

      《母亲》是高尔基最优秀的作品之一。这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正面描 

写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地主、资产阶级专制统治的革命 

斗争的长篇小说。第一次塑造了具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无产阶级英雄的形象, 

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 

     小说的人物和素材来自真人真事。1902年,在诺夫戈罗德的工厂区索尔 

莫沃,工人举行“五一”示威游行。游行的组织者扎洛莫夫被捕受审,他的 

母亲安娜在儿子的影响下,也加入了革命行列。高尔基很熟悉扎洛莫夫母子 

的英雄事迹,《母亲》就是以它为基本素材写成的。但是,作者并没有局限 

于真人真事,而是总结了1905年革命的经验教训,经过典型化的艺术概括、 

加工,才创作出这部小说。 

      《母亲》通过工人鲍威尔和他的母亲尼洛夫娜在斗争中成长为自觉的无 

产阶级战士的过程,突出地表现了俄国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领导作用和正在 

觉醒的俄国工人的斗争,显示了社会主义理想改造现实的强大力量。根据这 

一主题,小说在结构上分为两部。第一部主要写以鲍威尔为中心的工人革命 

小组的活动;第二部描写党所领导的革命活动的不断深入,小组主要成员被 

捕后革命事业的继续发展。第一部的高潮是“五一”节示威游行,第二部的 

高潮是鲍威尔的法庭演说。 


… Page 54…

      《母亲》最大的成就是塑造了一批文学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无产阶级革命 

者的典型形象,其中最突出的是鲍威尔和他的母亲尼洛夫娜。 

     鲍威尔是高尔基精心刻画的革命英雄,他是从一个普通工人逐渐成长起 

来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在小说开始时,鲍威尔是个受压迫的工人,在没有 

接触社会民主工党组织和马克思主义以前,难免会重新走父辈的老路,在悲 

苦中度过一生。鲍威尔觉醒的过程是短暂的,他的成长,除了阶级根源以外, 

也有社会根源。他生活在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已在俄国形成,工人运动蓬 

勃发展的时代。在地下党的帮助下,他迅速走上献身工人阶级解放事业的道 

路。他的经历展示了俄国工人运动从自发斗争到自觉斗争,从经济斗争到政 

治斗争的整个历史发展过程。 

     鲍威尔是一位善于学习和思索,敢于斗争而又富于实践精神的革命者的 

光辉典范,具有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和明确的斗争目标。小说是通过“沼地戈 

比”事件,“五一”节游行示威和法庭斗争等主要事件来表现他的这些特征 

和性格特点的。 

     鲍威尔的母亲尼洛夫娜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小说开始时,她是一位备受 

压迫、胆小怕事、虔信宗教和“不假思索地逆来顺受”的普通家庭妇女的形 

象。高尔基在作品中揭示了母亲性格形成的原因:政权、夫权、神权对妇女 

的奴役。但在另一方面,母亲的内心世界却是极其丰富的,她天姿聪明,充 

满着对儿子、对真理的热爱和对旧世道的强烈的仇恨。母亲是在鲍威尔及其 

同志们的启发、帮助下逐渐接受革命真理,最终走上革命道路的。最初,她 

对革命不仅无知,而且怀疑、畏惧。当她亲眼看到工人小组的聚会活动并受 

到启发和教育后,便主动提出参加小组活动的要求。她的阶级意识开始觉醒 

了。另一方面,事实教育了母亲,使她的宗教信仰发生了动摇,祷告的次数 

日益减少,上帝在她的心中已失去了往日神圣的地位。由于思想解放了,母 

亲开始走向彻底的觉醒;鲍威尔因“沼地戈比”事件被捕后,母亲接受了散 

发传单的任务;儿子和同志们举行“五一”游行时,她满怀激情,肩并肩地 

和鲍威尔走在队伍最前面……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斗争锻炼,母亲的思想境界 

不断提高,进一步体会到真理的力量,更自觉地投身到革命活动中去。鲍威 

尔第二次被捕后,母亲更积极地参加了革命实践活动。她经常装扮成修女、 

小贩、有钱的阔太太,带着传单和革命书刊活动于城镇和乡村。母亲在实际 

斗争中增强了革命胆略,变得坚强开朗、举止稳重,成为一位出色的革命宣 

传家。小说结尾时,母亲冒着生命危险去散发印有鲍威尔演说稿的传单,当 

她发现自己被敌人严密盯梢的时候,表现了革命者临危不惧的斗争精神。她 

从容不迫地将传单散发给群众,然后进行宣传鼓动,直到反动军警抓住她的 

衣领……这时的母亲已经是一名坚强不屈,对革命具有坚定信仰的无产阶级 

革命战士了。 

     母亲是20世纪初俄国正在觉醒的革命群众的艺术典型。她的思想发展体 

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人、改造人的强大威力,揭示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 

将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的真理。 

     除了鲍威尔、母亲和其他革命者的形象以外,农民雷宾的形象也具有重 

要意义。他出身贫苦,对统治阶级怀有本能的仇恨,但不信任革命知识分子。 

经过农村的一段斗争和在鲍威尔等人的教育、帮助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革 

命思想,与工人阶级结成同盟军,并在斗争实践中逐渐成长为农民革命的领 

导人。高尔基通过对这一形象的塑造,反映了20世纪初农民参加工人阶级领 


… Page 55…

导的革命斗争的现实,同时也指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是革命胜 

利的基本保证。 

     除此之外,小说还塑造了尼古拉、叶戈尔、娜达莎等一系列革命知识分 

子的形象。他们背叛了资产阶级家庭而献身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并在斗争 

实践中成长为出色的无产阶级战士。这些形象也是丰满的,有血有肉的。 

      《母亲》开创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它是无产阶级文学史上 

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是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典范。 

它生动地描写了火热的群众斗争场景,并且成功地塑造了一批无产阶级革命 

者的光辉形象,对俄国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产生过巨大影响。 



                            3。马雅可夫斯基 



      (1)生平与创作 

     马雅可夫斯基(1893—1930)是苏联早期的革命诗人,苏联无产阶级诗 

歌的主要奠基人和革新家,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的热情歌手,斯大林 

称他是“苏维埃时代最优秀、最有才华的诗人”。 

     马雅可夫斯基于1893年7月19日出生在格鲁吉亚巴格达吉村一个林务 

官的家庭里。1902年春天进入库塔伊西男子中学预备班学习。1906年7月, 

因父亲病故全家迁往莫斯科,在第五中学四年级念书。中学时代的马雅可夫 

斯基受到1905年革命的影响,热情地向往革命,他开始阅读革命书籍,接触 

社会主义者,积极参加革命宣传活动和各种集会。1908年,他加入了俄国社 

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任宣传员。马雅可夫斯基积极从事各种革命工作, 

曾先后三次被捕,他在狱中阅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并开始了诗歌创作。1910 

年出狱后,他错误地把党的工作和学习对立起来,从此便中断了同党的组织 

联系。 

     1911年,马雅可夫斯基考入莫斯科绘画雕刻建筑学院学习,开始和未来 

派诗人布洛克结识,并在自己的早期创作中接受了他的影响。1912年,马雅 

可夫斯基与布洛克等人共同发表了《未来主义宣言》,并出版了俄国未来派 

的第一本诗集《给社会趣味一记耳光》,其中有马雅可夫斯基的两首短诗《夜》 

和《早晨》。这两首诗在创作手法上抛弃了传统的现实主义手法,用片面追 

求标新立异来表现朦胧和梦境的感受,带有鲜明的未来主义烙印。但是,由 

于马雅可夫斯基早年与党和革命的联系,使得他的创作与一般未来派有所不 

同,带有强烈的批判精神。1915年他创作的长诗《穿裤子的云》便反映了诗 

人早期创作的这一特点。它尽管采用了不少未来派的表现手法,但在诗中却 

向资产阶级喊出了“打倒你们的爱情,打倒你们的艺术,打倒你们的制度, 

打倒你们的宗教”的响亮口号,号召人们起来反抗资本主义社会,并且预言 

革命即将来临。在长诗《战争与世界》里,诗人彻底揭露了帝国主义战争的 

掠夺性和非正义性,发出了反对战争的悲愤呼声。十月革命前夕,他写了一 

首脍炙人口的短诗:“你们吃凤梨,嚼嚼松鸡,你的末日到了,资产阶级!” 

1917年11月7日,红军就是唱着由这首诗谱成的歌曲去攻打冬宫的。 

     十月革命唤起了马雅可夫斯基空前的革命热情。他把十月革命亲切地称 

为“我的革命”,在革命胜利后的第二天,便到斯莫尔尼宫报到参加工作。 

与此同时,他还创作了《革命颂》、《左翼进行曲》(1918)等革命诗篇和 

诗剧《宗教滑稽剧》(1918),热情讴歌十月革命,号召人们为保卫苏维埃 


… Page 56…

政权而英勇斗争。 

     1919—1922年之间,马雅可夫斯基在罗斯塔电讯社工作,他和一些诗 

人、画家合作出版了一种配有短诗的宣传招贴画《罗斯塔之窗》,这是内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