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 >

第23章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第23章

小说: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最高的一部作品,在朝鲜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45年,朝鲜获得解放,为李箕永的文学创作开辟了广阔的道路。1946 

年,他发表了以土地改革为题材的短篇小说《开辟》,反映了土地改革后农 

民的新生活,1948年春至1949年,李箕永以主要精力创作了长篇小说《土 

地》。这是一部以反映土地改革后的农村新面貌为基本题材的作品,歌颂了 

解放后劳动人民的新生活,塑造了先进农民郭巴威的形象。 

     1950年6月,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朝鲜人民奋起反抗。在这期 

间,李箕永写了不少反映朝鲜人民英勇斗争的作品,如中篇小说《江岸村》 

 (1954)等。 

    从1952年开始,李箕永开始着手写作历史长篇小说《图们江》,分别于 

1954、1956和1961年完成小说的第一、二、三部。这部作品描绘了从19世 

纪末到解放为止的朝鲜社会的转变过程,表现了朝鲜民族解放斗争的艰苦历 

程。 

     60年代以后,李箕永继续创作。1960年,在他完成《土地》第二部以后, 

还准备写作《土地》第三部。 

    李箕永从事文学活动近60年,创作了大量的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为朝 

鲜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朝鲜劳动党和政府曾授予他劳动勋章 

和国旗勋章。 



      (2)《故乡》 

     长篇小说《故乡》是李箕永的代表作之一,被称为“卡普”时期的纪念 

碑式的作品,是他的创作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也是朝鲜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奠基之作。 

      《故乡》写于1933年,记述了朝鲜南部元德村发生的故事。30年代初, 


… Page 93…

那里的农民在日本帝国主义和封建地主的双重压迫下,纷纷破产。这时,具 

有先进思想的革命知识分子金喜俊从日本留学回到故乡元德村,他的目的是 

 “决心以真理的警钟,敲醒祖国同胞”,做一个“高举着火炬,冲破黑暗, 

开辟人间新的道路的先驱者”。然而,他的行动不为农民所理解,他所参加 

的“青年会”又是一个无所作为的团体。他一度陷入彷徨、苦闷的状态中, 

甚至想离乡远去。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毅然地走到农民群众之中, 

把自己当作他们之中的一员,同他们接近,为他们解决困难,他从插秧、耙 

地学起,尽量挤出时间到地里和农民一块儿体验劳动的艰难,同农民结下了 

深厚的友谊。他办夜校,组织农民乐队,用革命思想启发教育老一代农民, 

将元德村的年青一代团结在自己周围,发展和壮大了农民革命队伍。就在这 

一年,由于席卷全村的水灾,粮食颗粒无收。金喜俊就利用这个机会,领导 

本村农民展开抗租斗争,在工厂女工的帮助下,又使这个斗争与丝织厂工人 

罢工斗争相结合,通过工农联盟的强大威力,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在斗争实 

践中,他克服了小资产阶级的软弱、动摇,坚定了革命意志,成长为革命运 

动中优秀的领导者。 

      《故乡》真实地反映了20年代朝鲜人民的民族和阶级的矛盾,揭露了日 

本帝国主义殖民统治的罪恶,表现了在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下朝鲜人民的悲 

惨生活,歌颂了工农联盟在革命斗争中的伟大意义。 

      《故乡》的中心人物金喜俊是作者着意刻画的主要人物之一,是新型的 

革命知识分子的代表。作者并没有把他塑造成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物,他有苦 

闷、有忧愁、也有错误。他的成长道路坎坷不平,艰难曲折,真实可信。作 

者塑造了一个丰满真实的人物形象,显示出高超的艺术功力。 

     二地主安承学则是作者在《故乡》中塑造的反动势力的代表。他是一个 

卖身投靠殖民统治者的亲日派地主,是一个令人憎恨的魔鬼。他仗势欺人, 

心地狠毒,靠地租剥削和发放高利贷为生。作为与金喜俊对立的形象,刻画 

得比较成功。 

      《故乡》的艺术成就是很显著的。作为朝鲜著名的“农民作家”的李箕 

永,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在这部作品中描绘了一幅幅农村的风俗画,形 

象生动,细致入微,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当然,他的作品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由于时代和条件的局限,作品无 

法公开写出反日内容,而把二地主安承学当作主要攻击目标,把农民斗争取 

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归之为掌握了他的家丑,这个情节的安排是经不住仔细推 

敲的,影响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思想深度。 



                               4。普列姆昌德 



      (1)生平与创作 

     普列姆昌德 (1880—1936),是印度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印度现代文 

学史上优秀的小说家,印度现代进步文学的奠基人。 

     普列姆昌德原名滕伯德·拉耶,于1880年7月31日生于印度贝拿勒斯 

附近的拉莫希村。他的父亲是乡村邮局的小职员,收入微薄,所以他的幼年 

生活是很贫苦的。母亲长期病卧在床,在普烈姆昌德8岁时就去世了。他从 

小受尽了后母的虐待。当他15岁时,由继母做主,和一个长相很丑的女孩儿 

结了婚。不久,父亲去世,生活的重担从此便落在了普列姆昌德的肩上。他 


… Page 94…

一边坚持学习,一边担任家庭教师,免强维持生计。1902年,他考上阿拉哈 

巴师范学校,1904年毕业后从事教学工作,并且进行业余文学创作。 

     1908年,普列姆昌德被调到哈密普尔担任督学职务。这时,他经常去农 

村视察,了解到劳动人民的苦难。这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印度第二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时期,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袖号召担 

任公职的人放弃公职,不和英国当局合作。普列姆昌德深受感动,于 1921 

年辞去了督学职务。在这以后的十几年中,他除短期在私立学校任教外,主 

要从事文学创作和文学刊物的编辑工作。1936年10月8日,普列姆昌德病 

逝,终年56岁。 

    普列姆昌德的文学创作活动很早就开始了,是与印度人民反帝反封建的 

斗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他的第一篇短篇小说《世界上的无价之宝》,于1907 

年刊登在《时代》杂志上,将印度士兵抵御外来侵略者而抛洒的热血比做世 

界上的无价之主。此后,他发表了用乌尔都文写作的短篇小说集《热爱祖国》。 

这本小说集真实地反映了1905—1908年间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歌颂了印度 

人民的爱国热情,号召印度人民要为祖国的独立而斗争。但是,这本书给他 

带来了麻烦,引起了当局的注意和恐慌,被英国殖民统治者下令禁止发行, 

他的文学活动也被官方禁止。但这并没有把普列姆昌德吓倒,他换了一个笔 

名便又重新发表作品,勇敢地重现文坛。 

     1914年,为了使更多的读者阅读他的作品,普列姆昌德改用印地语进行 

创作。1916年出版的《服务院》,是第一部印地语长篇小说。小说写的是关 

于妓女问题,揭露了殖民统治下社会的黑暗,为妇女的悲惨处境而呐喊。这 

部小说引起读者的普遍好评,被誉为印地语文学中第一部优秀的现实主义小 

说。同时,也奠定了普列姆昌德作为印度著名作家的地位。 

    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进入第2个高潮。普列 

姆昌德辞去督学职务之后,由业余作家变成了专业作家,写了许多短篇小说 

和中长篇小说。1922年出版的长篇巨著《仁爱道院》,是普列姆昌德的第一 

部以反映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小说,揭露了封建地主对农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 

压迫的罪行,描写了农民反抗地主的斗争。小说结尾具有调和主义色彩,既 

表现了作家的美好愿望,也反映了他改良主义的思想局限。1925年出版了长 

篇小说 《战场》(又译《舞台》)。这是作家自己比较满意的一部作品。通 

过主人公苏尔达斯保卫自己土地的斗争,反映了资本主义本身的残酷性及其 

发展的必然性,描绘了农村变化的时代特征,表现了作者现实主义的创作态 

度。 

     1930年,普列姆昌德创办了大型文学月刊《天鹅》和周刊《觉醒》。这 

两个刊物的创办,经历了艰难曲折的道路,也发表了许多优秀作品,推动了 

印地语进步文学的发展,鼓舞印度人民为争取祖国的独立而斗争。 

    普列姆昌德在编辑这些刊物的同时,创作了一系列重要作品,其中较为 

突出的有长篇小说《盗用公款》(1930)、《工地》(1932)、短篇小说集 

 《进军》(1928—1932)、电影剧本《纱厂工人》(1934)和《流刑犯》(1934) 

等。 

    普列姆昌德一生中的最后两年是在贝拿勒斯度过的。他的最优秀的长篇 

小说《戈丹》和短篇小说杰作《可番布》(又译《尸衣》)都是在这一时期 

完成出版的。1936年4月,印度进步作家协会成立,普列姆昌德以主席的身 

份起草了宣言,并在会上发表了重要的演讲,对印度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 


… Page 95…

影响。此后,他一方面开始创作自传体长篇小说《圣线》,一方面又着手筹 

办一个新的文学刊物。可是,由于长期以来积劳成疾,普列姆昌德于 1936 

年10月8日与世长辞。 

     普列姆昌德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他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印度人民 

的民族解放事业。他的一生共创作了15部长篇和中篇小说 (其中两部未完 

稿),300篇左右的短篇小说,此外还写了一些电影剧本、儿童文学作品, 

并且翻译了几部外国文学作品。 

     普列姆昌德是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他认为文学的基础是生活,文 

学必须为民族独立运动服务,必须维护人民大众的利益,必须反映现实存在 

的矛盾和斗争。所以,他的作品具有高度的生活真实性和强烈的时代感,表 

现了鲜明的反帝反封建的立场和对现实的批判,表达了广大印度人民对民族 

解放的渴望。 

    其次,普列姆昌德是印地和乌尔都文学史上第一个反映穷苦人民生活, 

把农民作为正面主人公的作家。他的许多优秀作品都以农村为背景,歌颂了 

那些所谓地位卑下的人们的美好品质,表现了他们的生活和思想感情,具有 

开拓性的意义。 

     普列姆昌德被印度人民尊为“小说之王”。他在作品中塑造了许多生动 

的艺术形象,语言简朴且大众化、口语化,情节安排合理。他给印度人民和 

世界各国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2)《戈丹》 

      《戈丹》是普列姆昌德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标志着他在文学创作上的最 

高成就,也是印度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成果。 

      《戈丹》是反映印度农民问题的小说,揭示了农民贫困的社会原因,对 

不平等的罪恶社会发出了有力的控诉。 

     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叫何利的农民,家里有妻子丹妮娅、儿子戈巴尔 

和两个女儿。这是一个贫穷的五口之家,他们租种了十来亩地,一年到头起 

早贪黑不停地劳动。何利“最美丽的梦想”就是自己能买一头母牛。因为在 

印度社会里,母牛不仅可以产奶,而且还是体面家庭的标志和膜拜的对象。 

于是,何利从牧牛人手里赊来一头母牛,不料牛才弄到手,却被已分家的弟 

弟希拉毒死了。具有宗法思想的何利遇事宁可自己吃亏而不愿伤害他人,因 

此而吃了一场官司。何利的儿子爱上了年轻的寡妇裘妮娅,何利和妻子把她 

收留在家,村里的“长者们”认为这是伤风败俗,开除了何利的教籍,罚去 

了全年的收成,连房子也抵押了出去。尽管如此,何利并没有放弃买牛的梦 

想,他准备用卖甘蔗的钱来买牛。收割甘蔗时,卖甘蔗的钱却全被高利贷者 

拿走了,他买牛的希望再一次落空了。不久,在高利贷者的盘剥下,何利由 

一个佃农沦为雇农。后来,他不得不违背自己的信条,出卖了自己的小女儿 

来企图保住仅有的几亩地。这时的何利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而他那买 

牛的梦想还没有丢掉,拼命地做工挣钱,自己却在地里干活时倒下了,累死 

在为了还债和买牛而奋斗的苦役中,而他卖命挣来的几个工钱也作为净化死 

者灵魂所举行的“戈丹”——献牛仪式的费用,被祭司搜刮去了。 

     主人公何利是印度贫苦农民的典型,他善良、勤劳、备受压迫而尚未觉 

醒,到死也没有认识到自己受苦的原因。小说的作者非常同情何利的不幸遭 

遇,但又批判了他的愚昧、狭隘、逆来顺受的性格和不与任何人作对的人生 


… Page 96…

哲学。何利这个人物形象是丰满且真实可信的。 

     小说所刻画的丹妮娅却是与何利不同的典型。她一反丈夫的懦弱卑屈, 

具有十分突出的叛逆性格。这位印度的贫苦妇女善良温厚、心直口快而无所 

畏惧,她看透了地主的罪恶,抓住每一次机会来表示自己内心的不满和抗议, 

反映了被压迫人民的反抗情绪,显示出印度农村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大趋势和 

必然性。 

     这部小说着力描写了地主和高利贷者对农民的剥削,揭示出农民极端贫 

困的社会原因。大地主莱易是一个民族主义者,他以民族斗争中坐过牢来欺 

骗群众,何利和不少农民都认为他是个难得的好主人。但他内心却十分狠毒, 

千方百计勒索农民。他还通过与银行家、英国殖民者的勾结,取得了政治上 

的地位以维护其反动统治。 

      《戈丹》是普列姆昌德30多年创作的结晶,不仅成功地刻画了典型的人 

物形象,而且也描写了城市生活,写了工人阶级和资本家的矛盾和斗争。小 

说有城市和农村两条线索,对30年代的印度社会生活作了全面的描绘,扩大 

了作品的艺术容量。 

     小说的不足之处主要是戈巴尔这个人物刻画得很不成功。戈巴尔是青年 

农民,没有他父亲那么多的旧意识,他憎恨地主和高利贷者,曾经在城里参 

加了罢工。最后,他却走了下坡路,当上了小高利贷者。如果作者能站在时 

代的高度,把他刻画成一代农民的形象, 《戈丹》将具有更深广的意义。 



                              5。塔哈·侯赛因 



      (1)生平与创作 

     塔哈·侯赛因 (1889—1973)是埃及现代著名作家、文学家、文艺批评 

家和思想家,被人们誉为“阿拉伯文学泰斗”,对阿拉伯文学的发展做出了 

巨大贡献。在世界范围内也享有比较高的声誉。 

     1889年,侯赛因出生在埃及南部尼罗河畔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庄。父亲 

是甘蔗种植公司的小职员,家庭生活极清苦。侯赛因三岁时因患眼病,没有 

得到适当的治疗而双目失明。但他自小聪明好学,记忆力强,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