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现代前期艺术史 >

第22章

世界现代前期艺术史-第22章

小说: 世界现代前期艺术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成就亦不比花鸟草虫逊色。简括、传神、充满人情味和幽默感,是他的写意 

人物画的特色。他的山水画匠心独运,境界新奇而充满诗意,一扫近代山水 

画坛上的模拟、柔弱之风,在现代绘画史上,齐白石几乎是绝无仅有的艺术 

巨匠。 

     黄宾虹(1865—1955年71)自幼攻读诗文经史,学习书画及篆刻,擅 

长山水画,兼作花鸟画,并进行绘画史论和篆刻的研究、教学以及中国美术 

遗产的发掘、整理、编纂、出版工作。他的山水画,师古人,而又融化古人,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认为,师古人是为了继承和发展民族优良传 

统,要师长舍短、合众长为己有,就必须废弃守旧式的临摹,必须师造化。 

     黄宾虹的绘画创作在现代中国画的发展中,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 

意义。 

     潘天寿(1897—1971年)也是一位诗、书、画、印俱佳的艺术大师,尤 

以其画盛名于世。同时,也是现代中国历史上最富传统修养与独创性的艺术 

家之一。潘天寿不搞中西融合,但并不反对吸取外来营养。他主张先承后革, 

先钻进去、再跳出来,在创作实践中,他承继了传统画论中富于革新精神的 

思想,又融入了自己长期的艺术体会,从而使他在现代中国画的发展史上占 

有重要地位。 

     ②融合型中国画和岭南画派。由于“五四”运动以来,西方美术思潮及 

美术作品的大量引入和大批青年美术家留学日本与欧美,所以,借鉴西方美 


… Page 105…

术以改革中国绘画的呼声与实践成为美术界的潮流。 

     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为首创人物的岭南画派在艺术思想上的最大 

特点,就是融合西方绘画而革新中国画。 

     岭南画派的艺术家都是五岭岭南的广东人,因此被称为岭南画派。而且 

他们又有着相同的艺术主张,即明确提出革新中国画。岭南画派的首创人物 

都曾留学日本,又都曾积极投身辛亥革命,他们都把艺术革新视作唤醒民 

众、强国育民的重要手段。在留日期间,他们较多地接触了西方绘画,为倡 

导融合型中国画奠定了基础。 

     高剑父(1879—1951年)生于广东番禺县。从小对绘画产生兴趣,后来 

从法国传教士麦拉学习素描,又从日本画家山本梅崖处接触到日本绘画,使 

高剑父进一步开阔了眼界。以后,又东渡日本,毕业于东京美术学校。1906 

年以后,与其弟高奇峰,还有陈树人等先后在广州、上海创办《时事画报》、 

 《真相画报》及审美书馆,推行中国画的革新运动。从此,以高剑父为首的 

岭南画派便以革新的面目出现在中国画坛。 

     高剑父一生力主中国画革新,强调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方绘画兼容并蓄, 

取长补短。在创作上,其画笔墨苍劲奔放,充满激情,无论是人物、山水, 

还是花鸟,都具有极高的造诣。同时,他还是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培养了一 

大批象黎雄才、关山月那样的人才。 

     高剑父的五弟高奇峰,以及陈树人都是岭南派的创始人,他们与高剑父 

思想一致,在对中国画的革新上志同道合,被美术界称为岭南之杰。 

      (3)融合型中国画的优秀代表——林风眠 

     除岭南派和著名画家徐悲鸿、刘海粟以外,林风眠在20世纪以来融和 

型中国画的发展中,称得上是最有贡献的优秀画家之一。 

    林风眠 (1900—)出生于广东梅县,20岁到22岁时,曾先后入法国第 

戎美术学院和巴黎高等美术学校学习。他早年的创作以油画人物为主,兼画 

水墨山水、花鸟等。1923年游学德国创作的油画《探索》,就明显受到拉斐 

尔“雅典学派”的启示,把耶稣、荷马、但丁、雨果、托尔斯泰、蔡元培等 

思想描绘在同一幅画里,以灰墨色调表现出深沉浩渺的境界,意在揭示人类 

的精英们对人生奥秘的探索。他的中国画,以水墨花鸟为代表,在形式上吸 

取西方现代绘画的某些表现手法。他认为,中国绘画自宋以后渐渐趋于摹 

古。在留学期间,他广泛吸取古典主义、印象主义和野兽主义艺术的营养。 

对中国传统绘画,他则深究汉唐和广义的民间美术。林风眠使用毛笔宣纸, 

但他不求力透纸背的效果,也不题诗于画。他常常融浓丽的彩色于水墨,突 

出人对大自然视觉感受的新鲜感、质量感,显出一种独立的个性,完全破除 

了传统水墨画的原有程式。他看重观察对象,但又从不拘泥于表皮的真实, 

总是在方形的构图中创造出令人神往的意境。 

     评论家认为,在现代革新中国画的种种实验探索中,林风眠的创造性、 

开拓性劳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 Page 106…

     林风眠还是一位出色的美术教育家。在教学中,他主张兼收并蓄、中西 

并存,他培养了象刘开渠、李苦禅、李可染、王朝闻、吴冠中、赵无极等一 

批卓有建树的美术家。 

      (4)油画在中国的发展 

     如果从意大利天主教士利玛窦等人来华传教,把欧洲油画作品带进中国 

算起,到“五四”运动前后也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油画作为外来的一个画 

种,在中国经历了较长的发展过程,已经成为中国绘画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 

     尽管西方油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日益扩大,然而真正掌握西方绘画技法 

的中国画家都出现较晚。因为直到1905年,科举制度废止,南京两江师范 

学堂、保定北洋师范学堂才设图画手工科,开油画课,聘请外籍教师任教。 

1909年,周湘在上海先后办起中西美术学校及布景画传习所。刘海粟、乌始 

光等人都曾在周湘布景画传习所学过画。这一时期,传授西洋绘画技法才被 

认为是真正开始。 

     中国学习西方油画之初,绘制出来的往往是带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油画作 

品。这种局面的改变是在出国学习绘画的青年艺术家陆续回国之后,因为, 

他们接受并带回了西方油画的传统和技法。 

     中国最早去欧洲学习油画的是广东画家李铁夫;最早去日本学画的是李 

叔同。辛亥革命以后,出国学画的人逐渐增多,主要去向依然是欧美和日本。 

到国外学习的学生归来后,通常或大部分都以美术教学为职业。所以,西方 

的艺术思想和油画技法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1919年,由刘海粟、乌始光兴办的上海图画美术院改名为上海美术专科 

学校。中国正规美术学校从此开端。中国第一所国立美术学校——北京艺术 

学校,第一所高等美术学院国立艺术院以及南京中央大小艺术系等先后成 

立,油画课成为这些学校的主要科目。这些学校成为中国发展油画艺术的基 

础。著名油画家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都曾在这些学校任教,使中国的油 

画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 Page 107…

                                 七、雕塑 



     有人说,雕塑几乎和人类本身同样古老,因为人类制造工具之后,就是 

创造形象。漫长的雕塑历史发展到19世纪,已经形成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 

义思想的学院派风格,这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艺术家的创造精神。富有创造 

力的雕塑家,总是要拒绝在作品中以装饰为首要目的,并且还要挣脱程式化 

的约束。 

     19世纪晚期,法国雕塑独领世界雕塑艺术的潮流,出现了罗丹这样伟大 

的雕塑家。罗丹对学院派古典主义的僵死教条深为反感。所以,有人称罗丹 

为“第一位印象主义雕塑家”,但罗丹本人始终不承认自己是印象主义者。 

     19世纪末20世纪初,雕塑艺术领域内流派众多,立体派、未来派、构 

成派等等,每一流派的雕塑家都有杰出的作品,并且从理论上有着自己的主 

张,共同为世界雕塑艺术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但是,在这一时期,并不是所有的艺术家或卓有成就的艺术家都归属某 

一流派,有些艺术家有很高的声望,然而并不属于某个流派,他们只是靠自 

己杰出的雕塑作品在雕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并对世界雕塑艺术的发展产生 

影响的。 

     这一时期的雕塑艺术担负着承前启后的任务。而且在许多雕塑家的作品 

中,已经表现出强烈的现代意识。艺术实践告诉我们,传统的石刻和泥塑技 

法逐渐被种种新技法所代替。有评论家说,创作现代雕塑的技法,几乎跟它 

所使用的材料的种类一样多。毫无疑问,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雕塑艺术已 

经为后来花样百出,令人为之眼花缭乱的雕塑艺术世界露出了端倪。 



                                   1。法国 



      (1)罗丹与法国雕塑 

     19世纪后期,法国最著名的雕塑家是奥斯特·罗丹。 

     罗丹(1840—1917年)生于巴黎,幼时家境贫寒。14岁考入图画学校 

学习,毕业后进入雕塑家卡里埃·贝勒斯的工作室当助手,并协助卡里埃·贝 

勒斯为布鲁塞尔商会和比利时学院作装饰雕刻。1875年,罗丹去意大利观摩 

文艺复兴时代的大师米开朗琪罗等人的作品,大开眼界,从此逐步脱离了学 

院派的表现程式,在艺术上开始确立自己的创作风格。 

     罗丹早期代表作《青铜时代》和《施洗约翰》在1880年的巴黎和布鲁 

塞尔的沙龙中获得很大成功。这两件作品已明显摆脱了学院派的虚构和理想 

化的程式,充满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和生活的激情。罗丹在雕塑上的造型能 

力和富于思考的、独到的创作思维,是其他雕塑家无法比拟的。他能将感情 

上和心理上的内涵,倾注到雕像的某些动作或姿势中去。在罗丹看来,人类 

的每一种感情都有一种相应的动作表情。他以艺术家的灵感把感情和形态有 


… Page 108…

机地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杰出的雕塑作品。 

     1884年到1886年,罗丹制作了《加莱义民》的纪念雕塑。他没有采用 

流行的形式以单独的一座人物像来象征历史条件,而是着意刻画那为保卫加 

莱城市而牺牲的六名市民所组成的群像,并且着重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复 

杂的心理状态,这也是罗丹第一次把心理刻画扩大到广场上大型纪念碑雕刻 

中去。《加莱义民》群像没有常用的底座,而是让六位英雄直接站在地面上, 

这种不拘形式的散开布置人物,是雕塑史上富于创见的情景。 

     罗丹塑造的《巴尔扎克》雕像,也是划时代的杰作。虽然外形简单,却 

充分体现出巴尔扎克从事文学创作时的陶醉神态和执着精神。 

     从艺术成就看,很难将罗丹划入某种流派。有评论家认为,罗丹对雕塑 

的贡献在于他恢复了西方雕塑的原有力量,即一种对人体的了解和丰满而充 

分的表现;罗丹还打破了学院派制约雕塑家自由想象的最后界线,为后来艺 

术家们的创作和实验开辟了道路。罗丹对欧洲以致世界现代雕塑的发展产生 

了重大的影响。 

      (2)罗丹之后的现代雕塑的先驱者之一——马约尔 

     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又产生了三位著名的雕塑家,他们是布代尔、 

马约尔和德斯皮奥。其中马约尔被认为是继罗丹之后现代雕塑的先驱者之 



一。 



     马约尔(1861—1944年)早先是一位画家和花毯设计师,由于视力衰退 

而转向雕塑创作。在创作实践中,他逐渐领悟到现代环境中必须探讨新的雕 

塑风格和语言。1901—1902年作的铜雕《地中海》和《夜》是他早期的代表 

作。他十分注意雕塑的体积感和形体的厚重感,在风格上显然与罗丹不同。 

他自己曾经说过:“……我必须回到更加稳定和沉默寡言的形式上去,把心 

理学上的一切细节全部剥掉,使形式本身能够更自然地为雕塑家服务。” 

     马约尔的雕塑主要刻画女性人体,他所刻画的浑厚丰满的女性人体被称 

为“马约尔的女性”。他善于把雕塑的表现力与对自然美的感受熔为一体, 

显示出他的艺术个性。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河流》。 

     他很少创作男性人体雕塑。1907年的《年轻的骑车人》(或《骑自行车 

的人》)是他创作的一件男性人体雕塑,堪称杰作,被认为是20世纪人体 

雕塑富于表现的现实主义一派的始祖。 

      (3)马蒂斯的雕塑风格 

     在艺术上,马蒂斯虽然以现代派画家著称,但他同时又是一位出色的雕 

塑家,他对雕塑艺术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是举世公认的。 

     马蒂斯初搞雕塑时,向布代尔学习过,而且受到了罗丹的强烈影响,但 

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在雕塑中追求的主要是韵律的安祥,和谐与宁 

静。在他的作品中,明显存在一种强调表现的写意化倾向,如他在1909年 

的青铜作品《蛇形人》的创作过程中,为了强调没有骨头似的松驰感,将这 

个年轻女子的肘弯撑在柱子上,使人物过分变细,并加以变形,给人一种视 


… Page 109…

觉上的美感。马蒂斯从创作《奴隶》、《装饰的人物》、《蛇形人》到1909 

—1929年间创作的几个人体背部浮雕,越来越反映出他对艺术上特有的感觉 

上的价值的重视,也就是说,追求雕塑作品给人的美感和愉悦感。 

     马蒂斯的雕塑作品虽然不多,但他别出心裁独具特色的创作精神,却给 

雕塑艺术带来了新的气象,并激发了雕塑家们的想象力。 



                           2。立体主义的雕塑 



     立体主义是20世纪初在法国形成的一个艺术流派。立体主义着眼点是 

形的研究,而不是对色的追求。立体主义艺术家不是从一个固定视点去进行 

创作,而是通过各个面的形态组成完整的、真正立体的形。 

     立体主义理论也被应用到雕塑艺术的创作中,产生了不同于传统雕塑的 

新造型,因而开创了雕塑的新时代。 

      (1)立体主义雕塑的先驱——毕加索 

     立体主义雕塑的先驱被认为是毕加索。象1907年毕加索创作的《亚威 

农少女》,成为立体主义绘画的第一件作品一样,1909年,他为女友费尔南 

多·奥利维埃所作的一件头像,成为立体主义雕塑的第一件作品。毕加索也 

因此成为立体主义雕塑的带路人。他为女友所作的《女人头像》,圆柱形和 

延伸的表面被处理成系列的断裂的平面,交替地向前或后退,头部的隆起部 

用很清楚的线条画出,对于稍微凹陷的地方,比如脸颊和脖子,则进行加深 

直到只可以猜测到它们的形状即止。1914年,毕加索创作了更加大胆的着色 

青铜作品《苦艾洒杯》,被认为是立体派美学运用于雕塑的杰出作品之一。 

     20世纪30年代,毕加索和另一位西班牙美术家胡里奥·贡萨莱兹合作, 

发展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