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2-张卿子伤寒论-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阳热证多。则津液少。下之。虽除热。复损津液。必便难也。或谓阳多者表热也。下
之则心下硬。
戴元礼云。阳明下证已具。其人喘嗽。或微恶寒。为太阳阳明。或往来寒热。为少
阳阳明。于阳明证中而有太阳少阳证未罢。此非正阳明也。慎未可遽下。所以古注阳明
有三。常须识此。
无阳阴强。大便硬者。下之。则必清谷腹满。
无阳者。亡津液也。阴强者。寒多也。大便硬。则为阴结。下之虚胃。阴寒内甚。
必清谷腹满。
伤寒发热。头痛。微汗出。发汗则不识人。熏之则喘。不得小便。心腹满。下之则
短气。小便难。头痛背强。加温针则衄。
伤寒则无汗。发热头痛。微汗出者。寒邪变热。欲传于里也。发汗则亡阳增热。故
不识人。若以火熏之。则火热伤气。内消津液。结为里实。故喘。不得小便。心腹满。
若反下之。则内虚津液。邪欲入里。外动经络。故短气。小便难。头痛背强。若加温针。
益阳增热。必动其血。而为衄也。
伤寒脉阴阳俱紧。恶寒发热则脉欲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是其
候也。如此者恶寒。甚者翕翕汗出。喉中痛。热多者。目赤脉多。睛不慧。医复发之。咽
中则伤。若复下之。则两目闭。寒多者便清谷。热多者便脓血。若熏之。则身发黄。若
熨之。则咽燥。若小便利者。可救之。小便难者。为危殆。
脉阴阳俱紧。则清邪中上。浊邪中下。太阳少阴俱感邪也。恶寒者少阴。发热者太
阳脉欲厥者。表邪欲传里也。恶寒甚者。则变热。翕翕汗出。喉中痛。以少阴之脉。循喉
咙故也。热多者。太阳多也。目赤脉多者。睛不慧。以太阳之脉。起于目故也。发汗攻
阳。则少阴之热因发而上行。故咽中伤。若复下之。则太阳之邪。因虚而内陷。故两目
闭。阴邪下行。为寒多。必便清谷。阳邪下行。为热多。必便脓血。熏之。则火热甚。
身必发黄。熨之。则火热轻。必为咽燥。小便利者。为津液未竭。犹可救之。小便难者。
津液已绝。则难可制而危殆矣。
伤寒发热。口中勃勃气出。头痛目黄。衄不可制。贪水者必呕。恶水者厥。若下之。
咽中生疮。假令手足温者。必下重。便脓血。头痛目黄者。若下之。则两目闭。贪水者。
脉必厥。其声嘤。咽喉塞。若发汗。则战栗。阴阳俱虚。恶水者。若下之。则里冷不嗜
食。大便完谷出若发汗。则口中伤。舌上白苔。烦躁。脉数实。不大便。六七日。后必
便血。若发汗。则小便自利也。
伤寒发热。寒变热也。口中勃勃气出。热客上膈也。头痛目黄。血不可制者。热蒸
于上也。千金曰。无阳即厥。无阴即呕。贪水者必呕。则阴虚也。恶水者厥。则阳虚也。发
热口中勃勃气出者。咽中已热也。若下之。亡津液。则咽中生疮。热因里虚而下。若热
气内结。则手足必厥。设手足温者。热气不结而下行。作叶热利。下重。便脓血也。头
痛目黄者。下之。热气内伏。则目闭也。贪水为阴虚。下之又虚其里。阳气内陷。故脉
厥。声嘤。咽喉闭塞。阴虚发汗。又虚其阳。使阴阳俱虚而战栗也。恶水为阳虚。下之
又虚胃气。虚寒内甚。故里冷不嗜食。阳虚发汗。则上焦虚燥。故口中伤烂。舌上白苔
而烦躁也。经曰。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此有瘀血。此脉数
实。不大便六七日。热蓄血于内也。七日之后。邪热渐解。迫血下行。必便血也。便血发汗。
阴阳俱虚。故小便利。
下利脉大者。虚也。以其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者。属当归四逆汤主之。
脉大为虚。以未应下而下之。利因不休也。浮者。按之不足也。革者。实大而长微
弦也。浮为虚革为寒。寒虚相搏。则肠鸣。与当归四逆汤。补虚散寒。
活人云。虚者。十补勿一泻。强实者泻之。虚实等者。虽泻勿大泄之。此金匮语也。
吴氏云。凡有恶风恶寒者。凡腹满时减时满者。凡腹胀满。可揉可按虚软者。凡阴虚劳
倦。凡手足逆冷尺脉弱者。凡脉在表俱不可下。凡脉沉不实不疾。按之无力者。凡亡血
家。及妇人经水适来适断。或热入血室。与夫胎前产后崩漏等证。及小便频数。小便清而
大便秘者。俱不可下。
卷七
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属性:大法。秋宜下。
秋时阳气下行。则邪亦在下。故宜下。
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汤之为言荡也。涤荡肠胃。溉灌脏腑。推陈燥结。却热下寒。破散邪疫。理导润泽
枯槁。悦人皮肤。益人血气。水能净万物。故胜丸散。中病即止者。如承气汤证云。若
一服利而止后服。又曰。若一般谵语止。更莫复服。是不必尽剂。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下利三部脉平者。已为实而又按之。
心下硬者。则邪甚也。故宜大承气汤下之。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经曰。脉迟者。食干物得之。金匮要略曰。滑则谷气实。下利脉迟而滑者。胃有宿
食也。脾胃伤食。不消水谷。是致下利者。为内实。若但以温中浓肠之药。利必不止。可
与大承气汤。下去宿食利自止矣。
王宇泰云。脉迟而有力。方可用此法。若无力而外证无所据者。恐虚寒。不宜妄投
大承气也。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
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寸以候外。尺以候内。浮以候表。沉以候里。寸口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按之反
涩。尺中亦微而涩者。胃有宿食。里气不和也。与大承气汤以下宿食。
王三阳云。尺涩。亦有血虚者。须审外证恶食气痞。及胸膈饱闷痞。方是。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下之。与大承气汤。
伤食则恶食。故不欲食。如伤风恶风。伤寒恶寒之类也。
王三阳云。亦有热在胃口。不能食者。不宜下。
下利瘥后。至其年月日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秋。则肺先受之。假
令春时受病。气必伤肝。治之难愈。邪有不尽者。至春时元受月日。内外相感。邪必复
动而痛也。下利为肠胃疾。宿积不尽。故当下去之。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脉经曰。脉滑者。为病食也。下利脉滑。则内有宿食。故云当有所去。与大承气汤
以下宿食。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曰。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为实。可下之。腹中满痛者。里气壅实
也。故可下之。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汤。
伤寒后为表已解。脉沉为里未和。与大柴胡汤。以下内实。经曰。伤寒瘥以后。更
发热。脉沉实者。以下解之。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曰。脉双弦者。寒也。经曰。迟为在脏。脉双弦而迟者。阴中伏阳也。必
心下硬大则为阳。紧则为寒。脉大而紧者。阳中伏阴也。与大承气汤。以分阴阳。
活人云。伤寒里证。须看热气浅深。故仲景有直下之者。如大小承气、十枣大柴胡
汤是也。有微和其胃气者。如调胃承气汤、脾约丸。少与小承气微和之之类是也。
李东垣云。下药用大承气汤最紧。小承气次之。调胃承气又次之。大柴胡汤又次之。
王宇泰云。屠氏四时治要。谓仲景活人书。下证俱备。当行大承气。必先以小承气
试之。合用大柴胡。必先以小柴胡试之。按汤剂丸散。生灵之司命也。死生寿夭。伤寒
之瞬息也。岂以试为言哉。昔鸡峰张锐。宋之神医也。疗一伤寒。诊脉察色皆为热极。煮
承气汤欲饮。复疑。至于再三。如有掣其肘者。姑持药以待。病者忽发战悸。覆绵衾四
五重。稍定。有汗如洗。明日脱然。使其药入口。则人已毙矣。
由是观之。则屠氏之探试。虽非仲景本旨。得非粗工之龟鉴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