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由唯识种子浅谈念佛法门自他二力-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试由唯识种子浅谈念佛法门自他二力的原理
广 临
内容提要:本文以教理充实念佛法门,还其一个理智的净土信仰为缘起,略从唯识学种子六义、本有无漏种子及新熏清净种子的义理阐明念佛的自力原理;由《解深密经》中文殊与佛之间的问答释阿弥陀佛的愿力是什么,再由清净种子依附赖耶,非其性摄,却能对治其染污的功用,说明念佛的利益真实不虚;最后倡应以唯识中道正见指导念佛。旨在告诉读者念佛法门亦蕴含甚深大乘唯识学义理,呼吁研学教理的佛子在弘法中,能多些教理的阐扬。
关键词:种子 对治功用 他力 加行 正闻熏习
引 言
称名念佛是净土法门中的一种,始创于唐代的善导、道绰两位大师。自宋以来,已成为中国流传最广的法门。尤其是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净土法门以其空前的传播速度遍布世界各地,许多人都凭此法门走近佛教。但因念佛法门过多“感性”的宣扬,如西方净土的庄严,阿弥陀佛的愿力广大,念佛可以消业障等,少见具有较强说服力的教理理论阐述,使许多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徘徊于佛教的边缘而不入。笔者在近十年的学佛过程中,已遇有许多知识分子因对称名念佛的佛教教理及其真正意义迷茫、无知,从而诋毁佛教。当代知识分子学佛的特点,不是依“教理行果”而是“理—教—行—果”,不是“信解行证”而是“解—信—行—证”。在弘讲念佛法门中,充实完备、系统的大乘教理,以理服人,以解起信,是十分必要的,也是避免他人误解佛教、光大佛法的最好途径之一。因为“胜解是信仰的前因,胜解后的信仰才是真诚的信仰,理智的信仰……有了信仰……自然会要求信仰的实现,而努力去实行”[1]。
唯识学在大乘佛教中以其理论体系完备而著称,其对人生、宇宙的精微分析和玲珑剔透的揭示,不仅令学佛者明理见性,给学佛者指明了修行旨津,也令众多爱好智慧者为之折服。因此,笔者试选取唯识学中最具特色的“种子”理论为切入点,浅谈念佛法门自他二力的原理,开显念佛利益真实不虚的理论所在,强调念佛人亦应具有非空非有的唯识中道正见。通过对念佛的唯识观认识,希望致力于教理研学的佛子能以教理充实念佛法门,同时借净土法门这块广阔而又适应性极强的“良壤”,广泛弘扬大乘三系教理(真常唯心系、性空唯名系、虚妄唯识系),还净土信仰及佛教一个理性的真面貌。
一、唯识学者的净土观简述
唯识学派是印度大乘佛教思想两大主流之一,与性空学派曾各自独领风骚于印度佛教几百年。唯识思想最早传入我国是在南北朝的后魏,又经梁陈,发展到唐,达至顶峰。中国与这一思想体系相对应的宗派是玄奘、窥基所创立的法相宗,亦名慈恩宗、唯识宗。其主要思想是万法唯识,识外无境。
净土思想早在佛世时就已产生,经过马鸣、龙树、世亲等的弘扬,往生净土的信仰在佛教界已成了一种流传最广而又很独特的法门。在中国作为宗派的净土宗创立于东晋的慧远,此宗以倡专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弥陀净土为主。即主张往生靠念佛者之自力和弥陀的愿力,因而称为“二力”法门的易行道。可见,净土思想先于唯识思想在中国的弘扬。
但是,由于一分唯识学者认为极乐世界唯是阿弥陀佛的报土,故不许凡夫往生彼土,认为凡夫往生彼土是佛的“别时意说”。此思想以玄奘、神泰等为代表。还有一分唯识学者认为极乐世界是通报化二土,即承认弥陀本愿力,认为凡夫生彼土是可能的。这虽与净宗善导等人的观点大体相同,但善导等净宗祖师倡:“凡夫亦得直即生于如来之净土。”[2]而唯识学者则依唯识所变之理,认为“凡夫虽生彼土也不得见无漏清净土”[3]。此思想以窥基、圆测、怀感等为代表。唐以后唯识学的蓬勃发展,这种关于凡夫不能往生西方净土之说曾一度阻碍了净宗的弘扬。这是我们欲用唯识思想研谈念佛法门时不能回避的一段历史。
于此情形下,再来用唯识教理谈念佛之原理似有不适之嫌,但细分析,并非如此。原因有三:一、二者的分歧在净土,一分唯识学者所认为的极乐世界只是报土,显然忽略了佛力,有违净宗所倡的“二力”易行之意旨。另外,依阿弥陀佛之广大愿力在极乐世界成就,一分化土是极其可能的。这样只要净宗也认为极乐世界通报化二土,此分歧就可化解。明代〖FJF〗?〖FJJ〗益大师提出了极乐世界“四土说”: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显然,此四土已摄报化二土,既使依唯识所变,凡夫也可往生极乐化土,即带业(业种子)往生凡圣同居土,仍可得不退转,较六道轮回不知殊胜多少倍。二、佛教教理是指导行证的,念佛法门作为行门,重在事行;而唯识学理论体系完备,重在明理起行。因此借用唯识学义理阐明念佛的道理,即以理明事,由事显理,两者是可以相顺相适的。三、唯识学作为大乘教理,是从现实世界的人生,即凡夫的层面来探究诸法相状,而且其法相术语齐全,说理透彻,逻辑严密,论理方式清晰明了,推理方式易为现代人的思维模式所接受。
综上所述,故笔者认为,历史上一些唯识学者的净土观虽曾一度阻碍了净宗的弘扬,但由于今天净宗的发展现状、唯识学理论体系自身的特点以及现代人较强的理性思维与唯识义理的相适合,用唯识学义理阐释弘传最广的念佛法门不仅契理而且契机。
二、唯识种子概说
唯识学“其思想理论在全部佛法的体系中,是最具条理,最有组织的一门学说”[4]。其中的“种子说在唯识学上是个很重要的课题,研究法相唯识的学者,如不能弄清‘种子’为何,是不能了解唯识学的,可见种子问题的重要”[5]。种子说是唯识学的理论基石,一切唯识理论都是在“种子”基础上建立、展开、发展的,如赖耶缘起、万法唯识所变、三性、三无性等。所以,“种子”为唯识学极重要的术语。 《成唯识论》卷二云:“此中何法名为种子?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本识,即阿赖耶识;种子,即阿赖耶识中生起一切有漏、无漏有为法的功能。简单讲“种子”即是“我人所有的善恶行为,过去了以后,不是空掉或毁灭了,其势力必仍留于什么地方,如植物的花开必结果实,是为种子”[6]。可见唯识学的“种子”思想是从外种所体悟出来的一种形象的比喻。种子与识非一非异,识也是一种功能,此功能未发生作用,处于潜伏状态时叫“种子”;若发生作用,即起现行时叫作“识”,所以阿赖耶识又称“一切种子识”。
阿赖耶识是唯识学者为解决佛说无我而又有业果轮回这看似矛盾的问题,而在有部等所主张的六识基础上安立的第八识(以下简称“赖耶”)。意思即“交替流转还灭的一切法,找出立足点、根据地来。因为有了赖耶就可说明万有的生起及灭后功能的存在。一切种子识是一切法的根本,一切法的所依”[7]。唯识学者认为,无我也就无我所,一切法(包括所谓的主观与客观世界)唯是识变(指因能变与果能变,即种子能变与识能变)。识是一种功能,识外无境。佛教最大的特色之一就是讲“无我”而又不否认业果轮回。因此,唯识学虽说万法唯识,无我无我所,但还要建立有情善恶因果的不失,故提出“种子说”,即有情前七转识(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所作一切染净业都不坏不失的以一种气氛的形式——种子,熏进具有三藏功能(能藏、所藏、执藏)的赖耶中,遇缘现行生起诸法。即依正二报,唯是赖耶中的种子现行,此乃佛教之一大缘起说——赖耶缘起。但切勿以为“去后来先作主翁”的阿赖耶识是有情轮回的主宰、神我或灵魂。应知,在八个识的功用中阿赖耶识最被动,属无记性,只是凭其有保持记忆,令业果不失的功能而随有情之业力(前七识之造作)来去。阿赖耶识绝非轮回的动力,有情之善恶业力才是生命形态的真正推动者,制造者。即苦乐、凡圣皆自作自受。
种子理论是大乘唯识学理论体系的奠基者。通常种子分为名言种子、业种子、我执习气(俱生我执)三种。约性质又可分为有漏种子和无漏种子。关于赖耶中种子的来源,唯识学向有“三说”,即本有说、新熏说、本有新熏说。但我国的唯识宗以护法的折衷本有与新熏为正义,即阿赖耶识中的种子,既有本有的也有新熏的。下面先依“种子六义”即种子的特征、功用来总观念佛之原理,再由“无漏种子的本有说”和“清净种子的新熏说”,分别论述自力念佛是解脱的最主要因缘,他力只是助缘。
三、种子六义与念佛的原理
唯识学认为种子是一切法的亲因缘,其中的名言种子是万法生起的亲因,即有情世界的依正二报唯是名言种子在业种子等的帮助下的现行。不但染法是种子的现行,就是佛之依正二报也非离识(净识)而有。所以,极乐世界的莲花化生与净土之庄严亦是往生者的净识所变。下面就具体来看种子义与念佛之理到底有怎样的联系。赖耶中的种子需六个条件才能成为种子,即“种子六义”。《成唯识论》卷二说:“唯本识中,功能差别,具斯六义,成种非余。”何为六义?
(1)刹那灭:“谓体才生,无间必灭,方成种子。”种子是刹那生灭的,唯识学者认为:“万有的原因必是限于生灭变化的有为法,在常住不变的无为法是没有能生的意义的,这是唯识学者建立唯识学的基本原则。”[8]种子的第一“刹那灭”义告诉我们种子具有能生性。这样净土法门主张的念佛,所念的“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念念熏习于有情的阿赖耶识后同样具有种子的“能生性”,只要因缘条件成熟,自然“与果俱有”。由此可坚信念佛所熏成的佛种子,一旦熏习进我们的八识田中,就具有了能生性,那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之亲因便可理解,明白种子的这种能生义,为我们正信念佛成佛提供了一个最基础的理论依据。
(2)果俱有:“谓与所生,现行果法,俱现和合,方成种子。”可解释为:从种子生现行诸法时,那能生的种子与所生现行果俱现和合,方成能生的种子,二者必要同时俱有而不相离。由果俱有的这种因果同时不离义,应知念佛见佛得以往生不退成佛,是非离念佛所熏之佛种子而有的。即使是花开见佛成佛之刹那也不离“果俱有”义,即先前所熏习念佛之因种与所生之果俱时而有。即便是不作亲因,也是助缘,因为果俱有故。
(3)恒随转:“谓要长时,一类相续,到究竟位,方成种子。”意思是:种子无有间断,无有转易,恒时随着有情一类相续直到转八识成四智,证究竟佛果为止,决不丢失、散坏。因此我们不必担心念佛一生,若不往生,岂不徒劳。我们今生所念之佛号功德利用不会随一期果报体的结束而损坏或消失,万德洪名深植八识田中,恒随我们流转,即所谓的“纵经百千劫,所造业不亡”。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于多劫前,一次,迫于虎逼而爬上树,情危之时,脱口而出一句:“南无佛。”多劫以后,值释迦牟尼佛出世,佛弟子以天眼观此人在八万大劫内全无一点善根(阿罗汉的天眼只能观八万大劫内的因果),但世尊以佛眼观其八万大劫前曾有此一点善根。故受佛度化,得证圣果。这就是一切善恶种子一类相续恒随有情流转、不失不坏的最好例证。《法华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我们所念之佛号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因为种子的恒随转故,净业行人深知此理,可以免去许多后顾之忧,同时也能发一个真正的长远心、切愿心。
(4)性决定:“谓随因力,生善恶等,功能决定,方成种子。”此即“种必随其能熏的因力是善恶等性,从而生起善恶等性的现行,其功能是决定了的。例如能熏的现行是善性,所熏的种子亦是善性,由那善性的种子再起的现行必然也是善的,这是一定的,这种功能的性质不随便变化”[9]。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如是因如是果”,即善恶因果性质绝不错乱,这是种子“性决定”之特征所决定的。有的居士念佛多年,自己或亲人却发生了一些不幸的事,便开始抱怨阿弥陀佛不慈悲:“我这样念佛,佛还不保佑我,让我这么倒霉。”这就是不明种子“性决定”义。前因是恶,后果必是不幸;前因为善,果必可爱,性不乱故。念佛是善,所生之果法亦必是善,今时之倒霉,亦必有其前之恶因。净宗行人由此种子的“性决定”义当坚信念佛之善法为因,必感善性果报。
(5)待众缘:“谓此要待,自众缘合,功能殊胜,方成种子。”即种子需众多因缘作助缘才能起现行。正如植物的种子需要水、阳光、空气等条件才能长成植物一样,赖耶中的种子亦如是,待众缘成熟方起现行。如《阿弥陀经》曰: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往生彼国。《观经》也倡:念佛人当作孝敬父母、布施、持戒、诵大乘经等诸善法,都是在告诉我们,念佛之“亲因”(种子)需藉种种助缘方能成熟往生净土之果。也许有人会问,那十念往生呢?所谓的“十念往生”,今生的“十念”只是作为引生前所行无量善根之助缘,即此人过去生已长时修习过,到今生因缘成熟了,才可能凭“十念”生去极乐。一个薄地凡夫仅凭十念欲生净土是有违缘起因果法则的。可以说,种子“待众缘”的特征所揭示的也正是佛法的最殊胜义——缘起义。《阿弥陀经》中所说的善男子、善女人的“善”这一定语,也是在告诉我们念佛以外的“众缘”之重要。因此,念佛人在念佛的同时也应广修六度万行,积功累德,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之作为成就佛种子现行的巨大助缘,才有可能往生,不退成佛。因为种子具有“待众缘”义。
(6)引自果:“谓于别别,色心等果,各各引生,方成种子。”即善的色法必引生善的色法,善的心法必引生善的心法。一切唯心,万法唯识。念佛成佛,佛由心成,非由口成。修行是修心,念佛亦当用心念。依引自果义,不发菩提心念佛,佛念得再多、再精进,也只是在修人天福因,终不得成佛。故念佛者当发大菩提心,并心口合一。《无量寿经》的宗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理即在此。
综上所述,唯识学的“种子六义”对于帮助我们理解念佛法门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因为,所念佛之名号作为一种熏习而成的“种子”所具有的功用、特征,不仅使念佛法门所主张的“自力”原理显而易见,更凸显了净宗所倡的“自力”的重要性。此外,他把“念佛成佛”放在了缘起法中看。这不仅能让一些虽念佛多年却不懂佛教教理的所谓“信众”端正信仰,从而生起正信;也能令许多渴望在宗教中寻求某种理性而非只是单纯信仰的“现代人”折服。因为时下众多徘徊于佛教边缘的知识分子多是苦于佛教中缺少那么一点“理性”上的东西,而无法让自己“光明正大”地走入“内心虽有点认可却又实在找不到足够说服力的”佛教殿堂。众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