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试由唯识种子浅谈念佛法门自他二力 >

第2章

试由唯识种子浅谈念佛法门自他二力-第2章

小说: 试由唯识种子浅谈念佛法门自他二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愎凰捣Φ摹狈鸾痰钐谩V谒苤裆砉四训弥松砦茨苎有ㄉ砘勖滦。捎谖拗侔鸱ㄔ煜挛薇咦锕麓蟆U馄渲械脑鹑问敲恳晃环鹱佣嘉薹ㄍ菩兜模绕溲醒Ы汤淼姆鸬茏痈窃鹞夼源*�
  因此,笔者认为,借当今净宗发展之势不可挡的大局面,以教理充实念佛法门,即可以引导净宗学人正见正信,也能借机大力弘扬佛法真理。我相信,一些非佛教信众在听闻“唯识种子六义与念佛”的关系后,多少都会对佛教有个崭新的认识,并可能产生对念佛法门实践的渴望。
  念佛,看似简单,实在是果觉因心之法,是佛最慈悲施设的方便法门。念佛人只有依正理起正信,由理智的信仰去践履佛法的实证,才不致于糊涂学佛,或被冠以“迷信”的帽子。
  念佛是为了成佛,唯识学讲成佛是转染成净,转八识成四智,即无漏种子现行才可。因此若从唯识学来谈念佛成佛必要涉及无漏清净种子。故接下来就约清净种子的两种来源“本有”、“新熏”二说,分别进一步探讨念佛成佛之原理。
  四、清净种子与自力
  清净种子作为净法生起之亲因,也依附赖耶存在(但非其性摄),这无需争论。但关于清净种子的来源问题,一向是唯识学争议最大的焦点之一。唯识一系思想在中国所分的三个宗派,即地论宗、摄论宗、唯识宗,对净种子的来源主张就各不相同:地论师主张清净种子唯是本有;摄论师主张唯是新熏;唯识宗则折衷本新二说,认为清净种子既有本有的也有新熏的。唯识学者的这种本新说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综合,并无创新,故只要明白本有说与新熏说,就可明白所谓的唯识学所宗之正义——本有新熏说。由于本文非专题探究无漏清净种子,故不去论述“三家种子说”的安立过程及究竟孰是孰非。只是借用无漏清净种子的一些相关义理,来为念佛法门的教理作一理论上的充实与诠释,并不想去参与其来源的争议。
  佛教最重因机施教,人的根机不同,所适合的方法与途径也就有差异。种子的本有与新熏说虽各有其产生的复杂历史背景,但笔者认为,清净种子无论是本有的还是新熏的,用它来谈念佛都是不矛盾的,遵循其安立的义理都可以解释诸如“为什么要念佛”、“念佛何以能成佛”、“念佛的原理是什么”等等问题,只是所站角度不同,阐释略有变化而已,并不妨碍对念佛之教理的认识与领会。因此,接下来我们就先试以无漏种子的“本有”说为契理,略述自力念佛之所以然。 (一)由本有无漏种子谈自力
  什么是本有种子?《成唯识论》卷二云:“一切种子,皆本性有,不从熏生,由熏习力,但可增长。”意思是,“一切种子,不论是有漏的,不论是无漏的,悉皆是先天的本性而有,不是从后天熏习新发生的。”[10]无漏种子虽已本有,但需藉后天熏令增长方能现行。后天何法熏习可令增长?演培法师在《成唯识论讲记》中说到:
  有漏净及无漏清净的现行熏习就可使无漏本有种子增长起来,唯有经常地受到这样的熏习,才可发出现行的果法来。在现行果法没有生起以前,虽然受到熏习,只是熏增而已。[11]
  依此“无漏种子本有说”来理解净宗所倡的念佛成佛,可以说,修行念佛法门就是以念佛等有漏的净善之行,熏习本有无漏种子令其增长,直到现行成佛。即便是今生不能当生令无漏净种子现行,也可带业(种子)往生极乐世界,于莲花胎藏中继续净除业种(杂染业种子)。业种殆尽,无漏种子现行,花开见佛,即成佛果。
  虽然,凡夫念佛这一行为造作的性质是属于有为、有漏的,但其是善法熏习则无可厚非,因为一切善法中念佛最善,万善同归一佛念。《地藏经》云:“阎浮众生,举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有情生死轮回的根本就是“心”之妄想与执著,净土法门方便施设称名念佛一法,即帮助众生以一“净”念制万“妄”念,目的是让清净之佛念,不断熏习有情的本有无漏净种子,不给杂染业种子现行以助缘和机会,佛念相续不断,待至因缘成熟,必定功不唐捐,见佛成佛。  由这“本有”净种说可知,虽本有净种为成佛之亲因,但作为熏发本有净种起现行的主要助缘——念佛,则是成佛之主要动力,即自力最为重要。否则,不难推理,若他力为主,依无漏种子“本有”说,众生已经本具无漏净种,再加上主要的他力(佛力),应该是众生早都已经在极乐了,何以还在五浊恶世之垢土?所以,自力所念之佛是亲因缘,修行是自己修,绝非他力所能代替,他力只能作一种增上缘。许多净业行人之所以不得成就,都是因为对自力认识不够,缺少一些自信。念佛人若能明了上述的道理,念佛会更精进。因为宝藏(净种)本具,只待开发,是众生所乐为。
  以上是从“本有无漏种子”论念佛之原理所在;如果种子是新熏的,念佛之理又如何呢?
  (二)由新熏清净种子谈自力
  我们先看何为新熏种子。《成唯识论》卷二:“种子皆熏故生,所熏能熏俱无始有,故诸种子无始成就。”即种子无论染净都是新熏而有的,只是它是无始就熏成的了。凡夫有漏的心如何能熏习成清净种子?这也是唯识学中多遭争议的问题之一。但印度唯识学一代祖师——无著论师所著的唯识学早期著作,主张新熏说的《摄大乘论》在讲到清净种子的熏习来源时说,这清净种子是“从最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种子所生”[12]。何为“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印顺导师解释道:  世尊远离二障,亲证这离言说相,不像小乘的但离烦恼障,所以最为清净。因大悲心的激发,怜悯救度一切苦恼有情,就从内自所证的清净法界,作善巧的方法,宣说出来。这虽不就是法界,却是从法界流出,是法界的流类,并且也还平等、相似。众生听此清净法界等流正法的影像教,也就熏成了出世的清净心种。[13]
  什么是清净种子?就是正闻熏习。它是“出世间最清净法界等流性,是因净法界而有的,所以在它闻熏的时候,虽是世间,没有生起无漏心,却能成为出世心的种子性”[14]。这里所谓的“出世心种子性”,是指能引发生起出世心,并非就是亲因缘。因此,我们可以说,净宗所倡的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的这个“忆佛念佛”就是在熏习清净种子。我们念佛虽是有漏有为的熏习,但由于其是法界等流,故不断熏习必将引发出世心之生起。
  有人会问,那阿弥陀佛圣号是清净法界等流吗?被近代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盛赞为“即使阿弥陀佛再来为《阿弥陀经》作注解,也不会超过智旭大师”的《弥陀要解》中说:“一声阿弥陀佛,即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阿弥陀译为“无量光、无量寿”。他是法藏比丘过去生远离二障,亲证诸法实相后,以大悲心成就的万德圣号。是法藏比丘因地无量功德、福德成就的,即容真实智慧、无为法身于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上。故念佛的当体就是念阿弥陀佛的无量功德。《无量寿经》云:“十方众生,闻我名字,欢喜信乐,礼拜归命,以清净心,修菩萨行,诸天世人,莫不致敬,若闻我名,寿终之后,生尊贵家,诸根无缺……”黄念祖说:“一闻佛名即具如是功德,足证佛号,名是万德。”万德洪名熏于八识田中必成净种。
  憨山德清在《憨山老人梦游集》中说:“今以妄想之心,转为念佛,则念念成净土因,是为乐果。”
  彭际清在《华严念佛三昧论》中说:“但闻佛名,已植胜因,何况数数继念!”
  由此可知,“阿弥陀佛”是清净法界等流出的,念“阿弥陀佛”圣号即是在熏习清净法界等流正闻熏习的清净种子。众生以此清净种子熏于赖耶中,念念熏习,虽不是亲因,却是未来成佛之重要因缘。广修诸善,即是未来成佛之增上缘。念佛与诸福德善法的熏习可令净种增胜,成佛只是时间的问题。净业行人若能借此理解“为什么要念佛”及念佛的原理,则不仅能发更大之精进,同时还能乐于积功累德之助行。因为,诸佛皆因精进不同而有成佛之先后。
  综上所述,从唯识学的无漏种子、清净种子义来理解念佛,我们不难相信念佛可以成佛,即经中所说的“念佛成佛”绝非虚言。只不过是依“唯识所变”之理,念佛成佛也一定要赖耶中的净种子现行才可能。而清净种子作为往生成佛之重要因缘,不论是本有的还是新熏的,都必须有诸多善法作其重要加行方能成就。故净业行人念佛的同时应当更注重“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一佛陀的根本教诲。此外还须深明“一切善法中念佛最善”。
  唯识学的“本有无漏种子说”和“正闻熏习的清净种子说”为我们理解念佛法门的“自力”原理提供了可靠而又恰如其分的教理依据,同时也似在替念佛法门的教理作最好的阐释与补充。因为,唯识学的种子义形象又富逻辑性,很容易地就把佛教最根本的教义——缘起义,深入浅出地开显了出来。以之与“念佛”法门相结合,可以明了地告诉我们“念佛成佛”亦不离缘起法则,念佛见佛不是迷信,也不是宗教玄谈,更不是完全地不可思议,而是可以从“理”上加以认识和把握的。更何况,现代人对宗教信仰的热情远不如对宗教理性的热衷。因此,若能在净宗的弘扬中,以此作为念佛法门原理的理论依据进行讲解,是十分有说服力的,尤其是对当代的知识层人士。
  念佛法门最大的特色就是“二力”,其中的“他力”在净宗的弘讲中所占比重很大。从宗教信仰的层面出发,看似神密而不可知的“他力”在佛教的宣扬中处于绝对优势是一种必然。这虽不是佛陀说法的本怀,但与佛教作为一种宗教,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是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的。
  接下来我们要谈的是“他力”的原理何在?这一向是念佛人最为关注的,也是弘扬净土念佛法门的过程中常要遇到的质问。能否信佛,是否肯去实践念佛法门,绝大多数取决对“他力”的认可与明确,即净土的弘扬,输通“他力”这一关是关键中的关键。故下文我们就试由唯识学所依据的主要典籍“六经十一论”之首的《解深密经》中佛与文殊之间的一段问答,略探“他力”究竟是什么。
  五、他力即“般若加行之余势”
  “他力”,在念佛法门中简单讲就是佛力,即“阿弥陀佛的四十八大愿力”。“四十八愿”具体内容怎样?古往今来,在《无量寿经》及其诸多讲解中都有十分详细的论述,此不多叙。这里我们要谈论的是,这种“他力”是什么?来自何处?如何起用?目的为从教理上认识念佛法门殊胜之所在——他力及其教理原理。在《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中,文殊菩萨与佛之间有一段关于“如来心相生起”之对话中,为我们揭示出了佛之愿力的奥妙所在。
  如经中,曼殊室利菩萨问佛: “世尊,云何应知诸如来心生起之相?”佛告文殊师利菩萨曰:“善男子,夫如来者非心意识生起所显,然诸如来有无加行心法生起,当知此事犹如变化。”[15]
  如来法身心的生起之相是怎样的?佛答:佛心是无分别的,清净的,他的生起非由心意识生起之所显,但也常常生起,只不过是不由加行而任运生起罢了。即如来心是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犹如变化,似有而无,似无而有,任运而起,不由加行。由此可知,阿弥陀佛愿力的作用原理,即大慈大悲接引众生的心相生起之理亦如是。如来法身心不藉加行而起,任运化身来此娑婆世界,酬愿度生,依愿(他力)引接“念佛人”。
  佛无加行,心相怎能生起?
  曼殊室利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诸如来法身,运离一切加行,云何而有心法生起?”[16]
  文殊问佛:一般心法之生起,须由加行,否则,无法生起。何以如来法身已运离加行,而还会有心法生起呢?阿弥陀佛亦已入不生不灭的涅槃,何以还能随感而应,接引众生?这也是许多人疑惑不解的。如不明白这个问题,对净土的信仰也很难说是正信、深信、坚信,所以净业行人十分有必要了知其所以然。佛告曼殊师利菩萨曰:
  “善男子!先所修习方便般若加行力故,有心生起。善男子!譬如正入无心睡眠,非于觉悟而作加行,先所作加行势力而复觉悟。又如正在灭尽定中非于起定而作加行,由先所作加行势力,还从定起。如从睡眠及灭尽定心更生起,如是如来,由先修习方便加行力故。当知复有心法生起。”[17]
  《解深密经》中的这段文殊与佛的问答,明确告诉我们:原来,诸佛法身虽已远离一切加行,但由于其先前所修习的方便般若加行的强大“余势”力量,可令后复有心法生起。即佛虽已证不来不去的法身,但还可凭借其因地的广大般若加行之余势而有化身的“来去”。佛怕文殊不懂(实是忧虑后世众生),还举喻说:这就如同“在极重睡眠时,意识活动都无,但从睡眠觉醒时,仍有心法生起,当知这所生起的心法不是睡眠中有什么加行力量令其如此,而是在未入睡前所作加行的余势,令觉醒时的心法生起的”[18]。入灭尽定的圣者,能不藉加行而从定中出来,亦如是理。这样,何为佛愿之“力”?这段经典中佛与菩萨之间的问答为我们作了最好的解释。净业行人明了这个道理,信佛会更坚,念佛会更切,往生才会更有把握。
  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在净土法门里最为殊胜。上已明了他力是什么,但很多人会疑问其因地究竟作何“加行”而能成就如此不可思议的大悲愿力呢?在《无量寿经》中,佛完整地讲述了法藏比丘因地“积功累德”的种种事迹,即前所行种种方便般若加行:
  于无量劫,积植德行,不起贪嗔痴欲诸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但乐忆念,过去诸所修善根,行寂静行,远离虚妄,依真谛门,植众德本,不计众苦,少欲知足,专求白法,惠利群生,志愿无倦,忍力成就,于诸有情,常怀慈忍,和颜爱语,劝谕策进,恭敬三宝,奉事师长,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庄严众行,轨范具足,观法如化,三昧常寂,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善护身业,不失威仪,善护意业,清净无染,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恒以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六度之行,教化安立众生,住于无上真正之道……[19]总之,《无量寿经》中这段关于法藏比丘因地所行之描述,足以证明,具足无量妙用的“他力”是佛过去生行因之果,其真正源动力是其因地种种般若之加行。所谓的“他力”即阿弥陀佛因地所行之“般若加行之余势”。可见,阿弥陀佛的广大愿力也合“缘起”之理,即他力也是藉由种种因缘(无量般若加行)而成就的,不是凭空而有,不是自生,也不是一般宗教神秘色彩的莫须有的渲染。不可思议之“他力”也有其教理依据可寻,非离缘起因果的法则而有。
  其不可思议,虽非凡夫心所可了知,但我们可以从理上去认识它。净业行人若明了了佛的愿力来由,会提升正信,更精进于六度万行,并广积功德,植众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