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

第24章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第24章

小说: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肉。(五脏元真之气。通会于肌肉腠理。脾气通于五脏。故所主在肉。)肾主骨。(肾藏精髓而注于骨。故所主在骨。)是 
为五主。(谓人身之皮腠形层。各属五脏之所主。)五劳所伤。(劳、谓太过也。上古之民。形劳而不倦。)久视伤血。 
(久视损神。故伤血。)久卧伤气。(久卧则气不行。故伤气。)久坐伤肉。(脾喜运动。故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立 
则伤腰肾膝胫。故伤骨。)久行伤筋。(行走罢极则伤筋。)是为五劳所伤。(是五劳而伤五脏所主之血气筋骨也。)五脉应 
象。(五脏之脉。以应四时五行之象。)肝脉弦。(象本证之条达也。)心脉钩。(象火炎盛。而秒则环转如钩。)脾脉代。 
(象四时之更代也。)肺脉毛。(秋令清肃。故象羽毛之清虚。)肾脉石。(象石之沉水也。)是为五脏之脉。(夫九候之道。 
必先定五脏五脉。审辨其五实五虚。而后立五法。调五味以治之。故此篇宣明五脏之气焉。) 



卷四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属性:夫人之常数。太阳常多血少气。少阳常少血多气。阳明常多气多血。少阴常少血多气。厥阴常多血少气。太阴常多 
气少血。此天之常数。(夫气为阳。血为阴。腑为阳。脏为阴。脏腑阴阳。雌雄相合。而气血之多少。自有常数。如太阳 
多血少气。则少阴少血多气。少阳少血多气。则厥阴多血少气。阳有余则阴不足。阴有余则阳不足。此天地盈虚之常数 
也。惟阳明则气血皆多。盖血气皆生于阳明也。)足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厥阴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足 
阴阳也。手太阳与少阴为表里。少阳与心主为表里。阳明与太阴为表里。是为手之阴阳也。(夫手有三阴三阳。足有三阴 
三阳。以合十二经脉。阴阳并交。表里相应。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 
之情。取虚实之要。知此乃足以诊。如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守学不湛。是故脏腑阴阳。相为表里。此皆 
诊候之要。不可不知。)今知手足阴阳所苦。凡治病必先去其血。乃去其所苦。伺之所欲。然后泻有余。补不足。(知所 
苦者。知邪病在手足之何经也。先去其血。除菀陈也。菀陈去则无所苦矣。伺之所欲者。伺其欲散欲 。欲缓欲收。盖 
必先定五脏之病。五脏已定。九候已备。而后乃存针。有余者。邪气盛也。不足者。精气夺也。有余则泻之。不足则补 
之。)欲知背俞。先度其两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去半已。即以两隅相拄也。乃举以度其背。令其一隅居上。齐脊 
大椎。两隅在下。当其下隅者。肺之俞也。(俞音输度音铎拄音主。此论取五俞之法。五脏之俞。皆在于背。背者。胸之 
府也。故先量其两乳。而后定其背之俞焉。度、量也。言以草量其乳间。中折之。更以他草度此草。去半已。使与中折 
之草。拄为三隅。以一隅上齐脊之大椎。两隅分而拄下。当其下隅之尽处。是肺俞也。盖九针九候之道。先以五脏为主。) 
复下一度。心之俞也。复下一度。左角。肝之俞也。右角。脾之俞也。复下一度。肾之俞也。是谓五脏之俞。灸刺之度 
也。(度叶渡。度、度数也。俞、输同。五脏血气。输转传布也。吴鹤皋曰。此取五脏俞法。与甲乙经不合。盖古人别 
为一法者也。)形乐志苦。病生于脉。治之以灸刺。(形乐志苦。形乐志乐。贵人也。形苦志乐。形苦志苦。常人也。所 
谓更贵更贱。以知死生。以决成败也。金匮要略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 
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宜引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盖形乐则肌肤盛。肌肤盛则阳气留于阴也 
久。阳不在表。则邪直伤于阴。志苦则伤神。神伤则血脉虚。而邪气易入。故病生于脉也。宜灸以启留陷之阳。宜刺以 
去血脉之痹。)形乐志乐。病生于肉。治之以针石。(形乐志乐。则过于安逸矣。过于安乐。则神机不转。气血羁留。故 
病生于肉。宜治以针石。引而通之。)形苦志乐。病生于筋。治之以熨引。(吴鹤皋曰。劳苦其形则伤筋。志逸而乐。则 
血脉未尝受病。故治之以熨烙导引。使血脉荣养于筋。则就安矣。)形苦志苦。病生咽嗌。治之以甘药。(百忧感其心。 
万事劳其形。则阴阳气血皆伤矣。夫嗌主天气。咽主地气。天者阳气。地者阴气。此阴阳气血皆伤。故病生嗌咽。是宜 
甘药以调其脾胃焉。终始篇曰。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此者 
弗灸。朱永年曰。吭嗌、喉也。)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惊则气乱。恐则气下。盖血随 
气行。气数乱逆则经络不通。荣卫不行。是以病生于不仁。宜按摩醪药。以行其荣卫血气焉。朱永年曰。酒者熟谷之液。 
其性 悍。其气先行于荣卫。故宜于醪药也。)是谓五形志也。(谓大人布衣。有此五者之形志。)刺阳明出血气。刺太 
阳出血恶气。刺少阳出气恶血。刺太阴出气恶血。刺少阴出气恶血。刺厥阴出血恶气也。(恶去声。此言六经之气血。各 
有多少。宜从其多者而去之。盖邪在气分者。可从血出。邪在血分者。可从气出也。阳明气血皆多。故刺可出血出气。 
太阳多血少气。故刺宜出血而恶出气。少阳多气少血。故刺宜出气而恶出血。太阴多气少血。故刺宜出气而恶出血。少 
阴多气少血。故刺宜出气而恶出血。厥阴多血少气。故刺宜出血而恶出气。此气血之常数。针刺之常法也。针经曰。刺 
荣者出血。刺卫者出气。按灵枢经水篇曰。十二经之多血少气。与其少血多气。与其皆多血气。与其皆少血气。皆有大 
数。其治以针艾。各调其经气。固其常有合。又曰。足阳明。五脏六腑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热壮。刺此者不深弗 
散。不留不泻也。足阳明刺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 
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刺深者。皆无过二分。其 
留皆无过一呼。其少长大少肥瘦。以心撩之。命曰法天之常。灸之亦然。灸而逾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 
者。则脱气。) 



卷四

宝命全角论篇第二十五

属性: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王冰曰。天以德流。地以气化。德气 
相合。而乃生焉。易曰。天地 。万物化醇。此之谓也。则假以温凉寒暑。生长收藏。四时营运。而方成立。)君王众 
庶。尽欲全角。(王冰曰。贵贱虽殊。然其宝命一矣。故好生恶死者。贵贱之常情也。)形之疾病。莫知其情。留淫日深。 
着于骨髓。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病。为之奈何。(王冰曰。虚邪之中人微。先见于色。不知于身。有形无形。故莫知 
其情状也。留而不去。淫衍日深。邪气袭虚。故着于骨髓。帝矜不度。故请行其针。)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 
器津泄。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谓坏腑。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 
绝皮伤肉。血气争黑。(此言脏腑经络。皆由胃气之所资生。如胃气已败。虽毒药无所用其功。针石无所施其力。欲宝命 
全角者。当先养其胃气焉。夫盐之味咸者。性本润下。如置之器中。其气上升。令津泄泽于器之上。如弦欲绝者。其音 
必先嘶败。如木气敷散。其叶早发生。此三者。以喻有诸内而形诸外。以比哕之腑坏而后发于音声。夫哕有三因。如因 
肺气逆而欲复出于胃者。橘皮竹茹汤主之。此哕之逆证也。如哕而腹满。当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而愈者。此哕 
之实证也。如有此三者之比。而其声哕者。哕之败证也。此因病深而胃腑已坏。虽毒药无可治其内。短针无可取其外。 
此皆皮毛焦绝。肌肉损伤。而气血争为腐败矣。黑者。腐之色也。朱永言曰。金匮要略云。六腑气绝于外者。手足寒。 
上气脚缩。五脏气绝于内者。利不禁。手足不仁。此哕之坏证也。所谓坏腑者。言病深。而五脏六腑。血气皮肉。俱已 
败坏。)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反甚。其病不可更代。百姓闻之。以为残贼。为之奈何。(更代、更易时月也。残 
贼、残忍其死。而贼害不仁也。)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王冰曰。形假物成。故生于 
地。命惟天赋。故悬于天。德气同归。故谓之人也。灵枢经曰。天之在我者德。地之在我者气。德流气薄而生者也。然 
德者道之用。气者生之母也。)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王冰曰。人能应四时和气而养生者。天地恒畜养之。故 
为父母。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 
生长之门。)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吴 曰。知万物。则能参天地。赞化育。是谓天之子也。)天有阴阳。人有十二节。 
(邪客篇曰。岁有十二月。人有十二节。生气通天论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 
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十二节者。手足之十二大节也。盖天有阴阳寒暑以成岁。人有十二节以合手足之三 
阴三阳。十二经脉以应天之十二月也。)天有寒暑。人有虚实。(寒暑者。天之阴阳消长也。虚实者。人之阴阳消长也。) 
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言能经理天地阴阳之造化者。不失四时之营运。知 
十二经脉之理。而合于天之阴阳。惟圣智者能之。又何欺之有。)能存八动之变。五胜更立。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 
吟至微。秋毫在目。( 音区。存、存心也。八动、八风之变也。五胜、五行之胜克也。更立者。言五行之有胜制。胜 
则贼害。制则生化。万物尽然。不可胜竭也。独出独入者。言能存心于八动五胜。明达于虚实之数。而出入补泻之有独 
见也。 、卧声。口张而不合。气之虚也。呻吟之声。气之实也。言其 吟之至微。而虚实之秋毫。皆在吾目矣。)帝曰。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四时。月有小大。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 吟。敢问 
其方。(人秉天地阴阳之气而生此形。是以与天地合气而成九候也。别为九野者。以身形之应九野也。分为四时者。左足 
应立春。左胁应春分。左手应立夏。膺喉头首应夏至。右手应立秋。右胁应秋分。右足应立冬。腰尻下窍应冬至也。月 
有小大。日有短长。言气候之有盈虚。人与天地万物之气皆然。而不可胜量也。虚实 吟者。以 吟之至微。而知其虚 
实也。欲法天则地而为针刺之法。敢问其方。)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 
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伯言针石之道。必先定五脏。备九候。而后乃存针。然五脏五行之气。有相胜更立。不可不 
知。如木得金则伐。火得水则灭。金得火则缺。水得土则绝。此所胜之气而为贼害也。如土得木而达。此得所胜之气而 
为制化也。万物之理皆然。而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黔首共余食。莫之知也。(共供同。黔首、黎民也。悬 
布天下者。先立针经以示人。而百姓只可力田以供租税。有余粟以供养。其于治针之道。莫之知也。针经曰。余子万民。 
养百姓。而收其租税。余愍其不给而属有疾病。欲助微针通其经脉。)一曰治神。(神在秋毫。属意病者。神属勿去。知 
病存亡。)二曰知养身。(以身之虚。而逢天之虚。两虚相感。其气至骨。入则伤五脏。故当知日之寒温。月之虚盛。四 
时气之浮沉。而调之于身。工候救之。勿能伤也。)三曰知毒药为真。(毒药、所以攻邪者也。如知之不真。用之不当。 
则反伤其正气矣。故帝曰。余欲弗使被毒药。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四曰制砭石小大。(上古之世。未有冶铸。 
以砭石为针。制有大小。随病所宜。其后始造九针。以代 石。经曰。小之则无内。大之则无外。盖治外者。制小其针。 
治内者。制其大也。)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腑为阳。脏为阴。气为阳。血为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故必先知脏腑 
气血之虚实。而后可以行针。)五法俱立。各有所先。(言上古之世。立此五法。而各有所宜先者。)今末世之刺也。虚者 
实之。满者泄之。此皆众工所共知也。(只知泻有余。补不足。此粗工之所共知。)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 
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法天则地者。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随气应而用其针。是因天地之时 
而调和气血也。迎之随之。以意和之。如附应声。如影随形。得心应手。取效若神。而离合出入。自有独见。不与众闻。 
徐公遐曰。来者为阳。往者为阴。鬼神者。阴阳之气也。言道在纯一。而若无鬼神矣。朱子曰。鬼神、天地之功用。造 
化之迹也。帝曰。愿闻其道。岐伯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真者。真一无妄。神者。阴阳不测之谓。言刺之道。虽 
有阴阳虚实之分。而必先归于治神。)五脏已定。(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九候已备。 
后乃存针。(知诊三部九候之病脉处。而后存针以治之。)众脉不见。众凶弗闻。外内相得。无以形先。(按九针十二原篇 
曰。皮肉筋脉。各有所处。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取五脉者死。取三脉者 。故曰。众脉不见。众凶 
弗闻。言不可以滥取也。脏腑在内。皮肤筋脉在外。外内之相应者。贵在得神。而无以形先。盖言上守神。粗守形也。) 
可玩往来。乃施于人。(言知机之道。而后乃施于人。九针十二原篇曰。粗守关。上守机。机之动。不离其空。空中之机。 
清净而微。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知机之道者。不可挂以发。不知机道。叩之不发。知其往来。为与之期。)人有虚 
实。五虚弗近。五实弗远。(五虚者。五脏之精气夺也。五实者。五脉之邪气盛也。夫用针者。观察病患之态。以知精神 
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已伤。针不可以治之。故曰五虚弗近。邪实者。急取而泻之。故曰五实弗远。)至其当发。 
间不容 。( 音舜与瞬同。刺之微在迟速。知其可取。有如发机。间不容于瞬息也。)手动若务。针耀而匀。(动、用针 
也。务、专一也。耀、光净也。匀、均匀也。)静意视义。观适之变。(适、至也。静己之意。视针之义。以观气至之变。) 
是谓冥冥。莫知其形。(冥冥者。视之无形也。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而工独知之。)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 
不知其谁。(张介宾曰。此形容用针之象有如此者。乌乌、言气至如乌之集也。稷稷、言气盛如稷之繁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