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

第114章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第114章

小说: 剑桥中国辽西夏金元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② 
  申外史》,赫尔穆特·舒尔特…乌夫拉格译;埃里希·海涅什 《两个王朝的 
          ③ 
  灭亡》 的后半部分翻译了顺帝1368—1370年北逃时的日记。其他的资料, 

①  '115'傅海波:《杨瑀〈山居新话〉:蒙古统治下中国文化的成就》(威斯巴登,1956 年版)。 
②  '440'赫尔穆特·舒尔特…乌夫拉格译:《庚申外史》(柏林,1963 年版)。 
③  '163'埃里希·海涅什:《两个王朝的灭亡》(威斯巴登,1969 年版)。 

… Page 491…

  读者可在傅海波的《13—14世纪中国私修史著》中查到,此文收录在W。G。 
                                                                                      ④ 
  宾斯利和E。G。普利布兰克编辑的《中国和日本的史学家》中。 
         在同时代人的文集中,有丰富的关于元代后期的各种记载,已经被利用 
   的只是很小一部分。文集的作者,主要是汉人,也有其他族人。文集版本和 
                                                                              ⑤ 
  所在图书馆的细目,在日本有山根幸夫和小川尚的书目,在中国大陆有周清 
  澍的书目。⑥ 
         西方对元后期的研究是近些年才开始的,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在中国, 
  对元末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1936年,吴晗于此年发表了《元帝国之崩溃与 
                             ① 
   明之建立》的长文。最活跃的新出版中心之一是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组,该 
                                                                      ② 
  组出版的期刊是 《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从1982年开始,元史研 
                                                                              ③ 
   究会亦出版了元史研究的系列论集,名为《元史论丛》。因为元后期的研究 
   与阿尔泰和蒙古研究、明史研究以及元史本身的研究关系密切,所以新著作 
   的产生有很大难度。两个有价值的通讯有时登载有关元后期的论著,一个是 
    《宋元研究通讯》,即从前的《宋史研究通讯》;另一个是《明史研究》。 

④  '136'傅海波:《13—14 世纪中国私修史著》,W。G。宾斯利和E。G。普利布兰克编:《中国和日本的史学家》 

 (伦敦,1961 年版),第115—134 页。 
⑤ 山根幸夫、小川尚编:《日本现存元人文集目录》(东京,1970 年版)。 
⑥  '813'周清澍:《元人文集版本目录》(南京,1983 年版)。 
①  '773'吴晗:《元帝国之崩溃与明之建立》。 
②  《元史及北方民族史研究集刊》,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组编。 
③  《元史论丛》,元史研究会编(北京,中华书局),第1 辑,1982 年;第2 辑,1983 年;第3 辑,1986 

年。 

… Page 492…

                                   8。元代政府与社会 

        有关元代政府的最重要的资料收录在基本史书《元史》(编于1369—1370 
  年)、《元典章》(编于1320—1322年)和《通制条格》(编于1321年)。 
  ④由于元代各皇帝的实录没有保存下来,当代治史者不能像研究明史和清史那 

                                           ⑤ 
  样直接使用元代的第一手资料。一方面,《元史》保留了许多原始资料,但 
  是另一方面,正如人们多次指出的那样,它又压缩或摘录史料,而这些史料 
  在《元典章》和《通制条格》中更为完整。从这一点说,《元史》本身只能 
  被看作第二手资料,因为它的编修者与他们所叙述的事件有三代或四代人的 
  距离。 
          《通制条格》和《元典章》中难以读懂的口语形式公文,妨碍学者更充 
  分地利用这些文献。傅海波恰如其分地把这种公文中的特殊语言称为“蒙古 
                      ① 
  语序的汉译”。因为元朝官府使用双语,不像契丹人的辽朝和女真人的金朝 
  只用汉语作为官方语言,所以一定会有许多蒙古公文的译文保留下来。《元 
  典章》和其他元代史料中被特别称为“令旨”的国家法令,是从蒙古文翻译 
                      ② 
  成白话的汉文。阅读和翻译令旨需要一些蒙古语知识,因为这些令旨渗入了 
  蒙古语的句法。 
         日本和苏联学者在翻译《元典章》和《通制条格》方面有很大贡献。苏 
  联语言学家I。T。佐格拉夫的《蒙汉文献翻译》(莫斯科,1984年版)是最近 
  的成果之一。佐格拉夫在书中分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955年出版的元史专家 
                                        ③ 
  蔡美彪编录的元代白话碑铭。 日本学者岩村忍和田中廉二出版了两卷本的 
    《元典章·刑部》(卷39—57)译注,在他们的著作的第一卷附有两篇有用 
  的文章,一篇是田中谦二的,一篇是吉川幸次郎的,叙述了《元典章》中公 
  文的语言形式。④ 
        元代政府和法律文书翻译成法文和英文,丰富了制度史研究的资料。保 
  尔·拉契内夫斯基的4卷本的《元史·刑法志》(卷102—105)译注,亦包 
  括了许多《元典章》中有关资料的翻译。拉契内夫斯基著作的第3卷是索引, 
                                                    ① 
  对查找元代制度的专用术语很有用处。 陈恒昭复原并翻译了元1291年的法 
                         ② 
  典《至元新格》。 

④ 关于《元典章》和《通制条格》的简单介绍,见常备参考字典《中国历史大辞典:辽夏金元史》(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1986 年版),第55—56 页 (《元典章》);第16—17 页 (《通制条格》)。亦见陈高 
华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料学》(北京,1983 年版)第311—353 页的元代部分。亦见中华人民共和国1986 
年出版的《通制条格》,《元代史料丛刊:通制条格》(浙江古籍出版社)第1 — 5页的介绍文章。 
⑤ 近年叶幼泉、王慎荣在《元史探源》中对《元史》编修过程做了新的考释,见《文史》27 辑(1986 年), 

第177—194 页,特别是第178—183 页关于元实录的叙述。亦见'75'柯立夫的 《现存〈元史〉简论》。 
①  '118'傅海波:《蒙古统治下的中国史学:民族涵化中史学的作用》。 
② 见'552'杨联陞的专论: 《〈元典章〉研究》。 
③  '875'蔡美彪:《元代白话碑集录》(北京,1955 年版)。 
④  '221'岩村忍、田中谦二:《元典章·刑部》2 卷 (京都,1964 年、1972 版)。在第1 卷前附的文章是, 

吉川幸次郎:《元典章中所见汉文史牍文体》;田中谦二:《元典章的蒙文直译体文本》。 
①  '412'保尔·拉契内夫斯基:《元法典》,1 卷 (巴黎,1937 年版);2 卷(巴黎,1972 年版);3 卷(巴 

黎,1977 年版);4 卷 (巴黎,1985 年版)。 
②  '63'陈恒昭:《蒙古统治下的中国法律传统:1291 年法典复原》 (普林斯顿,1979 年版)。 

… Page 493…

       元代的一些政治和经济制度在《元史》中没有专门的叙述。“达鲁花赤” 
  官在《元史》的《百官志》中就没有得到特别的注意;“斡脱”制度(穆斯 
  林商人协助蒙古贵族经商)在《食货志》中亦没有专门的叙述。这类蒙古和 
  内亚的特殊制度似乎超出了中国传统史学的通常记述之外,这样今天的历史 
  学家就必须广泛使用各种元代史料并将有关这些制度的零散叙述集中起来。 
  作为其他史料的一种,元人文集提供了有关蒙古政治制度和财政政策的重要 
  和详细的资料。170种元代和明初的文集的篇目索引,于1979年在中华人民 
                 ③ 
  共和国出版。10部元代的地方志于1980年在台湾重印,可以用它们来了解 
  政府机构如何在特殊地区发挥作用。④ 
       最后,用英文发表研究元代城市、军事、法律和财政制度成果最多的是 
  柯立夫教授培养的两代学生。其中有后来正式出版的由柯立夫教授指导的博 
  士学位论文,如H。F。舒尔曼的 《元代经济结构:〈元史〉卷93—94译注》 
   (1956年);萧启庆的《元代的军事制度》(1978年);陈恒昭的《蒙古统 
  治下的中国法律传统:1291年法典复原》(1979年);伊丽莎白·恩迪科特 
  …韦斯特的《蒙古在中国的统治:元代的地方行政管理》(1989年)。还有 
  两篇柯立夫教授指导的博士学位论文没有出版,伊森拜克·图干的《〈元史〉 
  岁赐门》,2卷(哈佛大学1973年博士学位论文)和刘元珠的《元史·选举 
  志一》 (哈佛大学1979年博士学位论文)。 
       柯立夫教授自己的60余篇论文,涉及广泛的课题,从纯粹的语言学到元 
  代文学、文化及历史各方面的研究。柯立夫1934—1985年发表的论著目录, 
  刊登在他的纪念文集中。* 

③ 见陆峻岭:《元人文集篇目分类索引》(北京,中华书局部1979 年版)。 
④ 《宋元地方志三十四种》,12 卷 (台北,国泰文化事业1980 年版)。 
*   萧启庆教授对本文初稿的口头、书面意见和批评,修正了文中的不少错误,作者深表感谢。但是萧教 

授未看到最后的译文,对文中任何错误不负责任。 

… Page 494…

                          9。蒙古统治下的中国社会* 

       元代社会史涉及的许多问题和史料以及现代研究成果,已见于本书其他 
  章作者的介绍。此处只介绍有关元代社会史的特殊问题及其相关史料和研究 
  成果。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与西方史学家的接触将中世纪欧洲和西亚的史 
  料引入中国,并在中国兴起了研究蒙古欧亚大帝国的新潮。以前在中国对此 
  很少注意,但是在民族主义增强的时代气氛下,中国人将蒙古征服视为对中 
  国历史有利的现象,并开始拓宽眼界,将草原社会视为现代中国的组成部分。 
  同时,同样的民族主义因素亦导致了他们仇恨作为外国征服者的蒙古人,有 
  时出于时代的谬误将13—14世纪协助蒙古人统治中国的汉人斥为汉奸。简而 
  言之,以前对该时期的文化中心论开始被现代的民族主义观点所取代,导致 
  了对这一时代完全不同的评价,尤其是对它的社会史。元代社会史的现代研 
  究因此充满压力和矛盾。在复杂的局面下,很多中国的元史研究不仅陷入完 
  全僵硬的马克思主义*萧启庆教授对本文初稿的口头、书面意见和批评,修正 
  了文中的不少错误,作者深表感谢。但是萧教授未看到最后的译文,对文中 
  任何错误不负责任。说教,还必须在中国社会史与游牧草原社会两种不同的 
  说法中进行调和,亦要结合因考古发现和发掘传统史料而产生的大量新学术 
  资料。社会历史学家因此不得不经常评估和尽最大可能使用大量有意义的旧 
  资料和新资料。 
       19世纪后半叶和20世纪初,俄国和日本最重视对蒙古的研究,二者都 
  对蒙古及其相邻地区有扩张兴趣。他们的研究成果,还有法国和德国以及更 
  新的英国和美国的蒙古研究,主要注重于语言学方面。他们亦将汉学的研究 
  题目集中在用汉文资料来研究蒙古文献上。典型的例子是在本书的“元史的 
  传统史料介绍”中附上了有关 《蒙古秘史》的讨论。对元代社会史的研究, 
  与元史研究的其他领域一样,还是主要依靠语言学和历史学的研究。尽管我 
  们的学术领域在尽力加宽,开拓性的蒙古学家和汉学家的基本技巧还是必须 
  掌握的。下面是一个基本的介绍。 
       蒙古研究当然是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许多著名的蒙古学家并不是中国 
  学者,但是在近千年的历史中蒙古史与中国史的联系是如此紧密,将蒙古研 
  究与中国研究相结合的学者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傅礼初在他的文章《全史: 
                                                            ① 
  1500—1800年近代化初期的平行发展与相互交流》 中反复强调应该有一部 
  包括全亚洲的“全史”。如果不是他的突然早逝,傅礼初将在《剑桥中国史》 
  本卷和其他卷的章节中应用这一观点。编撰一部中国、蒙古和其他东亚与内 
  亚人的很接近全史的理想,本卷各章的作者完全接受。但是,这是一个难以 
  实现的理想。 
       这种困难的典型例子就在元代社会史研究领域中。伟大的苏联蒙古学家 
  符拉基米尔佐夫(1931年逝世)研究游牧封建主义的著作在他去世后的1934 
            ① 
  年出版。该书由米歇尔·卡肖翻译成法文,书名为《蒙古社会制度:游牧封 
               ② 
  建主义》; 此书还由政府主持翻译成日文(1941年)并从日文翻译成了中 

①  '111'傅礼初:《全史:1500—1800 年近代化初期的平行发展与相互交流》。 
①  '524'B。IA。符拉基米尔佐夫《蒙古社会制度史》(列宁格勒,1934 年版)。 
②  '525'米歇尔·卡肖译: 《蒙古社会制度:游牧封建主义》(巴黎,1948 年版)。 

… Page 495…

        ③                                                                            ④ 
  文。 《蒙古社会制度史》和符拉基米尔佐夫的《成吉思汗的一生》不断地 
  被学者引用,在本章中亦多次提到。在估价蒙古人对在他们统治下的其他社 
  会的社会管理观念的影响时,确实应该先了解蒙古社会的性质。符拉基米尔 
  佐夫试图用他的游牧封建主义的理论来解释蒙古历史,并用同样的理论来阐 
  述俄罗斯和西方历史,并不是没有招致批评,见劳伦斯·克拉德的书评《中 
                                   ⑤ 
  世纪的封建和鞑靼政体》。虽然符拉基米尔佐夫的著作诱导中国、蒙古和其 
  他国家的学者试图理解蒙古社会的性质并带着这样的理解来分析元代的社会 
  条件,但是这种努力还没有达到雄辩和有用的高水平。社会史研究领域正在 
   向“全史”发展,但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李则芬的《元史新讲》是当代最大部头的中文元史专著,该书对元代社 
                                    ⑥ 
  会确实有一段很长的叙述。这部大部头著作对许多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 
  这些问题是从清代到当前的学术研究积累下来的。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从 
  本国传统来说,它确实已达到顶点,从很多方面讲是一部最有用的著作。不 
  过,就社会史而言,即使是这样一部部头很大的著作,也还是肤浅的。 
        中国的元代社会史研究还没有更多地注意政治史、制度史、文学史、艺 
  术史和思想史的研究。在中国大陆,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