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515-高注金匮要略 >

第9章

515-高注金匮要略-第9章

小说: 515-高注金匮要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等汤。则实上以御下。复何冲气下发。而致吐衄以亡血乎。惟是血既亡去。则气无根蒂而气益虚。气虚而不 
胜任。此正劳之所由作也。是宗气上空为轻症。失治而致亡血为重症故也。色薄脉浮。两头是言诊法。中 
间三症。是从色脉之诊处。而逆推其病情。故曰主。主字。直贯三句。犹言主渴。主亡血。主喘悸之谓。 
x五条x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人身上下两焦。即易之太极图也。上焦之阳气具白象。而心脏之血。阳中之阴极也。下焦之阴精具黑象。而 
肾脏之气。阴中之阳极也。黑白不相为用。而其所以牵引控制者。惟是两极互胎。而相为消长于其际耳。比 
如男子以肾精为根蒂。肾主水而色黑。肾精下足。则癸黑充腴。而其中壬白之阳极。积浓流光。由肝木之上 
升。而化为丙丁盛大之气。轻便健立。施应无穷。复何病劳之有。若精衰极渺。则心肺间之宗气。遂致短浅亏 
空。此树木之根株不植。而枝叶自萎之理也。将一身之肢体。犹或不能自支。而况被之以劳乎。此病劳之所 
由作也。但劳之为病。其症多端。而其道路。不外乎四者。盖劳则残阳馁气。反浮张于在上在外。而作烦热。以 
致咽干喉痛者。一也。劳则中气内虚。不能鼓努传送。因而大便艰难。小水不利。且两便下停。而逆气上乘胸 
中之空。遂致痰喘咳逆。吐血衄血等候者。二也。又劳则心气上虚。欲得肾气以自实者势也。肾虚不能从肝 
而顺生。睡则由肺而逆责以吸之。夫心火之见肾水。为夫之象。心火之见肺金。为妻之象。因而梦接鬼交。每 
致遗泄者。三也。且劳则上焦之天气。失包裹提挈之权。而精汁虚脱。更因泄注下空。而上中二焦衰薄之气。 
乘机下陷。而为失气洞利者。四也。悉此四者。则自本条及后文十四条。其序症立方。针锋逼对之精意。昭如 
日月矣。脉虚就微按而言。上面犹有一浮字在。于下沉弦字。便可见矣。夫虚脉为阴精内耗。弦脉为阳气 
外削之诊。今浮虚。是上焦之阳气。空于无阴。沉弦。是下焦之阴精。馁于生阳。可知也。别以男子者。以妇人女 
子之浮虚沉弦。为行经及经后之脉。则血虚于上。而气削于下者。平脉。非病脉故也。但此浮虚、沉弦之脉。又 
与少阳受风邪而下逆。以致心下悸。而腹痛者相同。然系少阳。当往来寒热矣。而今又无此。则其非少阳之 
邪可知矣。然则其所以短气者。上虚逆动。而吸气不能深入也。里急。如有大便而不得。有小便而不利者。中 
气虚而不能鼓努传送也。面色白者。精血虚于内。而气薄于诸阳之会也。时目瞑者。气机之根蒂内疲。而神 
光时欲掩伏也。所以兼衄者。二便浮停而不下通。则冲气上逆。而逼经血于巅顶也。少腹满者。即里急小便 
不利之义。而知关元气海之转运无权矣。谓非房劳而下伤元精。上伤宗气之所致乎。故曰劳使之然也。 
x六条x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此前条注中。所谓因劳而残阳馁气。反浮张于在上在外而作烦热者也。浮为无底。大为无里。其脉浮大。皆 
阴虚而微阳浮越之诊也。手足。指手心足心而言。以手足之心。为心肾之内应故也。烦则阴精虚耗。不能胜 
劳热之自焚耳。春夏为天地生发之时。精竭者。根株不足应枝叶之分荣。故剧。秋冬为万物归藏之候。气劳 
者。力役今始沐余闲之暂息。故瘥也。阴者。指男子之前阴而言。前阴为宗筋。阳气之根蒂也。劳则阳浮而不 
下贯。故阴寒。又劳则气张而不下提。故无事而精脱自出矣。夫足胫为肾之府。而所以强立健行者。以精气 
充之之故也。今阴寒。则阳气不下充而削弱可知。精自出。则髓不内实而酸热又可知。既酸且削。其不能行 
也可必矣。 
x七条x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夫人之所以有子者。分阴阳有余之化。而盛满流行以种之者也。浮、为阴不能固。弱、为阳不能充。加之以涩。 
涩脉体短神散而机滞。故为无子之诊。所以然者。因浮主阴虚。阴虚则精清而不浓。弱主阳虚。阳虚则气冷 
而不温。又涩、则射精过气。常不及子宫故也。此条因病房室劳者。其精清而无醇浓之生气。故推展言之。 
而并及天生之精冷者。非论劳之正文也。盖病劳者竟能有子。但殇于痘者十之七。殇于痞者十之三。有子 
与无子同耳。惟天生精冷之人。形如被宫刑而色青夭。脉果浮弱而涩。则真无子者也。余诊视三十年中。试 
之屡矣。冠以男子者。因妇人女子浮弱而涩。为行经后三四日之善脉。正宜子之诊故也。盖经后三四日。 
其少火生气之势。初还于上、故浮。旧血去。而新血未复。故弱而涩也。 
x八条x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人身之阴阳。尝相须以为用。阴为阳之根蒂。阳为阴之主令。阴虚则阳失根蒂而上衰。阳虚则阴无主令而 
下脱。精血者阴也。亡血失精。则阴伤而气馁。气馁不胜则劳矣。故劳之为症虽多。而其大概不越乎四种。曰 
房室劳。曰想劳。曰动作劳。曰失血劳而已。房室劳者。用药相交。或腾那勒马。经久不泄。宗气劳热。汗淋胸背。 
已而元精下丧。则上气又因下泄而益卑。是精与气之标本两伤矣。以妄为常而不知节。则精日损而气日 
削。此一节赶成。又名女劳色劳者。十居其半焉。想劳者。目有所见。心有所思。魂荡神扬。一往不返。甚至叫真 
真于画上。幻见容颜。拟燕燕于怀中。虚闻 发。初则心驰而气亡。因之关开而精滑。及阴虚于下。而上气之 
不可复问者。亦十居其一也。动作劳者。大抵俱根于房劳。但精气虽虚。尚未至于枯竭耳。或以簿书鞅掌等 
类。而伤其神气。或以支持鼓努等类。而伤其膈气。下焦逆动。而致痼痰久嗽者。亦十之三也。失血劳者。其人 
之精气。原无亏损。因一时之惊恐忧思。以及大呕大吐等类。损削其胸中之神气。则上焦以空虚而招下焦 
之来侮。于是风起水涌。血随冲气而上行。从肺管胃脘而直出浊道者。则见于吐。从两胁及经络而旁出清 
道者。则见于衄。成盆成碗。而不可遏者。以虚吸实张。两就之势使之也。然精血俱为阴类。以养阳气者。亡血 
以泄气。与失精而泄气者相同。故其致劳亦同者。亦十之一也。前第四条。所谓亡血之劳也。下条所言。想劳 
也。此特言房室之劳耳。家。指夙病而言。犹风家淋家疮家衄家之义。失精家。凡多欲及梦遗滑脱者皆是。 
少腹应天地之黄泉。阳气虚于上。而肝肾之虚寒。凝敛于黄泉之下。不得阳气以自和。故殊觉切责而弦急 
也。阴头寒者。阳虚而不能下充外贯也。目为水火之双苗。故流动光明并见焉。眩者。水虚不能摄火。而微明 
几几有上脱之象也。发生于血而固于气。血短气脱。故落也。脉极虚。即芤迟是也。芤为有表无里。血虚之应。 
迟为去不易来。气虚之应。芤而兼迟。血气两虚。故曰极虚也。清谷者。完谷不化之谓。亡血兼吐衄而言。此条 
原是专论失精之脉症。而并及清谷亡血者。以泄泻日久。胃中精汁消亡。而悍气日削。既与失精家之脉症 
相同。且精血之在人身。其象如天地之水。精为地轴中之暗泉。血为江河中之明脉。原有贯通根据辅之妙。此 
亡血家之脉症。亦与失精家同。故推展言之耳。 
x九条x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x桂枝龙骨牡蛎汤方x 桂枝 龙骨 牡蛎 芍药 生姜(各三两) 甘草(二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此言两寸口之脉也。水 名芤。即今之野菩荠草也。上下两旁俱有脉。按之中空、如芤草之状。故曰芤。左寸 
见芤。是心中藏血虚短之诊。动者。以实乘虚而击撞之。则虚者自动。左寸见动。是心血短而心气上虚。下气 
逆乘而击撞之之象也。微者。阳气虚馁。不能鼓满之应。右寸见微。是肺中真气衰颓之诊。紧即弦紧。其脏应 
肝。其气应木。右寸见紧。是胸中之阳。不足以御下。而肝木以阴寒之气上侵阳位也。夫心藏神。肺藏魄者也。 
脉得芤而心血虚。则神不安于其宅。脉得微而肺气虚。则魄不宁于其居。又得动紧之下气凑之。凡五脏之 
气。相见于魂梦。除虚劳者无生我我生之顺境。其所胜所不胜。以及比和者。皆夫妻子女之象也。况因种妄 
情。缘生幻境。如影随形。此男子失精。女子梦交之道也。主本汤者。以号召阳精阳气之桂枝汤。填心肺之空。 
所以责其芤脉微脉也。加龙骨者。取其镇重而通山龙之灵脉。所以宁其心神肺魄也。加牡蛎者。以动脉、紧 
脉。为下阴上乘之诊。故以沉潜招摄之性。敛伏其冲气耳。不啜热粥如桂枝汤之服法者。恐汗泄上焦之阳 
精阳气故也。七味药中。凡鬼交梦接。而致下泄下脱者。九转还丹。不足以拟其神妙。真圣人之奇制。而其如 
千百年之不识何哉。 
x十条x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 
平人。注见前。脉虚。为阴血不充。脉弱。为卫阳不实。气削于外。则细。阳衰于里。则微。夫既为无故之平人。 
而见此虚弱细微之脉。则其命门之火。既虚于里。而其卫外之阳。复衰于表。合之无故血虚。岂非气不能外固。因 
而汗越之所致乎。故知善盗汗也。盖阳气者。昼行于表。夜行于里。寤则衰阳犹有把持之势。寐则尽情内伏。 
而护卫之气解散。且阳气内伏。又蒸其虚阴于外。故汗出如盗矣。 
x十一条x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苦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脉大。即前第三条脉大者为劳之义。女以七七为期。男以八八为期。人年五六十。是天癸已衰之候。其脉渐 
当微小为顺。若病脉大。则与年五六十不相符矣。此必精血竭于里。而虚阳以无辅而外鼓之所致也。痹病。 
注见胸痹血痹。皆阳虚之候。背行者。除中行督脉外。其左右凡四行。俱太阳之经也。夫阳胎于阴。气根于血。 
里虚则表气亦虚。今虽以无辅而虚阳外鼓。然其卫气。终不能匀满。太阳者卫气之所会。故知其背行必有 
痹处也。凡人饮食。必得呼吸之气以压之。而后能下于喉嗓。中气充足者。饮食既下。托住客气。而还为饱嗳 
者常也。今气虚于胸分。不能上送客气。而与饮食同入于胃。而下历于肠。客气走注于空虚之腑。故苦肠鸣 
也。马刀者。尖长而形似之。故名。侠与挟同。言挟于腋下也。瘿者。如槐柳楷木。舒发之性不畅。而凝结为繁丝 
乱绺之瘿瘤也。言尖长如马刀之瘿瘤。挟于腋下之谓。盖气劳则生虚热。而肝胆之逆气。无阳神以冲和化 
导之。则结为顽核。久而皮溃。不可完合矣。皆字。指痹及肠鸣、并侠瘿而言。三者皆气虚之症。故曰皆为劳得 
之。此及上文盗汗一条。言虚劳之先见。而为轻症外症者。 
x十二条x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气微于里。则脉沉。气削于外。则脉小。气衰于伏。而不能续鼓。则脉迟。脱气。非与里阴离脱之谓。如水干脱岸。 
果干脱壳之义。盖气在人身。充周遍满。如粘连于四塞者。常也。今其脉里微外削。而几几有不易连续之势。 
则其气短浅。而不及于躯壳之四塞。如水脱岸。果脱壳之象。故名脱气。夫疾行之所用者。宗气也。气脱于胸 
中。而不及上接。故疾行则喘声如喝矣。此就脉沉者之不能上充而言。手足为阳气之充。气脱于四末而不 
及外贯。故逆寒也。此就脉小者之不能旁鼓而言。脾气虚而疲于运化分布。故腹满。失分布之甚者。则水谷 
不别而溏泄。失运化之甚者。则食不消化而清谷矣。此就脉迟者之不能健运而言。仲景之言脉症相对处。 
其细密每如此。 
x十三条x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则半产 
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注见血门。此条凡三见。入血门者重亡血。入此者重失精。入妇人门者重半产漏下。其义则一也。 
x十四条x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 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x小建中汤方x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三两炙) 大枣(十二枚) 生姜(三两) 胶饴(一 
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精血虚于里与下。则阳气馁于上与外。气不能胜劳。此病劳之因也。自第一条骨弱。肌肤盛。重困疲劳三句。 
言劳之由来。除却一条二条。被微风而言血痹之外。其三条言劳之脉。四条言失血以致劳之色。五六两条。 
又兼言劳脉劳症。七八两条。推言所以骨弱而致劳之故。九条言失精之治例。十条。十一条。言劳之外症。十 
二条。言劳之里症。十三条。又广言男女上虚下脱之脉。自此条至后文十五、十六、十七、十八、共五条。杂言三 
焦因虚成劳之症。并其治例。故俱直序之曰虚劳也。里急者。呼吸喘急于里之谓。盖上虚而逆气乘之。故使 
吸气不得深入而喘急也。悸。详惊悸下衄。注见血门。并本篇四条面色薄注。皆上虚下实之候也。腹中痛者。 
上中二焦之阳气虚微。不能冲和化导。故致急迫之痛也。梦失精者。详九条注。以上四句。凡五症。就阳分气 
分之标。着劳字一边而言。四肢 疼者。阴气暴虚。阳失所辅而不能独行。停阻于四肢骨节之缝。故生虚热 
而疼也。手足烦热。亦指手足心而言。以劳宫、涌泉。为手足少阴之应。虚阴不足济膏火之自焚耳。咽干口 
燥者。真阴大亏。脾肺无游溢之化也。以上三症。就阴分血分之本。着虚字一边而言。小建中汤义。虽见伤寒 
门桂枝汤。及本汤下。但其方意微妙。后人不得整片神理。徒将逐味药性。刻舟求剑。致使寿世金丹。活人甘 
露。如同泥沙袜线。毫无粘连控制。因令弃而不用。良可悲悼。故不避饶舌。重复剖之。所祈同志仁人。细认虚 
劳一症。初则起于阴虚而阳馁。继则成于上空而下脱。再将此方原属填上气以控下阴。蒸阳精以滋阴液 
之意。大声疾呼。俾千万人知而用之。得天下后世之病此而鲜夭折者。是仆之所深愿也。夫人身宗气。比之 
碧落真阳。其盛满流行之用。所以中主寰区。包裹宇宙。提挚地轴。镇静妖氛者也。此气稍被虚劫。先则水土 
下脱。大地深陷。而不可数计。后则妖水突泛。载土上浮。地阖天位。则气迫而散矣。故宗气于人。为有生之大 
宝。空虚则为善饥。为心跳。及动摇。为忙乱无奈者。皆所谓悸也。上空而下气乘之。轻则为晕眩。为胃脘膨闷。 
为两胁 胀。为二便不干而难。不癃而短。为耳聋目赤而齿痛损落。重则为善惊。为上气喘促。为吐衄亡血。 
凡此、皆不足以御下之候也。其或为气利。为泄泻而完谷不化。为便血尿血。为失精。妇人为崩淋带漏。为小 
月。此又不能以气上提之变也。仲景穷理格物。深知木中之桂。辛甘而温。得天地东方生气之正。而其嫩枝 
尤具尖颖锐发之势。而为少火生气。温暖轻灵之妙药也。取以填补胸中之阳。允为至品。但以辛甘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