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人际关系的最好方案:沟通力-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绪的强化,避免做出有害无益的举动。总的来说,在触及问题的本质之前,有必要先观察一下对方的情绪状况。
经过细心观察,多加体会,就能敏锐地察觉身体和嗓音的细微变化,当然也总有摸不准的时候。为了找准对方的情绪,我也许需要证实我的判断,比如我说:“约翰,你的手指似乎要嵌进椅子把手里了,我刚才问你的那个问题,你好像并不满意。我惹你发火了吗?”肢体语言模棱两可,而我们的看法也有失偏颇。与其忽略对方的感受,不如好好揣测一下。当然自己的猜测未经证实就凭此轻举妄动,是很冒险的,双方极有可能产生误解。如果我不用指责或武断的语气询问你的感受,就能避免误解,对方也会自然地道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注意情绪的变化能帮助我跨越感情冲突。通过实践,我可以暂时从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分析双方的情绪,并想出对策。这种距离感同样能减少自己情绪的波动对行为产生的影响,有助于让理性起到平衡作用。
不要感情用事;管住自己的行为。光注意到自己的情绪还不足以控制其行为。情急之下,我可能没等自己作出理性决定就贸然行事。心理学家认为,在发育过程中,大脑最先产生本能和感性反应。随后,大脑才会变得越来越理性,并逐渐可以控制一些低层次的本能反应。但险恶环境可能直接引发感情和生理上的反应,导致理性思维出现“短路”。即使是稍有害怕或不信任感也会让我们有所行动,如一走了之;短期来看,这样做虽然保护了自己,但却对理智地解决问题不利。害怕遭抛弃也会导致同样的反应。如果妻子威胁要离开丈夫,他可能会怒不可遏、孤注一掷,这种情绪无助于解决导致他妻子威胁要离开他的问题。
如果自尊受到威胁,人们通常会感到不安全、害怕和愤怒,这些情绪会成为理智解决问题的障碍。有自卑倾向或担心失去自尊的人,通常会在争执中固执己见。他们怕丢面子,做事踌躇不决,最终使结局变得更糟。这方面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南非白人拒绝同黑人谈判,以及一位犹豫不决的未婚夫想要毁掉婚约却觉得无从下手。
在中东问题上,以色列人和阿拉伯人都遭受了巨大的创伤,由此产生的情绪阻碍了双方开始建立合作关系。即使两国政府达成一项协议,恐惧也会导致一方或双方不遵守协议。同样,摩洛哥和埃及领导人因为害怕利比亚,所以没有执行三国政府签署的联合协议。
我们有些情绪反应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从父母或朋友那儿秉承的习惯。孩提时代,我们都发现情绪爆发能引起别人的注意,促使情况发生改变,用发脾气的方式表达沮丧、愤怒或失望的心情有时是可以接受、可以原谅的。这种潜移默化的想法伴随着我们长大,我们不自觉地认为如果发脾气、歇斯底里、大喊大叫、摔门或发号施令就能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
感情上对失败的担心有时会超过达成协议带来的好处。有些人担心失败,因此就索性放弃,不再努力。另一些人从小就学会:就是掀掉桌子让游戏玩不下去,也不能输了这一局。但是大多数人都明白,如果每次眼看要输就不玩了,就没有人愿意同我们玩。尽管如此,许多成年人在谈判中一旦处于下风就试图破坏谈判进程。
有时候,我们失败或犯错误时就不自觉地为情绪所左右,其目的是为了逃脱责任。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交通事故,肇事司机总是先跳出来指责无辜一方。随着大喊大叫,肇事司机在情绪上越来越激动,最终他可能使自己和路人都相信自己没有错。他也许是无意识地利用了自己的情绪来逃脱指责,回避负罪感。
再比如,我们可能故意利用情绪给他人施压。如果饭店接待员告诉我预订的房间没了,饭店已没有空房,我可能会当场发作,用拳头砸柜台,要求见经理。我认为这样做会奏效——也许确实会,因为没有哪家饭店愿意在自己的大堂里看到一位歇斯底里的客人。但是,如果我用同样的方法去对待一位我希望进行长期合作的伙伴时,情况就不妙了。从长远来看,用情绪压制别人只会制造麻烦而不会解决问题。
我们可以采用一些常用技巧来赢得时间。尽管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排除迅速产生的强烈感情,但我们能够控制这些情绪对自己的行为造成影响。在与人打交道时,只有等波动的情绪平静下来,自己能有所控制时,我们才能作出有利于大家的理性决策。下面是一些具体技巧:
稍稍休息一下。要减轻情绪波动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暂停接触,稍事休息。当双方都怒气冲冲或不满情绪高涨时,适当地休息一下能防止双方关系全面恶化。双方都能利用这个机会平静一下,想一想继续交往下去可能会带来的好处,并且琢磨出一个既能处理眼前问题,又不至于激怒对方的办法。借这个休息机会,我们还可以在手边的一些琐事上进行合作,比如一块儿修咖啡机,打开窗户换换新鲜空气,从而改变一下气氛。
在一场激烈的讨论中,置身局外冷静地思考很难。如果可能的话,不妨要求第三方来控制讨论的气氛,适当时候建议双方休息一下。有些家庭里会有一位家长来扮演这样的角色。
从一数到十。我们都希望考虑周全了再行动。有时候,情绪上来得很快,还没等我们意识到就已然受其控制,不假思索地干出冒失事儿来。这种贸然举动又会激化对方的情绪;由此形成恶性循环,双方无法进行建设性的沟通。碰到这种情况,不妨从一数到十,强迫自己想想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对方说出那样的话,然后想办法使谈话更富成效。每次回应对方之前,都有必要问一问自己:“此刻我的目标是什么?”
咨询请教。单独行动时,受感性而非理性因素支配的可能性会增大。总的来说,在涉及有关双方问题时,最好先同对方沟通一下。本书第六章将专门讨论沟通问题。如果当时情绪剑拔弩张,或另有原因双方不能沟通,可以找一位朋友或同事咨询一下。我的意见可行吗?不利的方面是什么?是否另有妙计?
这里所建议的每一个技巧,目的不在于压抑或忽视感情。在谈判中,感情因素如同其他任何重要因素一样,不容忽视。但情绪波动使我不能很好地判断自己的所言所行。因此稍事休息或请教别人有助于我揣摩、体会自己的情绪,向他人学习,从而控制自己的行为。
承认自己的情绪。即使我能意识到自己的情绪,也能充分控制自己的行为避免当场做出莽撞之举,但这些情绪仍在,可能还会带来麻烦。我们中有些人试图掩饰自己的情绪,这是自欺欺人。别人可能已经注意到我的嗓门越来越大,我却还要掩饰,否认自己变得越来越激动。这时候嚷嚷一句“我没有发火”无异于此地无银三百两。否认情绪的存在不等于它们真的就不存在,相反,只会使情绪变得难以改变。我们想要掩盖情绪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孩提时代,大人就教育我们不应当流露或谈论感情。有些家庭把所有的情绪表露都当做问题来看待。一些大人还教育孩子发火是不对的,做出伤心的样子是错误的。慢慢地,这些孩子就认为,感到生气或伤心是不对的。在成长过程中,他们逐渐就学会了压抑自己的感情。
有时候,压制感情和感情表露的道德标准是在特定文化中形成的。英国人通常被认为是冷静、不易激动和含蓄的典范。他们的语言里也充满了控制感情流露的词语,如“感情不外露”、“冷静一点”、“忍了吧”。不同的商业环境,情况也各不相同。在银行和律师事务所里,低级职员通常学习如何掩饰自己的感情;而在码头或期货交易场上,人们经常用夸张的言辞表达自己的情绪。
许多人掩饰感情,是因为害怕感情的流露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如果我们表现愤怒或失望,别人可能不喜欢我。如果我对他人表示同情,可能会被认为是软弱的表现。媒体不断刊登政治候选人爱德蒙德马斯柯和帕特里夏施罗德的照片,照片显示他俩正各自拭去眼角的一滴泪,这似乎证明他们性格上存在着严重缺陷。认为真实地表露感情即意味着示弱,这种想法会严重影响国际关系,因为在国与国关系中,显示自己的强大似乎尤为重要。虽然显得过于激动可能意味着自己情绪失控,但多数人的问题是感情流露太少而不是太多。
想要掩饰感情会在交往中带来两方面的问题。首先,我们只有能表露自己的情绪,或至少承认有情绪存在,才能应付它们。一些具有破坏性的情绪,如愤怒和怨恨,都会积蓄心中,一旦爆发,会对双方关系造成长期破坏。此外,如果掩饰了自己的情绪,我们可能因此而忽略那些需要关注的潜在的实质性问题。
其次,我们掩饰了建立良好关系所必需的积极情绪。比如,许多公司经理失败的原因就在于他们没有对员工表示感情上的关切。一位表现得漠不关心的经理,不管他内心多么在乎,都不可能激发下属的热情、忠诚和开诚布公的态度,而这些品质对于组建一家充满活力、高效率运转的公司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谈论情绪。理清那些对双方关系具有破坏性的情绪,其对策之一就是将它们公开——承认它们的存在,并且谈论它们。说出自己的愤怒或恐惧(而不是将它们表现出来),是自信和自制,而非软弱的表现。当然,公开谈论自己的情绪,有些人会不习惯,觉得很尴尬。因此有必要记住以下几点:
◎ 开门见山。“对不起,但这件事实在有点儿让我生气了。”
◎ 声情并茂。眼睛看着对方,降低音量,放缓语速,适当停顿以加强语气。“我觉得很烦……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在协议的条款上。我想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下讨论的气氛。”
◎ 直言不讳。解释一下自己不满的原因。“我感到很恼火。刚才我正解释付保证金的事儿,话说到一半就给打断了。我还建议找个协调人,也无非是为大家好,如果没记错的话,有人当时就对我说:‘你自己不能处理吗?’”
◎ 避免责备。“我可能听错了你的意思。如果什么地方得罪了你,请多多包涵。”
◎ 直接询问。“如果你对这场谈话有什么不同的想法,请告诉我。”
◎ 予人方便。“我知道大家都是为解决这件事而来的。要不,你再谈谈你的意见,然后咱们休息十分钟,之后再谈预付保证金这件事到底可不可行。”
我们建议你不只是简单地把情绪表达出来,还要承认它们的存在,并且向对方解释产生这些情绪的原因。只有这样,情绪才不会成为人们建立良好关系的绊脚石,双方才能依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来解决争端。我不是来找人斗气或泄愤的。(我可以在楼道里自己发泄或找同事倾诉一下。)我是要缓和气氛,大家重新一块儿合作。也就是说,我应当尽可能为对方重新采取积极的态度创造条件。
理性谈论情绪自然而然使双方归于理智。我会以冷静的思维来理清自己的所作所为,这同样促使你采取自制的态度。
勇于承担责任和及时道歉。我们有情绪时,通常把责任推给对方:“我发这么大的火,还不是因为你如此不讲道理。”
在某种程度上,情况也确实如此。但我们通常会倾向于认为对方情绪化、不讲理,其实对方也这么看我们。我们一般都会认为自己更讲道理、脾气比较温和。我们也往往能理解、同情自己的观点和行为,并且有理由解释自己的情绪。对我们来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都是情有可原的。因此,如果不理解别人的想法,我们往往会认为他们的行为和感情是不理性的。而怎么能和不讲理的人打交道呢?
我们也会认识不到在某种程度上,对方的情绪与我们有关。我们常把情绪归结为性格所致:“别理他,他就是个火药罐子。”言下之意,我们只能袖手旁观,等他冷静下来方可改善双方的关系。
如果认识不到我们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对方的过激反应,我们的所作所为可能会使情况变得更糟。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房客向房东写了三封信抱怨屋顶漏雨,但都石沉大海,因此她决定亲自去见房东。因为怒气冲冲而去,难免一开始就大喊大叫。房东索性不理她,说如果她不冷静下来,他们之间就没什么可谈的。这使房客更加生气,因为她发火本来就是因为房东对她不理不睬。假如房东说:“我理解你为什么这么生气。很抱歉没有及时处理这件事。请坐,告诉我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房客可能会变得更心平气和一些。
我们应当对自己的感情和感情的表达方式负责,以及对别人的情绪造成的影响负责。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化解情绪的冲动,理性地面对问题。如果我们情绪失控或激怒了对方,来一声道歉是很有帮助的。道歉表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管话说得是否充分,都表明给对方以关切,如此一来,对方也会采取同样负责的态度,这就能将双方关系拉回正轨。
我们常常将道歉看成是理亏。觉得自己没做亏心事,就不愿意道歉。其实不管是有意还是无心,如果我们的行为产生了严重后果,表示一下歉意也无妨。不要为自己开脱,应当请求对方宽恕。不要说“我很忙”,而应当解释一下:“恐怕我的心思不在这里,对不起。”同样,不要说“不是我的错”,应当说:“我理解你发火的原因。这件事我也有部分责任,我很抱歉。”
我们都有强烈的感情,不应当加以掩饰。我们应该勇于面对自己的情绪,并对自己的情绪负责。否则,这些情绪会像火山一样,总有一天会爆发,到那时,将对人际关系造成严重的危害。
在情绪上来之前有所准备。情感因素破坏理智思考的部分原因是我们事先没有预料到,思想上没有准备。我们往往被弄得措手不及。有的律师认识到这个问题,所以在受理离婚诉讼之前会花时间同当事人一起讨论可能发生的情况,并预测他的感受。如果律师预见到某个问题会使当事人发火或不安,他可能会建议当事人如何来回应或索性不予理睬。这种事前准备不仅能使当事人学会如何面对情绪激动,也会使情绪本身平稳下来。当事人有备而来,在法庭上就不会惊慌失措、手忙脚乱。
自己情绪的波动尚且难以预料,揣测别人的反应就更困难了。我们常常听朋友这么说:“不知道怎么一回事。我只不过告诉他我的想法,他就大发雷霆。”我们不可能将自己置于他人的情绪之中,所以我们根本就不去做这种尝试。但如果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必然会铸成大错,所以我们还得花些时间设身处地去感受他人的情绪。
也许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客观地去思考在双方交往中我们希望自己乃至对方处于什么样的情绪之中,才能有效地解决分歧。既然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谈判和争端的结局,我们就有必要考虑如何去影响双方的情绪,正如我们有必要考虑其他对策一样。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我们对别人的感觉不仅影响到眼前问题的解决,还关系到将来问题的解决。
预测各种情绪反应。预先想到可能出现的情绪,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它们。这意味着我们应当广泛地考虑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在谈判时,“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是说我们应当找出一条林中捷径,而是说要了解整个地形。不管是邻里之间的往来、生意场上的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