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

第22章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第22章

小说: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定了上帝的存在和灵魂不死的神学观念。 

       爱尔维修哲学中,最著名的观念,是他的“自爱原则”、合理利己主义 

  和人是环境的产物这样几个观点。 

       所谓“自爱原则”,源于他的人性理论。他认为利己是人的不可改变的 

  本性。他说:“痛苦和快乐就是道德底唯一动力,而自爱的感情乃是能够筑 

                                            ① 

  下一个有益的道德底之唯一的基础。”趋乐避苦,人人如此。爱尔维修站在 

  这样的立场看待人世间的一切现象,而且以此为原则,决定善恶是非和人们 

  的价值观念。 

       他鼓吹合理利己主义,也主张人生而平等的观点。但他的平等观念,并 

  非财富享有的平等,而是承认个人权力和取得财富的机会的平等。他的平等 

  观念不离利己主义,也不脱离竞争原则。他坚持认为合理利己主义是人类的 

  最高美德。他说:“利益是我们的唯一推动力。人们好像在牺牲,但是从来 

  不为别人的幸福牺牲自己的幸福。河水是不向河源倒流的,人们也不会违抗 

  他们的利益的激流。”② 

       他从他的伦理观念和人的自爱原则出发,赞赏享乐,坚决反对禁欲主 

  义。他认为情欲是人生最美好最宝贵的内容,而禁欲主义才是最不合道德和 

  理性的蠢举。人生有欲,奈何禁之。正如人生需要呼吸,你却不让呼吸,可 

  有道理?他既然认定趋乐避苦是人性的本能反映,那么,就必然认定人的各 

  种物欲追求是不应反对、不能反对也无法抵御的。他认为情欲——自爱还是 

  社会发展和演进的动力。举凡国家兴亡,制度更迭,风尚转化,乃至新的民 

  族的出现等等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都可以从人类的自爱与情欲中找到根 

  源。 

       爱尔维修又是教育决定论者。他认为人性本无善恶,受到好的教育即可 



①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459 页。 

② 汪子嵩等:《欧洲哲学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103 页。 

① 转引自《西方伦理思想史》,辽宁出版社1984 年版,第399 页。 

② 同上书,第406 页。 


… Page 97…

  为善,反之便要作恶。在他的理论中,人正是环境的产物。从这个基点出发。 

                                                    ①                              ② 

  他有所谓“人们的善良乃是法律的产物”,又有“意见支配世界”的主张, 

                                                                           ③ 

  还有“一些伟大的君王在那里召唤天才,天才则召唤幸福”的思想。然而这 

  些说法虽然简洁明快,却有些自相矛盾,难于自圆其说。既然是环境的产物, 

  意见便不能支配世界;天才既可以召唤幸福,人又不该是环境的产物。它的 

  矛盾在于,不知道我们是应该依赖环境,还是求助天才。但在爱尔维修那里, 

  也许没有这般苦追究。诚如马克思所言:“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 

  环境和教育的产物,因为认为改变了的人是另一种环境和改变了的教育的产 

  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 

  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高出社会之 

           ④ 

  上。”总之,爱尔维修是生长在一个非常接近王室的家庭中的思想叛逆者, 

  他反对专制,支持私有财产不能侵犯和人生而平等的观念。他的思想是与当 

  时的法国统治阶层格格不入的。因此,可以说,他是生在腐烂泥潭中的一枚 

  荷花,是飞腾于鸡群之上的一只雏鹰。 

        他一生著述不少,除《论精神》之外,还有《论人的理智能力和教育》、 

    《关于快乐的书简》、《关于手工业的书简》和《关于理智的傲慢和懒惰》, 

  以及几篇未曾完成的著作。 

        爱尔维修于1771年去世,终年56岁。 



①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465~466 页。 

② 同上。 

③ 同上。 

④ 同上。 


… Page 98…

                                5。霍尔巴赫 



     霍尔巴赫是法国《百科全书》派最主要的撰稿人之一,也是狄德罗最坚 

定的支持者,即使在《百科全书》内外交困,友去亲离,处境最险恶的时候, 

他依然对它坚信不移,痴情不改。虽然他的具体观点与狄德罗并不一致,但 

在对 《百科全书》的支持和维护方面,他们是最为相知的朋友和战友。 

     霍尔巴赫又是法国启蒙思想家中最为坚定和锋芒毕露的无神论者,是法 

国18世纪唯物主义思想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比之狄德罗、拉美特 

利、伏尔泰、爱尔维修以及孔狄亚克,对无神论和英国经验主义有更系统和 

更极端的理解。了解法国唯物主义传统的读者想必知道:孔狄亚克主要是英 

国经验论和感觉论的传播者;拉美特利主要是笛卡尔物理思想的继承人;爱 

尔维修固然处处坚持英国经验主义哲学的原则,但他思想的重点,不在经验 

论而在伦理学;唯有霍尔巴赫,他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自然论上,因为坚持自 

然论而必然得出无神论结论,又因为坚持无神论而必然会对自然论作出全面 

思考。霍尔巴赫的自然论是英国经验主义在法国的最彻底的唯物主义表现, 

也是他那个时代法国无神论的最高层次。尽管他的表达方式,依然不免有简 

单化、现实化、非哲理化的理论倾向。以其无神论、自然论的哲学特色而言, 

他与洛克的距离已然不近,与贝克莱、休谟的距离更远。 

     霍尔巴赫,原名保尔·亨利希·梯德里希,生于德国,12岁时随他父亲 

移居法国。他虽然是个“异乡人”,但在法国也并非举目无亲:一是他的舅 

父在法国很有财力;二是他的一位表姐早在法国定居,并且和一位法国绅士 

生有好几个女儿,后来她的两个女儿先后作了霍尔巴赫的妻子。霍尔巴赫青 

少年时所受的教育,就是在他舅父的关怀下完成的,后来他还承袭了他舅父 

的爵位。故此,一些法国书籍常称他为霍尔巴赫男爵。 

     霍尔巴赫学识渊博,兴趣广泛。他不仅对古希腊古罗马经典作家的作品 

十分熟悉,对近代许多哲学家的著作尤为倾心和了解。他精通英语,对英国 

经验主义哲学家更是倍多好感,受他们的影响也最大最深。 

     他与爱尔维修的区别在于,爱尔维修的学说大约都集中在人文学科方 

面,而他对自然科学也有相当的了解和研究。他一生翻译自然科学著作多种, 

其中涉及到矿物学、冶金化学、物理学、自然史以及黄铁矿学、硫磺论等等。 

 《百科全书》中有关自然科学的条目,有许多亦由他撰写。他的哲学其实是 

英国经验主义、法国启蒙思想和欧洲自然科学的结晶,但他并不在所谓哲学 

体系上多下功夫,而是别开一径,只在自然与无神论方面用功。而且事在功 

成。 

     霍尔巴赫生活富足,财力无虞——这大约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共有的特 

点。即使号称贫困不堪的卢梭,也总有贵族富人予以帮忙。法国启蒙哲学家, 

意在人文,批判宗教,其生活表现是经济富足,不误婚姻。这一点也和西方 

近代的大哲学家形成鲜明对照:那些人儿独身者众,晚婚者多,他们则人人 

有一份财产,人人有一种婚恋生活。 

     霍尔巴赫的家庭环境十分优越,他的住所曾被人们称为欧洲的咖啡馆。 

这个“咖啡馆”可谓“高朋满座,腾友如云”。常来作客的客人中,包括狄 

德罗、茹艾尔、布朗热、杜克洛、马慕戴尔和圣—朗贝尔等,除去这些鼎鼎 

大名的法国文化人物,还常有一些著名的外国人士参加,其中为中国读者特 

别熟悉的人物有英国大哲学家休谟和后来被称为美国之父的富兰克林。这样 


… Page 99…

  一些人物聚首一堂,可谓三生有幸,机缘难再。这些咖啡馆的法国精英,也 

  被称为“霍尔巴赫集团”。他们的基本共识,在于他们多是无神论者。霍尔 

  巴赫是咖啡馆的东道主,也似乎是他们的一位代表人物。他对他们固然产生 

  很大吸引和启发作用,他也从他们那里得到诸多启发和帮助,以致他的一些 

  最著名的如《自然的体系》,就有人怀疑其中的个别章节系狄德罗所写。空 

  言无凭,不足为据,但他的理论中显然吸收了他的客人与朋友们的许多有益 

  的思想。 

        霍尔巴赫为人正直,乐善好施,但带有强烈的贵族气味——其实他并非 

  真的贵族。他虽然也倡言平等,却有些看不起穷人。正是在这一点上,惹得 

  卢梭大为不满。就他的思想本质而言,他绝不属于传统人物,而是法国《百 

  科全书》派中最为激进的人士。但他的激进又不像卢梭那样,在生活的方方 

  面面都有极端的表现。他的激进主要表现在他的无神论方面,表现在他著作 

  的立论和论辩中。正因为如此,虽然就他的个人品性而言,他可以说是一个 

  无可挑剔的有教养的绅士,而当时许多学者包括一些最为著名的学者,还是 

  对他的著作表示难于理解,比如伟大的歌德就对他的著作十分不满。他从不 

  隐瞒自己的观点,尽管他的著作多是以匿名方式发表;他的内心世界应该说 

  是最为光明磊落而不存任何城府,也不屑任何圆滑与小巧的。据说,休谟在 

  法期间,曾与他及另外16位同仁坐在一起讨论无神论。休谟坐在他身边,发 

  表高见说:“无神论者!我不相信有哪一个是,我从来没有遇见一个。”于 

  是,霍尔巴赫回答他说:“那你太不幸了,在这里和你同席的就有17位。” 

        霍尔巴赫一生著作颇丰,其代表作品有《袖珍神学》、《自然的体系》、 

   《自然政治论》、《神圣的瘟疫》以及《社会体系》、《道德政治》种种。 

        霍尔巴赫哲学思想中最有影响的是他的无神论,而最具体系的则是他的 

  自然观。他的自然观是他无神论的基础,二者好似鸟的两支翅膀,不能割裂 

  更不能缺少。 

        霍尔巴赫的自然体系,包括4个基本观点: 

        首先,他从世界本身说明世界,认为,“宇宙,这个一切存在物的总汇, 

                                           ①                                        ② 

  到处提供给我们的只是物质和运动”,而自然是“因果系列的无穷锁琏”, 

  自然就是自然,与神灵上帝无干。自然界的一切变化,也不过是物质世界的 

  因果循环。这思想正是霍尔巴赫无神论的根本基础。 

        其次,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这说法虽然近乎武断,但在神学家听来, 

                                                                   ③ 

  不免有土崩地裂之声。他说:“人乃是自然的一种产物。”人并非从来就有, 

  更非上帝创造,而是从其他物种中变化而来。因此人也是万物之种,既不存 

  在什么独立于自然界的灵魂,人也绝不应该在自然界中享有任何特权。他的 

  这理论虽然实证不足,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达尔文进化论前的“冒叫 

  一声”。 

        再次,他认为人的观念只是对象的映象,他说:“在活着的人里面,我 

  们看见的第一个能力——其他一切能力都是从它产生出来的——就是感 

         ④ 

  觉。”他不同意贝克莱的哲学观点,更不同意笛卡尔等人的天赋观念。他的 



①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487。 

② 同上书,第487。 

③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491、493 页。 

④ 转引自《欧洲哲学史》,商务印书馆1977 年版,第487。 


… Page 100…

  思想近乎洛克,但表达方式,尤其义正辞严,斩钉截铁。 

                                                                          ⑤ 

        最末,他认为合乎理性的意见,便是“支配人们的皇后”。在这点上, 

  他同爱尔维修,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他们的逻辑是:人既是环境的产物, 

  则合理的社会环境就成为特别重要的文明成因。但合理的环境又需要同样合 

  理的伟人和英雄来指导,所以他的所谓皇后云云,就是那些具有理性知识和 

  原则的人们的意见。 

        这样,霍尔巴赫从自然讲到人,又从人讲到人的理性,再从人的理性讲 

  到伟人的意见。而这些伟人的意见,说到底还是要合乎自然。所以,霍尔巴 

  赫既是最为彻底的自然论者,又是自然循环论者。他并非不承认自然的变化, 

  只是这种变化说来说去还不过是一种周而复始的同位循环。 

        霍尔巴赫既坚持自然论,必反对有神论。而他反对有神论的态度是无比 

  坚定的,所使用的语言,尤其嘎金断玉,寸铁能屈。他在《健全的思想》一 

  书中,曾对有关神学与宗教的种种问题提出疑难,然后分别给予霍尔巴赫式 

  的回答。这里且举二三小例,以示昭明。 

        例一,什么是神学?他写道:“有一门学问,其对象是无法理解的。所 

  有其余的科学根本相反,这门学问只研究人的感官不可知觉的事物,霍布斯 

  称之为黑暗的王国。在这个领域内,一切服从同人们在他们所居住的世界上 

  所能理解的那些规律相反的规律。在这个令人惊奇的王国里,一切光亮的和 

  明白的都变成阴暗的和模糊的。一切显而易见的都变成靠不住的和虚妄不实 

  的;不可能的东西变成可能的;理性的规律原来是不正确的,而健全的思想 

  则变成荒唐的思想。这门学问就叫做神学,它不断地蹂躏着人类的理性。”① 

        例二,宗教从何而来?他回答说:“无知、恐惧——这就是一切宗教的 

  支柱。人们对上帝所抱有的怀疑态度,恰恰也就是他服从宗教的原因。无论 

  在身体方面或在精神方面,一切未知的东西,一切模糊的东西,都会引起人 

  们的恐惧。恐惧一成为习惯,就会变成需要,那时在人看来,如果不害怕某 

                                         ① 

  种事物,似乎缺乏了什么东西。” “一切宗教迄今为止都只是建立在逻辑学 

  上谓之预期理由的命题的基础上。宗教首先建立一些没有根据的假设,然后 

  又用它们来进行论证。”② 

        所谓上帝云云,在他看来,都是根本无法证明的,因而,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