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

第35章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第35章

小说: 世界近代中期哲学思想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社会存在物的人所必须,属于人性的特质,我们也就不可避免地要把趣味看 

                                                                                 ④ 

  作是判断凡用以传达我们的情感给所有他人的任何东西的一种能力。” 把美 

  感社会化并从中寻找原因,是康德审美思想中的一个突出贡献。 

        康德的美学思想独树一帜,有别他人。他既反对把美感看成快感——一 

  般英国经验主义如洛克便持此说,又反对把美感混同于道德情感——一般德 

  国美学家常持此说。他以他特有的哲学方式把美感与快感和善的情感区分出 

  来,从而找到一条可以兼收两家之长的审美道路。 

        康德美学思想的另一个贡献,是他有关崇高的理论。崇高是西方美学史 

  上一个极为重要的范畴。西方人重视崇高,犹如中国人重视优美。中国历史 

  上固然也有有关崇高的美学概念,但很少把它和悲剧联系在一起的传统。康 

  德的崇高理论,有三点尤其值得重视。 

        第一,他认为崇高是一种特殊的快感。他认为,“美感始终是单纯的快 

  感,所以欣赏者的心灵处在平静安息状态,崇高感却由压抑转到兴奋,所以 

  观赏者的心灵处在动荡状态。”① 

        第二,他区别崇高的类型为数量的崇高和质量的崇高。 

        第三,崇高的美感必须与众多理念相联系。他举例说:“暴风雨的海洋 

  本不能称为崇高,它的景象只是可怕。只有心灵充满了众多理念,才使这种 

                                     ② 

  直观引起感情自身的崇高感。”又说:“事实上,如果没有道德理念的发展, 

  对于有文化熏陶的人是崇高的东西,对于没教养的人只是可怕的。”③ 

        即使作者不说,读者也许会感受到,康德的崇高理念和他对美的分析颇 

  有不同。他对美的分析,是与利害和道德颇不相干的,而他的崇高理论,则 

  与理性和道德又发生某种联系。 

        不错,崇高必须与众多理念相联系,动物界中,任何一个同类死了,不 

  管它是以什么方式死的,绝不会有崇高的美感发生,但人就不同了,法国有 

  贞德,中国有岳飞,虽然他们都死得冤屈,但那人格,确实是崇高的。因为 

  人类有了理念,可以透过鲜血与死亡看到新的内容,引起新的震撼。 

        此外,康德对“天才和艺术”,对审美理想和审美意志,对人在审美中 

  的地位和作用,都有许多独到的有价值的论述。 

        康德美学的长处,在于他赋予美学一种带有先验主义倾向的严谨深刻的 

  审美系统。 

        康德美学的缺点,在于他未能从他的先验主义理论体系中超越出来,先 

  验主义成为他的美学之累。 

        康德就是这样一个为了解决前人的矛盾,而自己终于陷入新的矛盾泥潭 

  之中而不能自拔的智者。他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大厦奠定了坚实基础,而完成 

  这一巨大的历史工程,却不是康德力所能及的。康德之舰已经起锚,它的舵 

  把还要后人来扶。 



④ 转引自《批判哲学的批判》,人民出版社1984 年版,第380 页。 

① 转引自《西方美学史》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处版,第375 页。 

② 同上书,第384 页。 

③ 同上书,第384 页。 


… Page 153…

                               十四、费希特与谢林 



                           1。约翰·哥特利布·费希特 



       费希特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四位代表人物之一。他其实也是一个大哲学 

  家。如果单就他的哲学著作而论,他不比法国启蒙运动中的任何一位人物差, 

  也不比英国经验主义哲学家差。他是一个很有思想,很有创见又有完备体系 

  的德国古典哲学的经典作家。他的早期著作得到康德的赏识,他的主要代表 

  作品成为人类思想史上的重要文献。但是,很多研究、爱戴和熟悉费希特哲 

  学的人,却禁不住要为费希特鸣不平,认为他生不逢时,是一位个人悲剧性 

  人物。此无他,因为他前面有伟大的康德,后面有伟大的黑格尔,他夹在这 

  两位思想巨人中间,“两军余一卒,荷戟独徬徨”。于是,他没有得到他原 

  本应该得到的东西:他本人既没有得到他应该得到的尊重和奖励,他的著作 

  也没有产生原本应该产生的社会效应与历史效应。 

       这也难怪。德国古典哲学虽然是影响极其深远的一段哲学史,但它的主 

  要活动期并不很长。即便从康德出生算到黑格尔去世,也不过107年时间。 

  但康德偏又大器晚成,他的哲学代表作直到1781年才正式发表。那么,如果 

  以这个时间为起点,则整个德国古典哲学的成熟活动期,不过半个世纪时间。 

  费希特的第一部著作送到康德手里时则是1791年。这时,康德的《纯粹理性 

  批判》发表不过10年时间,仅两年之后,费希特的学生谢林又要登上历史舞 

  台了。康德大器晚成,谢林少年早慧,黑格尔又紧随其后,如此这般,真有 

  点英雄辈出,“浓得化不开”的味道。对人类文明史作出重大贡献的德国古 

  典哲学,虽然其代表人物只有4位,但不幸这4位都是人中之杰,康德、黑 

  格尔更是杰中之杰。虽然能与巨人比肩总是非常幸福的事情,但在偏心的读 

  者心里,不免生出“既生瑜,何生亮”似的感叹。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费希特生在这样的时代又是他的大幸运。他的 

  哲学实际上是建立在对康德哲学的继承与反思的基础上的。虽然因为康德的 

  影响过于巨大,不免有些将费希特的影响压抑住的意义存在。但是,假设没 

  有康德,则德国古典哲学的创立基础必受影响,费希特的著作会是怎么一种 

  样子,却又难说。毕竟创立一个体系比反思和发展这个体系要复杂得多。好 

  比后来的费尔巴哈与黑格尔,虽然费尔巴哈批评了黑格尔,而且他的批评在 

  某种意义上讲,确实批评得好,但是,能品尝美味的食客却不等于擅长烹调 

  的大厨。费尔巴哈固然有超过黑格尔的地方,但以他们各自的总体水平而论, 

  费尔巴哈毕竟略逊一筹。费希特和康德的关系,也仿佛若此。费希特和他的 

  哲学的历史命运,当在幸与不幸之间,正是这种十分独特的历史机缘造就了 

  他哲学的历史地位。 

       但费希特与康德也有显著的区别。对此,德国诗人海涅曾有一段十分中 

  肯的评价,他说: 

        “关于康德我们只需考察一本书就行了。但对费希特除了书以外还要观 

  察他这个人,在这个人身上思想和信念是统一的,并且以这种伟大的统一性 

                             ① 

  作用于同时代的人们。” 为什么? 

       因为费希特不但是一位杰出的哲学家,而且是一位自由战士,还是一位 



① 海涅: 《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商务印书馆1974 年版,第115 页。 


… Page 154…

  目光远大的民族主义者。 

       费希特生于1762年,法国大革命爆发时,他刚好27岁。这正是风华正 

  茂的黄金年龄,加上他的特殊的出身和经历,他对于法国革命自是欢呼雀跃。 

  法国革命中爆发出来的自由意志,更是深深地影响了他,打动了他。而他便 

  以一个具有深刻思想和满腔热忱的青年学者身份,将自己对自由和理性的理 

  解与憧憬,如春泉狂涌一般,洒向了德国哲学界和社会。法国启蒙运动和法 

  国革命的最重要的价值贡献,是他们宣扬理性,鼓吹自由。宣扬理性,必定 

  远宗教亲人事;鼓吹自由,必定要平等要人权。费希特深信此说,对理性充 

  满激情,对自由充满向往。1793年,31岁的费希特发表题为《索回迄今被欧 

  洲君主们压制的思想自由》的文章,呼唤自由,要求平等,认为自由乃是一 

  切精神生活尤其是道德生活的基础。在《当代时代的基本特征》中,他又指 

  出:“人类世俗生活的目的就是:人类在生活中按照理性自由地建立自己的 

  一切关系。”费希特推崇理性,但并非照搬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思想,他对理 

  性给予德国古典哲学式的阐释,以为理性乃是一种精神,而且“唯独有精神, 

  绝对不掺杂任何感情冲动的精神,指导着人类的事业。我们流血,就是为了 

  使得这个精神能够自由地发展,能够取得独立的存在。”② 

       虽然意在精神,但他的风格显然与康德不同。为着某种精神而不惜流血 

  牺牲,正是德国古典哲学的经典作家中,唯费希特才有的风格。不仅如此, 

  费希特在欢迎法国革命,热烈赞扬法国革命的原则和成就方面,也有与康德 

  风格完全不同的情感特色。他的文章不是优美如画的,也不是平静如水的, 

  更不是幽深如古井,静谧如深谭的。他的文章不似春花晓月,而是如暴如狂, 

  并且在风狂雨暴之中加有火的热烈和电的凌利。他一方面颂扬法国革命,一 

  方面也继承了康德的人是目的的哲学理念,但他使用的表达方式,却绝非康 

  德式的,在这一点上,他远离康德,情近卢梭,他或许就是德国的卢梭。可 

  惜他的这种精神未能持久,也未能贯彻到底。但在当时,他确实在用火一般 

  的语言歌颂法国革命,而且真诚希望法国的原则成为人类的原则。他“声称 

  人是不能被继承和出卖的,人永远是他自己的;自由是人固有的权利,任何 

                                    ① 

  人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剥夺。”非但如此,而且不论血统,不问出身,凭你 

  王公贵族,陆地神仙,只要对抗人对自由的要求,人们就有权使用强力手段 

  对这种不合理的要求及其体制予以改变。在这一点上,费希特完全可以称为 

  具有大无畏精神的斗士。而且这位斗士还有更深刻的思维能力。他有关自由 

  和平等的语言、文字,不但明白晓畅,充满激情,而且意蕴深沉,不失哲人 

  的魅力。他说: 

        “任何把自己看作是别人的主人的人,他自己就是奴隶。即使他自己并 

  非总是果真如此,但他也毕竟确实具有一个奴隶的灵魂。并且在首次遇到奴 

  役他的强者面前,他会卑躬屈膝。只有那种愿意使周围一切都获得自由,而 

  且通过某种影响也真正使周围的一切都获得了自由的人才是自由的。”② 

       一个把别人看成奴隶的人,他自己也是奴隶,他是他观念的奴隶。不仅 

  如此,他还会与对待奴隶截然相反的方式去巴结自己的主子。这分析,可谓 

  滴滴点点,入木三分,令人不但读之快意,而且思之有味。 



② 蒋孔阳:《德国古典美学》,商务印书馆1981 年版,第125 页。 

① 转引自《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85 年版,第340 页。 

② 转引自《费希特》译者序,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年版,第8 页。 


… Page 155…

       费希特终其一生,对自由的追求都是一如既往的。他为自由而奔走呼号 

  的热情,总不止息。不但如此,他还认为,自由思想,需要宣传。他说:“现 

  在正是使人民认识自由的时机,一旦人民认识了自由,他们就能获得自由。” 

  ①自由,成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他一生中,思想、观点虽然历经种种变 

  化,唯有对于自由的信念和向往,确是艰难险阻,矢志不移。 

       费希特又是一位民族主义者,但他并非狭隘的民族主义。他的民族主义 

  表现在:和平时期他希望德国尽快走向统一,走向强大,强大而统一的德国 

  正是他的满腔热望。当他的国家受到侵略——拿破仑大兵入境之时,他又成 

  为拼死捍卫国家和民族独立的一员。1813年春,他曾发表《论真正战争的意 

  义》的著名讲演。据当时一位听众的记述:“费希特讲演的基本思想,就是 

  揭露拿破仑通过压制在法国革命中产生的自由思想而把世界这份崇高的财富 

  骗到了手。……自由思想赋予法国革命以一个世界历史意义的合理性,更明 

  确地说,是一个道德合理性。拿破仑背叛了革命事业,费希特把这看作是拿 

                          ② 

  破仑最严重的罪过。” 这时候,他虽然已经50多岁了,但他依然积极参加 

  了后备军训练,他的夫人也作为医护人员做了大量工作。 

       凡此种种,都展示了独特的费希特风格。在这个意义上看,费希特可说 

  是德国古典哲学家中的一个“异种”,而且他的出身和经历也确实与他的另 

  几位“仁兄”有些不同。 

       费希特1762年5月19日出生于德国上劳齐茨的拉梅诺。他父亲是一位 

  制带匠,他母亲则是另一位制带匠的女儿。他幼年时和母亲的关系不够亲密, 

  直到他成年之后,他对自己的母亲也没有多少好感。但他和父亲的关系一直 

  很好。从他的家庭关系方面看,费希特从小就是一个生性敏感的孩子。他十 

  分自尊,而他的这种自尊对他的成长既有很大好处,也给他带来不少麻烦。 

       他幼年时家境贫寒,没有上学条件。但他聪敏过人,大约八九岁时,他 

  就有能力复述牧师的布道。有一位贵族非常偶然地发现了他的这个才能,于 

  是主动出援,为他的早期教育打开了方便之门。费希特12岁时进入普夫塔贵 

  族学校,但他初入学时对那里的环境很不适应,也曾中途出逃过一次。但当 

  学校为他解决了一些难题,而他也踏下心来学习的,他无疑是一位出色的学 

  生。进入社会后,他也和青年时的康德一样,开始作家庭教师,但他本人既 

  与康德的性格不同,他所遇到的雇主也很不如意,所以一直到1790年他接触 

  康德之前,他的人生道路都是很不平静的。1790年和1791年,他生平遇到 

  两件值得庆幸的大事,一是他与他未来的夫人建立了恋爱关系,二是他的文 

  章得到康德的赏识。经康德推荐,他这篇题为《天启哲学批判》的文章得以 

  发表。但没有注明作者的名字,于是人们认为这是康德的手笔——作为出版 

  者也许所希望的正是这样的效果。但一经康德出面说明,费希特反而倍受其 

  益。直到1794年,他才终于在耶鲁大学得到教授席位。从这一年起,他的创 

  作进入黄金阶段。1794年出版了《论知识学的概念》、《论学者的使命》, 

  1794—1795年出版《全部知识学基础》,1795年出版《知识学特征概念》, 

  1796年出版《自然法基础》,1798年出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