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26三国演义经营谋略 >

第11章

26三国演义经营谋略-第11章

小说: 26三国演义经营谋略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宣扬“唯才是举”的正面观点同时,作者从反面给后人提出了诸多宝贵警诫。 
  选人不计门第 
  《三国演义》中交待:“操父曹嵩,本姓夏侯氏,因为中常侍曹腾之养子,故冒姓曹”,这符合历史的真实。可见曹操的身世和宦官有些瓜葛,可谓卑微,在当时很为清教名流所不齿,比如出身“四世三公”的 袁绍就骂曹操是“奸阉遗丑”。曹操也曾自惭形秽地感叹道:“自惜身薄枯,凤贱罹孤苦。既无三徒教,不闻过庭语。”(曹操《善哉行》其二)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消沉和后退。相反,他乘乱而起,向那些貌似强大的豪族集团,象董卓、袁绍、吕布、陶谦、刘表之流,发起挑战,并在角逐中一个个地消灭了他们。 
  刘备虽系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其祖早已因犯法被削去侯爵,其父早丧,家中贫穷,只得以“贩屦织席”为业。常常有人揭他的老底,骂他是“织席小儿”,冒认皇亲。但他同样成就了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正如诸葛亮在舌战群儒时驳斥陆绩的:“高祖(刘邦)起身亭长,而终有天下,织席贩屦,又何足为辱乎?” 
  至于在曹操、刘备、孙权手下建功立业的人物,更是身世、面貌各异。刘备大街上遇到徐庶时,徐庶是:“葛巾布袍,皂绦乌履”,一身穷酸模样,其时正因杀人而改名换姓,逃难在外。诸葛亮出世之前,乃一“村夫”,躬耕隆中,隐居林泉。关羽和刘备相见之前,因杀人逃在江湖,五年不敢回家。张飞出身乡里,以“卖酒屠猪”为业。东吴的甘宁曾是江洋大盗,无能的黄祖坚持认为:“宁乃劫江之贼,岂可重用!”孙权不计出身,得到甘宁后大喜过望,说道:“兴霸来此,大获我心!”“吾得兴霸,破黄祖必矣!”(第38 回)甘宁后来屡建奇功,成为孙权帐下一名出类拔萃的勇将。许褚只是乡间一名壮士,一到曹操手下就被拜为 “都尉”,“赏劳甚厚”,他果然不负厚望,作战勇猛无比,多次在危急时刻,舍身救下曹操性命。 
  《三国演义》以艺术之笔,为世人写下这么一条结论:“莫将家世论人才。”正如许多古人所揭示的:“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古来忠烈士,多出贫贱门”。历史的事实说明,那些抱残守缺者,应该打开自己狭隘的眼界,不要以出身的门第取人;而一切才干卓越的 “卑贱者”,应该以“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勉励自己,鼓起扬帆出征的勇气,去拼搏奋斗,去竞争向上! 
  选人不凭资历 
  《三国演义》在开篇不久的第5回,就描写了曹操和袁绍兄弟之间在用人上的一场尖锐冲突。当时十八路诸侯在汜水关前被董卓的大将华雄打得束手无策,无人敢应战。关羽自告奋勇:“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 袁绍听到后先问何人,又问现任何职。公孙瓒介绍关羽眼下“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立即大喝道:“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袁绍也在一旁添油加酯,说什么:“使一弓手出战, 必被华雄所笑。”曹操极力阻止袁氏兄弟,坚持让关羽出战,并教人“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以壮行色。关羽这才停盏施神勇,温酒斩华雄,立下了“威镇乾坤第一功”。这时的曹操是“大喜”,袁绍仍“大怒”,叫把关羽、张飞“都与赶出帐去”!曹操批驳他:“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袁术竞以“告退”相挟。为了维持诸侯结盟的大局,曹操只得让公孙瓒暂带刘、关、张回寨,暗地派人送去酒肉抚慰三人。在这里,曹操的唯才是举思想得到充分表现,袁氏兄弟的任人唯贵、任人唯资也达到了令人忍无可忍的地步。作者匠心独运,在强烈对比中,有效地宣扬了正确的选人用人思想,并在开篇不久,为袁氏兄弟的覆灭和曹操的胜利埋下了令人信服的伏笔。 
  对于刚出世的刘、关、张来说,受这样的侮辱已经不是第一次了。书中第l回有这样一段情节:董卓被张 角杀得大败,幸遇刘、关、张相救。回到寨里,董卓问: “三位现居何职?”刘备以实相告:“白身。”董卓便“甚轻之”,“不为礼”,这真是“白身”英雄受人欺,气得张飞哇哇乱叫。 
  《三国演义》中的孙权,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敢于用年轻人的典型。他把年轻有为的周瑜依为股肱,又力排众议,重用“年幼望轻”的陆逊。书中还透露,他 “纳鲁肃于凡品”,“拔吕蒙于行阵”(第82回)。这些均以历史的真实为素材。史书记载,孙权15岁时,继承父兄基业,作了吴主。此后,他重用和选拔一茬又一茬年轻人,委以重任,放手使用,使东吴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力,成为曹操、刘备不可逾越的障碍。周瑜被任命为大都督统管全国兵马时,年仅34岁。为此,曾经跟随孙权之父屡建战功的程普老将军很不服气,公开侮辱周瑜,而孙权毫不动摇自己对周瑜的信任。鲁肃投奔孙权时才20来岁,倚老卖老的张昭在孙权面前吹风道:“肃年少粗疏,未可用。”孙权不但没有听他那一套,相反“益贵重之”(《三国志·鲁肃传》),把鲁肃留在身边,参与机要,周瑜死后,又让他继任都督。吕蒙是行伍出身;由于作战勇敢,20来岁就被封为横野中郎将,孙权让他独当一面,驻扎在陆口对付东吴的劲敌关羽。陆逊原来是无名小辈,经吕蒙推荐,孙权便把偷袭荆州的重大战役交他指挥。后来,在西蜀八十万大军进攻东吴时,孙权拜陆逊为大都督,令他拿管东吴六郡八十一州诸路军马。孙权正是依靠一代又一代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年轻人,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建立了独霸江东的牢固地位。由于有了这样一批青年将领,他才得以西击黄祖,势如摧枯拉朽;以少胜多,赤壁大胜操兵;兵不血刃,偷袭荆州成功;火烧连营七百里,把刘备的政权从峰巔推向下坡路。他真不愧为宋朝诗人辛弃疾所称赞的那样:“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选人不分亲仇 
  郭嘉在分析曹操十胜、袁绍十败时曾经指出:“绍外宽内忌,所任唯亲戚,公外简内明,用人唯才,此度胜也。”事实正是如此,袁绍忌才多疑,“短于从善”(《后汉书·袁绍传》),亲近那些惯于吹牛拍马的无耻之辈,打击迫害具有真知灼见而又敢于直谏的忠贞之士。尤为严重的是,他重用的多是自己的亲戚子弟,比如以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以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以外甥高干为并州刺史。而袁绍本人也承认,袁谭“性刚好杀”,袁熙“柔懦难成”。袁绍自以为得意的三子袁尚,其实更是浅薄、无能和残暴。曹操、袁绍在仓亭对阵时,袁尚“欲于父前逞能,便舞双刀,飞马出阵,来往奔驰”。斩了曹军一个无名将军史涣,便“自负其勇”。在曹操攻打冀州时,不待援兵到来,就孤军迎战,与张辽战无三合,便“遮拦不住,大败而走”,“不能主张”。袁绍死后,他竟和其母刘夫人一起把袁绍另外五个宠妾及其家属,尽皆杀光。袁绍奉行这样的用人路线,自然会埋没人才或影响人才发挥自己的作用,造成内部“势不相容,必生内变”,“各不相和,不图进取”,人心涣散,缺乏战斗力。 
  曹操恰拾相反。典韦、许褚勇猛过人,曹操用之为贴身保镖。有一次曹操酒醉卧床,许褚仗剑守卫门外,曹仁欲入,被许褚挡住。曹仁自恃曹氏宗族,大发脾气,许褚毫不相让,驳斥道:“将军虽亲,乃外藩镇守之官,许褚虽疏,现充内侍。主公醉卧堂上,不敢放入。” 曹仁到底没能进入。事后曹操知道,大大赞 扬了许褚一番。 
  若要官不私亲,举不避仇,必须善于识别忠奸。比如曹操并不因为外人忠于旧主或对自己谄媚而模糊选才 用才的标准。蔡瑁、张允卖国求荣,曹操虽一时利用,但心中却早有处置。汉中杨松,贪财卖主,献城给曹 操,仍被曹操斩首示众。而对忠贞的张辽、文聘,曹操是由衷赞赏,加官晋爵,委以重任。 
  善于使用那些与自己意见相左甚至内心里反对自己的人,是《三国演义》识人用人的出奇之处。诸如孔明之用魏延,曹操之用司马懿,从而把唯才是举的思想推向完美无缺的境地。 
  选人不以貌相 
  《三国演义》中还描述了以貌取人以致失去人才、错用人才的例子。 
  孙权是一位珍惜人才、善识人才的明君,但却曾“相马失于瘦,遂遗千里足”。周瑜死后,鲁肃向孙权力荐庞统。孙权听后先是“大喜”,见面后却变成“心中不喜”;因为他看见庞统生得“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再加上庞统并不怎么推祟孙权—向器重的周瑜,孙权便错误地认为“狂士也,用之何益”!鲁肃进一步提醒孙权,庞统在赤壁大战时曾献连环计,立下奇功,以期说服孙权。孙权却先入为主,顽固表示“誓不用之”,结果把庞统从江南逼走。鲁肃见事已至此,转而作书把庞统推荐给刘备。早知庞统价值、爱才心切的刘备,竞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他见庞统“貌陋,心中亦不悦” ,就让他去当了个县令。有匡世之才的庞统,只因相貌长得不怎么漂亮,竟然几处遭到冷落,报国无门,不得重用,也可称作《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典型事例。 一向慧眼识珠的曹操也有这样的错举。益州张松过目不忘,乃天下奇才,只是生得“额钁头尖,鼻偃齿露,身短不满五尺”,当张松暗带西川41州地图,千里迢迢来到许吕,打算进献给曹操时,曹操见张松“人物猥琐”,先有“五分不喜”,又嫌张松语言冲撞,揭了他的短处,竟把张松打出国门。刘备这才乘虚而 入,争取了张松。如果曹操在此没有以貌取人,而是礼待张松,益州谁属,恐怕有另一番结果。 选人不以名望 
  《三国演义》既褒扬了不计资历选用人才的典型孙权,也讥笑了另一个只务虚名的典型——刘表。刘表从小就好与名士结纳,和其他七人当时被称为“江夏八俊”。其实那七人是徒有虚名,《三国演义》里没有他们建功立业的蛛丝马迹,从未帮过刘表什么忙。 结交这样的“名士”,除了给刘表头上增加几道“光环”,满足他的虚荣心外,没有任何用途。因此刘表也就成了“虚名无实”的假英雄,真草包,一击而溃。岂不知“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如果你是真干事业,为什么不“取其道不取其人,务其实不务其名”呢? 
  举贤要出以公心 
  《三国演义》对鲁肃推荐庞统写得颇有深度。周瑜临死之前,特意写信给孙权,推荐鲁肃继任大都督。鲁肃却力荐庞统。他对孙权说:“肃碌碌庸才,误蒙公瑾重荐,其实不称所职。愿举一人以助主公。此人上通天文,下晓地理,谋略不减于管、乐,枢机可并于孙吴。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现在江 南,何不重用?”鲁肃的做法,简直使那些惯于搞“武大郎开店”的人无法理解。放着高官厚禄不要,却主动让位,找—个才学超过自己的人代替自己,鲁肃可谓“愚”!但是正是在这种“愚”里,见到鲁肃的“忠”,见到鲁肃的“公”,见到鲁肃的广阔胸怀,见到鲁肃爱惜人才、举贤荐能的好品德。 
  诸葛亮有句名言:“忠益者莫大于进人。”(《诸葛亮集·称姚仙教》)他对此身体力行。庞统与诸葛亮齐名,诸葛亮不但没有心存嫉恨,反而积极为庞统施展才华创造条件,一心把他拉到刘备这边。《三国演义》第57回写道,诸葛亮到柴桑口为周瑜吊丧,回来时在江边邂逅庞统。当时庞统还是一个“白身”,诸葛亮留下一封信与他,嘱咐道:“吾料孙仲谋必不能重用足下。稍有不如意,可来荆州共扶玄德。此人宽仁厚德,必不负公平生之所学。”后来他又在刘备面前极力夸赞庞统:“士元非百里之才,胸中之学,胜亮十倍。”这些言语和行为,更加显示了诸葛亮性格的丰满和完美,更能激起后人对诸葛亮的高山仰止之情。联想到庞统在死难前对诸葛亮的猜忌,不免使人感到庞统的猬琐和狭隘。 
  对鲁肃、诸葛亮的所作所为,《三国演义》注入了作者个人的赞美之情。举贤荐能,是为国为民的公事。只有“公天下之心,然后能举天下之贤”(《风宪忠告》)。非贤莫能举贤,举贤者更贤,这是《三国演义》向人们提出的一个更高层次的观点。 
  选才有道,致才有方 
  《三国演义》中出色的管理者,在考察、选拔、罗致人才上有一套办法,概括起来有如下一些。 
  观察 
  听言观行,察能考绩,是发现人才、选拔人才的常用方法。 
  相貌不能作为选才的依据,但一个人的气质、仪表、精神面貌,特别是言行,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一个 人的思想、品德、才学和见识。俗话说,形能传神,言为心声,而行动又是人物思想和性格特征的具体表现。《三国演义》善于从这些方面突出人物的鲜明个性,并且描写了以此选拔人才的许多成功的例子。 汜水关前,关羽要求出战华雄。书中对关羽有一段描写:“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三尺,丹风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巨钟,立于帐前。”这形象,这气势,严如天神一般。曹操评价:“此人仪表不俗”,因而坚持让关羽出战,果然斩了华雄。 
  曹操听说有人与典韦大战,从辰至午,又战到黄昏,不分胜负,大惊。随后又亲到战场,“见其人威风凛凛,心中暗喜”。这才设计收服,得了许褚。曹操移驾许昌,途中被徐晃拦截。曹操见徐晃“威风凛凛,暗暗称奇”(第14回),接着让许褚出马与之交锋,两人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负,从而认定徐晃是位将才。派人把他争夺到自己手下。这“一听一看”和“一看一试”,对于古代的一位武将来说,已经能够比较客观地衡量他的本领。在今天,也不失为考察和选拔人才的最直接的方法之一。 
  对于文臣谋士,《三国演义》中多是通过面谈识别和考察。 
  荀彧投奔曹操,“操与语大悦,曰:‘此吾之子房也’!遂认为行军司马。”曹操请郭嘉来到兖州,“共论天下之事”。孙权得了鲁肃,“与之谈论,终日不倦”。到了半夜,孙权请教天下大计,鲁肃言简意赅,谈了争夺天下的战略。孙权听后“大喜,披衣起谢”,“次日厚赠鲁肃”。刘备通过与诸葛亮隆中一席谈 话,确信诸葛亮并非“有虚名而无实学”(第38回),遂坚请诸葛亮出山相助。诸葛亮最终识邓芝,是通过询 问,认为他能够执行联吴抗魏的外交路线,因而派他“往结东吴”,重修蜀吴之好。 至于到一个人的治所考察了解一个人,《三国演义》中也不乏其例。张飞就曾受刘备派遗,去巡视荆南诸县,亲自看庞统办案。粗鲁之如张飞,从考察中也了解到真实情况,发现庞统是一个被屈沉的人才。这说明“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现行”。深入下去,实地考察,是选拔人才的更可靠的办法。 
  考试 
  通过考试,区分良莠,是一种客观、公平的选拔人才的办法。 
  《三国演义》第10回有这样一个情节:夏侯惇带典韦来见曹操,极力夸赞典韦勇力过人。曹操就“令韦试之”。典韦“挟戟骤马,往来驰骋。忽见帐下大旗为风所吹,岌岌欲倒,众军士挟持不定;韦下马,喝退众军,一手执定旗杆,立于风中,巍然不动”。曹操不由赞扬道:“此古之恶来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