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579-医学纲目 >

第158章

579-医学纲目-第158章

小说: 579-医学纲目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方 
黄柏(炒焦) 黄柏(生) 蛤粉(各一两) 神曲(半两) 
上为末,滴水丸服。 
白浊者,湿热伤气,久下不止,此系火不守也。知母、黄柏、炒附子各等分,水丸服。 
赤浊者,湿热伤血,于二陈汤中加白芍药,仍用炒柏、蛤粉、椿皮、滑石、青黛,以神曲为丸。一方加干 
姜,炮褐色,固而不走。 
〔罗〕白淫诸症痿论曰∶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奈筋弛纵,发为筋痿,及为白淫。 
夫肾脏天一,以悭为事,志意内治,则精全而涩。若思想外淫,房室太甚,则固有淫 不守,辄随溲溺而下也, 
然本于筋痿者,以宗筋弛纵也。 
x内补鹿茸丸x 治劳伤思想,阴阳气虚,益精,止白淫。 
鹿茸(酥炙) 菟丝子(酒浸) 蒺藜(炒) 白蒺藜 肉苁蓉 紫菀 蛇床子(酒浸) 黄 桑螵蛸 
阳起石 附子(炮) 官桂(各等分)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温酒送下。 
x茯苓丸x 治心气不足,思虑太过,肾经虚损,其阳不固溺有余沥,小便白浊,梦寐频泄。 
菟丝子(酒浸,五两) 石莲(去壳,三两) 白茯苓(去皮,二两) 
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盐汤下。常服镇益心神,补虚养血,清小便。 
x金箔丸x 治下焦虚,小便白淫,夜多异梦遗泄。 
蚕蛾 破故纸(炒) 韭子(炒) 牛膝(酒浸) 肉苁蓉 龙骨 山茱萸 桑螵蛸 菟丝子 
(酒浸。各一两) 
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温酒空心下。 
x王瓜散x 治小便自利如泔色,此肾虚也。 
王瓜根 桂心(各一两) 白石脂 菟丝子(酒浸) 牡蛎(盐泥烧赤,候冷去泥。各二两) 
上为末,每服二钱,煎大麦粥汤调下,日三服,食前。 
〔杨氏〕x萆 厘清饮x 治白浊凝面如油,光彩不定,凝脚如糊。 
益智仁 川萆 石菖蒲 乌药(各等分) 
上 咀,每服四钱,水一盏,入盐一捻,煎七分,食前温服。一方加茯苓、甘草。 

卷之二十九·肾膀胱部

属性:恐与惊悸相似,实非惊悸也。张子和云∶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为自知也,盖惊者闻响即惊,恐者自知 
如人将捕之状,及不能独自坐卧,必须人为伴侣,方不恐惧,或夜必用灯照,无灯烛亦恐惧者是也。 
脏腑恐有四∶ 
一曰肾。经云∶在脏为肾,在志为恐。又云∶精气并于肾则恐是也。(条见虚条及针灸条。) 
二曰肝胆。经云∶肝藏血,血不足则恐。戴人曰∶胆者敢也,惊怕则胆伤矣。盖肝胆实则怒而勇敢,肝胆 
虚则善怒而不敢也。(余见同上。) 
三曰胃。经云∶胃为恐是也。 
四曰心。经云∶心怵惕思虑则伤神,伤神则恐惧自失者是也。 
〔丹〕周本心年六十岁,形气俱实,因大恐,正月间染病,心不自安,如人将捕之状,夜卧亦不安,两耳 
后亦见火光炎上,食饮虽进而不知味,口干而不欲食。以人参、白术、当归身为君,陈皮为佐,加盐炒黄柏、 
炙玄参各少许,煎服自愈,月余而安。(经云∶恐伤肾。丹溪用盐炒黄柏、炙玄参,引参,归等入补肾足少 
阴络也。) 
〔《本》〕治胆虚常多畏恐,不能独卧,如人捕之状,头目不利,x人参散x。 
人参 枳壳 五味子 桂心 甘菊花 茯神 山茱萸 枸杞子(各三分) 柏子仁 熟地(各一两) 
上细末,每二钱,温酒调服。 
治胆虚冷,目眩头疼,心神恐畏,不能独处,胸中满闷,x茯神散x。 
茯神(一两) 远志 防风 细辛 白术 前胡 人参 桂心 熟地 甘菊花(各三分) 枳壳(半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水一盏,姜三片,煎六分,温服,不拘老幼皆宜服。 
治胆虚目暗,喉痛数唾,眼目眩冒,五色所障,梦见被人争讼,恐惧面色变者,x补胆防风汤x。 
防风(一钱) 人参(七分) 细辛 芎 甘草 茯苓 独活 前胡(各八分) 
上粗末,每四大钱,水盏半,枣二枚,煎八分,去渣,食前服。 
运气 善恐皆属肝木虚。经云∶木不及曰委和,委和之纪,其病淫动注恐是也。 
内经针灸善恐有三∶ 
其一取肾。经曰∶肾足少阴之脉,是动病气不足则善恐,心惕惕如人将捕之,虚则补之,寒则留之是也。 
其二取肝。经云∶肝虚则目KT KT 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是也。 
其三取胆。经云∶胆病者善太息,口苦,呕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将捕之,取阴陵泉。又云∶善呕,呕有 
苦,善太息,心中 ,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 
下,胃气逆则少阴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是也。 
〔《甲》〕心如悬,哀而乱,善恐,嗌内肿,心惕惕恐如人将捕之,多涎出,喘少气,吸吸不足以息,然谷 
主之。澹澹而善惊恐,心悲,内关主之。(《千金》作曲泽。) 

卷之三十·伤寒部
伤寒通论
属性:〔仲〕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 
日发,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尺寸惧长者,阳明受病也,当二三日发,以其脉侠鼻络于目, 
故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尺寸俱弦者,少阳受病也,当三四日发,以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此 
三经皆受病,未入于腑者,可汗而已。 
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当四五日发,以其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尺寸俱沉者,少阴 
受病也,当五六日发,以其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活人》云∶经云一二日少阴者, 
谓国中病时便入少阴,不经三阳也。大抵伤寒发于阳则太阳也,发于阴则少阴也。凡病一日至十二三日太阳 
症不能罢者,俱治太阳。有初得病便见少阴症者,宜攻少阴,亦不必先自巨阳。盖寒入太阳即发热而恶寒, 
入少阴即恶寒而不热。)尺寸俱微缓者,厥阴受病也,当六七日发。以其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 
(烦满谓少腹烦满也。下文云∶十二日厥阴病,阴囊缩。少腹微下,谓向者囊之缩者,今复病少腹之烦满, 
故令微下也。)此三经皆受病,已入于腑,可下而已。 
若两感于寒者,一日太阳受之,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烦满而渴。二日阳明受之,即与太阴俱病, 
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三日少阳受之,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者,六日 
死。若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则荣卫不行,脏腑不通,而死矣。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微急者,为欲传也。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 
症不见者,不传也。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问曰∶伤寒三日,脉浮数而微,病患身温和者,何也?答曰∶此为欲解也,以夜半。脉浮而解者, 然 
汗出也,脉浮而解者,必能食也;脉不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三日少阳脉小,欲已也。(论见口苦、舌干。) 
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日太阳病衰,头痛少愈也;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歇也;九 
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也;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舌干已而嚏也;十二 
日厥阴病衰,囊缩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患精神爽慧也。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再传经者,针足阳明,使不传则愈。 
六七日脉至皆大,烦而口噤不言,躁扰者,必欲解也。(论见后条。)伤寒六七日,无大热,其人躁烦, 
此为阳去入阴故也。 
若过十三日以上不间,(间,瘳也。)尺寸陷者,大危。 
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旧坏症而治之。若脉阴阳俱盛,重感于寒者,变为温疟。阳脉浮滑,阴脉濡 
弱者,更遇于风,变为风温。阳脉洪数,阴脉实大者,遇温热变为温毒,为病最重也。阳脉濡弱阴脉弦紧者, 
更遇温气,变为温疫,以冬伤于寒,发为温病,脉之变症方治如说。(见后条。) 
凡发汗,欲令手足皆周至, 然一时间许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耳。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则亡阳, 
阳虚不得重发汗也。(《活人》云∶发汗必须如常覆盖,腰以上浓衣覆之,腰以下盖之。若腰以上淋满而腰 
以下至足心微润,病终不解。)凡云可发汗而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症良验。凡发 
汗,温服汤药,其方虽言日一二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服,可半日间尽一二服。若与病相值,即便有所觉。 
重病者一日一夜,当 时观之。如服一剂,病症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剂乃解。若 
汗不出者,死病也。凡服汤药发汗,中病即止, 
不必尽剂。吐下亦如之。 
许学士云∶记一乡人伤寒身热,大便不通,烦渴郁冒。医者用巴豆下之,顷得溏利,宛然如旧。予观之, 
阳明结热在里,非大柴胡、承气不可,巴豆止去积,不能荡涤邪热蕴毒,亟进大柴胡等三服得汗而解。尝谓仲 
景一百一十三方,为丸者有五,理中、陷胸、抵当、乌梅、麻仁。是以理中、陷胸、抵当,皆大如弹子,煮化 
而服,与汤散无异。至于麻仁治脾约、乌梅治湿 ,皆用小丸以达下部。其他逐邪毒,破坚癖,导淤血,润燥 
粪之类,皆凭汤剂,未闻用巴豆小丸药以下邪气也。既下而病不除,不免重以大黄、芒硝下之,安能无损也哉。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矣。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若表已解而 
内不消,大满大实,坚有燥屎者,自可除下之,虽四五日不能为祸也。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复与桂枝汤如前法。(论见疟。) 
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活人》云∶凡发汗病症仍在者,三日内可二三汗之, 
令腰以下周遍为度。) 
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重亡津液则不能作汗,故必待自和乃愈。)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症,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症,知犯何逆,当 
随证治之。 
夫病阳多者热,下之则硬。无阳阴强大便硬者,下之则必清谷腹满。 
〔《脉》〕师持脉,病患欠者,无病也。脉之呻者,病也。言迟者,风也。摇头言者,里痛也。行迟者,表强也。 
坐而伏者,气短也。坐而下一脚者,腰痛也。里实护腹如怀卵物者,心痛也。寸口诸微亡阳,诸濡亡血,诸弱 
发热,诸紧为寒,诸乘寒者则为厥,郁冒不仁,以胃无谷气,脾涩不通,口急不能言,战而栗也。(微脉极细 
而软,濡脉极软而浮细,弱脉极软而沉细。)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脉皆至,大烦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扰,必欲自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 
脉浮故知汗出解也。若脉和平,其人大烦,目重睑内际黄者,皆为欲解也。 
问曰∶脉病欲如愈未愈者,何以别之?答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虽有寒热不解者, 
此脉为阴阳和平,虽剧当愈。(《针经》禁服篇云∶寸口人迎两者相应,若引绳大小齐等者,名曰平人。言手之寸口脉与 
喉 
旁之人迎脉等齐为平人。后条云∶六脉阴阳俱停,必先振栗汗出而解者是也。)凡得病,厥脉动数, 
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症也。脉浮数而微,病患身温和者,欲解也。(论见前条。)凡病反能 
饮水者,为欲愈。(论见腹渴。)太阴中风,脉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论见腹满。)少阴中风,脉阳微 
阴浮者欲愈。(论见欲寐。)厥阴中风,脉微浮者欲愈,不浮未愈。 
太阳病巳至未解。(见发热。)阳明病申至戌解。(见胃实。) 
少阳病寅至辰解。(见口苦。)太阴病亥至丑解。(见腹满。) 
少阴病子至寅解。(见欲寐。)厥阴病丑至卯解。(见气上撞心。) 
问曰∶凡病欲知何时得,何时愈?答曰∶假令日中得病,夜半愈者,以阳得阴则解也。夜半得病,日中愈 
者,以阴得阳则解也。病家人请云∶病患苦发热,身体疼,病患自卧,师到诊其脉,沉而迟者,知其瘥也。何 
以知之?表有病者,脉当浮大,今反沉迟,故知愈也。假令病患云∶腹内卒痛,病患自坐,师到脉之,浮而大 
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若里有病者,脉当沉而细,今脉浮大,故知愈也。 
问曰∶病有战而汗出者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脉浮而紧,按之反芤,此为本虚,故当战而汗出也。其人 
本虚,是以发战。以脉浮,故当汗出而解也。 
若脉浮而数,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虚,若欲自解,但出汗耳,不发战也。问曰∶病有不战而汗出解者,何 
也?答曰∶脉大而浮数,故知不战汗出而解也。 
问曰∶病有不战不汗出而解者,何也?答曰∶其脉自微,此以曾经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内无津液, 
待阴阳自和,必自愈,故不战不汗出而解也。 
上海藏云∶战而后解者,太阳也,不战有汗而解者,阳明也,不战无汗而解者,少阳也。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必先战栗汗出而解。阳微者汗解,阴微者下解。(论见发热篇。)凡脉大、浮、 
数、动、滑,此名阳也;沉、涩、弦、弱、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阴阳俱盛, 
大汗出不 
解者,死。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又诊生死详法。(并见诊法门。) 
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脉沉为在里,而反发其汗,则津液越出,大便难,表虚里实,久则谵语也。(论见谵语。)脉浮紧者, 
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之?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活人》云∶先以 
小建中汤加黄 ,如尺脉尚迟,再作一剂,却服柴胡桂枝二越婢一汤,其汤分小剂和解之愈。) 
许学士云∶一乡人丘生者,病伤寒发热,头疼,烦渴,脉虽浮数无力,尺以下迟而弱。予曰∶此虽麻黄症, 
而尺迟弱。仲景云∶尺中迟者,荣气不足,血气微少,未可发汗。予于建中汤加当归、黄 令饮,翌日脉尚尔, 
其家煎迫,日夜督发汗药,几不逊矣。予忍之,但只用建中调荣而已。至五日,尺部方应,遂投麻黄汤,啜二 
服,发狂,须臾稍定,略睡,已中汗矣。信知此事诚难,仲景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医者亦须顾其表里虚 
实,待其时日,若不循次第,临时得安,损亏五脏,以促寿限,何足贵哉。昔《南史》载范云伤寒,恐不得预 
武帝九锡之庆,召徐文伯诊视,以实恳之曰∶可便得愈乎?文伯曰∶便瘥甚易,只恐二年后不复起耳。云曰∶ 
朝闻道夕死犹可,况二年乎。文伯以火烧地,布桃叶,设席,置云于其上,顷刻汗解,扑以温粉,翌日果愈。 
云甚喜。文伯曰∶不足喜也。后二年果卒。夫取汗先期,尚促寿限,况罔顾表里,不待时日,便欲速效乎。每 
见病家不奈,病未三四昼夜,促汗,医者随情顺意,鲜不败事。予故书此为戒。 
脉浮大,应发汗,医者反下之,此为大逆。诸外实者不可下,下之则发微热。脉厥者,当脐握热。诸虚者 
不可下,下之则大渴。求水者易愈,恶水者剧。太阳症表未解不可下,下之为逆。(论见发热。) 
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巅,微反在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