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579-医学纲目 >

第174章

579-医学纲目-第174章

小说: 579-医学纲目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胸痞同异。) 
x半夏泻心汤x 
半夏(汤洗七次,一两) 黄芩 人参 甘草(各一两半) 黄连(半两) 大枣(六枚) 干姜(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每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半夏泻心汤若加甘草,即后条甘草泻心汤,治痞硬呕吐利也。若加生姜,即后条生姜泻心汤,治痞硬噫 
气下利也。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 
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宜x甘草泻心汤x。 
甘草(炙,二两) 黄芩 干姜(各一两半) 半夏(一两) 大枣(六个) 黄连(半两) 人参(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活人》云∶伊芳尹《汤液》论甘草泻心七味, 
旧本无人参。)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心下痞硬,呕逆下利,若表解身凉,胁 
痛,十枣汤主之。(方论并见胁痛。)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宜x生姜泻心汤x。 
生姜(二两) 黄芩 甘草(炙) 人参(各一两半) 干姜(半两) 半夏(一两) 黄连(半两) 
大枣(六个)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去渣温服。 
太阳病,外症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宜x桂枝人参汤x。 
桂枝(另锉) 甘草(炙。各一两三钱) 白术 人参 干姜(各一两) 
上 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纳桂更煮取七分,去渣温服,日再服,夜一服。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石汤主之。(《活人》云∶有旋复代赭 
石汤证,其人或咳逆气虚者,先服四逆汤;胃虚者,先服理中丸,次服旋复代赭石汤为良。) 
x旋复代赭石汤x 
旋复花(一两) 人参(半两) 生姜(一两半) 代赭石(三钱) 甘草(炙,一两) 半夏(汤泡,八钱) 
大枣(六个) 
上 咀,每服五钱,水一盏,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病解后,心下痞硬噫气,若不下利者,此条旋复代赭石汤也。若下利者,前条生姜泻心汤也。 
胸中痞硬,气上冲咽不得息者,瓜蒂散。若心下痞硬,胁痛,气上冲咽眩冒者,成痿。(方论并见气上冲心。)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烦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发热恶寒,身痛表症未解,若心下支结妨闷者,柴胡桂枝汤也。(方见发热。)若心下痞而腹满者,即前条 
先以桂枝汤,解后用大黄黄连泻心也。) 
心下满似痞,而手足厥冷,若脉乍结乍紧,心烦,饥不欲食者,瓜蒂散。若脉沉细,头汗恶寒,大便硬者, 
小柴胡汤。(论见厥。)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 
烦,面色青黄,肤 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易愈。 
脉浮而紧而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溲数。溲数则大便硬,汗多则热愈 
甚,汗少则便难。若脉迟,尚未可攻。阳明痞,胃实,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论见胃实。)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痞续法
属性:〔《活》〕伤寒本无痞,应发汗,医反下之,遂成痞,枳实理中丸最良。审知是痞,先用桔梗枳壳汤,尤妙。 
缘桔梗、枳壳行气,先用之,无不验也。 
x桔梗枳壳汤x 治伤寒痞气,胸满欲绝。 
桔梗 枳壳(麸炒,去穣。各二两) 
上 咀,以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分二服。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属性: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 
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下懊 ,饥不能食,但头汗 
出者,栀子豉汤主之。阳明病,脉浮紧,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 ,舌上白胎者,宜栀子豉 
汤。(论见自汗。) 
下利后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x栀子豉汤x。 
肥栀子(四个,破) 香豉(半两) 
上水二盏,先煎栀子一盏,纳豉同煎,取七分,去渣温服。得快吐,止后服。 
x栀子甘草豉汤x 于栀子豉汤中加甘草半两,余根据前法,得吐止服。 
x栀子生姜豉汤x 于栀子豉汤中加生姜一两二钱,余根据前法,得吐止后服。 
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x栀子干姜汤x主之。 
栀子(四两,破) 干姜(半两) 
上二味,以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渣温服。得吐者,止后服。 
发汗吐下后,心中懊 而烦,若无燥屎,大便 者,此条栀子豉等汤也;若有燥屎不大便者, 
后条小承气汤也。 
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阳明病下之,心下懊 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 
大承气汤。(方见阳明潮热。)胃实不大便,心烦,若吐下后者,此条大小承气汤也;若不吐不下者,调胃承气也。 
〔许〕有人病伤寒八九日,身热无汗,时时谵语,时因下后大便不通三日矣。非躁非烦,非寒非痛,终夜 
不得卧,但心中无晓会处,或时发一声如叹息之状,医者未知是何症。予诊之曰∶此懊 怫郁二症俱作也,胃 
中有燥屎者,服承气汤,下燥屎二十枚,得利而解。仲景云∶阳明病下之,心中懊 ,微烦,胃中有燥屎者, 
可攻。又云∶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怫郁不卧者,有燥屎也,承气汤主之。《素问》云∶胃不和 
则卧不安,此夜所以不得眠也。仲景云∶胃中燥大便坚者,必谵语,此所以有时发谵语也。非烦非躁,非寒非 
痛,所以心中懊 也。声如叹息而发一声,所谓外气怫郁也。燥屎得除,大便通利,胃中安和,故其病悉去也。 
不得眠而烦。(论见不得眠。) 
胸满而烦,若不经汗,兼往来寒热者,小柴胡汤。(方论见往来寒热。)兼下利咽痛者,猪肤汤。(方 
论见下利。)若汗下后,往来寒热者,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论见往来寒热。)兼身重不可转侧者,柴胡龙骨 
牡蛎汤。(方论见惊。)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 
心下硬满而烦,若满而不痛,腹中雷鸣下利者,甘草泻心汤。胁痛气冲咽,冒眩者成痿。(方论见痞。) 
若满痛下利不止,水浆不下者,并病。(方论见痞。)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宜x栀子浓朴汤x。 
栀子(去壳,四两) 浓朴(姜制,一两) 枳实(切,一枚) 
以上三味,用水一盏半,煎取八分,去渣温服。得吐者,止后服。 
腹满而烦,若有燥屎者,前条大承气汤也;若大便溏,胸痛欲吐,先此时极吐下者,调胃承气汤也。(论见呕。) 
太阳病吐之,但太阳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脉之微数,不可灸,灸则烦 
逆。(论见大法。) 
呕时郁郁微烦,若与小柴胡汤呕不止者,大柴胡汤也;若极吐下后,胸满便溏腹痛者,调胃承气汤也。 
病欲解者,必当先烦,乃有汗而解。(论见大法。)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 
却与桂枝汤则愈。伤寒发热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之。 
病患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热烦,损谷则愈。吐利 
汗后,脉平小烦者,以胃虚不胜谷气也。(论见吐利。) 
心悸而烦,若少阳汗后,谵语,胃不和烦悸者,《活人》用调胃承气汤。(论见口苦。)若二三日 
心中悸而烦者,宜小建中汤。(论见悸。)心烦而渴。(方论见渴。) 
少阴病,但欲寐而烦,若自利而渴,小便白者,《活人》用四逆汤。(论见欲寐。)若与白通汤后, 
下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者,白通汤加猪胆汁。若恶寒身倦,时烦欲去衣者,可治也。(论见但欲寐。) 
手足厥冷而烦,若脉乍结乍紧,及心中满,饥不能食者,宜瓜蒂散吐之。若脉紧,至七八日自利, 
脉紧变暴微,手足反温者,欲解也。(方论并见下利。)若下利,无脉干呕者,白通汤加猪胆汁也。(论 
见下利。)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烦躁
属性:烦躁有表证,发热恶寒,体痛脉浮紧者,大青龙汤也。(方论见发热条。) 
若发汗不彻,太阳证不罢,其人面赤,躁烦短气者,更发汗则愈。(论见短气。) 
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症,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 
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 
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王注云∶无太阳证为无表证也,无柴胡症为无半表半里 
证也。)烦躁不大便,续脐痛,发作有时者,有燥屎也。下之后复发汗,日夜烦躁不得安,眠时安静,不呕不 
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宜x干姜附子汤x。 
干姜(一两) 附子(生用,一枚)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顿服。 
〔海〕服姜附汤有二法∶一法当热服,手少阴心也,水包火,热服以接心火,身表寒盛,外火少也,寒从 
外生,热从内消,譬如冻死,寒在外也;一法当寒服,足少阴肾也,寒邪入水,冷服以类肾水,身表微热,内 
水多也,热从外生,寒从内消,譬如饮冷,寒在内也。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宜x茯苓四逆汤x。 
茯苓(一两) 人参(六钱)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脐,作八片,只用二片) 甘草 干姜(各二钱) 
上锉,如麻豆大。作一服,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烦躁心下硬,若未曾下者,即前条无太阳、柴胡症,以小承气少少微和之也。若已曾下,心下硬痛, 
短气躁烦者,大陷胸也。若结胸证悉具,烦躁者死也。(方论见结胸。)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宜x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x。 
桂枝(去皮,半两) 甘草(炙) 牡蛎(熬) 龙骨(各一两) 
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渣温服。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如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太阳病,火熨其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下利者,欲解也。 
(论见谵语。) 
烦躁厥逆,若吐利者,吴茱萸汤也。(论见吐利。) 
若不烦而躁,四逆,脉不至,死也。(论见厥。)不得卧者,死也。(论见下利。) 
〔成〕所谓烦躁者,谓先烦渐至躁也。所谓躁烦者,谓先发躁而迤逦复烦者也。从烦至躁为热,未有不渐 
烦而躁者也。先躁后烦,谓怫怫然更作躁闷,此为阴盛隔阳也,虽大躁欲于泥水中卧,但饮水不得入口是也, 
此气欲脱而争,譬如灯将灭而暴明也。盖内热曰烦,谓心中郁烦也;外热曰躁,谓气外热躁也。内热为有根之 
火,故但烦不躁,及先烦后躁者,皆可治;外热为无根之火,故但躁不烦,及先躁后烦者,皆不可治也。脏厥 
蛔厥烦躁。(方论见厥。)躁无暂定而厥者,为脏厥。静而复烦,吐虫而厥者,为蛔厥,乌梅丸主之。 
(方论见厥。)热少厥微,不欲食,烦躁数日,小便白者,热除也,若欲食者愈,若厥而呕,胸胁烦满者, 
便血。(论见厥。)少阴病,但欲寐不烦,至五六日变自利,烦躁不得卧者死。(论见欲寐。)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烦躁续法
属性:〔《活》〕病患身冷,脉沉细疾,烦躁而不饮水者,阴盛隔阳也,宜服霹雳散,须臾躁止得睡,汗出即瘥。 
火焰散、丹砂丸并主之。(丹砂丸方见《活人书》。) 
x霹雳散x 治阴盛隔阳,烦躁不饮水。 
附子(一枚,炮熟取出,用冷灰挹,细研,入真腊茶二钱和匀。) 
上为细末,分作二服,水二盏,煎至六分,临熟入蜜半匙,放温或冷服之,须臾躁止得睡,汗出即瘥。 
〔海〕已寒丸 此丸不僭上,阳生于下,治阴症服四逆辈,胸中发躁而渴者,或数日大便秘,小便涩,亦服此丸。 
上不躁,大小便自利。 
肉桂 茯苓(各五钱) 良姜 乌头(炮。各七钱) 附子(炮) 干姜(炮) 芍药 茴香(炒。各一两) 
上等分,为细末,糊为丸,如桐子大。温酒下,空心服五七十丸,八九十丸亦得,酒醋为糊俱可。 
〔《本》〕破阴丹治阴中伏阳烦躁,六脉沉伏。(方论见阴毒。) 
顷年乡人李信道得疾,六脉沉伏不见,深按至骨则若有力,头疼身温,烦躁,指末皆冷,胸中满,恶心。 
更两医矣,皆不识,止用调气药。予诊之曰∶此阴中伏阳也,仲景法中无此证,世人患此者多。若用热药以助 
之,则为阴所隔绝,不能导引真阳,反生客热;用冷药则所伏真火愈见消烁,非其治也。须用破散阴气,导达 
真火之药,使火升水降,然后得汗而解矣。予授此药二百粒,作一服,冷盐汤下,不时烦躁狂热,手足躁扰, 
其家大惊。予曰∶俗所谓换阳也。须臾稍定,略睡,身已中汗,自昏达旦方止,身凉而病除矣。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属性: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宜x小青龙汤x。 
麻黄 芍药(各三钱) 五味子(半两) 干姜 甘草 细辛 桂枝(去皮) 半夏(各三钱) 
上 咀,每服五钱,水盏半,煎八分,去渣温服。若微利者,去麻黄,加芫花如弹子大,熬赤色。若渴者, 
去半夏,加栝蒌根三分。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钱五分,炮。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 
一两。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三分,去皮尖。 
咳而往来寒热,胸满,心烦喜呕者,小柴胡去人参、姜、枣,加五味、干姜也。(方论见往来寒热。) 
咳而表解,胃实,属阳明病。若反无汗,小便利而呕,手足厥者,必头痛。若头眩不恶寒,能食者,必咽 
痛。(论见胃实。) 
咳而但欲寐,属少阴病。若下利腹痛,小便不利,四肢重痛者,用真武汤加五味子、细辛、干姜也。若下 
利六七日,变咳呕,渴不得眠者,猪苓汤也。若下利谵语,小便难者,被火气劫也。若四逆者,用四逆散加五 
味子、干姜也。(方论并见欲寐。) 
伤寒咳逆上气,其脉散者死,谓其形损故也。咳而失小便者,不可发汗,汗出则四肢厥冷。(论见遗尿。) 

卷之三十二·伤寒部合病并病汗下吐后等病
咳续法
属性:〔丹〕崇庆和尚因饱醉后发热,嗽而右胁痛,渴不安眠。 
柴胡 黄芩 白术 陈皮 桔梗 木通(各二钱) 人参 麻黄(各一钱半) 甘草(三钱) 
上分三帖,水煎服。 
〔云〕伤寒汗后,喘咳不止,恐传肺痿,x补肺散x。 
人参(一两) 五味子(五钱) 桑白皮(二两) 款冬花 蛤蚧(一对) 
上为细末,每服五钱,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