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国抗日战争史 >

第220章

中国抗日战争史-第220章

小说: 中国抗日战争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腾冲、龙陵作战,远证军总计毙伤日军1万余人,俘日军260余人,缴获步枪1700余支,轻重机枪160余挺,火炮16门。
    (四)中国远征军向畹町、芒友追击作战
    中国远征军攻克龙陵后,远征军长官部鉴于滇西日军已大部被歼,其溃退之部已成强弩之末,并且驻印军正向南坎进逼,日军已无余力向滇西增援。
    为迅速打通中印公路,与驻印军会师,于是以第2军、第71军(附第200师)及第53军,沿滇缅公路及其两侧分3路向芒市、遮放进攻。
    第71军(附第200师)于17日开始攻击,经3日挺进,进抵芒市近郊,据守芒市的日军,为滇西日军各师、团残部,芒市工事虽然坚固,但日军士气低落,毫无斗志。当第71军逐渐形成包围圈时,日军分向遮放、励夏撤退,芒市遂被收复。21日,远征军以第6军接替第71军,于11月底进至遮放。
    第2军方面,连续击破勐戛、蛮牛坝日军之微弱抵抗后,于12月中旬进抵勐古街附近。第53军于11月15日,由河头街附近地区,沿芒市、遮放道路西侧向遮放挺进,18日进抵来劳山附近地区,稍事整补,旋即经遮放继续向畹町推进。1945年1月上旬,3路攻击军进抵畹町附近,并展开围攻,24日击溃残余日军,攻占畹町。第11集团军当即越过国境,分途追击。1月27日,中国远征军与中国驻印军在芒友胜利会师。中国西南国际补给线中印公路遂告完全打通。滚弄方面的日军撤回缅甸中部,新编第38师遂将滚弄收复。1月28日,中、美两军高级将领在畹町举行会师典礼。至此,滇西反攻作战胜利结束,中国远征军陆续回国。
    四、缅北、滇西反攻胜利的影响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缅北、滇西反攻,从1943年10月至1945年3月,历时17个月,在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下,挺进2400余公里,收复缅北大、小城镇50余座,解放缅甸领土13万平方公里,收复滇西失地8。3万平方公里,基本歼灭日军第18、第56师,重创日军第2、第53、第49师等部,共毙伤日军4。8万余人,俘日军647人,缴获步枪1。1万余支、轻重机枪600挺、火炮160门、坦克12辆、汽车606辆、飞机3架。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也付出了重大牺牲,伤亡官兵约6。7万人。
    缅北、滇西反攻的胜利,为中国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其意义和影响远远超出了缅北、滇西一隅:
    第一、它支援了国内正面战场的抗战,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
    缅北、滇西反攻的胜利,对稳定正面战场的抗战局面起到一定的作用。
    重新打通了中国西南国际交通线,使国际援华物资在抗战末期源源不断地运入中国。但是美援军事物资的增加,没有给对日的反攻起多少作用,却使蒋介石得以加速抢夺中国人民抗战的胜利成果。
    缅北、滇西的反攻,揭开了正面战场反攻的序幕。反攻的胜利,把日军赶出了中国西南大门,收复了大片国上,粉碎了日军从西南封锁和进攻中国大后方的企图,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坚定了抗战必胜的信心。
    当胜利的消息传到国内后,各大报纸竞相刊登这一振奋人心的喜讯,进行热烈的祝贺,中共中央通过《新华日报》热烈庆祝这一“辉煌胜利”。'《新华日报》1944年8月8日。'
    美国《纽约时报》指出;“入缅之战,开创了大陆反攻的新阶段”。'《纽约时报》1944年5月16日。'
    第二、缅北、滇西反攻的胜利,在中华民族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中国军队在异邦国土打败侵略者,胜利归国,这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是空前的。
    它再一次向全世界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她具有伟大的国际主义和民族牺牲精神。1944年11月号的美国《皇冠》杂志刊载了一位战地记者的评述,他认为“中国军队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缅北战斗“表现出中国军队忍受无限艰难的伟大,世界上任何军队都望尘莫及”。'何铁华、孙克刚:《印缅远征军画史》,上海时代书局,1947年版,第10页。'
    曾经参与缅北反攻作战的美军布朗上校这样说道:“中国人是我看到的最勇敢的军队,我必须向他们脱帽致敬”,他并表示“我愿意追随他们到任何地方”。作为中国驻印军总指挥的史迪威的评价是:“中国军队是极好的。”'《中国现代军事史》,普林西顿大学出版社,1956年版,第188页。'
    第三、缅北、滇西反攻的胜利,有力地支援和配合了盟军在印缅战区和太平洋地区的作战。
    缅北反攻前,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分别在印度东北部和云南怒江以东,厉兵秣马,对驻缅日军形成了极大的威胁和钳制,使其不敢贸然向印度深入,进而实现与德国法西斯会师中东的迷梦。中国驻印军首先揭开了盟军反攻缅甸的序幕,为收复全缅甸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英军对英帕尔的坚守和对缅中的出击,都因中国军队牢牢钳制和重创了缅北、滇西日军,大大减轻了对它的压力而终于获胜。从1943年冬开始的反攻缅甸作战,同亚洲、非洲和欧洲盟军的反攻作战遥相呼应!使轴心国在东西方都陷入战略被动。到1944年7月,抑留于缅甸的日军达到10个师又1个独立混成旅,这显然给美军在太平洋的反攻减轻了压力。对此,美国《纽约时报》载文说,缅北、滇西反攻作战“从侧翼牵制了太平洋战区,可巩固印度,完全打破了轴心国会师远东之企图。”'《纽约时报》1944年5月16日。'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缅北、滇西反攻的胜利,不仅对东方的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四、缅北、滇西反攻作战的胜利,使日军对缅甸的统治瓦解,为缅甸人民的抗日斗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大量的日军被拖在缅甸战场,减轻了东南亚人民抗日的压力。缅北、滇西反攻的胜利,也增强了东南亚人民抗日必胜的信心。
    第六编 走向胜利(1943。7~1945。9)
    第三十五章 1943年至抗战结束前的正面战场
     第一节 击退日军对常德地区的进攻
    一、进入反攻阶段正面战场的形势
    1943年春,苏联红军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伟大胜利,开始了战略反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反法西斯阵线的转折。5月13日,北非战场上最后部分德意法西斯军队向同盟军队投降。7月10日,美英联军在意大利西西里岛登陆,8月16日占领全岛,并威胁意大利本土。这一形势加速了意大利统治集团的分裂,法西斯头子墨索里尼被赶下台。9月3日,意大利政府向同盟国投降。至此,欧洲法西斯阵线土崩瓦解,世界人民看到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曙光。
    太平洋战场的形势也朝着不利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方向发展。美军于1943年2月攻占了瓜达尔卡纳尔岛,从而转入战略反攻,迫使日军转入了战略防御。
    在中国战场上,日军在中国人民持久抗战特别是敌后战场人民战争的有力打击下,受到很大消耗与削弱,其部队士气低落,厌战反战情绪日益增长,士兵投降自杀者日益增多,战斗力下降。日军在太平洋战场和中国战场上的失利,以及旷日持久的战争消耗,加剧了日本国内矛盾。
    1943年4月和10月,东条英机内阁连续两次改组,内阁成员频繁易人,反映出日本统治阶级内部一些人对战争前途失去信心,政局不稳。同时战争经济也濒于破产。日本士兵和人民的厌战反战情绪激增,这就从内部动摇了日本帝国主义赖以进行侵略战争的基础。
    日本侵略者,为挽救其失败的命运,改变其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不利态势,阻止美军反攻,急欲尽快结束对华战争,以便从中国战场抽调更多兵力用于太平洋战场。日军大本营制订了1943年度《对华作战指导计划》,并发布了《大陆命第757号命令》。规定中国派遣军的首要任务是确保其占领区,首先力争蒙疆地方、山西省北部、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北部,以及上海、南京、杭州间地区迅速安定。在作战指导上,要求把日军分为守备部队和机动部队,井以伪军接替部分日军担任守备,以便抽出日军用于太平洋战场和在中国占领区内执行机动作战任务:同时,加强航空兵作战,摧毁中、美的空军基地。此外,还决定以由国内调来的1个旅和在华的部分独立混成旅为基础,扩编成5个师,以接替准备调出的5个师的防务。这样,敌中国派遣军所辖兵力仍有24个师、12个独立混成旅和13个航空兵中队,共60余万人。
    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自1943年1月至7月,多次就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的形势发表谈话。他指出:世界战争的形势已经有了根本的转变。苏军在斯大林格勒的巨大胜利,美英盟军在北非的胜利,美军在太平洋战争的胜利,以及中国的6年艰苦抗战是这一根本转变的主要因素。现在法西斯侵略阵线已丧失了战争的主动权,同盟国已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今后的问题是彻底打垮法西斯。中共中央于1943年7月2日根据毛泽东的讲话精神,以纪念抗日战争6周年的宣言形式,向国内外阐明中国共产党关于继续坚持抗战的方针、政策。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坚决地认真地执行中央的政策,加强自己的责任心,发扬自己的创造力,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尽一切可能与一切努力和全国一切抗日党派、抗日人民团结一致,支持国民政府与蒋委员长,战胜日本帝国主义。”
    1943年,在国际形势日益有利于中国抗战的情况下,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仍然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既抗日,又反共和“上山”、“观战”政策。乘共产国际解散之机,对内加紧反共,掀起第三次反共高潮。同时,在“曲线救国”的幌子下,又有吴化文、孙殿英、庞炳勋、荣子恒等部共4万多人先后投敌,充当伪军,配合日军进攻。由于在华日军仍在全力进攻敌后抗日根据地,对正面战场作战的次数大大减少。
    1943年内,除中国驻印军在缅北反攻作战中取得一定胜利外,在国内正面战场上,仅在鄂西和常德地区进行了两次防御作战。
    二、常德会战
    (一)中日双方的作战企图、方针、部署
    1943年秋,太平洋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日军已被迫转为守势。在印缅战区,盟军也在计划反攻缅甸。日军为了策应太平洋战场和印缅作战,牵制中国军队由四川、湘南调滇、印,其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向日军大本营提出:“必须割断重庆同英美的关系,为此,除了付诸于武力,别无其它方法可寻”。日军杉山参谋总长认为,对中国采取攻势,“杀出一条血路是能最迅速地解决中国事变的唯一重要方策。”
    1943年8月28日,日军中国派遣军制定了《1943年秋季以后中国派遣军作战指导大纲》,其作战方针为:“派遣军务确保现占领地区之安定。特别在华北方面,本年秋季,以实行有组织地歼灭共产党军队为目标,并以第11集团军及第13集团军的主力,分别实施常德和广德作战。于明年春季,以华北方面军及第11集团军实施打通平汉线作战。全面加强防空,以第3航空兵师配合地面作战外,迅速恢复和提高作战能力,以灵活的战术摧毁中国的航空兵作战力量。”《大纲》要求华中方面军的第11集团军对湖南常德发动进攻,作战企图是:“进攻常德附近,搜索并消灭中国军的主力,摧毁中国第6战区的根据地,削弱中国军继续抗战的企图,牵制可能调往云南的中国军兵力,以策应南洋方面的作战。”'〔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1942、1943年的中国派遣军》,朝云新闻社。1983年版,第450页。'
    日军大本营根据战场形势,同意其中国派遣军进攻常德的作战计划。日军认为:“湖南素有‘湖南丰收,四川饥馑’之称。而常德则是湖南省西部地区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与东部的长沙相对,为重庆军补给命脉所在。我军将该地占领,东南可监视长沙、衡阳,西方可顾及四川东部,成为足以威胁重庆的战略要冲。”'〔日〕防卫厅防卫研修所战史室:《1942、1943年的中国派遣军》,朝云新闻社,1983年版,第459页。'
    常德会战日军由第11集团军司令官横山勇中将指挥,调集第3、第13、第39、第58、第68、第116师等部,总兵力约10万人。
    1943年夏,日军第11军实施鄂西会战后,已进至江陵、监利间长江右(西)岸宛市、石首、华容之线,对洞庭湖西侧地区构成威胁。1943年10月,日军第11集团军以湘北、鄂西的第40、第13师,集结华容、石首、藕池口等地区,并从安庆、九江、南昌等地区调第39、第3、第116、第68师,分别集结于江陵、郝穴、石首、监利等地区,并在监利、沙市问江面,泊集舰船30余艘,滨湖河议泊集汽艇300余艘,民船千余艘。在武汉地区集中飞机约50余架。于10月31日完成作战准备。
    中国第5、第6、第9战区,于1943年夏鄂西会战中止后,与武汉方面军日军形成对峙状态。此际,国民政府先后由第6、第9两战区抽出兵力转移于云南及印度,准备打通中印公路。迄至1943年9月,日军开始频繁调动,第6战区根据情报,判断敌企图对本战区发动进攻。立即修订防御计划。规定作战方针是:“以巩卫陪都为目的,兵力重点配置于石牌、廓河两要塞,先以第一线兵团依纵深据点逐次打击敌军,最后固守常德、石门、渔洋关、资丘、石牌、廓河等地区,再以第二线兵团,协同第一线兵团对敌实施机动作战,歼灭进攻之敌。”
    常德会战中国第6战区第10、第26、第29、第33集团军,江防军及王耀武兵团,第9战区李玉堂兵团、欧震兵团,总共30个师约20万人参战。
    中国军队于1943年10月10日完成常德会战计划的策定后,于月底完成作战准备。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并于10月27日,电令中国空军对岳阳、沙市地区集结的日军进行轰炸,并致函第14航空队,准备配合常德会战。
    中国军队常德会战的部署是:
    第6战区以第10集团军之第79军及66军一部,守备宜都、松滋、新江口(不含)之线;
    江防军以第30、第18、第86军守备石牌要塞、宜都(不含)、榮家店、玉山各附近地区;
    第29集团军以第44、第73军守备甘家厂、宫墙、南县之线;
    第6战区直辖部队第87军、第94军集结于秀山、建始地区;
    军事委员会直辖第74军及其所属第51、第57、第58师,集结于常德、桃源地区待命。
    (二)战役经过及影响
    1943年11月2日,日军第11军发动常德作战,开始向第6战区第10集团军、第29集团军防御的一线阵地发起全面进攻。日军第39、第13师、宫胁支队、佐佐木支队、第3师,从沙市、石首地区向西渡江,对第10集团军防御(2个军计5个师)的仁和坪、暖水街、桐子溪、公安、石门等地发起进攻。日军第116师、第68师、第40师及混成第17旅及伪军4000余人,从石首、华容地区向第29集团军防御(2个军计6个师)正面的津市、安乡、白蚌口地区发动进攻。中国守军利用沿江湖泊的障碍与工事,予日军以消耗。
    11月5日,第10集团军转移至聂家河、棉马城、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