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 体方法师 >

第66章

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 体方法师-第66章

小说: 解脱之道--四圣谛与缘起 体方法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传演变,我们已辨别不清究竟与方便了,因而把方便的当究竟,究竟的当方便,问题就出在这里!所以现在听闻佛法的困难也就在这里,你不能说他不是佛法,他只是不究竟,“不究竟”与“不是佛法”不一样。每一个人依经依论依祖师讲的都是佛法,问题是我们不知道很多是应机而施设的方便法。譬如对婆罗门印度那些风气,他们认为有一个神我、主宰,佛法要破神我主宰的观念,他们是不能接受的。为了摄受这些人,佛法也有方便说:“我们有如来藏,本来就是佛性清净,只要发现自己本有的如来藏,你就可以成就。”这些有外道思想的人听了就很喜欢,这样就摄受了他们来学佛法。但如果我们现在不知道这只是方便,就会执着在这个方便上,以为是究竟的,那你就颠倒了!我们的困难就是在这里,在了义与不了义上产生了极大的困扰。
  “修习思慧,抉择义理其原则是:以了义抉择不了义,而不得以不了义抉择了义,因为衡量教义的是否究竟圆满,绝不能以不究竟不圆满的教义为准则的。”
  绝不能以不究竟圆满的教义为衡量的准则,所以才有三法印一实相印。“印”就是印证,用这个来印证佛法是不是究竟正确。即使神通广大的大师讲法,也要用三法印一实相印来印证他到底究竟正确与否,这样我们就不会离谱了。有很多神道观念的外道说自己神通不得了,比佛还伟大。但我们听起来与三法印都是不一样的,他里面都有一个我,有一个神话的主宰,我们一听就知道这是在讲神话,这不是佛法。所以如果没有三法印一法印的根本,如何去判断抉择是了义还是不了义呢?即使不了义的佛法还是在铨释佛法,但外道的思想根本连不了义的佛法都沾不上边的,还在门外呢!
  思慧是要明白抉择什么是了义,什么是不了义。如果我们以不了义的法来作为修持的法则,这样的修持绝对不可能圆满成就,因为那只是方便而已,所以思慧的重点就在这里。
  “比方说,佛常宣示无我,但为了引度某一类众生,有时也方便说有我;无我是了义教,究竟说;有我是不了义教,非究竟说。”
  这样就分别出来了,如果要引导度化基督教回教或外道的思想,你跟他讲无常无我,他绝对不会接受的,马上跟你相对。那怎么办?为了方便,讲讲我,讲讲主,讲讲上帝,但那只是善巧而不是究竟,这一定要明白。
  “那么我们要衡量这两者孰为正理,必定要依据无我,去抉择有我,解了佛说有我的方便意趣,绝不能颠倒过来,以有我为了义的根据,而去抉择无我,修正无我。”
  要用三法印这个根本来抉择其它的一切。大乘佛法到后期出现了一些方便。因在印度佛教发展过程中,梵学的复兴,婆罗门教(印度教)的复兴,佛法慢慢变得衰弱了。于是为了挽回或度化这些有我的外道,佛法也用了很多方便。所以后期的佛法大都以真常思想如来藏佛性的思想为主,这是不得已的方便。但现在如果执着这个,佛法的正见就会逐渐没有了。注意!印度的佛教经过了一千六七百年的流行,最后竟然在印度本土灭了!方便用多了,就以方便为究竟,正见不见了,佛法就危险。注意!这个很重要!佛法在印度的灭亡是事实,伟大的人天第一的佛法竟然灭了,岂不可笑!但想想为什么会灭?导师为什么要抉择这么多法,把整个佛教的衍流都要厘清?目的在抉择出正见而已,让我们找到什么是正见了义,什么是方便不了义。如果我们以宗派为见以山头为见,自己师父讲的就是对的,这样没有厘清了义与不了义的话,佛法就危险了!导师的辛苦就是在这里:一一厘清佛法的根本了义及方便的不了义,然后再从历史的衍流之中,把每个宗派理论都一一拿来对照,就很清楚哪一个是了义,哪一个是不了义。导师这么辛苦是为了让后来的学人有迹可循,有一些迹象可以照他的方法思择,才知道佛法原来是这样,经过这么多的流变才造成现在这样的状态。
  如果不知道佛法的根本是什么,只是盲目的根据那些方便法去修,我们能解脱吗?所以注意,很可怜,佛法的正见不见了,本来人人学人人解脱的妙法不见了。现在的观念反而是:“唉!我们现在没有办法,业力深重,不可能靠自己,更不可能解脱,只有等救度。”这是什么话!这些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就是正见不彰而已。导师辛辛苦苦为的是谁?“为佛教,为众生”,这六个字就是导师伟大胸怀的真实写照!要让我们佛教兴盛起来,让众生真的有解脱的路可以走。导师一生就是这样辛苦地奉献在法的抉择上,一直研究一直写论著,七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着,毫无怨言。尽管这样,现在还有很多人不了解他的贡献及伟大,甚至还在毁谤批评,那是很可悲的!所以我们学到这里很感动,真的要感恩导师,没有他的指导,我们学法很辛苦很盲目。所以我常讲,现在还活着的人间菩萨很难得,有因缘要去顶礼供养结缘,那是给众生植福的。供养这样的真菩萨一次比供养像我这种世俗的法师一万次都还可贵。所以我希望你们趁着活着的菩萨还在,有因缘要去亲近供养顶礼造福,你们才有福报,生生世世正见才不会断。否则将来你学这个法怎么学得会?这是题外话,大家要了解。
  “假使不把了义不了义的正确观点认清,而想抉择佛法的正理,那他所得结论,与佛法正理真要差到八万四千里了!”
    这是导师最大的感叹!他是清末民初出生的,看到民国初年佛教在中国发展很弱,不是天化就是鬼化,专门在超度亡魂搞死人的宗教,真正的佛法正见都不见了。导师很沉痛,佛教之所以会这样绝对不是单纯的原因,所以他去研究印度的佛教。因为中国佛教是从印度佛教的某一个时期传进来的,这个原因是前面就已经种下来了,所以导师要去研究印度佛教史,大家要注意。
  “这无论是印度的中观见,或是唯识见,甚至以《楞严》、《起信》为究竟教证的中国传统佛教,都各有他们审慎的判教态度,和严密的论证方法,我们不妨采取其长处,扬弃其偏点,互相参证,彼此会通,以求得合理的抉择观点,完成明利而纯正的思慧。”
    中国佛教从印度传来的主要就是中观、唯识及真常的理论,楞严经、起信论是如来藏思想为主的真常系,这是中国传统的佛教,重点就在这里。中国的传统佛教是主要根据楞严经、起信论、华严、法华为主的大乘,都掺合了真常如来藏的观念。所以导师不说谁绝对好,谁绝对不好,而是叫我们采取其重要正确处,扬弃其偏差错误处,互相参证会通,才能合理抉择到真正的观点。我们的思慧才会纯正,这是思慧的部分。
  但有几人能有功力把中观见、唯识见、真常见的了义方便完全抉择得清清楚楚?导师替我们做了。所以我们今天很轻松,很幸运,很幸福,就在导师的论著中,我们就可以看到抉择得到,而且你会赞叹不已,太好了,太棒了!除了上这个课以外,你们回去最好要下功夫把导师的论著都要看,要深入去体会。也许很多人一二十年前就有了,放在书柜上看不懂而已。但现在你们已上过课了,回去再拿出来看看,我保证你们忽然间都懂了,我带你们进去,你们就会懂了。
  “修慧在三有漏慧的修行过程中,思慧与修慧,同样对于诸法起着分别抉择,祇是前者(虽也曾习定)未与定心相应,后者与定心相应。思惟,又译为作意,本是观想的别名,因为修定未成,不与定心相应,还是一种散心观,所以称为思慧。如定心成熟,能够在定中,观察抉择诸法实相,即成修慧。”
   修慧的阶段与思慧一样还是有分别抉择的状态,只是思慧阶段的分别抉择尚未与定心相应,而修慧时就要与定心相应了,待心能凝定下来与定相应才是真正的修慧,也才能起无漏慧。
  “心能安住一境──无论世俗现象,或胜义谛理,是为止相;止相现前,对于诸法境界,心地虽极明了,但并非观慧,而是止与定应有的心境。”
  心安住于一个境界里,不管是世俗的现象或胜义谛理,安住于一处,心渐渐会定下来,这是止息的止相。当心止息下来时,对世间一切法也是很清楚明了的,但这时还不是观慧,只是与止定相应的一种心境而已。一般来讲,修止再修观,叫止观双运。 
  “止修成就,进一步在世俗事相上,观因果、观缘起、乃至观佛相好庄严;或在胜义谛中,观法无我,本来寂灭。”
   心的止相现前,心就逐步安止清净了了分明,这时再起观照。观照的对象是世俗的因果现象缘起条件,在传统佛法的修法可以观察佛相庄严。或以胜义谛来观,即观察一切法无我、寂静涅槃的寂灭,这些都是要起观才能体会的。
  “这不但心地极其寂静明了,而且能够于明寂的心境中,如实观察、抉择,体会得诸法实相。从静止中起观照,即是修观的成就。”
   心到一种宁静清净的状态,但那并不是完成了。而是要在那种状态中起观照,因为那时的观照非常微细,抉择的重要性是在实相空性的问题,是否寂静涅槃,重点是在实相的观照。一般来讲散心观,平常的散乱心烦恼相还是很多的,要观照就不够深入微细。当烦乱的心止息下来时,比较清净宁静,那时起观照会很微细,心里小小的起心动念都看得很清楚。观察胜义谛:诸法是不是无常、剎那不住地生灭?是不是没有永恒性即无我性?是不是真正的归于灭?这个灭的法性是什么?这时观照就很清楚。所以一定要与止定相应的这种观照,才是真正的修观成就。
   “单是缘世俗相,获得定心成就,并不能趣向证悟;必须观察一切法无我毕竟空寂,才可从有漏修慧引发无漏的现证慧。”
    这句话很重要。如果只是观照内在六根与外在六尘相触的世俗相,心也会慢慢静下来,但这种只是静与定,只是使身心安静、宁静而已,不能趣向证悟。必须进一步观察一切法无我毕竟空寂,才能从有漏修慧引发无漏的现证慧,即真正体证法性空寂。要注意,体证法性空寂性才是进一步的真正体会。 
  “修慧虽不能直接取证,但却是到达证悟的必经阶段。无自性无分别的慧观,能够降伏自心烦恼,引发现证智能。”
    可以体会到那种宁静清净,这是过程,必须要透过这个过程。因为心已经宁静了,不会起起落落,这时才能现起无自性无分别的慧观。
  建立了缘起的正见而起的观照是无分别的,是无自性的,是如如的,能降伏自心烦恼而引发智能,这时才能产生真正的智能。所以这是在有为的观照中进入无为的观照过程,大家要明白。什么是无为的观照?就是无自性无分别的观照,将来我们在禅修时教你们的如实观照其重点就在这里,我先点一下。有为的对治法要了解实相是很难的,如何最后能体会到无自性无分别的慧观?这个也要有方法的。所以我一直鼓励大家:不是参加一次禅修就一定能开悟解脱。但如果连观照的方法及观照的内容真相都不懂,即使学了很多理论也还是用不上,什么是无自性无分别的慧观,这不是一般人随便都懂的,我们要教的就是这个。如果你没有因缘能参加九天的禅修,至少也要参加三天,前三天中学会如实观照的理论与方法,你回去才会用。我们并不是强求你们一定要来,而是如果你不学,那就不懂理论与方法。即使学的人都不一定用得上,何况是不学的!所以至少你要知道如实观照的内容是什么,这很重要!
  “从修慧不断努力上进,真实无漏慧现前现证慧成就,即能断烦恼,了生死,成就解脱功德。”
    真正明白了观照的方法,在修慧上一直努力,哪天我们的身心慢慢进入那种状态,因缘条件聚合时,“唰”……,就会相应,你就会体会到在谈什么,这是真的。要不断努力上进,真正体会到无漏慧现前,当下可以现证时,你的烦恼才能真正断除,生死才能作主而真正解脱。体证空性的深度可以不一样,以中观或唯识的立场来看,真正见空性时,一切法不生,“唰”……,身心不见了,真的跟空性相应,那也是一种体证。如果能体证到真俗不二,那就不一定要有一个空相,这当然是更深的体证了。但这些过程都是要不断的用心,不断的止观双运,慢慢身心成熟时,“唰”……,你就能体证得到。只要你真正用心上进,真正用对了方法,体证空慧只要条件具足就可以,每一个人都能体证得到。缘起就是讲条件,条件具足了,你就成就了。所以这是人人都可证的,这点比较重要。
  “如闻慧的成就,含摄得信根──于三宝谛理决定无疑,即是信智一如的表现。思慧成就,由于净戒的俱起,特别引发了深切的悲愿,而成悲智交融的大乘不共慧。修慧成就,则必与定心相应,是为定慧均衡。”
  一旦听法闻慧成就,对三宝就不再疑惑了,建立起肯定明白决定的信心,这时是信智一如的,这才是闻慧成就;闻慧成就后,信心更具足,就会自发地护持戒律,也会引发深切的悲愿而成悲智交融的大乘不共慧。大乘的不共就在悲心深重,不是自了就好。菩萨会关怀一切众生,所以这时的悲与智能交融,这时才叫思慧成就;修慧的成就必然与定心相应,是定慧均衡。所以没有与定相应的慧大部分属狂慧。
  “现证无漏慧,以如如智,证如如理,如智如理平等不二,达到理智平等的最高境界。”
  修慧成就是定慧均衡,进一步用功而现证无漏慧,才是最高境界。
  “不过智能的初证,总不免偏重真性的,所以最初证得一切法空性,还需要不断地熏修,将所悟真理证验于诸法事相;然后才能透过真理去了达世俗,不执着,离戏论,真俗圆融而无碍。于是悟理与事行,生活与理性,无往而不相应。”
  导师谈的都是事实身心体证的过程。初证法性空寂的人难免偏于理性真性的部分,偏重喜欢空性的境界,常常会超越事实以外,住在那边。所以还要进一步不断熏修,将所悟的真理证验于诸法事相,融入一切事相之中,这样就不会只偏重在空性这一边了,不会只在定或真的这一部分。才能回过头来,在人间的一切事事物物中同样融入这个真性,都与真理相应。这样逐渐对世俗的一切就不会执着了,一切戏论就会止息,这时真与俗没有矛盾,在世俗中也是真理的显现,那时就叫真俗圆融而无碍。所以刚刚悟到空性时难免会对于真理这一边比较注重,但要进一步慢慢又回到人间来,跟事事物物要融成一片,才能达到所谓的世俗与真理的无碍。这时生活就在真理之中,一切的事相都是真理的显现,你的起心动念为人处事一切都会与真理相应。
  “然菩萨发心,以教化众生为要行,必须具有广大的愿欲,遍学一切世出世间无边法门,种种善妙知识。”
    看到众生的苦,你会于心不忍,就会进一步发菩萨的慈悲心,行菩萨行,教化众生。这一切即成为你自动的责任,愿意学习世俗的一切,以了解众生的需要而便于教化众生。所以那时就会发起广大的愿,欲遍学世出世间一切的法门及知识,才有智能应对广大众生的需要。也就是说从第一步的“从假入空”,还要进一步“从空出假”,即证入空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