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

第33章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第33章

小说: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民监督委员会可检查除部长会议、法院、检察院之外的一切机构和组织,监督经济、福利、卫生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如发现问题,人民监督委员会有权责成有关机构限期处理,并向它196、1按期完成计划,影响了经济发展速度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计划后半期,国民经济发展速0年匈牙利两度修改选举法。按新法规定,国民议会和市、乡议会,首都区议会代表由选民直选;首都和州的代表由下级议会代表选举,其74%成员为基层议会成员,其余由爱国人民阵线提名选出。
  直选的代表改行个人选区制,接受选民监督,加强代表与议会联系。并规定选举时,可实行差额选举。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782
  第三节 实行新经济体制
  卡达尔时期,从理论和实践上对苏联模式真正有所突破的是1968年实行的新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条件下,努力使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注意协调中央的集中管理与地方、企业自主权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高度集权体制的束缚,搞活了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成为一种有别于中央集权的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新模式。
  匈牙利的新经济体制是1968年1月1日正式实行的,而经济体制改革思想的确立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这一思想渊源于1943年实行新阶段政策时期对全盘照搬苏联模式并扭曲发展的作法的批判。
  1943年6月匈牙利劳动人民党中央曾敦促削除过分集中,使企业和地方机构有更大自主权。
  政府据此采取了简化国民经济计划工作,下放权限,放宽农产品征购规定等措施。随后,一些学者也发表文章指出经济高度集中的弊端,对扩大企业自主权、扩大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提出了建议。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改革未能真正提上日程。
  1946年7月劳动人民党中央全会决议要求增强企业自主权,以便逐步纠正过分集中,但旋即发生的匈牙利事件阻碍了决议的执行。
  1946年事件后,作为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的一个重要课题,再次提出经济体制改革问题。
  1946年12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临时中央决议提出,计划工作首先要把注意力转到确定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比例和
  82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发展方向上。
  1947年政府设立经济委员会,由经济专家委员会制定改革方案。当时提出的设想是,在坚持计划经济的前提下,基本取消下达计划的作法,由国家用经济手段实现计划目标,突出价格制度的改革和利润的作用。这实际上是匈牙利以后经济改革的雏型。但由于国内外条件不成熟,改革主张未占上风,方案未被采纳,“新经济体制”
  思想受到批判。
  1962年苏联利别尔曼建议发表后,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在匈牙利国内再次提上日程,国内理论界开始对改革展开热烈讨论。
  1964年12月匈党中央全会研究了经济体制改革问题,认为“对现今的经济体制(包括计划、财政、价格、物质利益制度)进行全面的批判性的审查和按情况进行改革是必要的”。会后,在党中央国家经济委员会领导下,党中央经济理论工作组吸收130名专家学者(后扩为240人)参加,分别对计划、企业管理、农业社、外贸、商业、价格、工资和物质利益、投资、科技、地方议会及职工参与管理等11个专题进行研究,在对国外经验和国内实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定改革方案。社会上和党内还进行了广泛讨论、宣传,以统一认识。
  1966年4月中央全会通过《匈党中央对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原则》和《匈党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决定经过一段准备,从1968年起全面实行新体制。
  《匈党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议》是对改革作出全面理论概括和实践指导的重要文件,在以后匈社工党执政时期,始终坚持决议中确定的改革基本原则。决议指出改革的目的是加强社会主义制度,加速达到党和人民的目标——完全建成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关系和生产力,扩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982
  大社会主义企业的自主权,改善其活动;保障经济发展具有更大的计划性,发展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方法并使之现代化;更有效地体现社会主义的工资原则,增强对企业集体、职员及所有劳动者勤奋、优质工作的鼓励;促使全社会的工作更加有效,使各经济单位的工作更有组织性。决议阐明改革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原因。其经济上的必要性源于粗放经济增长的潜力已经消耗殆尽。经济要迅速增长,只有依靠用集约化方式挖掘经济内部的潜力和加速技术的发展。改革在政治上的必要性首先在于保障群众的生活水平今后能更迅速提高,并努力使每一个劳动者的生活水平比现在更好地取决于他们的工作对社会的贡献、个人的生产成绩和集体劳动的成就。
  改革的目的还在于消除对个人创造性的过多束缚,减少官僚主义。最后,政治上的目的还在于通过改革为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创造更有利的条件。决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特点是,“在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基础上,把国民经济有计划的集中管理与商品关系、市场积极作用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方面仍由中央决定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和比例,另一方面保障赋予市场机制运行以广阔的活动余地,把大部分经济决定权转归企业。
  决议强调,市场不能成为放任自流、自由竞争的市场,而应成为本身也是由中央调节和管理的市场。
  决议又指出,新经济体制的重要特点是,一方面能进一步逐渐集中生产力,另一方面为了国民经济和消费者的利益,“保
  092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障社会主义企业的经济竞争比迄今起更大的作用,促使它们在市场上竞争“。
  ①
  改革的主要内容如下:取消下达指令性计划。实行新经济体制后,匈在坚持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情况下,基本取消向企业直接下达指令性计划指标作法,取消部门独立计划,把大部分经济决定权下放企业。计划工作重点放在长期、中期计划上,中期计划起重要作用。中央只决定战略性问题,确定经济发展方向,主要比例并规定经济调节手段,主要用经济手段保证国民经济计划的实现,实行指导性计划,用有控制的市场调节经济进程。
  企业根据国家计划、经济调节制度和市场情况自定计划。国家计划与企业计划不一致时,国家通过协商和运用经济手段进行协调,但不放弃必要时采用行政手段。企业在供产销上有了很大自主权,国家以贸易制度代替中央统一调配生产资料和分配产品的作法,同时采取一些限制性措施控制产品的流通和交换。对军工、医药、能源生产和重大建设项目,对所承担的经互会义务和某些涉及国计民生的商品的收购、储备仍实行集中管理。
  经济决定权的下放扩大了企业自主权,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然而在取得成绩同时,由于许多企业不善于运用扩大的自主权,政府部门也未形成一套新的管理办法,出现了过渡性混乱和困难,主要是投资增长过速、各社会阶层收入增长
  ①引自《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决议与文件集1963~1966年》,匈牙利科苏特出版社1968年版。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192
  不均和国家财政收支困难等。为解决这些问题,同时也迫于内外压力,改革出现回潮,1972年底起集中的倾向加强。
  1972年制定国民经济计划法,确立以国家计划、企业计划、地方议会计划及长期、中期和年度计划为内容的统一计划制度,强调通过计划协调一致和确保经济平衡;1973年设立国家计委,协调计划局和各部、局的计划工作,加强对执行工作的监督;并确定对40个大企业(占工业产量44%)进行干预。
  运用经济手段调节经济进程。实行新经济体制后,匈突出价格、利润、税收、工资、信贷等经济手段的调节作用。
  在价格制度上,改革前产品价格一律由国家规定,价格同生产成本和市场供求的联系不紧。改革后,价格由生产成本、市场评价及国家优惠三要素确定,实行由固定官价、有官价限制的协议价格(最高限价和浮动价格)和自由价格构成的混合价格制度。出于政治考虑,改革初期只改革了生产者价格体系,未改动消费者价格,采取国家给予补贴办法弥补两者差额。为解决哄抬物价问题,1972年底要求广泛实行合同价格制度,加强物价检查工作,健全价格核算制度。
  1974年以后,世界市场条件恶化使逐步缩小官价范围的原设想未能及早实现。为使国内价格接近国际价格,减轻国家补贴负担,匈数次对价格进行相应调整。
  在利润分配、使用制度上,改革前企业财权有限,仅能甚至不能维持简单再生产。改革后,企业财权扩大,企业收入和利润的一部分通过纳税形式上交,另一部分自用。国家对企业征收社会保险费、所得税、工资税、地皮税、生产税和公共事业税等,用改变税种、税率调节生产和分配,并对
  292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企业利润的分配和使用作出原则规定。改革初,对企业自留利润分配规定较死,要求先按一定公式构成分红基金,余下作为发展基金。
  1976年后修改利润分配制度,给予企业更大自主权,只规定利润使用顺序,由企业自行决定用于发展及分红的数额,并可用后备金支付亏损、补充流动资金。
  在工资制度上,改革前已实行平均工资制和利润分红,但工资额和提资幅度由国家控制。改革初,仍主要采用平均工资制,规定使职工工资和收入直接取决于企业经营状况和本人劳动,并实行新的分红制度。后来采取过严格控制工资总额、修改基本工资制度、试行工资总额制等措施。
  1976年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特点,实行四种工资制:取决于企业成绩的平均工资制、工资总额制,中央的平均工资制、工资总额制,并扩大使用总额制的范围。国家保障起码增资幅度。
  在投资制度上,改革前由国家批准,预算拨款。改革初,改为国家决定的项目仍由预算拨款,企业承担部分费用;企业决定的项目,资金来源由企业发展基金、折旧费留成和银行贷款构成。为控制投资规模,制止失控现象,曾健全投资审批、检查制度,严格贷款发放条件。
  1976年改为对生产性大投资项目也实行贷款制度,国家对企业的投资补贴改为通过投标审定取得,以投资达到计划效果时的纳税优惠形式实现。并进一步严格贷款发放,减少纳税优惠。
  在外贸体制上,改革前由中央制定外贸计划,改革后在保持国家外贸垄断情况下,扩大外贸企业权限,给予一些生产、服务企业以独立外贸权或特定外贸权,鼓励外贸公司与国内生产企业、用户密切伙伴关系,对出现的外贸逆差,前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392
  期主要通过采取减少进口、增加出口的限制手段予以调节,后来改为发放增加出口货源的投资贷款、调整汇率和减少补贴来解决。
  加强企业民主管理。
  匈党中央经济体制改革决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政治目标是,为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助于采纳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促使劳动者集体参加经营管理和监督,创造更有利条件。
  1947年曾决定设立企业委员会,在工会领导下对经理负责制实行工人监督。经济改革后,企业自主权扩大,企业民主有了实际意义。
  企业委员会的权限和职能由企业工会取代。
  企业工会代表职工同企业领导签订集体合同。上级领导在评议、任免、奖惩企业领导人时须征求工会意见。企业行政领导制定有关规章制度要征得工会同意。工会有权决定企业福利文化基金的使用,决定社会保险问题,监督和检查劳保工作;决定工会系统的奖励和生活补贴等事项。但作出决定前要征求企业领导意见。
  企业制定生产计划须听取工会意见。
  工会有权监督涉及劳动者利益的条例、合同和决定的执行情况。
  如企业领导在处理涉及劳动关系的问题时违反有关法律、条例,工会可行使否决权。
  1974年又扩大工会小组长权限,由工会小组长代表和维护企业利益,享有赞同、建议、监督和否决权,小组长联席会议行使企业工会权限。
  为吸收职工参与管理,逐步建立和健全各种民主会议(生产会议、工人代表会议、党政工团领导人联席会议、劳动生产队长会议等)的制度。其中生产会议和工人代表会议的作用尤为突出。生产会议由全体职工参加,企业领导向大会
  492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报告企业经营情况,与会者对生产、经营管理、工资、福利和奖励问题有发表意见和建议的权利,对社会主义劳动队和模范生产者的评选及奖励有决定权。工人代表会议讨论企业中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生产管理、集体合同的内容、企业工资政策原则、企业自行支配利润的分配比例、文化福利基金的使用等,并对行政领导人的工作做出评价。
  在合作社中,一切涉及全社的重大问题均由社员大会决定。社员大会负责制订和修改社章,选举和罢免领导人,通过生产计划,确定劳动定额和年终分配。
  匈牙利经济体制改革初期,国际经济条件有利,改革进展顺利,经济发展迅速均衡,1968~1972年国民收入年增长64~7%,人民生活水平也有较大提高,被称之为经济发展B的“黄金时代”。同时也须指出,改革进程受到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
  及侵捷事件的影响,并且由于担心通货膨胀和出现失业现象,改革初期对财政、信贷、工资、物价等方面的改革作了妥协。新旧体制长期并存,改革后体制仍保留许多直接控制特点,执行中仍习惯于行政命令。企业自主权尤其财权不够大,70年代初社会纯收入的国家支配部分仍占70%以上,缺乏有效的利益制度,平均主义倾向限制了企业积极性和市场机制作用的发挥。
  由于改革前期出现财政管理、投资、价格和工资收入等方面问题,匈党内围绕新体制的争论激烈。改革后匈摆脱苏联控制趋势加强,双方在经济等方面矛盾公开化,苏领导人公然施加压力,要匈改变方向。
  1972年为解决改革中的问题而采取的调整措施加强了经济管理的集中倾向,行政干预扩大,削弱了对改革原则的贯彻。
  1973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492
  ~1974年国际市场石油和原料价格暴涨,外部经济条件恶化给匈经济和新体制的发展造成困难。鼓吹紧跟苏联的改革反对派(以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科莫钦、比斯库为代表)在苏联支持下乘机进攻,公开要求改变新体制,并一度得势。
  中央书记、“新经济体制之父”涅尔什和总理福克(均为政治局委员)等改革派代表人物在内外压力下先后辞职,改革停滞甚至倒退。
  第四节 外交政策上的变化
  1946年事件后,西方对匈牙利实行外交孤立,在两大阵营并存的国际政治格局下,匈牙利紧紧依靠苏联以在国际社会中争得一席之地。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