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

第51章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第51章

小说: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逐步向农业—工业的方向发展。
  这一措施促进了全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到了70年代末,罗全国39个县中已有26个县每年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列伊,而在各县成立初期,每年总产值超过60亿列伊的县只有8个。
  二、建立工业中心,减少工业管理体制中的中间环节罗的工业管理体制,权力过分集中,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的现象也是比较突出的。
  1967年罗共全国代表会议决定对工业管理体制进行改组,建立工业中心,在专业化协作的基础上把企业联合起来。
  1969年,罗试办了一批工业中心,然后逐步全面推广。
  1971年10月,罗大国民议会又通过了“关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444
  于国营社会主义单位组织和领导的法令“
  ,明确规定了工业中心的职权。此后,又逐步取消了部属的专业局和托拉斯,减少了中间层次,使工业中心直接与工业部联系。工业中心设在最大的厂矿企业,它是个介于工业部和企业之间的独立经济单位,同时又是一级行政单位,按专业划分,上受工业部领导,下管十几个或二十几个生产同类产品的工厂,统管生产、科研、设计、供销、外贸、财务及同有关单位协作等问题。这些措施,减少了中间层次,实际上是把过去由工业部的高度集中领导和权力过分集中,改为相对分散的领导和权力适当下放,充分发挥了下面的积极性。各企业的问题不再需要上交到部里,层层审批把关,而是由企业所属的工业中心直接解决。这样不仅能及时解决问题,而且针对性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对罗工业的迅速发展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取消一长制,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实行集体领导,吸收工人直接参加管理早在1969年,齐奥塞斯库在罗共“十大”上指出,“生活表明,一长制领导已不再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制度当前阶段的情况。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条件下,作为一种客观需要,要求实行集体领导,使劳动人民直接参加对经济工作的领导”。从1971年起,罗所有工厂企业取消“一长制”
  ,成立由领导干部、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代表组成的集体领导机构一劳动人民委员会。劳动人民委员会主席由党委书记担任,厂长则任第一副主席兼该委员会执行局主席。
  劳
  644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动人民委员会的主要职权是:制订年度计划和五年计划,制订企业收支预算,决定任用或解除下属单位、车间科室负责人,同工会一起制订集体劳动合同,定期研究执行局工作,定期向劳动人民大会报告工作。在罗马尼亚,不仅工厂设有劳动人民委员会,中央各部也设有劳动人民委员会。委员会开始是由部长、副部长和工业中心负责人组成,后来规定必须有工人代表参加,以便把基层的情况直接反映到部一级的领导机关中来。这些措施,扩大了社会主义民主,使劳动人民越来越多地参与讨论和解决企业中的问题,激发了工人参加企业管理的积极性,为工人发挥创造精神创造了条件。
  四、改进对国民经济的管理和计划,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早在1967年,罗共针对经济管理和计划工作中存在的过分集中及由此产生的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等现象,作出了关于完善国民经济计划管理的原则决定。根据这个决定,给予了企业更大的自主权,扩大了企业在制定计划、组织和管理经济活动中的权限和职能。但是,在贯彻过程中,旧的管理体制中过分集中,不够注意讲究经济效益,劳动报酬办法还不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劳动人民的积极性等现象依然存在。
  1974年,齐奥塞斯库在罗共11大的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在国家统一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计划工作,同时提高经济单位的积极性、自主权和责任心。
  1978年3月罗共中央全会又作出了《关于改进经济财政领导和计划工作的决议》,决定进一步改革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权力下放,扩大企业的财经自主权,强调利用物质鼓励的杠杆作用调动职工的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744
  积极性,提高经济效益,加快发展速度。这一新的财经体制,采用净产值和实物产品作为经济的基本指标,在国家统一计划领导下,实行工人自行管理、自行核算和自负盈亏原则,扩大企业的财政权利,以加强企业的责任心。本来,这次财经改革,早在1974年就准备试行,并决定在1976年开始实行。
  但是,由于有阻力而拖延下来。为了贯彻这一新措施,罗还对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撤换和提拔了一批干部。
  随着对外贸易和对外经济关系的进一步开展,罗在外贸管理体制上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
  在1968年以前,罗实行的外贸集中统一经营,管理体制基本上是苏联的高度集中式的。
  从1969年起,逐渐过渡到由外贸部和各工业部双从重领导的体制,其中绝大部分的外贸公司归工业部领导,而由外贸部领导的外贸公司只剩下两个,这实际上成了由工业部领导、分散经营的状况。由于经营过于分散,全国外贸计划未能严格执行,致使1972和1973年连续两年没有完成外贸计划,从1976年以后,罗的外贸又走向相对集中统一经营,把许多外贸公司重新划归外贸部领导。
  1977年1月,罗颁布法令,进一步加重了外贸部的责任和领导权限。罗对外贸管理体制所进行的改革,其目的是,既要加强外贸部的统一领导,保证国家外贸计划的贯彻执行,又要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使外贸对国家切实负起增加出口偿还外债的责任。
  五、改革报酬制度,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在改革过程中,罗一直强调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注意不断完善劳动报酬制度,以更好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1968
  844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年罗在工业部门废除了那些与劳动无直接联系的分配形式,规定各类人员的报酬要按照劳动的数量、质量和社会意义的社会主义原则发放。
  1971年,罗又决定在农业部门实行总合同制,把生产结果与每个人的收入结合起来。同年在工资改革中,实行把计划完成与否和工资是否全额发放联系起来。
  各级领导,上自中央部长,下至厂长经理,每月只发月薪的80%,其余部分视年终生产计划完成情况而定。
  1972年,罗政府颁布了《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劳动法》。
  该法令的核心内容是奖勤罚懒。对那些出色完成任务的人,规定要给予奖励,除发放基本工资外,还可获得奖金,但一个职工的奖金不能超过三个月基本工资的总数;而对那些没有全部完成任务的人,则根据法定的限度,适当扣除工资。为了进一步调动职工的积极性,1983年,罗大国民议会颁布了《关于完善劳动报酬制度和劳动人民收入分配制度的基本原则的法令》。
  法令明确规定:“不劳动者不能获得报酬和参加分红。
  不劳动者,不按岗位责任制进行生产的人,不能获得有保障的收入“。还首次规定:”在超额完成计划产量的情况下,收入相应地增加,没有限额“。
  但是,由于定额指标普遍定得偏高,实际上工人很难超额完成任务,甚至连完成任务都不容易做到。因此,虽然一直强调要不断完善劳动报酬制度,使劳动者的报酬同完成和超额完成计划任务“更紧密地联系起来”
  ,并通过了一系列改善劳动报酬的决议、法令和规定,试图更好地调动职工的积极性,但都未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为了增强工人对企业发展的责任心,1983年12月罗还通过法令,决定实行职工入股制,规定职工应为经济单位的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944
  发展提供资金,其总额不超过企业固定资产的30%,职工入股金最低不少于1万列伊,最高不超过4万列伊,年息4%,每年分红。
  1986年6月,罗对职工入股制又作了重要修改:(1)把国营企业的劳动者个人可以自愿入股,改为每个劳动者都要签署入股的“书面保证”
  ;(2)职工个人入股金的最高限额,由4万列伊增加到10万列伊;(3)把个人入股金的使用范围,由用作生产性投资和当作流动资金扩大到还可用以补偿因违法而给公共财产造成的损失。但这些措施并未能真正调动起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六、重视国际经济合作和大力发展外贸为了摆脱单靠苏联及经互会的状况,罗积极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广泛对外开放,这在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中是比较突出的。齐反复强调“没有广泛的国际经济合作,就不能保证高速度地发展经济”。为此。罗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同时,采用多种形式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和资本,把这看作是发展自己的一条有效途径。齐任总书记后,从西方国家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设备和专利,重点发展了机械、动力、冶金和化学工业以及一些尖端工业。由于罗从各国引进最先进的部分,因此,一个时期里,罗的工厂曾有“国际博览会”之称。与此同时,罗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和经济合作也有了很大发展。
  从1973年开始,在罗境内也建立了有外资参与的合营企业,主要是意大利、西德、美国、日本、法国、奥地利等西方国家。根据罗马尼亚的法律规定,在罗境内建立合股公司,罗方投资不得少于41%,外资不得超过
  064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49%。在人事安排上,罗方任总经理,外方任技术经理。合营企业的利润的4%用于积累,每年分红前的利润的24~30%应做为税款交给罗方。外资所得利润可以通过罗马尼亚外贸银行转移到国外,但需向罗方交纳10%的所得税。
  与此同时,罗也在亚非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建立了合股生产公司和贸易公司。这样既可以销售罗马尼亚生产的机械设备,又可以获得稳定的工业原料。
  实行上述措施的结果,不但对罗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提高了罗的国际地位。但齐奥塞斯库执政后期,没有继续坚持这一正确方针,反而逐渐走向自我封闭,继续坚持高度集中和比较僵化的经济管理体制。到了80年代,罗经济已持续困难十多年,此时,齐不仅拒绝进行改革,还批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政治、经济改革。对中国的改革开放,齐虽然没有指名批评,但实际上是有保留的。
  面对苏、波、匈改革对罗形成的压力和罗广大干部群众要求改革的呼声,齐此时的讲话及报刊文章,却反复宣传罗共“九大”和齐领导的正确,强调罗从“九大”以来已采取了一系列改进领导、计划和组织工作的措施,“已不存在结构性的改革问题”。
  1988年后,罗更是不断地批判搞市场社会主义、发展私有制和个体经济是“倒退”
  ,是“走资本主义道路”。
  并说“谈论市场社会主义以及自由竞争”绝对不能求得社会主义的完善,发展经济“只能靠计划而不能靠市场来调节”。
  以上情况说明,为了摆脱苏联的控制,高速发展本国的经济,增强国力,巩固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权,保持政治上的独立,罗共确实曾开展了大量工作,不断对旧的经济管理体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164
  制进行了一些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由于没有从根本上突破过分集中的、僵化的经济体制的框框,因此收效不大。加上齐在其执政后期,大搞个人崇拜,独断专行,思想越来越僵化,以致最后走上拒绝进行任何改革的道路,从而使罗的经济越来越糟。
  264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第五章
  保加利亚的改革与危机
  第一节70~80年代之交保加利亚的经济形势
  70年代,经互会各国在世界能源危机的冲击下,出现了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的局面。
  70年代中期,保经济增长速度开始减缓,劳动纪律松弛、经济效益低下等缺点也暴露无遗。
  因此1976年制定的“七五”计划以提高效益和质量与完善生产结构为中心,要求五年期间国民收入增长44%,工业产值增长44%,农业产值增长20%。
  保共中央曾针对当时原材料浪费,资金、设备、外汇利用不足,经济效益差,劳动纪律松散等情况召开全会,并采取处分、撤职、精简机构等行政办法试图加强纪律,提高效益,但效果并不明显。遂于1978年开始完善计划体制和劳动组织,在工农业生产中建立有固定资产、固定劳力和固定产品的新型劳动组织(或称作业队)。
  同年又进行以企业为单位的工资包干和工资改革试点工作。
  1979年在全国实行统一的级别工资和职务工资表,并较大幅度提高了物价水平。从统计数字看,“七五”计划的国民收入
  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364
  和工农业产值指标均未完成。
  1979年冬保加利亚的燃油和电力开始供应紧张。
  在70年代保加利亚实现农工综合体化之后,农业方面的问题渐趋严重。具体表现是:①农业生产规模过大,忽视发展中小规模的种植业和畜牧业生产,禽畜数目下降,抛荒土地增加,整个“七五”计划期间,农业产值仅增长47%(同B期工业产值增长338%)
  ,农业每年平均增长率从40年代的B61%降为70年代的19%。粮食、饲料、畜产品产量不足,B直接影响了出口和国内市场供应;②特别是在1974年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于加入农工综合体而失去法人资格,由综合体统一核算之后,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严重挫伤了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农村劳动力和技术力量流失较多。这一时期,政府改组了农业领导机构,撤销农业和食品工业部,建立全国农工(综合体)联盟,它是国家—社会机关,自下而上逐级选举产生,由它负责全国的农业工作。实际上它仍是一个行政管理机关,这种形式上的改组没有达到发挥农业生产组织的自主权和提高经济效益、挽救农业颓势的目的。
  这个时期,保加利亚在发展副食品生产方面创造了比较成功的经验,就是发展个人经济和建立地区副食品自给的制度。
  为改善居民的副食品供应,从1973年开始发展个人经济。
  1978年实行村镇系统副食品自给制度,除安排公有经济部门生产副食品外,还鼓励城乡居民利用国家的闲置土地从事副食品生产。国家向申请使用零散土地从事副食品的城乡居民提供土地、苗木和一定数额的贷款。
  1980年和1982年国家又对这一制度进行完善,确立以州为单位的副食品自给制度。
  这
  464东欧剧变的根源与教训
  方面的措施取得了积极效果,到1982年,全国已有44万非农业人口利用分得的7万公顷土地生产肉、奶、蛋、蔬菜、水果,其产品占全国副食品产量的13左右。
  若以1970年全国A人均消费量同1982年相比,肉从414公斤增至683公斤,B奶从117公升增至179公升,蛋从122个增至217个。
  80年代初保加利亚的副食消费量已在东欧国家中居于中等水平。
  总的来说,在70年代末以苏联为首的经互会国家困难加剧的情况下,保加利亚经济开始走下坡路。这时一向在对外经济关系和本国建设中依赖苏联的保加利亚开始强调自力更生原则,而苏联则要求“两国合作要适应新的情况”
  (勃列日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