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音乐史书 >

第13章

中国音乐史书-第13章

小说: 中国音乐史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了女性的歌唱。而且从晚唐薛能《吴姬》诗所说的“殷殷鸣鼍(鼓)世上
闻”,“女儿弦管弄参军”的话来看,当时参军戏又有了鼓与管弦乐器的伴
奏乐队。此外,唐段安节《乐府杂录》也记载唐大中初(847—850)有康迺、
李百魁、石宝山三人善弄《婆罗门》,唐咸通(860—874)以来有范传康、
上官唐卿、吕敬迁三人善弄《假妇人》,咸通中艺人李可及也用此戏来表演
“三教论衡”(儒、佛、道三教)的故事。

这些歌舞戏与参军戏的唱腔,一般都取自当时流行的民歌、曲子和大曲
的片断。如歌舞戏《麦秀两歧》的唱腔,即来自开元、天宝年间教坊里演出
的大曲《麦秀两歧》。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宋代。如宋杂剧《厨子六么》(宋·周
密《武林旧事》)等,其音乐全部来自唐代的《六么》、《伊州》、《梁州》、
《石州》、《熙州》等大曲。

随着歌舞戏与参军戏的发展,初期的戏曲已在形成中。在唐太和三年

(829),四川成都已经育了“杂剧丈夫”(杂剧演员)的名目,可见当时已
经有了杂剧。这种杂剧和其他新兴的艺术形式一样,经过不断的发展,到北
宋初年已经从散乐里分离出来,成为一种重要的艺术形式。它的进一步的发
展,对我国音乐文化有极重要的影响。

四、琵琶、琴及器乐合奏的发展

琵琶是一种弹弦乐器的通称。唐代所谓的“琵琶”,是专指三国魏晋以
后经由西域传入的“胡琵琶”。至于汉代流传下来的琵琶,此时概称为“阮”
或“阮咸”。胡琵琶有两种形制:一为曲项琵琶,简称“琵琶”,有四根弦、
四个柱(柱,即“相”。音位的标志),音箱呈梨形,曲项,用拨子弹奏。
一为五弦琵琶,简称“五弦”,有五根弦,四个柱,形制与曲项琵琶相同而
略小,原来也用拨子弹奏,在南北朝后期已有人改用手指弹奏了。

唐代盛行的琵琶,主要是曲项琵琶。这种琵琶不仅用作大曲伴奏乐队里
的领奏乐器,还经常用于独奏。白居易的《琵琶行》诗对当时琵琶独奏技法
作了精采的描述: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转轴拨弦两三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轻拢慢撚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么》,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
水泉冷涩弦疑绝,疑绝不通声暂歇,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首诗生动地描述了演奏者内心的感情和演奏技巧。诗人从“急雨”、“私
语”、“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幽咽泉流”、“银瓶乍破水
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等千变万化的声音里体会到演奏者内心的“不得意”
与“无限事”,反映出当时琵琶的独奏水平已达到相当的高度。

不过,这种琵琶由于只有四个柱,其音域较窄,又是由拨子弹奏,技巧
不会像手指弹奏那样复杂,因此,其表现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据现有资料,
至晚在唐乾宁四年(公元897)以前,曲项琵琶除四个柱以外,已使用了“品”。
“品”的使用使琵琶的音域大为扩充,同时,结合了盛唐以来已经使用的用
手指弹奏——“搊弹”的演奏方法,大大提高了琵琶的艺术表现力。

据白居易《代琵琶弟子谢女师曹供奉寄新调弄谱》诗,知道唐代已经有
了琵琶谱,可惜这种乐谱并没有流传下来,其具体情况不得而知。公元838
年日人藤原贞敏来我国学习琵琶,回国时他的老师琵琶博士廉承武以琵琶谱
相赠。后来藤原贞敏的孙弟子贞保亲王编有《南宫琵琶谱》一书,书中保存
有两首调意的乐谱,据说是藤原贞敏的传谱。从此谱来看,当时已借用琴的
指法术语,创造出琵琶手指弹奏的各种指法名称。

唐代的琵琶曲,主要来自当时流行的各种歌舞大曲,如《六么》、《霓
裳羽衣曲》、《凉州》、《胡渭州》等。
唐代有名的各族琵琶演奏家有段善本、贺怀智、曹刚、裴神符、康昆仑


(康国人)、雷海青、李管儿、赵壁等。他们的演奏各有不同的风格,如曹
刚以右手运拨的气势若风雷而取胜,裴神符则以左手细腻委婉的拢撚而闻
名。这些琵琶家还都长于移调演奏。说到移调,就要想到贞元年间的一个故
事:据说,贞元中(公元792—797 年)长安大旱,皇帝下诏让长安东、西两
市搭台求雨,两市百姓乘机举行音乐比赛。当时康昆仑演奏琵琶号称“第一”。
因此,东市就请他登台演奏,康昆仑马上移调弹了一曲“新翻”《羽调绿腰》。
东市人以为不会有敌手了,哪里知道,在康昆仑演奏时,西市台上出来一个
女子,说“我亦弹此曲,然后再移到枫香调中去弹”。等到她一弹出来,声
音像雷鸣一般有力,表达得非常神妙。康昆仑听后十分惊奇,立刻表示愿意
拜这位女子为师。等到女子换了衣服出来,康昆仑一看,原来他是庄严寺的
和尚段善本。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从一个宫调移到另一宫调演奏的手法,有
的较容易,有的就很难,如把羽调《绿腰》移入枫香调演奏,就是属于难度
较大的一类。这种移调演奏的手法,创造了同一曲调的无数变体,它对我国
琵琶演奏技术的发展,起了促进的作用。

琴在唐代仍继续发展。

唐初至“安史之乱”以前,由于社会生活安定,广大知识阶层远离人民,
所以创作不多,且无多大现实意义。许多琴家主要着重在整理旧曲和从事理
论著述方面,如贞观年间的赵耶利,曾整理了蔡邕的《蔡氏五弄》等五十多
首汉魏六朝的旧曲,编写了《弹琴右手法》、《弹琴手势图》等总结汉魏以
来演奏技法的著作。天宝年间的薛易简,除加工整理旧曲外,还写了一篇《琴
诀》,对那些不顾乐曲内容,只管“用指轻利,取声温润,音韵不绝,句度
流美”的形式主义倾向,提出了批评。他认为“声韵”必须为表现内容服务。
琴的音乐必须能使“正直勇敢者听之,则壮气益增;孝行节操者听之,则中
情感伤;贫乏孤苦者听之,则流涕纵横;便佞浮嚣者听之,则敛容庄谨”。
就是说,要潜移默化,达到教育的目的。

这个时期,在创作方面可以董庭兰的《颐真》为代表。董庭兰早年曾从
凤州参军陈怀古学到沈、祝两家的《胡笳》。他在六十岁以前,几乎都是在
其家乡陇西山村中渡过的。天宝末年,他应房琅之请,在其门下当过一阵清
客。《颐真》一曲,是他隐居山林,过着“寡欲养心,静息养真”(明·朱
权《神奇秘谱》《颐真》小序)的道家生活的反映。

“安史之乱”以后到晚唐,是琴的重要发展时期。残酷的社会现实,使
一些琴家创作了富有现实意义的作品,其中陈康士的《离骚》尤为突出。

陈康士,字安道,唐末僖宗(公元873—888 年)时人。在当时以“善琴
知名”。他的创作,据《崇文总目》等书记载,约有“百章”,全收在他编
的《琴谱》十三卷里。著名诗人姜阮,皮日休都为他的琴谱写了序。

《离骚》原是战国时代诗人屈原的作品,陈康士“依《离骚》以次声”
(宋·王尧臣《崇文总目》)——根据屈原的《离骚》来谱曲,决不是偶然
的。他所处的时代,正是唐王朝江河日下,发发可危的时候。历史上有名的
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就爆发在这个时期。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
使统治阶层内部这部分人与那部分人之间,宦官与朝臣之间,斗争也相当剧
烈。有些朝臣像屈原一样对现实腐败的政治提出异议,便随时有被杀或被逐
的危验。因此,屈原的遭遇和《离骚》所表现的感情,很容易引起这些人的
强烈共鸣。陈康士有感于此,所以创作了这首琴曲。

陈康士在谱曲时,针对长诗《离骚》既有神奇的想象,又有一定故事情


节的特点,深刻理解领会了诗中抒发的曲折复杂的思想感情及其变化,选择
恰当的音乐主题,给以完美的表现。因此,《离骚》一曲正是通过对理想的
热烈追求与失望的感叹,塑造了一个力图挽救国家危亡,并为之全力奋斗的
生动形象。

此曲在艺术上也是成功的。如乐曲一开始运用两个调性的对比,表现屈
原内心激愤与失望两种矛盾心情的音乐主题就十分生动:

又如第七、十二、十六等段,连续运用“滚拂”和上行模进,表现屈原上天
入地,四处求索,陈诉自己衷肠的处理手法也颇有意境:
此外,第16—18 段,通过两次“人慢”,最后进入“大慢”的散板。这种层
层收缩的处理手法,可能与唐代大曲“破”的部分所谓“人破”、“煞衮”、
“歇拍”等处理手法有关。这种收结的手法,对后世琴曲创作有相当重要的
影响。

大约在中唐时期由曹柔首创了最早的减字谱。

这种减字谱是刚从文字谱里脱胎出来的。其主要变化有两点:第一:有
了减化的符号,如文字谱的“宫”,减字谱则作“宀”(《太音大全集》引
曹柔减字)。第二,明确规定了右手四指的“抹、挑”(食指向里、向外),
“勾、剔”(中指向里、向外),“打、摘”(无名指向里,向外)、“擘、
托”(大指向里、向外)等八个基本指法。所以假如文字谱作“中指挑宫”,
减字谱只要作“曷”

(剔宫)就可以了。至于其他方面一切与文字谱一样,因此仍旧是比较
繁琐的。

大约到唐代末年,随着琴曲创作和演奏技巧的发展,这种初期减字谱又
得到进一步的简化。首先,原称为“宫、商、角、徵、羽、文、武”的七根
弦名改称为“一、二、三,四、五、六、七”。其次,取消或简化了一部分
指法与谱字,这种简化的减字谱与今天见到的减字谱大体上已经一致。其特
点在于它是由规定了一定琴调(定弦法)的一组组指法名称与弦位、徽位相
结合的符号组合而成的,例如《广陵散》的“开指”第一行(见图38)。这
里琴调是慢商调,七根弦的定音依次为■假如不算泛起(■)与泛止(■)
这两个符号外,共有十一组符号。各组符号的上半部是指左手的动作,下半
部是指右手的动作,例如“■”,即左手名指在第五徽处。“■”,即右手
蠲(厶)第一弦。如果后一组符号的上半部与前一组相同,一般可以省略、
如“■后面的“■”,(右中指勾第一弦),实即■,可见这种记谱法尽管
没有克服文字谱不记明节奏的缺点,但比文字谱是进步得多了。它的创造与
定型,对于唐代琴曲的流传、保存与琴艺的传授都有良好的作用。从一定意
义说来,它也是唐代琴的艺术有很大发展的标志。

隋唐五代的器乐合奏,主要有鼓吹、管乐合奏及管弦乐合奏等。

鼓吹,最早产生于秦汉时期。到唐代,根据乐器组合的不同,可分为“铙
鼓”、“箫笳”、“大横吹”、“小横吹”四种。其中“大横吹”主要用横
吹、角、筚篥等乐器合奏,演奏的曲目有《止息》(即《广陵散》)、《悲
风》、《游弦》、《间弦明君》、《乌夜啼》、《楚妃叹》、《楚歌》、《胡
笳声》等,大都是汉魏相和旧曲。因此,其艺术性相当高。

管乐合奏,见于五代顾闳中所画《韩熙载夜宴图》(图72)。南唐中书
舍人韩熙载生活非常奢靡,经常夜宴作乐。此图描绘了其中一种管乐合奏的


场面。图中,男性乐工一人,正执拍指挥。五个女乐工,三人吹筚篥,二人
吹横笛。

管弦乐合奏,见于五代南唐周文矩《合乐图》(图73)。图中有一富廷
乐队:正中央放置一个建鼓,一人执槌敲击。左右两边各有一组乐队。两组
所用乐器有拍板、筚篥、尺八、横笛、笙、羯鼓、方响、筝,箜篌、琵琶等。
这两组乐队,除一边有一人吹筚篥,而另一边一人吹尺八(竖吹,单管,后
世称“箫”)外,其余乐器完全相同。这两组,当时称为“两部”。从所用
乐器来看,它可能是清乐与西凉、龟兹的混合乐队。值得注意的是,图中琵
琶已有“品”,且用手指弹奏,与唐代盛行用拨子弹奏的情况已有所不同。


五、白居易及其音乐理论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生于河南新郑县一个小官僚的家庭里。他的
童年是在政治混乱、民不聊生的年代里度过的。这对于他后来能有一些同情
人民疾苦的诗歌与理论有一定的影响。

贞元十六年,他开始跨入仕途。元和三年被任为左拾遗。当时,唐王朝
日趋衰落,一班权贵掌握了朝政。他们互相争权夺利,又不断横征暴敛,完
全不顾人民的死活。面对当时的现实,白居易曾几次上策,力图改革弊政,
结果反而得罪了当权者,几乎引来杀身之祸。

元和十年以后,他早年受佛、道两家影响的消极思想渐渐抬头,不过他
后来在杭州、苏州刺史任上还做了一些有益于人民的好事。会昌六年逝世,
享年七十五岁。

白居易很爱音乐,也很懂得音乐,而且还会弹琴。他对音乐有一些自己
的看法,主要集中在《与元九书》和《论礼乐》等几篇策问里。

首先,他认为,音乐是现实政治的反映。他在《策林》六十四中就说:
“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在《策林》六十九中又说:“大
凡人之感干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而形于歌诗矣。”就是说,歌
曲(音、乐)的产生是由于“事”刺激了人的情感的一种结果。“事”就是
与国家人民有关的社会事件,也是现实政治的具体表现。这种“事”如果与
他在《寄唐生诗》中所说的“唯歌生民病”联系起来,就可知道他是主张歌
曲应当写人民的痛苦和指责现实政治的弊病的。这种见解,在当时不能不说
是有相当大的现实意义,是很可贵的。

由此出发,他大声疾呼关键在改善政治,在《策林》六十四中他这样说
道:“盖政和则情和,情和则声和,而安乐之音由是作焉”。他对那些主张
取消民间音乐专复“古器古曲”的极端复古派痛加批驳,他说,“臣故以为
销郑卫之声,复正始之音者,在乎善其政,和其情,不在乎改其器,易其曲
也”。他认为乐器只是发音的工具,乐曲是音乐思维所表现的形象,所以它
们之为“今古”,与音乐的好坏无关。他警告那些极端复古派说:“言将此
乐(雅乐)感神抵,欲望凤来百兽舞,何异北辕将适楚!”就是说,走这条
路要改变现实犹如北去的车子要到南方的楚国去,是永远也达不到的。同时,
他也不赞成以唐玄宗为代表的最高统治者,不管人民的疾苦拼命地搞民间音
乐。他说:“故臣以为谐神人和风俗者,在乎善其政,懽其心,不在乎变其
音,极其声也”。在《策林》六十二中又说:“国家承齐、梁、陈、隋之弊,
遗风未弭,故礼稍失于杀,乐稍失于奢”。所以他认为必须“少抑郑声”,
这样才能使音乐“和而不流矣”。在这个问题上,就其强调改善政治,反对
极端复古派的谬论,反对统治阶级过分的音乐享受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