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音乐史书 >

第22章

中国音乐史书-第22章

小说: 中国音乐史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牲命!救我牲命!”

又弄一种泣月琵琶调,续唱文词:
宫中天子慈河动,传出金牌告众臣。
急召斩龙天使者,白黑将军两用心。
王言之綍今颠倒,蝴蝶飞腾杀老龙。


龙王那肯无头过,明月银宫闹殿门。。。
隔墙花唱罢,眠倒琵琶,长叹一声,飘然而逝。


这是一段插在小说里的明代弹词,它开头有一段定场诗,然后弹唱正文。
正文部分在各个唱段之间夹有说白,而且前后唱段的曲调也不相同。

到清康熙、乾隆年间,弹词在南方各地,尤其在苏州、杭州、扬州、江
宁(南京)等大的工商业城市里有根快的发展,而且还传到了北京及其他的
北方城市。

当时,弹词除了有像《绣香囊》这样,只有基本曲调大致相同的若干唱
段(篇子),中间不插说白与表白,只在末尾有一段表白与一首终场诗的小
型形式外,已经有了一种由开篇、诗、词、赞、套数、篇子等组成的大型形
式。例如《珍珠塔》开头有一个弹唱的开篇“攒十字”介绍全部故事的梗概,
接着是一篇“开场赋”,然后是正文部分,最后又唱一篇“攒十字”与念一


首终场诗作结。其正文部分,由基本曲调大致相同的唱段(篇子)和插入的
各种山歌、小曲,套数与说白、表白等相间组合而成。《珍珠塔》插入的小
曲有《剪剪花》、《银绞丝》、《罗江怨》等,插入的套数则有缠令与鼓子
词这两种形式。缠令如:

《引》、《斗鹌鹑》、《石榴花》、《混江龙》、《绛都春》、《尾声》

鼓子词如:

《耍孩儿》、《前腔》、《前腔》、《前腔》

此外,也还吸收了一些戏曲的唱腔,如《梆子腔》等。由此可见,这个
时期弹词之所以得以很快地发展,与它广泛地向其他乐种吸取其有益的滋养
是分不开的。

当时,弹词的伴奏乐器除了琵琶以外,还有三弦,有时还有洋琴,所以
在长期的艺术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三弦琵琶紧密结合的伴奏手法。

清代弹词的发展,产生了许多著名的艺人,例如乾隆年间苏州弹词艺人
王周士与嘉道年间的陈、毛、俞、陆四大家等。陈即陈遇乾,他曾改编过《义
妖传》,且是陈调的创始人。所谓某“调”,其实就是弹词唱腔的一种流派。
陈调的特点是苍凉、粗犷,适合表现老生、老旦的角色。毛即毛菖佩,是陈
遇乾的学生。俞即俞秀山,他是“俞调”的创始人。俞调的特点是回环曲折、
宛转流丽,讲究抑杨顿挫与字调四声的安排,音域很广,唱起来真假声兼用,
适合花旦、青衣的角色。下面是近代艺人钟月樵唱的俞调开篇《宫怨》里的
一段:

它用很长的拖腔在两个八度的音域内环回萦绕,细致地刻画了宫廷贵妇杨贵
妃的哀怨情绪。陆即陆瑞廷,他曾提出了“理、味、趣、细、技”的说书要
诀。可以说,这些要求都是他对弹词表演艺术的经验之谈。

清代的弹词创作,如陶贞怀的《天雨花》在客观上反映明末社会的阶级
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丘心如的《笔生花》和程惠英的《凤双飞》都能
以妇女的身份对所受的压迫和束缚提出控诉,表达了对自由解放的渴望。这
种思想在陈端生的《再生缘》中,可以说更为强烈,它以孟丽君的故事倾吐
了对封建制度的叛逆情绪。此外,如陈遇乾改编的《义妖传》则以白素贞与
许仙的悲剧揭露了封建制度的罪恶,《珍珠塔》则以方卿的故事讽刺了地主
阶级嫌贫爱富的世态,都有程度不同的进步意义。

不过这些作品在内容上也是有缺点的,那就是或多或少总掺有宣扬封建
道德迷信思想,甚至猥亵描写的糟粕。

鼓词主要是流行于北方的一种说唱音乐。

它可能与宋代的鼓子词有一定的联系,明代的鼓词,现存者以《大唐秦
王词话》为最早,它共分六十四回。第一回,开头有词四阕、诗一首与七言
的唱段叙述故事的缘起,然后又是一段开场的表白、十言的唱段与诗一首作
为引起,接着才是由唱段与表白相间构成的正文部分,末尾又有诗一首作结。
其他各回,则大致如下式:

词或赋+诗+正文(■:表白+唱段:■)+表白+诗
其正文部分的唱段,一般以七言为主,有时也有六言或十言的,而且据歌饲
来看可能还插有小曲,如《五更》等。

清乾隆前后,鼓词也有很快的发展,当时除了北方的城市以外,甚至在
南方的杨州等工商业城市里也能听到它的声音。


这个时期,在山东、河北一带出现了一种以唱为主的小型鼓词,它用一
个曲调不断反复组成,后来传到北京等地,如《白宝柱借当》等鼓词就是用
《太平年》一曲编成的。乾隆间杨米人的《都门竹枝词》也说:

围坐团团密复疎,开场午正到申初。

风高万丈红尘里,偏有闲人听说书。

棚棚手内抱三弦,草纸遮头日照偏。

更有一般堪笑处,新闻编出《太平年》。
可见当时《太平年》已很流行,并用来编成各种反映现实生活的鼓词。同时,
也有了把长篇鼓词摘唱成的“段儿书”。

鼓词的伴奏,起初只有小鼓和拍板(参看第三章图72),后来才加用三
弦。嘉庆年间,北京的鼓词艺人以梅、清、胡、赵四家最出名,有所谓“清
家弦子梅家唱”的话。

乾嘉时期,山东、河北等地在鼓词与本地民歌、小曲的基础上创造了一
种叫做“大鼓”的说唱形式。据说乾隆年间北京西直门内有一个专卖戏曲、
小曲抄本的“百本张”的书目里就有大鼓的唱本,同一时期的《扬州画舫录》
也说:“大鼓书始于渔鼓简板说孙猴子,化以单皮鼓檀板,谓之‘段儿书’。
后增弦子,谓之‘靠山调’。”所以北方大鼓的出现可能还在乾隆以前。

清代的鼓词创作在题材上与弹词有明显的不同,它的作品多半以忠臣良
将、卫国英雄的功绩为题,描写他们南北征战、卫国却敌的故事,例如《呼
家将》、《薛家将》等。


四、花鼓、木卡姆及其他

明清时期,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适应了市民娱
乐的需要,花鼓、采茶、秧歌等汉族民间歌舞在城市里十分盛行。在少数民
族地区,尽管各个民族的发展并不平衡,但是由于与汉族有了更多的交往,
他们的歌舞音乐也有新的发展。其中,维吾尔族的木卡姆、藏族的囊玛、苗
族的跳月、高山族的做田等尤为突出。

花鼓

花鼓是一种以演唱为主的汉族民间歌舞,又名打花鼓或秧歌,明代起源
于安徽凤阳。它最早是农民在田间插秧的时候,打鼓演唱,所谓“击鼓互歌”
(《帝乡纪略》),清初乾隆年间,它仍称为秧歌。《霓裳续谱》记载:“凤
阳鼓,凤阳锣,凤阳人儿唱秧歌”即是指此而言。花鼓的表演形式,一般是
男女两人演唱(一人击鼓,一人敲锣),另有一人拉胡琴伴奏。演出时列成
一队,舞姿简单,只是前走走,后退退。舞蹈的同时也进行歌唱。

明代以来,凤阳地区连年水患,造成灾荒,人民衣食无着,于是老幼妇
男流散到江南或北方各地,以打花鼓讨饭为生。后来,凤阳人每年冬春之间,
都要到各地去,已成为习惯。它反映了凤阳地区人民贫困的生活。其最早所
唱的歌词是:“家住庐州并凤阳,凤阳原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
年倒有九年荒。”(《陔余丛考》),表现了人民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后来民间传唱的“凤阳花鼓”一曲,其歌词略有改动,又加了一段新词,其
曲词如下:

这个民歌所用的素材简单、质朴,旋律平稳、持重,没有大的跳跃和变化,
节奏型也很规整。全曲以锣鼓演奏的过门分为二部分,后一部分是前一部分
的变化再现,前后两部分统一而有变化,比较成功地反映了凤阳人民为生活
所迫,离开本土,转徙他乡的抑郁而悲愤的心情。

据文献记载,早期凤阳花鼓“音节凄婉,令人神醉”(《扬州画舫录》),
其内容多是“状家室流离之苦”(《清稗类钞》),上面这首民歌反映了这
个特点。清代初年有周鳃所画“打花鼓”一图,画的是乡下两夫妇,夫打小
锣,妇击腰鼓,图后有刘景晨题诗一首:“城东唱罢复城西,小鼓轻锣各自
携,不重饥寒重离合,苦夫妻是好夫妻。”生动地反映了花鼓艺人流离失所
的生活。

清代雍正乾隆时期,花鼓在江浙农村中流传时开始形成为花鼓戏,受到
人民群众的欢迎。后来由乡村进入城镇。当时所编的戏剧总集《缀白裘》一
书的花部中就有《花鼓》一种,剧中有说白有歌唱,有旦、贴、付、净各种
角色,是以花鼓艺人演唱花鼓为题材的剧目,说明花鼓在当时已经受到人们
的广泛注意。

乾隆五十五年(1790 年)“万寿庆典”中也有“花鼓献瑞”一种,演出
时八人登台,四人敲锣,四人击鼓,并用笙、笛、琵琶、弦子、鼓板伴奏,
场面较大,但唱词都已改动,使之合于统治阶级的口味,为统治阶级所利用。
此后,凤阳花鼓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复杂的情况,音乐上有所发展,增加了
新的曲调,如“鲜花调”等,但不少作品加进了淫秽的唱词,是其糟粕。


清末以来,花鼓这种歌舞形式在全国各地流传广泛,演出形式也多种多
样,有的是在戏台上演唱成为花鼓戏;有的和其他曲艺或歌舞在街头演唱,
称为“打花鼓”。它与各地秧歌、腰鼓、高跷等民间艺术有密切关系,并相
互交流和吸收,形成各自独特的地方风格,音乐上也各自有其特点,是人民
所喜爱的群众性的艺术形式之一。

木卡姆

木卡姆是新疆维吾尔族的一种歌舞音乐。

维吾尔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民族,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时已
与汉族有了经济文化上的交流。

明代时,他们主要居住在南疆一带。据回历1271 年(公元1854 年)毛
拉依斯木吐拉所著《艺人简史》的记载,当时民间流行着一种称为“木卡姆”
的声乐套曲。而且由于贵族们音乐享乐的需要,已经育了不少以演唱“木卡
姆”而著称的专业艺人。他们创作了大量的“木卡姆”,如艾不乃斯尔法拉
比曾创作了“于孜哈尔木卡姆”的前三曲和“拉克木卡姆”中的《怒斯赫》,
麦乌拉纳·衣力(活动于1440 年以前)曾作有“依拉克弋壁木卡姆”,阿布
都热合买·加米(1416—1492 年)曾作有“艾介姆木卡姆”中的两曲,艾里
西尔·纳瓦伊(1439—1500)曾作有“纳衣伊木卡姆”,买买提库西提葛尔
(?—1493)曾作有“恰尔尕木卡姆”、“潘吉尕木卡姆”、“杜尕黑木卡
姆”等。在这些“木卡姆”中,“依拉克戈壁木卡姆”、“艾介姆木卡姆”、
“纳瓦衣木卡姆”、“恰尔尕木卡姆”,“潘吉尕木卡姆”以及“拉克木卡
姆”都是至今仍在南疆和阗一带流行的十二部“木卡姆”,即“十二木卡姆”
的组成部分。而“杜尕黑木卡姆”现在则见于“哈密木卡姆”中。可见,他
们对木卡姆音乐的发展作出了相当大的贡献。

当时“木卡姆”的曲式基本上由三首左右的歌曲联结而成,例如经过后
人发展了的“依拉克木卡姆”的“穹拉克曼”(大曲)部分就是由下列各曲
联成的:

《木卡姆》,《太孜》、《太孜间奏曲》、《塞勒喀思》、《塞勒喀思间奏曲》
所以除了器乐演奏的间奏曲外(当时间奏曲可能还没有出现)实际上只是由
三首歌曲联成的。这种曲式可能是当时木卡姆中最简单的形式之一。其实,
就每一部木卡姆说来,其联缀形式是并不固定的,但开头的散板序唱木卡姆
则是不会变动的。

当时“木卡姆”一般用丹布儿或独他儿伴奏,有时可能也兼用塞他尔、
卡龙、喇巴卜等乐器伴奏。其中,独他儿是一种两根弦的拨弹乐器,音量不
大,音色低沉而柔和。塞他尔近似于三弦,长柄、木槽(共鸣箱),槽面蒙
革,有主奏弦二根,共鸣双钢弦一根、单钢弦六根;柄上有线箍二十三道,
作为音位的标志(《律吕正义后编》)。卡龙,又叫喀尔奈,近似于洋琴。
清代时有铜弦十九根,用两根竹片拨奏。热瓦甫也是一种长柄,槽作半瓶形
的拨弹乐器,正面有五根主奏弦(丝弦),二根共鸣弦(钢弦),槽面蒙革
(《律吕正义后编》),音色明亮、清脆,宜于演奏节奏性强的乐曲。

清初,维吾尔族被称为“回族”,历史记载当地民间举行婚礼或其他喜
庆节日一定要表演各种歌舞,其中也有“木卡姆”。另外,公侯伯克等贵族
为了他们享乐的需要,常以徭役的形式征调人民去给他们表演。表演时,每


曲由男女各一人在毯上跳舞,旁坐数人唱歌与执乐器伴奏。一曲刚完,另一
曲又接上,舞者也另换两人。演奏的乐曲数目可多可少,完全没有限制。

当时这种“木卡姆”在清乾隆年间,曾作为“回部乐”中的主要节目在
宫廷里演出过。表演时,自始至终只有两个舞者,其演奏的曲调由下列各曲
联成一个组曲(《律吕正义后编》):

《木卡姆》(原书未列)、《思那满》、《塞勒喀思》、《察罕》、《珠鲁》、《塞勒喀

思》

按散板序唱《木卡姆》在民间一般不算正式的乐曲,所以它的名称在一
个套曲中常常是不列的。《思那满》即“刀郎木卡姆”里的《赛乃姆》,是
一种舞蹈音乐。《塞勒喀思》即“刀郎”、“依拉克”等木卡姆里的赛乃柯
兹,是一种叙诵歌调。《珠鲁》即南疆刀郎地区的民间舞曲,也即“纳瓦伊”、
“巴雅特”等木卡姆中的《朱拉》。

由此可见,木卡姆在发展中,不断吸收了民间的舞曲,至迟在清初已经
成为一种歌舞音乐了,例如至今仍在刀郎地区流行的“刀郎木卡姆”就是由
下列各曲组成的:

《木卡姆》、《切克曼》、《赛乃姆》、《塞勒喀思》、《思那满》

这里除了《木卡姆》是一人领唱的散板的序唱外,
43 
拍子的《切克曼》与
42 

拍子的《赛乃姆》、《塞勒喀思》和《思那满》都是由众人齐唱并配有舞蹈
的歌舞曲。

当时“木卡姆”的伴奏乐队的编制也渐趋定型,它共用到达卜、那噶喇、
哈尔札克、喀尔奈、塞他尔、喇巴卜、巴拉满、苏尔奈等乐器。其中,达卜
即框周缀有铁环的手鼓,用双手拍击,这种鼓最早见于北魏(386—534)。
那噶喇是一种上大下小、铁框、革面的小鼓,用双杖敲击。喀尔札克近似于
胡琴,有主奏弦三根,共鸣钢弦十根,用马尾为弓拉奏发声。巴拉满是一种
苇管的吹奏乐器,管口插有芦哨,管身正面有七个按孔,后面有一个按孔。
苏尔奈即唢呐(《律吕正义后编》)。这种由打击乐器、拉弦乐器、拨弹乐
器、管乐器组成的伴奏乐队显然已不同于明代“木卡姆”只用一个拨弹乐器
伴奏的情况了。它的出现已为“木卡姆”中的器乐演奏乐段“间奏曲”的发
展创造了条件。

大约在清乾嘉年间,南疆喀什、和阗地区的木卡姆有了较快的发展,普
遍运用了间奏曲的形式。其曲式结构大致是这样的:

3 3 454 

《木卡姆》散板、《太孜》、《太孜间奏曲》、《大怒斯赫》、《大怒斯赫

4 4 444 

间奏曲》
4454 
44 
(或《大怒斯赫》)
54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