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中国音乐史书 >

第33章

中国音乐史书-第33章

小说: 中国音乐史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的需要,已经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

近几十年来,常锡剧大量吸收了其他剧种、曲种的曲调,如“玲玲调”
是根据苏州滩簧与评弹改编的新腔,“大陆板”是杭州武林班的唱腔。还有
来自苏剧的“迷魂调”、“太平调”,来自京剧的“高拨子”等。在伴奏音
乐中吸收了很多山歌小调,如《绣荷包》、《紫竹调》、《寄生草》、《湘
江浪》、《九连环》等。这些唱腔和曲牌构成抒情、淳朴而又具有浓厚江南
农村气息的锡剧音乐,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

锡剧乐队所用乐器,在对子戏时期只用一把胡琴,后来陆续增加了板胡、
月琴、琵琶、唢呐、扬琴和若干打击乐器。

吕剧是流行于山东地区的地方戏。它是从说唱音乐琴书演变而来的。

琴书起源于苏北、皖北、豫东一带,后来传播到山东。一般由二至四人
表演,演唱者兼奏乐器,扬琴是主要乐器,打扬琴者坐在中间,右边的拉坠
胡,左边的弹三弦。节目多是生动、活泼的民间故事。表演时,以唱为主、
以说为辅,演员互相分担故事中的角色,不仅有独白、对话,而且有独唱和
对口唱,能采用多种方式表演故事情节,有向戏曲形式发展的便利条件。

由于各地风俗、习惯和语言的不同,及受各地其它曲艺、戏曲艺术的影
响,琴书产生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明显的派别有南路、北路之分。北路的
发展较为突出,经过很多艺人的加工创造,在本世纪初,由说唱形式演变为
化装演唱的戏曲。约在一九一五年左右,山东广饶县谭家村的琴书艺人时殿
元、谭明伦、崔兴乐等,在农村将琴书中的“王小赶脚”这个节目化装演出,
边唱边舞。这种载歌载舞的形式受到群众欢迎,其他艺人也效仿去做,群众
称之为“驴戏”或“扬琴戏”。此后化装演唱的琴书节目越来越多,广泛流
行于鲁中、渤海、胶东等数十个县。不久有一部分艺人进入济南演出,又吸
收了其他戏曲的表演动作和曲调而成为北方新兴的剧种吕剧。

吕剧音乐的常用曲调有“四平腔”、“二板”、“流水板”、“娃娃腔”
等。“四平腔”是最老的唱腔,由民歌“凤阳歌”蜕化而来。原来在琴书中,
它也是基本的唱腔,据老艺人说,一八九八年左右,广饶县东寨村张兰田、
张治田去凤阳拜师学艺,才带来“凤阳歌”,说明南北方艺人一直在相互交
流。“四平腔”的原始曲调由简单的四个乐句组成,经过艺人多年的创造,
在其节奏快慢、旋律起伏、起板落板过门的长短繁简方面都有很大的丰富和
变化。一般有唱快唱慢的区分,即快四平和慢四平。慢四平是一板三眼,多
表现细致抒情的唱段;快四平是一板一眼,多表现强烈、激忿的情感。原始
的“凤阳歌”还作为曲牌使用,仍有其独特的表现功能。原始的四句腔“凤
阳歌”是这样的:

吕剧老艺人演唱的“四平腔”已经在此基础上,有了较多的变化。有的仍在
板上起唱,叫做老顶板,有的可在头眼或中眼上起唱,这样可闪板躲字,使
人听清唱词。老顶板的唱法是:

这个唱段的基本轮廓还是《凤阳歌》,但是旋律有了更多的变化,加了较繁
复的花腔。近几十年来,吕剧其它的常用曲调也都有很多发展,如“二板”
的节奏很活泼,有一板一眼的“二板”,还有一板的“流水”。“娃娃腔”
很轻松愉快,曲牌除《凤阳歌》以外,还有《铺地锦》、《银纽丝》、《叠
断桥》、《太平年》、《打枣竿》、《罗江怨》等多种,有些是民间长期流


传的曲调。这些唱腔和曲牌构成了流畅而优美的吕剧音乐,其演出的剧目内
容仍是群众熟悉的民间故事。群众中有“听到吕戏声儿,推开棉花车儿”的
说法。又说它是“拴老婆橛子”,意思是有些剧目,妇女百听不厌,戏不唱
完,不愿离去。


六、近代器乐的发展

广东音乐

近百年来,在广东珠江三角洲一带产生和流行的民间器乐曲,人们称之
为“广东音乐”,这是外省人对它的笼统称呼,实际它包括的范围很广,其
中有粤剧和潮州剧音乐,主要指过场音乐和烘托表演动作的乐曲,又叫“班
本”,较长的叫“大过场”,短的叫“小过场”;小曲,即小调及器乐曲,
依其乐曲长短又分为大调和小调。还有广东的地方性民歌曲艺,如山歌、儿
歌、木鱼、粤讴、南音等。狭义的“广告音乐”是指小曲,即器乐曲而言,
现在已成为习用的专称。

近代,广东小曲盛行一时,在城市里,戏曲伴奏乐队在过场中演奏它;
茶楼和街头卖艺的演奏它,如歌女的伴奏者在演唱间隙,便演奏一两支小曲;
民间婚丧喜庆的乐队也演奏它,这种乐队演奏的乐曲,又叫做“八音”、“行
街音乐”或“座堂乐”。在农村中,农民也自发组织“八音”乐队,或在耕
作之暇吹奏自娱,或有庆典、赶会、婚丧事时被请去担当乐手。所以广东小
曲在城市和农村中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经过长期的孕育演化,它又吸收了
各地民间小调、小曲、戏曲音乐和各种器乐曲,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地方色
彩和独特风格的乐种。它的曲调流畅优美,节奏清晰明快,多数乐曲反映了
人民群众的乐观情绪;还有一些乐曲写景抒情或描写自然界鸟兽虫鱼的动
态、花草的繁茂等,表现了人民对生活的细致观察和热爱,富有浓厚的生活
气息,深受人们的喜爱。

1919 年前后,演奏广东音乐的乐器有二弦、提琴(不是西洋乐器的提琴,
而是一种中国乐器,形制和板胡相近,琴筒用竹制或椰壳制,前面嵌薄木板,
约在明代已出现)、三弦、月琴、横萧,俗称“五架头”,后来加入扬琴、
琵琶、钢弦二胡(高胡)、秦琴等。

早期乐曲,音符较疏,节奏也少变化,后来它的旋律和乐汇逐渐形成新
的特点,可能是与当地人民的生活和方言有关。它的曲调进行中有多种装饰
音型,称做“加花”,如常用的“冒头”和“迭尾”就颇具特色。它是在一
个乐句的前面加装饰音群或在一个乐句的结尾加曲调化的延伸;或在一个或
几个乐句的两邻加以装饰,使其旋律自然谐和而又流畅、丰满,如原乐句
3665,演化为3561 5176532 5 5;原乐句36523,演化为等。

早期所传的乐曲多无作者,是民间长期流传的群众集体创作。本世纪初
出现一批演奏家兼作曲家,从事改编和创作的工作。比较著名的有一位严公
尚(老烈),擅长演奏扬琴,改编了十几首乐曲,其中有几首在当时非常流
行,影响较大。他曾根据传统乐曲《三宝佛》的部分段落改编为《旱天雷》、
《倒垂帘》两曲。

《三宝佛》等二段又名《三汲浪》,原是一首琵琶小曲,后来用作粤讴
的前奏,称为“过场板眼”。严老烈把原曲乐句拆开,加上若干花音,使旋
律活泼流畅、生机盎然,表现人们在旱天时节,忽然听到雷声隆隆、预示天
将降雨的喜悦心情。全曲贯串着欢快跳跃的节奏,与原曲沉滞平板的情调完
全不同,创造了一个新的意境。

将两曲对照如下:


严老烈还用民间曲调《寡妇诉冤》改编为《连环扣》。《寡妇诉冤》原
是一首悲怨的曲调,经严老烈改编后,旋律加花,并采用五度转调演奏,成
为一首活泼愉快的乐曲,把原曲委婉地诉说哀怨一变而成为对美好未来的希
望。曲调激昂有力,表现了对封建势力的憎恨和反抗情绪,具有近代资产阶
级民主思想的色彩。

将两曲开始的旋律对照如下:

严老烈改编的乐曲也可作为扬琴独奏乐曲演奏。他有一套独特的演奏技
法,用右手(右竹)奏旋律,左手(左竹)奏衬音,衬音增多以后,逐渐成
为旋律的组成部分,使曲调更为欢快流畅,形成一种新的演奏风格。

何柳堂(约1872—1934 年)是一位琵琶演奏家,也是从事早期广东音乐
创作和改编的作曲家。近年有人到他的家乡广东省番禺县调查,知道他是一
个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栖身祠堂,一生以写作和授徒为生的民间艺人。他
除了写过许多广东乐曲外,还写过一些以宣传抵制洋货、反对蓄婢、劝戒洋
烟为题材的地方曲艺作品。他创作的著名乐曲有《群舟竞渡》、《赛龙夺锦》
等。因为在他演奏的乐谱选集中最早出现了《雨打芭蕉》一曲,从此曲旋律、
音域来看,是为在琵琶上弹奏而作,何柳堂演奏琵琶曲,多奏自己改编或创
作的乐曲,所以有人认为这首乐曲可能也是他的创作。

《赛龙夺锦》一曲,又叫《龙舟竞渡》,流传甚广。它描写的是民间举
行的龙舟竞赛、奋夺锦标的欢腾热烈场面,表现了我国劳动人民坚强、勇敢、
豪放、乐观的精神面貌。乐曲运用了很多新颖的音乐语言和技术手法,为广
东音乐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丘鹤俦(1880—1943 年)是我国较早编写广东音乐书刊的人。他于一九
一六年左右出版了《弦歌必读》,又于一九二○年出版了《琴学新编》第一
集、第二集,对广东流传的小曲做了一番搜集、整理工作。书中标明为“粤
调”的乐曲有大调、小调、过场乐曲、粤剧和潮剧唱腔,包括二簧、西皮、
梆子、恋坛(乱弹)等,还有南音、粤讴、民歌、牌子曲(昆腔)、梵音(佛
曲)共七十余首曲调,对广东音乐的传播起了相当的作用。此外,他还创作
了《双龙戏珠》、《声声慢》、《相见欢》、《狮子滚球》等乐曲。《狮子
滚球》一曲以秦琴为主奏乐器,曲中运用了双音、音域较宽的跳跃旋律、推
弦所达到的半音效果等秦琴的演奏技巧,发挥了主奏乐器的性能,有一定的
创造性。

除了上面谈到的创作和改编的乐曲外,还有一些广东音乐乐曲,来自其
他地区,但流传至广东以后,经当地人反复演奏,改变了原有的面貌,变成
带有广东地方风格的乐曲。有人说:“。。这些古调词曲,并不完全是发源
在广东地方的,其中如昭君怨、浪淘沙、梅花三弄等等,都本是燕赵间的名
词谱,不过它经过广东音乐家的演奏和改革,愈形婉转动听了”(《粤乐精
华》中“关于粤乐的说明”便反映了这种情况)。

以一九三四年曹天雷所编《粤乐名曲集》初集中所收集的粤曲《三潭印
月》与一九一六年沈肇州所编《瀛州古调》(琵琶谱)中的《汉宫秋月》来
比较,可以看出《三潭印月》是来自琵琶曲《汉宫秋月》,但与《汉宫秋月》
曲谱不同,它适应了粤胡的演奏要求,形成另一种风格。

现将两曲开始的旋律对照如下:


《粤乐名曲集》中还有一曲,仍名为《汉宫秋月》,也是来自琵琶曲《汉
宫秋月》,它和《三潭印月》是异名同曲,但《三潭印月》加花更为繁多。
此例说明了广东音乐与其它器乐曲的相互吸收与交流。

广东音乐是近百年来、特别是本世纪以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新乐种,它
的早期曾出现不少优秀作品,只是三十年代以后,在大城市中成了舞厅中的
音乐,出现很多庸俗、肤浅、甚至黄色的东西,濒于衰亡的绝境。解放后,
广东音乐又继承了它的优秀传统,重新获得新生。

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近代流行于江苏南部、上海、浙江西部一带的器乐演奏形式,
它以丝弦和竹管乐器相结合进行演奏,所以称为丝竹乐。所用乐器有二胡、
三弦、琵琶、扬琴、笛、萧、笙、鼓、板、木鱼等。丝竹乐在这些地区的城
市和农村都很流行,但两者风格不完全相同。城市中以文人居多,在演奏手
法上加花较多,风格优雅华丽;在农村中吹鼓手较多,演奏大套乐曲,常常
加用锣鼓,气氛热烈,风格简练朴实。一九一一年以后,逐渐以上海为中心。
组织了很多演奏丝竹乐的团体,如“文明雅集”、“钧天社”、“清平社”
等。这些团体定期集会,各地丝竹爱好者也前来参加。江南丝竹的乐曲有的
来自民间婚丧喜庆和庙会活动中演奏的风俗音乐,有的是长期流传于民间的
古典曲牌。著名的乐曲有所谓“八大曲”之称,即《老三六》、《慢三六》、
《中花六》、《慢六板》、《欢乐歌》、《云庆》、《四合如意》、《行街》
等。

江南丝竹乐曲在曲式结构上,大体分为三类,第一类为一个基本曲调的
变奏,如《中花六》、《慢六板》、《欢乐歌》、《云庆》。第二类是一种
类似西洋音乐回旋曲式的循环结构,如《老三六》、《慢三六》。第三类是
多曲牌联奏的套曲,如《四合如意》、《行街》等。

“三六”一曲流传很广,它是由多个曲调组合而成,各个乐段之间用“合
头”的形式衔接起来,连贯而流畅。“合头”在全曲共出现五次,演奏时每
至一个乐段开始时速度渐快,显示出层次的变化,也表示情绪的不断高涨。

下面是此曲的“合头”,旋律流畅而舒展:

最后的结尾发展了合头的旋律,并在节拍、速度、调性上有所变化,与全曲
形成鲜明的对比,给人以美不胜收之感:

用“合头”连接若干曲调,形成一个完整的乐曲,是我国民间音乐中流
传历史很悠久的一种曲体结构形式。它在江南锣鼓曲牌中也普遍使用。

《行街》一曲的标题本身已说明它由于经常用于婚礼行列而得名,也可
看出江南丝竹的某些乐曲与人民的风俗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个乐曲充满
了明快喜悦的情绪,它由《小拜门》、《玉娥郎》和一个小快板的曲牌组成,
最后有一个快板尾声,是个曲牌联奏的套曲形式。乐曲前面悠扬抒情的慢板
与后面活泼跳跃的快板形成鲜明的对比。

下面是其中的第一段《小拜门》,它原是一个可以单独演奏的曲牌,也
常用于戏曲伴奏,曲调迂回反复、悠扬流畅:


《四合如意》又称《四合》,也是多个曲牌组成的大型套曲。加上“如
意”二字是取民间成语“吉祥如意”的意思,说明它的流行也与民间风俗有
关。《四合》的传谱很多,因地区的不同而分为《扬州四合》、《苏州四合》、
《杭州四合》等。曲牌由四、五个到七、八个组成,所以也有称作《八合》
的。在上海附近农村还流传带锣鼓的《四合》,称作《锣鼓四合》,其结构
和风格接近于江南套头锣鼓,与《吓西风》、《汉寿亭侯》等乐曲相似。一
九二○年前后出版的《扬合》乐谱上,有锣鼓的痕迹,苏州的某些《四合》
谱上也有“级级封”、“巧连环”等锣鼓曲牌的小标题。这些带锣鼓的乐谱
可能是《四合》的早期传谱。

演奏《四合如意》时,乐队要严格按照一竹一丝相间的顺序就坐,每种
乐器独奏与多种乐器合奏相结合。轮流独奏的乐段分别称为头卖、二卖、三
卖,又称头赛、二赛、三赛,有相互传接和竞赛的意义,这样可以造成不同
乐器之间音色的变化和对比,别具特色。

江南丝竹是近代盛行的新乐种,曲调爽朗、节奏明快,给人以清新、优
美的感受,表现了江南地区人民勤劳朴实、细致含蓄的性格特点,也体现了
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山清水秀的家乡景色的赞美。很多乐曲广泛流传各
地,受到群众的欢迎。

吹歌

吹歌是近代广泛流行于我国河北、山东一带的器乐合奏。

河北农村的“吹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