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通史 下册-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纳采之礼,俗曰插簪。男家以金簪一对,系朱丝,置于盒内,或用银簪,视其贫富,具豚羊糕饼糖品鲜花老酒大烛之属,媒氏乘轿前导,鼓吹送之。女家酬以糕饼时果,若香蕉凤梨芋头红柑之类。各以其物,分馈亲友。
纳征之礼,俗曰完聘。男家具婚书聘金,介以凤冠蟒袄、衣裳绣靴、金镯珠花及大饼糖品之属,送至女家,又以锡制槟榔两座,每座四叶,一书“二姓合婚”,一书“百年偕老”。女家收一,复婚书,以糕饼时果答之。又以红帽缎靴袍褂鞋袜及荷包扇袋书籍笔砚之类馈婿,别以锡盒两座,一植莲蕉,一植石榴,以银制榴实四颗,桂花数朵,系红丝缠绕枝头,谓之连招贵子。男家种于庭际,以示昌盛。纳征之礼,略同纳采,而台南则同时行之。
请期之日,命媒氏送日课于女家,别具更仪,女家反之。更仪者,催妆之礼也。
亲迎之日,卜吉而冠,择戚属少女父母兄弟俱存者为宾,仿古者筮日筮宾之礼也。婿坐堂上,置冠履新衣于竹筛,以香薰之,祓不祥也。宾三梳婿发而加之冠,三加之义也。既冠,拜先祖,告庙也。次拜父母,无父母者主婚者代之,醮以酒,申戒辞,仿醮席也。次拜诸父兄长,皆答之,重成人也。是时女亦行笄礼,如前仪,唯宾用童子。既毕,设筵以饯,女首坐,父母兄弟姊妹以次陪,酒三巡而撤。凡冠笄之礼,俗曰上头,先以糯米磨为大丸,上点以红,分馈亲友,是日合家食之,以取团圆之意。
亲迎之时,婿具衣冠,乘大轿,围红綵,媒氏先导,鼓吹从之,以朋辈四人为灿行,两童子提灯,两童子鸣锣,皆乘轿,沿途放爆竹,虽遇官长不令避焉。凡纳征、亲迎,各具礼盘,一人肩之先行,以为贽,盘内置豚羊肩各一,鹿脯两片,明筋两束,冬瓜、冰糖各数斤,红酒两瓶。女家收之,答以糕饼时果之属。唯亲迎易鹿脯为鸭,鸭多如雁,以行奠雁之礼。
婿至女家,驻轿于庭,款灿行者于别室,女弟三致茶汤,婿具仪答之。
次致荷包,答以练裙,赠女弟以花炮。女盛妆出厅,父醮以酒,母命之立于堂中,向外而拱者三,婿答之。母为着练裙,父蒙以帕。婿退,花轿进门,紫姑扶女登轿,乐作而行,以两童子提宫灯,乘轿前,媵婢从之。女家放爆竹,闭门,以示不归之意。非亲迎者,婿俟于堂,礼稍杀。
花轿之后,盖以竹筛,朱画八卦,避不祥也。既至,少驻于庭,一童子以盘奉双柑,请新人出,婿揖之,女拱手答拜,紫姑扶出。豫请福命妇人携新人手,以一手擎竹筛覆之,足履红毡,婿并行,直入洞房。以竹筛置床上,案上置铜镜一。交拜讫,婿为揭帕,并坐案前,燃华烛,饮合卺酒。翌日,紫姑归妇家传语,告成婚也,男家以鲜花糖包馈之。
三日,庙见,拜祖先,成妇道也。次拜舅姑,坐而受之;次拜伯叔诸母,立而答之。众就坐,新妇献茶,致履袜之属以为贽,分卑幼以荷包,各答以仪。既毕,宴新妇于堂,诸母姊妹陪之,姑酌酒,数巡,撤席。送妇家,引新妇入厨房,亲井臼,理蘋蘩之事。是日妇家以食物稹苤轮轮茫鹨允资蜗戕浦衾∨E艹私瓮拇登暗迹鲇耄谔米螅撞琛I偾甑既敕浚自惶椒浚缰黾靶赂纠∫砸牵鑫棠敢嗬≈执鹨愿獗探吨簟
旋车之期,台南以第四日,而各属或以五六日,七八日。先期外父母具柬,命女弟请之。婿与女偕来,鼓吹前导。至家,女先入,婿从之,合拜先祖,次拜外父母及诸父诸母,各具贽,反之;分卑幼以仪,受而不报。就坐,献茶。少顷开宴,婿居左,宴女于内,亦居左。毕辞归,外母率眷属出见,婿揖之。外父以席送婿家,报前贶也,馈婿以仪及米糕糖豆大饼红桃时果之属。又以雏鸡两对置轿中,婿家畜之,以寓蕃衍之意。
凡新婚,戚友致贺,以三日宴女宾,四日宴男宾。数月之后,两家有庆,乃具筵相宴,是为会亲之礼。
丧祭
父母病笃,置床堂左,谓之搬铺,易箦之义也。既绝,乃哭,披发袒臂,跣足擗踊,少须分告戚属。既嫁之女,闻丧即归,望闾而哭。越日乃殓。将殓,梳沐袭衣含饭,设坐堂中,备物以祭,谓之辞生。既毕,子女扶就殓,凭棺哭,亲友临吊。
设灵于堂,早夜哭,朝夕上饭。七日一祭,谓之一祭。七旬卒哭,延僧礼忏,入夜彻灵。凡丧视家之有无,或三旬而撤,或百日而撤,卑幼之礼稍杀。
三旬之日,女婿祭之,以祭品分致戚属。而亲友之奠者,多在卒哭。
谢吊以夜,孝男具丧服,一人持灯,至门,免冠拜,置帖门缝,不敢见也。分胙于人,谓之答纸。
除灵之时,收魂帛于匣,察时乃启。期而小祥,再期而大祥。朔望朝夕奠哭,禫犹素服,余哀未忘也。
凡葬于卒哭之后者,前三日举哀。朝夕奠,曰开堂;亲友毕吊,曰辞堂。厥明,移柩举奠,出门,魂轿香亭之属毕具,以一人在前放纸,鼓乐从之。富家或糊方相,装鬼卒,谓之开路神,至墓焚之。亲友白衣送,或祭于道左,谢以帛。将至,孝男跪谢,亲友返,各谢以帛。葬之时,孝男撮土。既毕,题主,设祭,而返。至家,设坐以祭。三日,至墓谢土。
大祥以二十四月为期。而台人有计闰扣除者,谓死者无闰,唯缙绅家乃遵制行之。
忌辰必祭,生日亦祭。富厚之家且有演剧置酒者,谓之阴寿。戚友亦具礼贺之,非礼也。
清明之日,祭于宗祠,冬至亦然。祭毕饮福。小宗之祠,一族共之,大宗则合同姓而建,各置祀田,公推一人理之,或轮流主之。凡祀田不得私自变卖。无宗祠者祭于家。
家祭之礼,载于岁时,泉人日中而祭,漳人、潮人质明而祭。
演剧
演剧为文学之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效与《诗》相若。而台湾之剧,尚未足语此。台湾之剧,一曰乱弹,传自江南,故曰正音。其所唱者,大都二簧西皮,间有崑腔。今则日少,非独演者无人,知音亦不易也。二曰四平,来自潮州,语多粤调,降于乱弹一等。三曰七子班,则古梨园之制,唱词道白,皆用泉音,而所演者则男女之悲欢离合也。又有傀儡班、掌中班,削木为人,以手演之,事多稗史,与说书同。夫台湾演剧,多以赛神,坊里之间,醵资合奏,村桥野店,日夜喧阗,男女聚观,履舃交错,颇有欢虞之象。又有采茶戏者,出自台北,一男一女,互相唱酬,淫靡之风,侔于郑、卫,有司禁之。
歌谣
台湾之人,来自闽、粤,风俗既殊,歌谣亦异。闽曰南词,泉人尚之;粤曰粤讴,以其近山,亦曰山歌。南词之曲,文情相生,和以丝竹,其声悠扬,如泣如诉,听之使人意消。而粤讴则较悲越,坊市之中,竞为北管,与乱弹同。亦有集而演剧,登台奏技者。勾阑所唱,始尚南词,间有小调。建省以来,京曲传入,台北校书,多习徽调,南词渐少。唯台湾之人,颇喜音乐,而精琵琶者,前后辈出。若夫祀圣之乐,八音合奏,间以歌诗,则所谓雅颂之声也。
卷二十四 艺文志
台湾三百年间,以文学鸣海上者,代不数睹。郑氏之时,太仆寺卿沈光文始以诗鸣,一时避乱之士,眷怀故国,凭吊河山,抒写唱酬,语多激楚,君子伤焉。连横曰:吾闻延平郡王入台之后,颇事吟咏,中遭兵燹,稿失不传。其传者北征之檄,报父之书,激昂悲壮,热血满腔,读之犹为起舞,此则宇宙之文也。经立,清人来讲,书移往来,曲称其体,信乎幕府之多士也。在昔春秋之际,郑为小国,聘问赠答,不失乎礼,齐、楚、秦、晋莫敢侵凌。孔子曰:“子产有辞,诸侯赖之。”此则文章之有益于国也。清人得台,耆旧多物故,光文亦老矣,犹出而与韩又琦、赵行可、郑廷桂等结诗社,所称福台新咏者也。其时台湾初启,文运勃兴,而清廷取士,仍用八比。士习讲章,家传制艺,蔀塞聪明,汨没天性,台湾之文犹寥落也。连横曰:我先民非不能以文鸣也。我先民之拓斯土也,手耒隆讹ィ杂肷褪尴嗾穑俾防堵疲云羯搅郑媚芎甏笃渥濉<枘训拊熘Γ嗔伎嘁印N蚁让穹遣荒芤晕拿也蝗桃晕拿病7蚩丛蛏形洌爻稍蛴椅模糁苤耍率δ烈埃蝗忠露煜露ā<俺煽导掏常瑮幼魅耍评褡骼郑笸醴丁:焊咭月砩系锰煜拢缴唬骸氨菹乱月砩系弥芤月砩现沃酰俊惫屎褐恼乱嘧吭角Ч拧Lㄍ宓敝J现保菝脸跗簦蛑诜嚼矗已悠揭怨使偻鲋矗怀梢宦茫厩兄行恕N蚁让裰甲呤韪秸撸ぞひ狄担不犹旄辏酝煊菰ㄖ淙铡N蚁让窆滩蝗桃晕拿椅尴疽晕拿病7蛞蕴ㄍ迳酱ㄖ嫘悖ㄌ沃忱觯汕倍仓浠梢酝匮劢纾┙蠡常从巫伲┨教郑烫烊恢骋病R怨驶掠沃浚亩嘧鳎羲镌庵冻嗲都罚旅瘟种队翁ㄊ罚配刂跺瓑及儆健罚钥伤幸病9庑魇辶辏嘌籼凭搬吕囱彩前睿朗鹁捎徐惩ぃ搬螺荻轮攀粑木浦帷
台人士之能诗者悉礼致之,扬风扢雅,作者云兴。既而景崧升布政使,就任台北。台北初建省会,游宦寓公,簪缨毕至,景崧又以时集之,润色升平,一时称盛。台湾固无史也,康熙三十三年,巡道高拱乾始纂府志,略具规模。乾隆二十九年重修,其后靡有续者。各县虽有方志,而久已遗佚,或语多粗漏,不足以备一方文献。光绪十八年,台北知府陈文■、淡水知县叶意深禀请纂修通志。巡抚邵友濂从之,设总局于台北,以布政使唐景崧、巡道顾肇熙为监修,陈文■为提调,通饬各属,开局采访,以绅士任之。二十一年,略成。续进总局,猝遭割台之役,戎马倥偬,稿多散失,其存者亦唯断简而已。初,海东书院藏书颇富,至是亦遭兵燹,而台湾之文献亡矣。今但列其书目与其作者,以供后人之考求焉。
表一
《台湾府志》十卷 康熙二十三年,巡道高拱乾辑。
《重修台湾府志》二十卷 乾隆六年,巡道刘良璧辑。
《续修台湾府志》二十五卷 乾隆十一年,巡道六十七辑。
《新修台湾府志》二十六卷 乾隆二十九年,巡道觉罗四明辑。
《台湾县志》十卷 康熙六十年,知县王礼辑。
《重修台湾县志》八卷 乾隆十七年,知县鲁鼎梅辑。
《新修台湾县志》八卷 嘉庆十二年,知县薛志亮辑。
《凤山县志》十二卷 康熙五十八年,知县李丕焜辑。
《重修凤山县志》十二卷 乾隆二十九年,知县王英曾辑。
《诸罗县志》十二卷 雍正二年,知县周钟瑄辑。
《彰化县志》十二卷 道光十二年,知县李廷璧辑。
《噶玛兰志略》十四卷 道光十七年,通判柯培元辑。
《噶玛兰厅志》八卷 道光十九年,通判萨廉辑。
《淡水厅志》八卷 同治九年,同知陈培桂辑。
《澎湖厅志》十五卷 光绪十九年,同安林豪辑。
以上方志十五种,凡二百卷。
表二
《台湾志》稿□卷 台湾王喜撰。
《淑斋诗文集》四卷 台湾陈鹏南撰。
《刚斋集》二卷 台湾张从政撰。
《通虚斋集》二卷 台湾王克捷撰。
《半石居诗草》一卷 台湾曾曰唯撰。
《草庐诗草》二卷、《东宁游草》一卷 台湾黄仁撰。
《东宁自娱集》一卷 台湾陈斗南撰。
《半嵩集》四卷 台湾章甫撰。
《鹤山遗集》六卷 台湾陈思敬撰。
《达五斋家诫》四卷、《海内义门集》四卷、《小沧桑外史》二卷、《风鹤余录》二卷、《归田问俗记》四卷 嘉义陈震曜撰。
《陶村诗集》二卷 彰化陈肇兴撰。
《戴案纪略》二卷、《施案纪略》一卷、《让台记》二卷 彰化吴德功撰。
《偷闲集》一卷 淡水陈维英撰。
《石房樵唱》一卷 淡水施钰撰。
《淡水厅志稿》四卷、《北郭园集》十卷 淡水郑用锡撰。
《静远堂诗文抄》三卷 淡水郑用鉴撰。
《潜园琴余草》二卷、《潜园唱和集》二卷 淡水林占梅撰。
《一肚皮集》十八卷、《三长赘笔》十三卷、《经余杂录》十二卷、《小草拾遗》一卷 淡水吴子光撰。
《周易义类存编》三卷、《易义总论》一卷、《古今占法》一卷、《观潮斋诗集》一卷 淡水黄敬撰。
《周易管窥》四卷 淡水杨克彰撰。
《读史札记》二十四卷、《竹里馆诗文集》淡水彭培桂撰。
《凫湖居笔记》四卷、《傍榕小筑诗文集》四卷 淡水彭廷选撰。
《新竹采访册》十二卷、《十癖斋诗文集》新竹陈朝龙撰。
《竹梅吟社击钵吟》四卷 新竹陈瑞陔辑。
《偏远堂诗集》二卷 新竹郑如兰撰。
《越南纪略》四卷、《炎荒纪程》四卷、《香祖诗草》一卷 澎湖蔡廷兰撰。
《凤山采访册》八卷 凤山卢德祥撰。
《云林采访册》十卷
《台东采访册》五卷
以上台湾人士著书四十种,凡二百零三卷。
表三
《台湾舆图考》一卷、《草木杂记》一卷、《流寓考》一卷、《台湾赋》一卷、《文开文集》一卷、《文开诗集》一卷 鄞县沈光文撰。
《福台新咏》一卷 沈光文辑。
《岛噫诗》一卷、《岛居随录》二卷 同安卢若腾撰。
《靖海记》二卷、《平南事实》一卷 晋江施琅撰。
《台湾郡志稿》六卷、《台湾杂记》一卷、《山川考略》一卷、《海外集》一卷、《蓉洲文集》一卷 无锡季麒光撰。
《郊外集》一卷 铁岭沈朝聘撰。
《东宁唱和诗》一卷 季麒光、沈朝聘合撰。
《台湾纪略》一卷 长乐林谦光撰。
《海上纪略》一卷、《郑氏纪事》一卷、《稗海纪游》一卷、《番境补遗》一卷 仁和郁永和撰。
《平台纪略》一卷、《东征集》六卷 漳浦蓝鼎元撰。
《游台诗》一卷 漳浦陈梦林撰。
《赤嵌笔谈》四卷、《番俗六考》一卷、《番俗杂记》一卷 大兴黄叔
《巡台录》一卷 浮山张嗣昌撰。
《台湾风土记》一卷 衡阳刘良璧撰。
《台湾采风图考》一卷、《番社采风图考》一卷、《使署闲情》一卷 满洲六十七撰。
《瀛壖百咏》一卷 钱唐张湄撰。
《婆娑洋集》二卷 仁和范咸撰。
《澄台集》一卷 长州庄年撰。
《赤嵌集》四卷 桐城孙元衡撰。
《桴园诗》一卷 丹霞吴蕖撰。
《碧浪园诗》一卷 轮山杨宗城撰。
《澎湖志略》十二卷 江夏胡格撰。
《澎湖志略续编》二卷 三水蒋黄梅撰。
《澎湖纪略》一卷 安岳周于仁撰。
《小琉球漫志》十卷 邵武朱仕价撰,内分六编:曰《泛海纪程》,曰《海东纪胜》,曰《瀛厓渔唱》,曰《海东誊语》,曰《海东月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