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智"测试引发的思考-张梅玲-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主讲人简介:
张梅玲: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心理所现代小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
从1960年开始从事儿童思维研究工作。2000年至今多次到香港、澳门地区讲学。
内容简介:
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课题是由《“弱智”测试引发的思考》。这个问题是在安徽一个芜湖市狮子山小学,有一个学生叫龚廷,由于他成绩比较差,被老师要求做智力测试。测试的结果被认为是轻度“弱智”。因此,龚廷在升入中学时遭到了校方的拒绝。那么对于这种现象,作为我们家长,作为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思考这个问题?这样做法对不对?那么讲到这个问题的话,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叫弱智?在我们生活当中,总会表现出有的人比较聪明,有的人不是特别聪明。那么心理学家说有没有一种工具,去量化这个人的智力到底是怎么样。早在1905年,法国人比纳最先研究出一个智商量表去测验每个年龄组,看他的智商有多高。一直到现在,这个IQ的智商量表还在作为一种参考,它是衡量一个人聪明跟能干的标准之一。通过这些智商测验项目,结果发现智商在71到130的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76%,称为正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的称为弱智儿童,约占2%;智商在131以上的称为超常儿童,约占2%;智商在140以上的就是神童和天才。
通过智商测试我们知道,弱智是存在的,天才也是存在的,但是,他们是人群当中极少数,大部分都是中间这一块。那么我们下面说,对于真正弱智的孩子,我们能不能改变他的命运。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孩子的发展,有遗传的因素,但是也有后天教育的因素,某种意义上来讲,教育的因素应该还是很大的。所以现实里的人告诉我们,智商很高的也不一定成才。当然这里也有成才的,智商高的,也有智商高的并不成才,也有智商不太高的成才了,那么这个现象,IQ没法解释。所以我们说,每个人都没有一个人是相同的,都有差异的,在智慧方面,有的人这些智慧比较好,有的人那些智慧比较好,有的人呈现得比较早,有的人呈现得比较晚,这就叫做差异。今天我们的教育是一个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得到有差异的发展,都要发展,我们孩子发展了,我们社会才能前进,没有人,社会怎么前进,没有人才,没有创造性,奔小康,如何奔小康。
(全文)
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课题是由《“弱智”测试引发的思考》。这个问题是在安徽一个芜湖市狮子山小学,有一个学生叫龚廷,他成绩比较差,被老师认为,你应该去做一下智力测验。智力测验的结果,区里的老师给他评为弱智,说你不能考中学了,这个测试让小龚心理上受到很大的摧残。那么我们对于这么一个现象,一个孩子,小学不让他考初中了,因为说他是弱智。那么对这样一个问题,作为我们家长,作为我们老师应该怎么思考这个问题?这样做法对不对?那么讲到这个问题的话,我们首先要明白什么叫弱智?弱智,我们就涉及一个人的智商这个概念,就是IQ。
智商,这已经有一百年的历史了。那么在我们生活当中,总会表现有的人比较聪明,有的人不是特别聪明,有的人解决问题特别快,有的人解决问题很困难,这个现象我想我们大家都知道。心理学家就是说有没有一种工具,去量化这个人的智力到底怎么样。那么最早是在1905年,法国人比纳最先研究出一个量表,后来这个量表,我们国家也已经修订了。这个量表研究出来以后,就是说你拿这个量表去测验,比如一岁、两岁、三岁、四岁,按照这个年龄去测验,看他的智商有多高。一直到现在,这个IQ的智商量表还在作为一种参考,是衡量一个人聪明跟能干的标准之一。
那么智商量表出来以后,后来用到美国了。到了美国,它在二次大战的时候测量了大量士兵的智商,到现在的话,我们比如说比纳量表,韦氏量表影响比较大的,这个量表,它有一些内容,譬如说韦氏量表,它有12个内容,12个内容当中都有很多题,每一种题都有六岁组的、七岁组的、八岁组的这样的题。我们举个例子来看,比如说韦氏量表,现在用得也比较多的,我们国家华东师大的老师也修订为我们国家用的一种量表。那么它12种类型,大家看一下。第一类是常识类型。比如说太阳是从哪里升起的,一共有30个题;第二类是类同类型,就是归类比较的。比如说钢琴和小提琴有什么相同?一共17个题;还有第三类是算术。譬如一件衣服是25块,现在打95折,现在要多少钱。一共18个题;第四类是词汇,要求儿童解释一些词义。比如说声明是什么意思?一共有32个题;第五类是理解。比如说为什么盖砖房比盖木房子好,一共有17个题;第六类是数字的广度。要求儿童顺着背,逆着背一系列不断增加长度的随机数字,看看小孩之间有没有差异;第七类是图画的补缺。比如说给儿童呈现一幅不完整的图画,要求他指出图中缺少的部分;第八类就是图片的排列。也就是说有12套图片,每套图片都有三到五张的图形,以打乱的次序呈现给儿童,要求儿童按故事情节重排图片;第九类是积木拼图。给儿童一套九块立方体的积木,各面分别涂有红、白、半红、半白的颜色,要求儿童按主试指定的样子拼积木;第十类是属于物体的拼摆,给儿童一套切割成曲线的拼板,要经过思考后拼成一个整体;第十一类是译码。要求儿童按照所给的样子,把符号填入相当的数字之下;第十二类是迷津。给儿童9个简单与复杂程度不一样的迷津,要求儿童用铅笔正确地画出通向出口的路线。
通过这些智商测验项目,我们得到一个正态分布曲线,结果发现智商在71到130的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76%,称为正常儿童;智商在70以下的称为弱智儿童,约占2%;智商在131以上的称为超常儿童,约占2%;智商在140以上的就是神童和天才。
那么刚才我们说,安徽芜湖那个学校测验这个小孩,认为他是弱智,那么他的智商可能就在70以下,这个一般占人口的2%左右,就是100个人当中大概是两、三个,那么天才也是占2%左右。那么也就是说两头都是少数,中间是大多数。那么这里有一个问题了,弱智它是存在的,当然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说妈妈怀他的时候吃药了,或者是近亲结婚了,很多很多因素造成的一种弱智,所以弱智是存在的。天才也是存在的,但是,是人群当中极少数,大部分都是中间这一块,那么这里有个问题,就是说你怎么计算出来,我是100分,你是120分呢?它有一个公式,这个公式就是说你的实际年龄作为分母,你测验的智力年龄作为分子,乘上100得出来的分数。譬如说一个6岁的小孩,他测验的时候,他6岁的项目都通过了,他测验7岁的项目,7岁的项目也通过了,那么这个小孩是6岁,但是他智力测验的分数是7岁,那么7除以6,这样除下来再乘以100,这个孩子的智商大概在117,属于中等水平的。所以这个弱智是属于智商这个概念引出来的弱智跟天才,弱智是有的。
那么安徽这个学校测验一个小孩念到小学,因为他可能语文、数学成绩比较差,结果老师就认为他是弱智,不能考中学,对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应该怎么来对待,应该怎么来思考。那么我们说弱智是有的,但是我们弱智的孩子是不是就不能成才,这是一个问题。另外他测验下来是弱智,对测验的分数,我们是不是100%的那么可靠,那么可信,这是第二个问题。第三个问题,如果测验出来,他的智商的确比较低,那么我们的教育,我们有没有办法让他提高智商,让他成为跟一般孩子一样念初中成才,这些都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那么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智商测验有没有一些问题。刚才我跟大家念了,韦氏量表有12类,其中比如说类同这一类,它有一个题,小提琴跟钢琴有什么相同?那么大家想想看,如果拿这个题测验我们农村的山沟里的小孩,他可能钢琴跟小提琴都没见过,那他能回答这个问题吗?又比如说分类的时候,我们拿农村的小孩来说,把沙发要归成家具,他沙发从来没坐过,他知道沙发是家具吗?那么同样的,我们城里的小孩韭菜跟小麦,让他来分,他能分出来吗?他也不一定能分出来嘛。所以,为什么我把刚才韦氏量表的12个内容念一下呢,这里我们大家可以看到,智力测验这个量表本身应该说有它的局限性,也就是说你不考虑这个测验人的文化背景、社会背景,就拿一个统一的题目去测的话,很可能就是说这个孩子不是智力有问题,是你测验的内容,他根本没有这个经验,所以智力量表本身内容有它的局限性,这是一。第二个在测验的时候,人的主观性也很大。譬如说测验的时候,那个测验的人态度很凶,或者走在屋里头,好好的,我问你问题,那么这个小孩本来可能会的,给你那种氛围,那种那么凶的态度等等,也许本来会的,也不会了,就是说主观因素也比较大。那么从刚才它的内容,它的局限性,它在测验的时候,也许某些主观因素,这个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什么呢?也就是说智商测验的分数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我们孩子的命运,因为他本身就有点问题,这是一。智商测验的分数。
那么智商测验的分数既然只能作为参考,那么我们下面,就算这个孩子的测验分数是科学的,的确他智力还是比较差,那么他能不能改变,这是我们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我们大家都知道,一个孩子的发展,一个人的发展,有遗传的因素,但是也有后天教育的因素,某种意义上来讲,教育的因素应该还是很大的。那么这里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案例,这个案例就可以说明,就是他智商比较低,就是弱智,有没有办法改变。那么我想说,从这个案例大家可以受到一些启示。这个孩子叫冯聪,他现在已经18岁了,他现在已经是北京走读大学,心理学系里的学生。你们想到吗?14年以前,这个18岁的少年,他在2岁的时候曾经是一个高度脑瘫,就是三个手指头都不能分开了的,头歪着,高度脑瘫,比弱智还厉害的那么一个小孩,那时他才两岁,他的妈妈抱他到中央音乐学院的附中,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校长叫俞惠耕,这个校长跟我刚才讲的哈佛大学的教授加德纳是好朋友。那么俞校长对加德纳提出一个多元智慧理论,就感到多元智慧理论挺有道理的,但是是不是那么有用呢?他不是很特别的相信,特别的理解。他有一天就碰到一个母亲,抱了一个两岁高度脑瘫的孩子,她说,校长,救救我的孩子吧,让他聪明一点,因为多元智慧的理论,其中有一个音乐智慧,很多智慧,孩子是有潜能的,我们通过培养的话,可以改变孩子命运的。那么来了一个两岁的高度脑瘫的孩子,那时候俞校长认为,这样一个孩子对他来说绝对是个挑战,能让他聪明吗?那个母亲用了期待的目光恳切地说,校长救救我的孩子吧,让他变得聪明一点。俞校长看了母亲一双非常深切的眼神,看了这个孩子,就把这个孩子收下了,收下了以后,训练他拉小提琴。那么经过14年的训练这个高度脑瘫的冯聪,不但小提琴拉得很好,而且考上了大学,现在就在心理系里头学习,这次大会上,他可能也会到会做一些表演,这是一个案例。
那么这个案例的话,他是个脑瘫,也是个弱智的孩子,对不对,但是经过音乐的训练,因为加德纳理论当中说,每一个人,音乐的智慧是天赋的,你要给他挖掘出来。他经过14年的训练,他在2002年,他们学校,他这个音乐附中有个叫启智班,就是启发智慧那个班都是一些残疾儿童,弱智儿童在这个班里头进行智慧的开发,那么这个冯聪到现场跟他的师弟、师妹等于是演奏了两曲小提琴。另外用现身说法跟那些新进来的,那些弱智的孩子说,我们要相信自己,人家做一遍,我们做五遍、做十遍,我们也是可以行的,来进行这个教育。
那么这个案例就是说,对我们有很大的启示,尽管是弱智,也是可以教育的,那么大家可能下面又有一个问题了,为什么?为什么?弱智,已经是弱智了,还可以训练,为什么?这里我们就要介绍第二个理论,就是智商的理论出来以后,一百多年来到现在为止,大家还是用这个来测验,但是现实里头又碰到这个问题,有些人智商很高,甚至于到了130、140,但是在工作岗位上没什么成就,甚至于有的人智商不低,不但没有成才,反而破坏了社会。我们大家都知道,什么叫人才,今天我们的爸爸、妈妈可怜天下父母心,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比自己更能干,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比自己更幸福,那么人的成功,孩子们的幸福生活靠什么?当然靠他的成功。那么人的成功难道就是智商决定的吗?难道智商高就成功,弱智的就是不成功,连中学都不能考吗?是这样吗?现实又告诉我们,不是。
大家可能看过电视剧《黑冰》是王志文主演的,《黑冰》里头这个犯罪的人,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的博士,智商不会太低的。但是他利用学的东西去研究一种新的毒品,那么我们说这个人是才吗?才,顾名思义,他的工作,他的学习,也就是说他的脚步跟历史前进是吻合的,我们才叫人才。那么刚才那个智商很高,但是他的脚步是破坏了社会,那么这不叫人才。那么反过来我们再看,有些人智商并不高,但是他在事业上做出了成就。所以现实里的人告诉我们,智商很高的也不一定成才。当然这里也有成才的,智商高的,也有智商高的并不成才,也有智商不太高的成才了,那么这个现象IQ没法解释。
因此1983年,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叫加德纳,他提出了一种理论叫多元智慧。多元智慧,顾名思义,人的智慧是多方面的。他这个理论对一百年来IQ的理论提出了挑战,对教育界影响非常大。加德纳这个教授原来是搞脑神经的,搞医生的,也搞过很多临床,也学过哲学,他的底蕴很深的。因此他提出来的多元智慧在大脑皮层都可以找到相应的定位,也就是说是比较科学的。那么他提出来的多元智慧,一般大家认同的有八种智慧。他说,人的智慧有音乐智慧,也就是说某些人对音乐的音色、音调节奏反应特别地敏感。
第二种智慧就是说是身体运动智慧,也就是说他的大肌肉,小肌肉各方面活动的协调能力特别好,那么像这样一种智慧比较好的人,一般搞运动,搞建筑,搞设计比较好的,比较适合做这些工作。
第三种智慧是数学逻辑智慧。那么这种智慧比较好的人,也就是说他的概括分析推理这些能力比较好,像这样智慧比较好的人,他搞理工、搞数学搞这些东西比较合适。
第四种智慧是言语智慧。言语智慧也就是说对符号、语言、文字这种表达能力比较强。这种智慧可以分成两种不同的方式,一种是口头语言,一种是书面语言。有的人口头语言特别棒,我们有的孩子讲故事生动极了,叫他把讲的东西写一写,文理不通,标点符号都不会用。有的人写作文特别棒,特别好,叫他把写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