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之新中华帝国-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黑龙小说网 出品作品Txt版阅读;阅读作品更多请访问:hlj3
书籍介绍:
盐贩——盐枭——海匪——叛军——诸侯——帝王
帆板——渔船——战船——战舰——水师——海军
看一个小人物如何一步步的走到人生的顶端,看历史的车轮如何因他而转变,看赫赫有名的“康乾盛世”如何因他而溃尾!
北压满清,西敌欧巴罗,世界因他而转变!
章节内容开始…
作品相关 明清时期的山东盐业生产状况
黑龙小说网 更新时间:2009…7…31 11:49:06 本章字数:12501
一、明代的山东盐业
明代,制盐行业由户部掌管。当时,全国共设有两淮、两浙、长芦、山东、福建、河东六个都转运盐使司,盐使司下设有分司,分司下设若干盐场。山东盐业的生产与管理也按照这个结构运行。《明史》卷八十《食货志四》记载:“山东所辖分司二,曰胶莱,曰滨乐;批验所一,曰泺口;盐场十九,各盐课司一。”山东各盐场在官方督导下从事盐业生产,产量基本保持稳定。《明太祖实录》卷四十七洪武二年十一月己丑条记载:“设山东都转运盐使司,岁办大引盐一十四万二千五引有奇。”这是指明初山东的盐产情况。当时每引合400斤。进入弘治时期,改行小引,每引合200斤,但总产量未变。万历时期,据《山东盐法志》卷末《附编》记载,山东盐场引盐数额仍然保持在十五万左右,与明初相差不多。
明朝政府在山东海盐产地设有19个盐场,维持着元代盐场建置的基本格局。这19个盐场是:信阳、涛雒、石河、行村、登宁、西由、海沧、王家岗、官台、固堤、高家港、新镇、宁海、丰国、永阜、利国、丰民、富国、永利。
在山东各盐场中,从事盐业生产的劳动力比较充足,形成了引人注目的产业群体。《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一八八卷引明人章潢《图书编》就说:“登莱濒海多盐徒”。盐民灶户主要聚集在各个盐场周围。顾炎武《肇域志·山东五》诸城条记载:“信阳镇依山负海,设有巡检司、盐课司。灶户多居之,煮盐捕鱼为生。”在明初时,山东沿海地区已拥有较多的灶丁数额。《明太祖实录》卷一三o洪武十三年四月庚辰条曾记载:“山东都转运盐使司奏:所辖一十九场,灶夫二万三千二百六十四丁。”众多劳动力的参与,使得山东沿海各盐场均保持着有效的生产能力。
制盐业在当时的山东沿海地区属于支柱产业,尤其在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的滨州河海区域,盐业更是其重要的经济收入。隆庆年间曾任利津知县的贾光大有诗描述:“古城谁筑在荒陬,遗址犹存动客愁。草色连天迷望眼,潮头喷雪簸渔舟。乍经茅屋人民少,惯见沙洲狐兔游。空有盐花堆似玉,年年辛苦几时休。”①与贾光大同时期的兵备副使甄敬也写诗说:“村市依流曲复斜,上墙茅屋带烟霞。潮声夜动千门雪,盐蕊晴开万顷花。斥地经春无草木,商船入夏足鱼虾。观风暂驻皇华节,泛海难从博望槎。”②从这些诗咏中可以看到,滨海盐场在当地的经济环境与人文环境中都占有最醒目的位置。
————————
①光绪九年《利津文征》卷四,贾光大《均田至官灶城有感》。
②光绪九年《利津文征》卷四,甄敬《公署即雨拟泛海未遂》。
明朝前期,沿海制盐业全部由官方一手经营。灶户按丁计课,必须完成国家规定的产额,
官方则给予工本米钞,完成盐课后的余盐也要交给国家,不能私自支配。灶户一入灶籍,不得解脱,官方于此控制相当严格。最初,官方对灶户比较优待。《明史》卷八十《食货志四》记载:“明初仍宋、元旧制,所以优恤灶户者甚厚,给草场以供樵采,堪耕者许开垦,仍免其杂役,又给工本米,引一石。”但随着盐业经济的发展,官方控制过死、灶户作业不自由的盐业体制弊端就充分显示出来,时而食盐积压,时而无盐可收。于是官方逐渐减少了实物盐的征收量,采用盐课折色或折银的办法来向灶户收取盐课。据《明会典》卷三十二《户部一九·盐法一》记载,宣德五年(1430年)朝廷题准对“山东信阳等场盐课,每二大引折阔白棉布一匹”,这在全国各大盐场中首开盐课折色之例;正统年间,盐课折色又扩大到官台等盐场;弘治年间,朝廷开始对涛雒、富国、高家港三盐场的盐课改折银两,“每一大引,折征银一钱五分”;正德三年(1508年),折银范围又扩大到西由、信阳、登宁、行村、海沧、固堤、官台等八场。以银两代替实物盐的征课形式弱化了官方对制盐业的控制力度,增大了灶户对盐产品的支配权力,松动了食盐交易的禁锢枷锁,这就为以后民营制盐业的兴起提供了机会。
虽然盐课折银的征收手段活跃了沿海地区的商品经济,在某种意义上说有利于制盐业的发展,但是在商业贸易并不发达的山东沿海地区,这种折银的形式有时也会难为盐产品卖不出去的灶户。雍正《山东通志》卷三十五之十二《艺文》所载明人甘一骥《盐河议》曾指出:“成化以后,海沧等……十一场灶丁改征折银,每引七分五厘,共征六千余两。舍其所产,征其所乏,而灶丁渐累渐逃,愈逃愈累,无复更生之望。”
有明一代,由于灶户负担过重,逃亡现象便时有发生,这种现象在正统年间尤为严重。如《明英宗实录》卷一o二正统八年三月乙丑条记载:“户部奏:山东石河场盐课司逃亡灶户三百八十三户,遗下盐拆布一千三百二匹有余。高家港场盐课司逃亡灶户三百七十九户,遗下盐课三千五十六引有余。其见在灶户岁有课额,又当有司杂差,又令代纲逃户布课,比又蝗涝,人实不堪”。同书卷一o六正统八年七月乙亥条记载:“山东永利场盐课司奏:灶户因蝗旱灾伤,赋役烦重,挈家逃移”。又卷一三o正统十年七月己酉条记载,因灶户逃移,盐课积欠,朝廷不得不“免山东富国等场盐课司逃亡灶户盐五万二千二百六引”。灶户逃亡与盐课摊派,给盐业生产带来负面影响,因而明中叶以后,官方拿出了一些改革方案,或改额盐为折银,或余盐开禁,或优商贩运,或给灶户增加私有财产,其基本意图都是为了保持盐业生产的稳定。
明朝嘉靖以后,山东沿海私自制盐及贩盐者增多,形成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据明人黄祯记述:“东方之患,盐人盗水,矿人盗山”,“盐之于人,譬水火也。官盐之法,害于私贩,民嗛其情,是故贩者假水火以剽窃,人所谓潢池之盗也。”当时,私自制盐及贩盐者来自四面八方,“或曰,盐徒者,东西南北人也,其散若飚,其合若乌,劻劻勷勷,出没无常,不为之所”①,他们与官府周旋,自取盐利,活跃在海滨地带。这些制盐及贩盐者游离于官营体制之外,给民营盐业的发展造成了有利氛围。
明代盐法实行开中政策,“召商输粮而与之盐,谓之开中”②。但山东沿海交通
不便,商销者少,食盐积压现象严重,《明孝宗实录》卷一五六弘治十二年十一月甲申条曾记载:“山东运司盐课存积岁久,走卤消折,而涛雒等三场盐皆苦黑,商人不愿中纳。”为了解决食盐运输问题,有关方面一再考虑水运途径。明朝初年,凡是通向盐场的河道都得到开发利用。甘一骥《盐河议》记述:“国初,山东盐河有东、北二大支。其北一支属泺口、蒲台二批验所。为大清河,泺口上流自东平坎河口、东阿、平阴、长清、齐河而东入泺口,下流经齐东、蒲台、滨州、沾化、利津人海,以通宁海、永阜、丰国、永利、利国、富民、丰民、王家冈等场,运盐出入八场,过蒲台、泺口二关而达运河。”又“其东一支属乐安批验所,
————————
①光绪十二年《日照县志》卷十《艺文》,黄祯《巨峰寨记》。
②《明史》卷八十《食货志四》,中华书局1974年标点本。
为小清河”。又“登莱等府,寿光、日照等县,各有支河人海,此盐河南一支属乐安批验所而通海沧、高家港十一场之盐利者也。”①河道的开发利用,的确方便了盐产品的外运。然而由于自然原因,成化以后,山东东部的河流大部分干涸,水运被迫停止,食盐运输受到阻碍。甘一骥又说:“成化以后,海沧等十一场支河干涸,商旅不行,……乐安批验所裁革,而盐河南一支故道遂日就湮没,无复可寻矣。……顾十一场水利湮废,灶盐不售,所谓呴湿濡沫,乌在其能苏也。”当时,“灶河仅存者北一支大清河耳”,但也只是下流通航,上流湮塞。甘一骥又记述说:“大清河下流,齐东县间有浅处,尚无湮塞,蒲台而下,通行滨州、利津、沾化入海。大清河上流自坎河口筑,而盐舟不达于运河,至于山车三十里上船,而商人始告病矣。”为了保证运道畅通,朝廷决定疏通大清河,“以通宁海等八盐场之利”②,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有明一代,大清河始终是滨海地区盐产品外运的一条重要通道,基本保持着畅行趋势。
明代山东盐业开发的一个突出标志是制盐技术的不断革新。几千年来历经煮盐、煎盐方式的传承与改进,沿海灶民一直在努力加大海盐生产的开发力度,提高制盐的技术含量。到明朝时,“淋卤”的工艺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进。汪场瘛豆沤聃郝浴肪硪弧渡蕉沃尽芳窃亓说笔钡牧苈背绦蚝妥⒁馐孪睿骸摆档猿隹踊姨雇こ≈校辽辏寡位ń牖夷冢允祷矣诳右匀÷薄!劣诨遥蛴忠阅昃梦迹彼迦螅鲅斡榷唷H痪煤翟虺逼陆担显锒尾簧ǎ糜暝蚩退纾こ≌词够曳粗孪矗室曰胰÷保赜陼保舳笱问挤帷!逼浠辜窃亓说笔惫哂玫氖月狈椒ǎ骸捌涫月北匾允吨敝校炼抡呶保《岵嗾呶氲保逯演闲健1馗《饔诼泵嬲吣艘ㄈ肱碳逯昕潭汀!笨蠢矗坡笔羌逖蔚那捌诓街瑁涔ば蚴种匾
煎盐生产,劳动强度较大,旧时灶户为此颇费功力。《古今鹾略》所引《山东盐志》说:“煎盐之法,率以天时为本,而成之以人力。每岁春夏间,天气晴明,取地卤注盘中煎之。盘四角槽为一,织苇拦盘上,周涂以蜃泥,自子至亥
谓之一伏。火凡六干,烧盐六盘,盘百斤。”按煎盐之法使用时间最长,晒盐法普及之后,还有很多盐场保留着传统的煎盐工艺,尤其是那些离海滩较远或地形不宜开滩晒盐的地方,继续采用煎盐法。如日照信阳盐场,直到民国初年,仍有人使用盐锅煎卤,年产量还达5000余担。
滩晒之法始于明代中叶,据说是福建人传授的技术。汪场瘛豆沤聃郝浴肪硪弧渡蕉沃尽氛庋窃兀骸昂7岬瘸〔危霭缀K采苟伞1淮τ写罂诤右坏溃湓闯鲇诤#治迮桑杏诤7帷⑸钪莺S≈洌由硗ǘ隙度ァO饶暧懈=ㄒ蝗死创怂梢陨寡巍=裨罨Ц吒〉扔诤颖咛粜抟怀兀粑笾行∪危蔚诮剿诙文谏怪こ皆蛩桑谓崛绫!闭落辍锻际楸唷肪砭攀弧冻ぢ逖卧次芬布窃厮担焊=ㄈ嗽诤7岢〗獭霸罨Ц吒〉取鄙寡危换陨钩晒螅钟小拔迨壹朔ū裙瓮亮芗寮虮悖饔谘睾右淮穹奖闾驳兀嗵粜尬兀涨吧寡危姓既迥墩呋蚴嗄墩撸嘀潦墩撸舱脊俚匾皇臧耸丁;蛞荒蹲饕怀兀蛉哪蹲饕怀兀仓魈渤厮陌俣ΑK寡谓铮蛏夏啥⊙稳牍伲蚵粲谏倘颂戆K淙肆υ熳髦ぃ堤斓刈匀恢鲆跤辏溲尾唤帷!鄙寡谓霞逖味裕ば蚣蚧杀窘档停看笥质」な保眉壑凳置飨裕识朔ㄖ鸾ゴ雍7岢〈蛏蕉睾8鞲鲅纬。钡角宄保寡喂ひ詹旁谏蕉尾谡加芯杂攀啤K浴豆沤聃郝浴肪硪弧渡蕉沃尽吩兀骸昂贾《嗌寡危∪コ饴痹墩叨嗷鹧巍!卑椿鹧危赣眉宸ɑ袢『Q巍
滩晒亦有多种制卤方式。在莱州、昌邑一带,或掘井晒盐,或纳潮晒盐,二者取卤方式不同,但晒盐工艺无异。盐区海潮濒繁涨落,滞留海水,蒸发浓缩,渗入地下,日久,卤水储量增大,盐民则在近海滩地掘井取卤,甚为便利。纳潮制卤则须整地开沟,引纳潮水,卤水饱和后方能灌池结晶。山东盐民根据不同的滩地条件而采用不同的手段制卤晒盐,显示出
————————
①②雍正《山东通志》卷三十五之十二《艺文》,甘一骥《盐河议》。
自己的聪明才智。《古今鹾略》卷一《山东盐志》记载了当时的滩晒制卤工艺:“若夫晒盐之法,其取卤则又有灰淋、土淋之殊。土淋之法,以畚锸起碱碧餐辽垢桑瑢佂脸刂校⑺÷薄H缁伊芊ǎ吭罡髌鲎┦笊钩兀袢涨琏炜泳彼氤刂衅刂猿酱辏环愁蹂髦Γ纯缮ㄑ我允涔佟!
山东有识之士,经常围绕着盐业生产、运销和官方政策而展开议论,指陈时弊者有之,献计献策者亦有之,各方高见伴随着盐滩灶火而流行于世。如明朝李开先就说:“山采海煎,雪凝玉屑,民之大命系之,军之命脉赖之。”“盐虽户曹之一事,而实户曹之重事也。括其大纲,为十有二:时开中以清本源,禁私贩以通官盐,便协支以宽法令,公权衡以杜奸欺,宽法纲以救商命,禁奸贪以杜侥幸,革夹带以正国体,比事例以补商本,通官盐以销引目,疏壅滞以便商情,兴废绝以清宿弊,比事例以苏商困。”他还特别强调:“盐法有一言可以蔽之者,宽商而已。……商犹农业,不夺农利,可使田也,不夺商利,可使盐也。夺其农利,彼不利我田,我田其自治耶?夺其商利,彼不利我盐,我盐其自食耶?是故利农者自利也,利商者亦自利也。在边陈陈相因,在部源源而来,国之利莫大焉。”①李开先的看法是改善流通领域,以商促销,加大盐利的周转。清人赵继范却有不同的见解,他说:“计之人生,谷为要,次水火,又次盐”,绝不能“右商而仇民”,让商利过大而盐民之利太少,挫伤盐民生产的积极性②。大家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各抒己见,但目的都是为了山东盐业的发展。
文人墨客则从另一角度来审视盐业生产,他们往往通过盐滩灶火而倾泻才思,或对取之不尽的海盐资源百般感叹,或为辛苦劳作的盐民讴歌呼喊。明人王悦在《威海赋》就描述说:“盐之所产,于海之洼,潮波既退,男女如麻。区分畦列,刮土爬沙,漉水煎卤,烓灶参差。凝霜叠雪,积屯盈家,饮食贸易,资用无涯。”③诗家歌咏者更是意有所指,如明人李舜臣曾用“千村夜暖人皆足,万灶春回室已盈。好在三千勤管烓,莫随徐福海中行”④的诗歌来描绘渤海南岸盐区的勃勃生机;赵执信则以“去海三十里,北望空冥冥。斥田秋草白,古灶盐烟青”⑤的词句来形容胶州盐滩的开发景象;朱长春更以“溺溺秋沙水,溶溶海灶盐。鲑蔬经雨苦,稼穑带霜厌”⑥来表述河海区域的盐灶风貌。细读这些文学作品,我们仍然可以发现那些已经消失了的古老的盐业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