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35趣味心理学故事 >

第5章

35趣味心理学故事-第5章

小说: 35趣味心理学故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论惊险,那剧情才更叫人觉得够味。听说快至终场时,还没有人能弄明白究 
竟谁是谋杀者。当幕布徐徐落下的一刹那,才会使人恍然大悟、茅塞顿开。 
这无疑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 
    听着这非同一般的议论,刚刚下火车到达此城的李甲,实在按捺不住急 
切的心情。他狠了狠心。花了近 10 倍的价钱在黑市买了一张包厢里的席票, 
决心认真听好每一句台词,凝神屏气地仔细咀嚼其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当 
他神情激动地踏进剧院大门时,观众席里已是漆黑一片。一位包厢侍者殷勤 
地领着李甲来到他的包厢。此时,舞台上的幕布正缓缓上启。 
    “先生,这座位还不错吧?”他伸出手来等待着这位迟到观众的小费。 
可李甲此时目不斜直盯舞台,丝毫没有理会他的这一举动。 
    侍者决心不错过任何一个争得收入的机会,轻声问道:“是否可以替您 
去存衣处存衣帽?”“不用了,谢谢。”片刻之后,黑暗中又传来问话:“来 
份节目单怎么样?上面还有剧照呢!”“不,谢谢。”“那么,来杯喝的怎 
么样?” 
    演出已经开始,李甲不耐烦地摆了摆手。这个时候,观众们早就静下心 
来了,可他却因连续的问号根本无法平静。紧接着,侍者凑到近前,“散场 
后,您是否希望叫辆出租车?”“不!”“用不着叫车吗?”“对!”“那 
么,现在是否来点巧克力?”“我什么也不需要,谢谢!” 
    剧情一开始就扣人心弦,平素酷爱侦探故事情节剧目的李甲,生怕错过 
或是漏掉一句台词。可身边包厢侍者的絮叨使他十分恼火。他想这回他该走 
了吧,谁知一回头,他不仅在后面站着,还又问了一句:“场间休息时,来 
杯香槟酒或是来几个面包卷什么的,好吗?”“不,不要,我什么都不要! 
见鬼,快滚远点!不要影响我看剧!”李甲实在忍不住发火了。 
    直到这时候,侍者才似乎意识到这位观众急于认真看剧的心情,恐怕是 
赚不到分文了。他深深地向李甲鞠了一躬,然后伸手指着舞台,凑近他耳朵, 
压低了嗓音,深恶痛绝地说:“瞧那个园丁,他就是凶手!” 
    之后,悄然退出包厢。李甲此时的心情简直是无法形容,情绪一落千丈。 
他终于领略到因为没有接受侍者的服务,使其失去了本可以赚得的一笔小 
费。因此得到的是包厢侍者的报复,使他花费高价寻求的乐趣一下就化为乌 
有了。 
    无独有偶,在美国有一位读侦察小说入迷的妇女,向法院提出与自己共 
同生活多年的丈夫离婚的起诉。她状告自己的丈夫对她过于“残忍”,这残 
忍的事实就是她的丈夫抢先看了她的侦探小说,并把“真凶”写在书的首页 
上。 
    以上两则故事说明了一些洞悉人们兴趣心理的问题。兴趣是人们力求认 
识某种事物和渴望探求真理的意识倾向。这种倾向与人们的情绪状态往往直 
接相联系,于是就产生了旺盛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这种求知欲和好奇 
心得到满足是一种精神上的幸福和快乐。相反,得不到它,就会在精神上陷 
于痛苦。因此说,破坏别人的兴趣,对人是一种精神上的打击。 

                            真假警长 
                                    
    装束雅致、非常漂亮的费尔柴尔德小姐在丹佛火车站上车后,走在车厢 
过道时,忽然发现了自己的多年不见的情人伊斯顿同另一个男人并排坐在一 
条长座席上。 
    她兴奋地招呼伊斯顿,并坐在他的对面。伊斯顿用左手握了握她伸过来 
的小手。他们坐定后,姑娘惶惑而又恐惧地看到伊斯顿的右手同另一个男人 
的左手被一副锃亮的手拷拷在了一起。伊斯顿见她看到了自己带的这副“手 
镯”,刚要开口解释,他的同伴抢在他前面说话了: 
    “请允许我说一句话,小姐,我看得出你和这位警长相识。如果你请他 
在我们到达监狱时替我说句好话,那我的处境一定会好多了。他正押送我去 
莱文沃思监狱。” 
    “噢!”姑娘深深地吐了口气,多云转晴的脸透出欣幸,“这么说,你 
在这儿干得不坏,当警长?!” 
    “你能够来莱文沃思找我,是吗?”伊斯顿恳切地问。 
    “是的,”姑娘肯定地回答,“我喜爱那个地方,那儿的空气适合我, 
我会过得很愉快的。” 
    “警长,我要上厕所。”伊斯顿乖乖地起身随同铐在一起的人,离开了 
费尔柴尔德小姐,他还不时地回头望她,见她在深情地摆手…… 
    坐在他们附近的旅客说道:“所有的警长都把自己和犯人铐在一起吧。” 
另一个精通此行的旅客说:“你难道没有看得出来吗?我是说——你见过把 
犯人铐在自己右手腕上的警官吗?” 
    这是一个情感心理的故事。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的态度体验。真警长为了激励罪犯重新做人,把自己扮成罪犯。真罪犯会做 
何设想?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他心里激起的波澜在翻腾。 

                          禁止与提倡 
                                  
    西方国家有这样一种习俗:男子入室必须脱帽;妇女戴的大沿帽,进入 
公共场所则可以不摘。 
    在电影院里常有一些妇女看电影时戴着帽子,坐在后面的观众看不好, 
可就提意见了,经常有人要求电影院明令通告,禁止妇女戴帽子看电影。一 
家影院的老板听到观众的呼声后,他说:“禁止恐怕欠妥,还要‘提倡’一 
番呢!” 
    这家影院在上演前,在银幕上打出一则文字通告:“本影院为了照顾衰 
老高龄的女观众,允许她们照常戴帽,请不必摘下” 
    通告仅放出一遍,女士们,甚至包括一些五六十岁的妇女,都摘下了帽 
子。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这位影院老板就是利用人的心理美感,达到了制 
止妇女看电影戴帽子的问题,所谓“心理美感”,是人们遇见可爱的人、美 
好的事物而由衷地产生的赞扬、歌颂、感叹以至爱慕。这种欣赏与评价激起 
情绪上的共鸣,就是心理美感。影院中的女观众觉得自己若戴帽子,就等同 
于“衰老高龄的女观众”了,便失去了心理美感。 

                            野渡无人 
                                  
    唐朝诗人韦应物写过一首富有诗情画意的小诗《滁州西涧》:“独怜幽 
草涧边生,上有黄鹏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许多画 
家都用“野渡无人舟自横”作题目绘画。可是,“有人”好画,“无人”却 
不好画。因为不少人的画无非是春江空船,千篇一律。所说,后来有位画家 
拿出一幅卓然超群的画,博得了大家的喝采。其实,这幅画的高明处,只在 
空船上添了几只悠然自得的水鸟。然而就是这几只小鸟,贴切地表现了诗的 
意境,这是因为这幅画的推理判断是正确的。如果有人,水鸟就会飞走,这 
是一个真实的假设判断;这个野外的渡口,水鸟没有飞走,这又是一个真实 
的直言判断,于是得出“野渡无人”的结论就是正确的。 

                            和尚挨打 
                                    
    有个名叫丘浚的人去逛庙,庙里的老和尚见他比较寒酸,就对他十分冷 
淡。这时,恰好又有一个当官的也来逛庙。老和尚却马上摆出一副笑脸,降 
阶相迎,热情招待,十分恭敬。等当官的走了以后,丘浚问老和尚:“为什 
么对当官的恭敬非常,对我却冷若冰霜?” 
    老和尚说:“你不懂,按我们佛门的规矩,恭敬就是不恭敬,不恭敬才 
是恭敬!” 
    丘浚听罢,猛然间抄起木棒照老和尚的秃头猛打,直打得老和尚双手抱 
头,哇哇直叫。 
    和尚问丘浚为什么打人? 
    丘浚说:“既然恭敬就是不恭敬,不恭敬才是恭敬,那么,我打你就是 
不打你,不打你就是打你了。” 
    和尚无言以对,满面羞惭。 
    老和尚为什么挨打?这是由于他故意混淆“恭敬”与“不恭敬”这两个 
概念,违背了逻辑同一律的要求。而丘浚则用请君入瓮法,来个以其人之道, 
还治其人之身。对于那些以诡辩为能事的小人,这顿打是最好的揭露和批判。 

                        “坐”与“茶” 
                                    
    有一次,苏东坡去游览浙江莫干山,途径一座古庙,就进去小憩。庙里 
的老和尚见来人穿着一般,相貌平常,便冷淡地指指椅子,说:“坐。”回 
头对小和尚喊道:“茶。” 
    苏东坡一落坐,便主动与老和尚交谈起来。老和尚发现来客谈吐文雅, 
才学不俗,便把苏东坡引入厢房,客气地说:“请坐。”又转身对小和尚喊 
道:“敬茶。” 
    后来,当老和尚知道眼前的这位客人就是名闻四海的大诗人时,顿时肃 
然起敬,毕恭毕敬地把苏轼请进内厅,合掌作揖道:“阿弥陀佛!请上坐!” 
又对小和尚说:“敬香茶。” 
    苏东坡在庙里坐了很久,见天色已晚,便起身告辞。老和尚执意挽留, 
见苏东坡去意已定,便恳求他写字留念。东坡想起刚进庙时的被冷遇,继而 
又被尊为贵客,后被求题字的过程,看清了老和尚的势利嘴脸,便想乘机嘲 
弄他一番,于是沉吟片刻,就提笔写了一副对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老和尚如获至宝地接过对联,抬眼一看,脸“刷”地一下就红了。 
    苏东坡信手写成的对联为什么能起到讥讽作用呢?从逻辑角度看,是运 
用了概念的限制方法,即通过增加概念内涵,以缩小概念的外延。抓住“坐” 
和“茶”这两件事逐步进行一级一级的限制,把老和尚分等次待人的丑态刻 
画得入木三分。 

                            以此类推 
                                    
    欧阳修曾经说过:有一病人,医生问他得病原因,他回答说:“乘船时 
遇上大风,受惊吓而得病。”医生就取来多年的舵把子,上面浸透了舵工的 
手心汗,刮下细木屑,加上丹砂、苓神等药,喝下去就好。止汗用麻黄根节, 
以及旧的竹扇子刮末入药。欧阳修因此说,中医以意用药多类似这样做法— 
—初看很像儿戏,然而有时也很灵验,恐怕也不容易说出个所以然来。苏东 
坡便对他说,照这样说来,用笔墨烧灰给读书人喝下去,不是可以治昏惰病 
了吗?推此而广之,那么喝一口伯夷(孤竹君之子,与其弟互相推让王位) 
的洗手水,就可以治疗贪心病了,吃一口比干(商纣王淫乱,比干直谏而死) 
的残羹剩汁,就可以治好拍马屁的毛病;舐一舐刘邦的勇将樊哙的盾牌,就 
可以治疗胆怯病;闻一闻古代美女西施的耳环,就可以除掉严重的皮肤病。 
欧阳修听了便哈哈大笑。 
    苏东坡在这里采取的是引入荒谬法进行驳斥。他先假定欧阳修“以意用 
药”是真的,继而以此为据,推导出一系列荒唐可笑的结论,使对方无言以 
对。 

                            刘墉妙答乾隆 
                                     
     清朝乾隆在位时,有个大臣名叫刘墉,极有才华。有一天,乾隆皇帝清 
闲无事。想要难一难聪明的刘墉。于是,乾隆问刘墉:“京城九门,每天出 
去多少人,进来多少人?”刘墉举起两个指头,说:“俩人儿!”乾隆问: 
“怎么只两个人?”刘墉纠正说:“万岁,我说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两种人。 
一是男人,一是女人。” 
     乾隆心想,我再难一难你,于是又问道:“你说全国一年生多少人,死 
多少人?”刘墉又扳起指头,像是在估算着似的,然后说:“回禀万岁,全 
大清国,一年生 1 人,死 12 人!”乾隆说:“照此下去,国家不是就无人了 
吗?”刘墉解释说:“不会的。我的算法是按照人的生年属相算的。比方说, 
今年是马年,无论生一千、一万、十万、百万,都是属一个马,所以说一年 
生 1 个。而一年当中,12 属相的人都有死的,所以说每年死 12 个人。” 
     乾隆皇帝一听,不禁暗自钦佩刘墉的才华。 
     这些妙答既全面又简明,省了许多麻烦,这是因为“概括”这个逻辑方 
法帮了忙。概括就是减少概念的内涵,从而扩大概念的外延。概括的作用就 
是抽象化,正确的概括可以使人的认识由特殊过渡到一般,对事物的认识更 
加深刻。 

                            生死之间 
                                    
    清朝大将军年羹尧攻陷了一座城池之后,生擒了三个守军的头领,他准 
备戏弄他们后再杀了他们。 
    年大将军先问第一个:“你猜本帅要杀你,还是不杀?”那人磕头作揖, 
恭维地说:“您老人家一向以慈悲为本,一定不会杀我的。”年羹尧冷笑道: 
“什么慈悲不慈悲的,本帅一向以刀枪为本!你说我不会杀,我偏要把你宰 
了!” 
    杀了一个之后,又问第二个,那人硬着头皮,壮起胆子说:“我想大将 
军会杀我,我再过 20 年又是一条好汉!”年羹尧道:“好,我成全你,送你 
上西天。”第二个也杀了。 
    问到第三个,那人回答:“此事晚生无法妄断!”年羹尧说:“如果本 
帅杀了你呢?”那人说:“这当然是将军之威!”“如果不杀——”“那就 
不失将军之德!加威还是施德,两者必取其一,请将军自己定夺吧!” 
    年羹尧想:这小子说话不漏水,杀了他,确实可以扬我大将军之威,可 
也就失了德。我的威风够用了,便放了他。 
    在这个故事中,第三个守军头领以其聪明智慧巧妙地设置一个难以消除 
的悖论,使年羹尧陷入二难境地,一时犹豫不决,便放弃了杀人的念头。 

                          如此“天机” 
                                    
    从前,有一个算命的道士,占卜吉凶、推演因果很有一套。当地的许多 
人有事的时候,都去他那里求签问卜,算上一卦。 
    有一次,有三个书生进赶考,路过此地,听说那道士算命非常灵验,便 
一同前去算命道士那里,虔诚地向道士说:“我们三个此番进京赶考,烦道 
长算一算谁能考中?”那道士眼都没睁,嘴里煞有介事地叨念了一会儿,向 
他们伸出一个手指,但却只字未说。三个考生莫名其妙,有个着急地又问道: 
“我们三人谁能考中?”那道士还是一言不发,依旧伸出一只手指,算是回 
答。三个考生见道士迟迟不肯开口讲话,以为是天机不可泄露,只好心怀疑 
虑地走了。 
    三个考生走后,道士身边的小童好奇地问:“师父,他们三人到底有几 
个得中?” 
    道士胸有成竹地说:“中几个都说到了。” 
    道童说:“你这一个指头是什么意思?是一个中?” 
    道士说:“对。” 
    道童还是有些不解,又问:“要是他们中间有二人中了呢?” 
    道士答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