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神仙排行榜 作者:黄晓峰-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于是齐景公也到郊外去晒了两天,果然大雨滂沱。
这种不会丧命、又显示诚心的事当然比纯粹烧人要好多了,于是官府纷纷效仿,只要一干旱,地方官就率领百姓去晒太阳,这几乎成了政绩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东汉章帝时,有一年夏天大旱,朝廷百官都习惯性地去太阳下曝晒,不久,下了点小雨,于是大家轰然散去。只有太尉郑弘觉得还不够,一个人又足足晒了一天,果然下了场倾盆大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态度决定一切。
由于狡猾官僚的存在,求雨很快就成了表达忠心、收买民心的手段。东汉时,有一个郡大旱,太守出去晒了两天,头晕眼花,也没什么效果。手下有个叫谅辅的小官,索性玩狠点,说:
“再不下雨我就自焚,老天爷别再折磨我们太守了,有什么就冲着我来吧。”
又是正要点火时,大雨瓢泼,既保住了性命,又表了忠心。
有时,曝晒求雨也被用来作为惩罚措施。三国时有个著名的道士于吉,参加了东吴孙策的智囊团。本来,孙策只是让于吉给自己看看八字、手相什么的,但他手下的人却把于吉当神仙看,崇拜得不得了。有一年要渡江作战,正赶上大旱,本来孙策让士兵们好好做纤夫,可是大家一有空闲就到于吉那里讨论手相问题。孙策大怒,你一个小小幕僚,魅力指数竟然会超过我,今天正好趁天旱收拾你。于是命令人把于吉捆起来,扔到太阳底下曝晒,而且传出命令,如果中午之前不下雨,就叫你死翘翘。没想到,中午还真下了场雨,将士们纷纷给于吉道喜。孙策心里更不是滋味,索性食言杀了于吉。
比起官员们假惺惺地表忠心式求雨法,老百姓求雨的方法要直截了当得多。他们除了晒巫师,还要晒负责降雨的龙王。董仲舒在他的《春秋繁露》里,就详细地介绍了做土龙求雨的方法:春天求雨,要先晒几个巫师,再派口齿伶俐的巫师去向上天祷告,选择恰当的日子设立祭坛,造一大七小八条龙,往水池里扔几只蛤蟆,杀两只公猪,找几个小孩跳起娱神的舞蹈……生动鲜活,丝毫没有官场的道学气息。
老百姓求雨不是为了表忠心,其目标单一明确,就是为了雨水,所以,在一些民风淳朴的地方,采用的方法更为激烈。在广东一带,每逢要求雨,老百姓就给龙王庙里的龙王时间限定,比如说十天内一定要下雨,时间到了还没雨,就是你龙王爷没用,把你抬到太阳下晒个十天,再不下雨是吧,还有招,就是把龙王的塑像砸了,我们改信别的神仙,不再给龙王送冷猪肉。威逼利诱,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
从根本上说,无论烧人还是烤龙王爷,都是巫术,但其中的进步至少说明了人类对自己的尊重。
◎ 摇啊摇
古人有一种说法叫“卜以决疑”,意思是遇到什么拿不准的事情就去求神问卜。占卜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占梦、星象、术数、风水等等。其中体现中国特色而又最具互动色彩的,大概要算扶箕了。
扶箕又称作“扶乩”或“扶鸾”,就是把筷子插在簸箕上,悬挂起来,占卜的人扶着摇动的箕,筷子就在下面的沙盘上乱划。扶箕的人根据筷子在沙盘上划出的形状来猜测、判断所问事情的吉凶,后来逐渐发展为筷子直接写出判词,大家记录下来就可以了。还有的不用筷子和沙盘,直接用笔和纸,这样就更方便了。有时碰上箕仙精神特别亢奋,笔就会自己蹦起来在墙上写。
箕本身并不是神仙;神仙依附在箕上,它才这么嚣张。神仙为什么不下来亲自写呢?也有一套说法:大意是神仙们觉得尘世太过污浊,整天吸风饮露的大仙们(有不少书中说神仙们总是吃仙藕,即便确实如此,好像也不怎么小康),只要接近俗人,就像贾宝玉看到男人一样,“便觉浊臭不堪”,怎么可能抓起凡人污秽的笔,写下凡人使用的污秽的字呢?脏了自己的手倒是小事,心灵受到了污染,那才难以忍受。
最早的箕仙是个叫“紫姑”的女人。传说紫姑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妾,因为正房嫉妒,将她虐待致死,后来成鬼再成仙,经常通过扶箕显灵。紫姑的地位虽然不高,但在神仙界享有盛誉,显灵事迹极多。她基本上为乡下人信奉,庄稼人经常请教点农事方面的问题,像什么时候栽种、收割一类的。
说起来还是知识分子厉害。随着扶箕的影响逐渐扩大,读书人眼看民间的“小传统”要盖过精英阶层的“大传统”,马上采取拿来主义,把扶箕技术全部收编。他们的理由很充分:
“你们这些乡下曲辫子,懂什么扶箕请仙。泥腿子放下锄头就敢请仙,也不知道洗个手、点柱香先!再说,凭你们的文化水平,箕仙写的字能认识吗?像我们这些进过学、中过举的读书人,跟神仙寒暄、诗词唱和,何等风雅,你们那点锄草、施肥的破事,也好意思去麻烦神仙。神仙有必要这么贱格,成天跟你们讨论形而下的问题吗?”
客观地看,乡下人也确实没心思在扶箕上花工夫,那玩意儿晃来晃去的多急人,像农事、天气之类的,翻翻皇历要快捷明白得多。而读书人扶箕,更看中的是可以“时时勤拂拭”,一有问题可以随时请教,不必像托梦之类的没点因头,多少有点主动权攥在自己手里的感觉。而且与箕仙相互切磋交流,也增强了预测的互动效果。
读书人中开始兴起扶箕,大概始于宋朝,到明清时达到鼎盛。有学问的人扶箕,当然不会像乡下人那样没有品位,他们主要询问的是科举考题、功名前程、生死寿夭之类关乎自己命运的大问题(其实,天气、收成同样也是关乎农民的大问题,只是知识分子们向来不在乎这些)。
对唐宋以后的读书人来说,一生的命运基本寄托在一场科举考试上,所以找箕仙打听考题的最多(在读书人眼里,这不算作弊,而是仙缘)。箕仙当然不知道考题,但是书生们会根据蛛丝马迹来猜,练习脑筋急转弯。比如在康熙年间,一群举人扶箕请神仙透露点题目,箕仙说:
“不知。”
众人再烧香磕头,说:
“我们对您一向敬重,逢年过节也没少给您孝敬吃喝,请您务必给点暗示。”
箕仙又写道:
“不知,不知,又不知。”
众人想,这箕仙也实在倔得差劲,算了。结果到考试时,题目是“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众人恍然大悟,原来神仙早就给了提示,全怪自己猜谜的本事太烂,只好和金榜题名擦肩而过。
箕仙总是像这样,不会给出明确的答案,读书人又非要在扶箕这棵树上吊死,因此通过扶箕询问试题逐渐演变成猜谜游戏。古代的灯谜中有不少以《四书》中的文句为谜底,我觉得多半和扶箕有点联系。
无论科举考试怎么僵化,毕竟还需要多准备准备,至少先得弄点模拟复习题做做。如果死心塌地一味求箕仙指示,反而会被箕仙捉弄。曾有一大帮穷秀才扶箕请仙,结果箕笔写道:
“吕洞宾到,你们想请教点什么?”
众人大喜,吕神仙道行高深,问他老人家准没错,于是纷纷跪倒磕头,请问功名。箕仙道:
“多磨点墨。”
众人急忙磨了两大碗墨,箕仙又写:
“大家把墨分喝了,听我判断。”
众人喝完,箕仙写道:
“平时不读书,临时吃墨水;吾非吕祖师,前村赵酒鬼。”
扶箕流传广泛,请来的神仙也没有什么定数,吕洞宾、何仙姑这样的神仙固然经常出现,岳飞、关羽、史可法这样的忠义之士也可以成仙显灵,一些假冒蓬莱仙子之类的杂牌军也会光临,甚至连吊死鬼也能偶尔客串一把。到后来,几乎阿猫阿狗都敢号称箕仙,闪亮登场了。
有一位姓吴的人家扶箕请仙,来的神仙自称是王重阳的得意弟子长春子邱处机,一个客人问道:“《西游记》真是您写的吗?是讲炼金丹秘诀的吗?”箕仙说是。客人又问:“您的书是元初写的,为什么里面写的祭赛国、朱紫国、灭法国,都用的是明朝制度呢?”
箕仙忽然不动了,再问也不回答,原来已经逃走了。其实,邱处机的弟子李志常确实写过一本游记《西游记》,但与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完全不同,可当时人们都认定邱处机是小说的作者。客人读书比较仔细,看出了小说中的情节与元代的情形有差异。号称“邱处机”的箕仙也肯定是假冒的,否则,怎么连自己弟子的大作都不清楚呢?
还有一位扶箕请仙,请来的神仙自称是李白,大家说好啊,李太白号称诗仙,今儿大驾光临,非请他作首诗不可。仙人毫不客气,说给个题目吧。大家正好看到有一只猫,就说咏猫吧,为了增加难度,还限定必须用九、韭、酒三个字作韵脚,箕仙倒也不含糊,只见筷子在沙盘上刷刷乱动,片刻写成。众人一看诗是这样的:
猫形似虎十八九,吃尽鱼虾不吃韭。
只因捕鼠太猖狂,翻倒床头一壶酒。
整个一打油诗的水平,这李白的真假就不必多说了。
因为请来的神仙太过杂乱,又经常戏弄请神的人,所以有时人们对箕仙也就不太尊敬了,碰到女神仙,甚至还要问些敏感问题,大吃其豆腐。有一个人请箕仙,请来了何仙姑。一个小崽子嘴快,脱口问道:“吕洞宾先生也在吗?”(在传说中,吕洞宾和何仙姑是有点关系暧昧的)仙姑也没翻脸,还题了一首诗:
开口何须问洞宾,洞宾与我却无情。
是非吹入凡人耳,万丈长河洗不清。
意思是说,我和吕洞宾其实是清白的,就是你们这些俗人乱造谣,弄得我绯闻缠身。
扶箕与其他预测性的巫术相比,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开放性。几乎人人都可以设坛扶箕,请来各种各样的神仙。有点因缘的,还可以在家里设置常年的箕坛,一有问题,随时请示,方便快捷。而其他预测性巫术,像占星、风水,多半属于专业知识,一般人并不精通,临到需要请示时又来不及。所以明清以来,扶箕盛极一时。
开放性的扶箕逐渐泛滥之时,其实也就是它的没落之际。
鸦片战争后,西方文化大举进入中国,扶箕也开始大请国外神仙,什么拿破仑、华盛顿、托尔斯泰,都纷纷到中国来做客。比如在民国时期,大连有帮人扶箕请仙,谁知请来的是耶稣,耶稣他老人家满篇写英文,谁也看不懂,只好再请一位神仙来翻译,结果竟然请来了济公。耶稣不说犹太语说英文,酒肉和尚做翻译,据说当时还有基督徒在场。这样的场景还能取信多少人呢?
与其他预测方法比较起来,扶箕还是比较受读书人的青睐。民间用的万年历什么的,虽然检索方便,但只能提供粗略的知识和建议,比较大路化。而读书人运用扶箕,则可以与箕仙诗词唱和、吟风弄月、讨论时局,充分展示文人的优越感和文字癖。但是迷信就是迷信,扶箕的根本原理与其他占卜活动完全一致。学者在研究时经常把民间文化取向称为“小传统”,而把精英文化或意识形态方面的取向称为“大传统”,其实如果从日常状态去观察,在很多方面读书人和泥腿子还真没有什么差别。
第二章皇上,你爹贵姓?
中国古人很喜欢讨论政治成败的经验教训,从《尚书》开始,一直做到登峰造极的《资治通鉴》。讲得比较精到的,还要数《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指军队、战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祀指祭祀,通过宗教把大家的思想控制起来,就是狠抓意识形态。有了这两样,搞政治基本上就成功了。所以人们总喜欢用这两条标准来评判一个王朝的得失。
◎ 皇上;你爹贵姓
中国古人很喜欢讨论政治成败的经验教训,从《尚书》开始,一直做到登峰造极的《资治通鉴》。讲得比较精到的,还要数《左传》“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戎指军队、战争,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道理大家都懂;祀指祭祀,通过宗教把大家的思想控制起来,就是狠抓意识形态。有了这两样,搞政治基本上就成功了。所以人们总喜欢用这两条标准来评判一个王朝的得失。比如,秦朝就是反面典型,他们光顾着抓枪杆子,忽视了意识形态(或者说他们根本就不在乎),结果“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才几十年光景,无限江山就被人家夺了去。
秦朝的教训实在深刻,所以从西汉的刘邦开始,官家就比较自觉地做意识形态的文章了。
意识形态工作说起来简单,但是要深入人心却不容易。刘邦以出身问题作为抓手来建立自己的意识形态控制体系首先做出重大牺牲的,就是他爹。司马迁在《史记》中曾经这样描述刘邦的出生:一天,刘邦的老妈躺在池塘边睡觉,突然昏天黑地,电闪雷鸣,刘邦的老爹赶紧去找老婆,只见一条蛟龙在他老婆身上胡天胡帝,后来就怀孕生下了刘邦。从此,刘邦就可以理直气壮地与神仙攀亲戚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政治感生神话。不过,从理论上说,这也就意味着刘邦和他爹根本没有血缘关系。
感生神话并非刘邦的独创,在西汉之前,商人、周人在回忆自己的始祖时,都是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商朝始祖契的老妈叫做简狄,有一天看到一只燕子蛋,就把它给吃了,后来就生下了契,所以《诗经》上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周朝始祖弃的出生也大致相似。这些都只是反映了人们对蒙昧时期人类繁衍的模糊追忆,进入文明社会后,生命的起源不再神秘,在出生问题上就不会做什么文章了。在司马迁的记述中,即使黄帝、颛顼这样的著名政治家,也没有被神化,也就是生下来智商就比较高,属于天才儿童而已,并没有什么神仙老爸罩着。为了政治目的而有意识地修改出生证明,首创者是刘邦。当然,仅仅一个小故事还不足以让刘邦的形象高大丰满起来,司马迁又接着讲了几个不同寻常的故事,比如说刘邦生下来脸盘就像龙,左大腿上还有七十二颗黑痣(怎么长得下?);刘邦经常到酒馆去喝霸王酒,卖酒的老头老太发现不管他走到哪里,天空中总有条龙在他头顶盘旋,于是酒钱也就免了;刘邦的老婆吕雉也说他住的地方上面总有云雾缭绕。几个故事讲下来,刘邦作为龙子的形象就比较完备了。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司马迁故意编造了这些故事,而是传说早已沸反盈天,不由他不信。
应该说,刘邦制造自己的出生证明还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当时社会上对出身比较看重。项羽之所以得到很多人的拥戴,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祖父项燕是楚国大将,属于高干子弟;平民出身的陈胜、吴广,起义时的口号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见“种”的问题在当时的确很有号召力。
刘邦付出老爹的代价,得到了“君权神授”的待遇,也就是统治天下的合法性,这对后世颇有榜样的作用。在刘邦的创意启发下,几乎历代的开国皇帝都被反复地神化,而神化的原则,就像编《说文解字》的许慎说的“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或者通俗地讲,就是有意无意地暗示皇上的“爹不是亲爹,奶奶也不是亲奶奶”。一般说来,掌握这个基本的原则之后,编故事的具体方法就很容易操作了。
一种方法是强调皇帝奇特的长相,所谓“天生我型WHO怕WHO”,只要长得古怪,就有人相信你天赋异禀。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