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7-景岳全书-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利者,普济消毒饮。若时毒风热上聚头面,宜升散者,犀角升麻汤。若时气盛行,宜清火
解毒者,羌活升麻汤。若时毒血热烦躁,兼赤斑者,犀角散、人参白虎汤。若时毒内外俱实
,当双解者,防风通圣散。若时毒 肿作痛,脉实便秘,宜下者,五利大黄汤,或漏芦
升麻汤,或连翘消毒散。若时毒虽盛,而外实内虚,脉弱神困,凡诸虚证有据者,必当救里
内托,宜参 托里散,或托里消毒散。其有阳虚假热,而兼呕恶泄泻者,如六味回阳饮之类
,皆所必用,不可疑也。若头项肿甚,疼痛难忍者,宜用清凉救苦散敷之。或取侧柏叶自然
汁,调蚯蚓泥敷之。
徐东皋曰∶大头虾蟆之候,因风热湿邪在于高颠之上,宜先用败毒散加羌活、黄芩、酒
浸大黄,随病加减,不可峻用降药,虽有硝黄之剂,亦必细细呷之。盖凡治大头瘟者,不宜
速攻,若攻之太峻,则邪气之在上者自如,而无过之中气反受其害而伤人也。且头乃空虚之
地,既着空虚,则无所不致,所以治法当先缓而后急,则邪伏也。缓治以清热消毒,虚者兼
益元气,胃虚食少者,兼助胃气;内实热甚,大便秘结者,以酒浸大黄下之,乃宣热而泄其
毒也,此为先缓后急之法。若先从鼻肿,次肿于目,又次肿于耳,渐至头上,络脑后结块则
止,不散,必出脓而后愈。又曰∶大头瘟太阳病,发于头上,并脑后下项,及目后赤肿者是
也,治宜荆防败毒散,羌活、 本行经。阳明病,发于鼻 ,并目不能开,及面部者是
也。或内热气喘,口干舌燥,咽喉肿痛不利,脉数大者,普济消毒饮。若内实而热者,防风通
圣散间服之。少阳病,发于耳之上下前后,并头角红肿者是也。若发热,或日晡潮热,或寒
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痛,胸胁满闷者,小柴胡加消毒之药。
卷之十三性集·杂证谟瘟疫
伤寒初感治法
属性:凡伤寒初感之治,本与传变者不同。盖凡病伤寒、瘟疫者,无不发热,然初感之时,其
邪在表,未经传里,未至郁热,虽身表有热,不过肤腠之寒邪,而内未有火,岂即阳证。斯
时也,但用温散,或兼托散,药对其证,无不即愈。奈何时俗之医,一见发热,便认为火,
而芩、连、知、柏,开手便用,不知内无实热,何以当此?以寒邪得寒药,而表里俱寒,勾
连不解,则日以内传,寒凉妄用,则元阳日败。凡受斯害,死者多矣。此理不明,则既不知
表里,又不知先后,终身不省,每致误人,而且敢侈口谈医,其心果亦安乎?
卷之十三性集·杂证谟瘟疫
伤寒饮食宜忌(共二条)
属性:凡伤寒饮食有宜忌者,有不宜忌者。若病伤寒而食不断者,以邪犹在表,未深入也。及
其稍深,而在半表半里之间,则食渐减矣,再入胸膈、胃口,则全不食矣。邪既在胃,则胃
口不饥,所以伤寒不食者,或十日,或二十日,皆无足虑者,亦以胃气不馁,则不败也。第
不欲食者,不可强食,强食则助邪;或新愈之后,胃气初醒,尤不可纵食,纵食则食复,此
皆大忌也。至有不宜忌者,则如劳倦内伤之人,偶感寒邪,亦必发热,此多以劳伤中气,
本非真正伤寒外邪内陷之病,所以外虽发热,而内则饥馁,每多思食。奈何庸昧之辈,但见
发热,则曰饿不死伤寒,不论虚实,一概禁之。常见欲食者,索之不得,而且加以克伐寒凉
之药,嗟嗟!饥肠受剥,虚者益虚,内外夹攻,苦无所诉,及胃气既脱,反不欲食矣。即欲
救之,已无可及。余常治此证,每借食为药,所活多人,而见禁食受毙者,亦已不少,故详
言之。若病患时时觉饥而索食者,此其邪不在脏,胃中空虚而然,必不可禁,但不宜纵耳。
且因此可察虚实,关系非小,不可忽也。
巢氏曰∶凡瘟疫病新瘥,脾胃尚虚,谷气未复。若作劳妄动伤力,并食猪羊、鸡犬、鱼
脍、灸爆、肥腻、生果、面食、硬涩难消之物,停积肠胃,膈闷腹胀,便秘,或大吐大
下。重复发热,病作不可救矣。
卷之十三性集·杂证谟瘟疫
避疫法(共二条)
属性:瘟疫乃天地之邪气,若人身正气内固,则邪不可干,自不相染。故避之之法,惟在节欲
节劳,或于房室劳倦之后,尤不可近,仍勿忍饥以受其气,皆要法也。至于却邪之法,则如
《刺法论》所云∶天牝从来,复得其往,气出于脑,即不干邪。盖天牝者,鼻也。鼻受天之
气,故曰天牝。气自空虚而来,亦欲其自空虚而去,即天牝从来,复得其往也。正以气通于
鼻,鼻通于脑,毒入脑中,则流布诸经,令人相染矣。气出于脑,谓嚏之,或张鼻以泄之,
或受气于室,则泄气于外,而大吸精气以易之,则邪从鼻出,而毒瓦斯自散,此却邪于外之法
也,又如想心如日等法,盖胆属少阳,为中正之官,少阳气壮,则脏气赖以俱壮,而邪不能
入,此强中御邪之法也。凡探亲诊疾,事有不容已者,但知此诸法,则虽入最秽之地,自可
保其无虑。一方治天行时气,宅舍怪异,用降真香烧焚,大解邪秽。小儿带之,能解诸邪,
最验。一法以福建香茶饼,不时噙口中,大辟伤寒瘴气秽恶。
《医统》曰∶男子病,邪气出于口;女人病,邪气出于前阴,其相对坐立之间,必须识
其向背。或以雄黄末涂鼻孔中,行动从容,察位而入。凡入病家,此亦医人之不可不知也。
卷之十三性集·杂证谟瘟疫
瘟疫论列方
属性:麻桂饮(新散七) 理阴煎(新热三)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麻黄汤(散一) 桂枝汤(散
九) 补阴益气煎(新补十六) 参苏饮(散三四) 十神汤(散四十) 九味羌活汤(散四四)
五积散(散三九) 败毒散(散三六) 荆防败毒散(痘三一) 柴葛煎(新散十四) 葛根汤(散
二九) 柴葛解肌汤(散三一) 归葛饮(新散十三) 神术散(散六五) 升麻葛根汤(散三十)
归柴饮(新散十七) 柴陈煎(新散九) 柴芩煎(新散十) 羌活升麻汤(寒十二) 柴苓汤(
和一九二) 柴苓饮(新散十一)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圣散子(散四三) 五瘟丹(攻百一)
六神通解散(寒十五) 四逆汤(热十四) 平胃散(和十七) 六味回阳饮(新热二) 四逆散
(散二八) 和胃饮(新和五) 防风通圣散(攻十六) 五福饮(新补六) 五苓散(和一八二)
藿香正气散(和二十) 六物煎(新因二十) 一柴胡饮(新散一) 普济消毒饮(寒十三) 独参
汤(补三五) 二柴胡饮(新散二) 人参白虎汤(寒三) 温胃饮(新热五) 三柴胡饮(新散三)
柴胡白虎煎(新散十二) 胃关煎(新热九) 四柴胡饮(新散四) 竹叶石膏汤(寒五) 理中
汤(热一) 五柴胡饮(新散五) 三黄石膏汤(寒十一) 附子汤(热二二) 正柴胡饮(新散六)
黄连解毒汤(寒一) 白虎汤(寒二) 小柴胡汤(散十九) 《局方》凉膈散(攻十九) 太清
饮(新寒十三) 大柴胡汤(攻七) 解瘟热毒法(寒二四) 玉泉散(新寒十五) 大补元煎(新
补一) 羌活胜湿汤(和一七八) 益元散(寒百十二) 四君子汤(补一) 葛根牛蒡汤(外四五
)抽薪饮(新寒三) 五君子煎(新热六) 陶氏黄龙汤(攻二一) 茵陈饮(新寒八) 大温中
饮(新散八) 调胃承气汤(攻三) 玉女煎(新寒十二) 大和中饮(新和七) 五利大黄汤(外
八九) 犀角散(寒一三一) 大厘清饮(新寒五) 漏芦升麻汤(外九七) 悉尼浆(新寒十六)
小青龙汤(散八) 连翘消毒散(外六一) 大青丸(攻百二) 金沸草散(散八一) 参 托里
散(外五) 玉烛散(攻二四) 大承气汤(攻一) 托里消毒散(外二) 百顺丸(新攻六) 独圣
散(攻百六) 栀子仁汤(寒十九) 清凉救苦散(外一三五) 茶调散(攻百七) 鸡子清饮(寒
十七) 犀角升麻汤(外四七) 吐法(新攻一) 犀角地黄汤(三方 寒七九、八十、八一)
卷之十三性集·杂证谟瘟疫
论外备用方
属性:夺命散(补三六 虚极) 芩连消毒散(寒十四) 陈氏正气散(和二二 风寒生冷)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疟疾
经义
属性:《疟论》帝曰∶夫咳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岐伯曰∶疟之始发也,
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寒栗鼓颔,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冻饮料。帝
曰;何气使然?曰∶阴阳上下交争,虚实更作,阴阳相移也。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
明虚则寒栗鼓颔也。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
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冻饮料也。此皆得之
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闭,
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
,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内外相搏,是以曰作。常曰∶其间日而作者何
也?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着,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
作也。帝曰∶其作日晏与日早者,何气使然?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卫气一日一夜
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
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
骨,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其气日高,故作日
益早也。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
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
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曰∶此邪气客于
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
头项而病;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于手足
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卫气之所发,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
合,则其府也。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
遇夏气凄沧之水寒,藏于腠理皮肤之间,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
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帝曰∶先热而后寒者
,何也?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
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岐伯曰∶夫疟之始发
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
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复热而渴。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
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夫病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
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帝曰∶攻之奈何
?早晏何如?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必从四末始也。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
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
并者也。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
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帝曰
∶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腑,
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
,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畏风。以夏病者,多汗。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
,至春则阳气大发,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
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
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帝曰∶瘅疟何如?曰∶
瘅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
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
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瘅疟。
《至真要大论》帝曰∶火热或恶寒发热,有如疟状,或一日发,或间数日发,其故何
也?岐伯曰∶胜复之气,会遇之时,有多少也。阴气多而阳气少,则其发日远;阳气多而阴
气少,则其发日近。此胜复相搏,盛衰之节,疟亦同法。
《金匮真言论》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
《生气通天论》曰∶夏伤于暑,秋为咳疟。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
为风疟。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疟疾
论证(共四条)
属性:疟疾之疾,本由外感,故《内经》论疟无非曰风,曰寒,其义甚明。而后世之论,则泛
滥不一,总不过约言其末而反失其本,所以议论愈多,则病情愈昧矣。有辨在后,所当并察
。
凡疟因于暑,人皆知之。不知夏令炎热,此自正气之宜。然而,人有畏热者,每多避暑
就阴,贪凉过度,此因暑受寒,所以致疟。经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义可知也。然
又惟禀质薄弱,或劳倦过伤者,尤易感邪。此所以受邪有浅深,而为病有轻重也。第以病因
暑致,故曰受暑,而不知暑有阴阳,疟惟阴暑为病耳。至其病变,则有为寒证者,有为热证
者,有宜散者,有宜敛者,有宜温者,有宜清者,其要在标本虚实四字。知此四者,而因证
制宜,斯尽善矣。其有云伤暑而认暑为火者,有云脾寒而执以为寒者,皆一偏之见,不足凭
也。
凡疟发在夏至后,秋分前者,病在阳分,其病浅;发在秋分后,冬至前者,病在阴分,
其病深。发在子之后,午之前者,此阳分病也,易愈;发在午之后,子之前者,此阴分病
也,难愈。病浅者,日作。病深者,间日作。若三日、四日者,以受邪日久,而邪气居于阴
分,其病尤深。
凡疟病自阴而渐阳,自迟而渐早者,由重而轻也;自阳而渐阴,自早而渐迟,由轻而重
也。凡感邪极深者,其发必迟,而多致隔日,必使渐早渐近,方是佳兆。故治此疾者,春夏
为易,秋冬为难。
卷之十四性集·杂证谟疟疾
论治(共十二条)
属性:凡疟疾初作,必多寒热,大抵皆属少阳经病。其于初起,当专以散邪为主。若果形气无
伤,而脉证别无他故者,但宜正柴胡饮,或三柴胡饮主之。少者一、二剂,多者三、四剂,
无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