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作者:吴蔚 >

第3章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作者:吴蔚-第3章

小说: 755年中国盛衰之交 作者:吴蔚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给他统辖,想以此来调解李世民兄弟的猜忌。李建成与李元吉担心李世民到洛阳后,独霸一方,〃有土地甲兵,不可复制〃,便暗中唆使近臣向高祖陈说利害,高祖昏庸不堪,于是改变主意,不让李世民前往洛阳。 
                
        李建成和李元吉为了铲除李世民的左膀右臂,还大肆拉拢秦王府的骁将。李建成先派人赠给尉迟恭一车金银器具,尉迟恭没有接受,还将这件事告诉了李世民。李元吉便派杀手前来刺杀尉迟恭。尉迟恭事先得知消息,便故意将家门大开,自己安卧在床上不动。杀手多次来到庭院,却始终不敢走进寝室。李元吉见行刺不行,又在高祖的面前谮毁尉迟恭。高祖下诏擒拿尉迟恭,准备处死,李世民坚决请求,尉迟恭才保住了性命。李建成和李元吉又用同样的手段对付程知节和段志玄,并设法将房玄龄、杜如晦逐出京师。 
                
        太子与秦王积怨益深,势同水火,秦王府僚们人人自危。房玄龄与长孙无忌力劝李世民铲除太子一党,但李世民迟迟不能下决心,先后问计于名将李靖、李勣(即《隋唐演义》中的传奇人物徐茂公,本姓徐,因功赐姓李),二人均表示愿意效力。 
             
        武德九年(626)夏,朝廷突然盛传突厥将要入侵,太子李建成推荐由李元吉领兵出征。李元吉趁机请求让尉迟恭、程知节、秦琼、段志玄随行,并挑选李世民手下的精兵充实军队,想借机夺去李世民属下的兵将。李建成和李元吉还密谋,等到饯行之日,便在昆明池设宴,乘机刺杀李世民。不料太子宫中的率更丞王晊将这一计划泄漏给李世民。李世民知道事情紧急,立即入朝将太子的阴谋告诉了高祖。高祖一时愕然,难以相信,只说:〃明天上朝时我要问问他们。〃叫李世民次日早朝时再说。然而,此时的李世民已经下定了决心要杀掉李建成、李元吉。 
             
        第二天一早,李世民先下手为强,在入朝的必经之地玄武门设下伏兵,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正要入朝时,伏兵四起,二人没有防备,均被当场杀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这时,高祖正在太极宫中的海池里泛舟嬉戏,根本不知道外面正在发生兄弟手足相残的人间惨剧。突然,李世民的亲信尉迟恭全副武装地入见(按照惯例,这已经是杀头的大罪)。高祖见尉迟恭手握兵器,来势汹汹,大惊问道:〃今日乱者谁耶?卿来此何为?〃尉迟恭说:〃秦王以太子、齐王作乱,举兵诛之,恐惊动陛下,遣臣宿卫。〃当时裴寂、陈叔达等人均在场。高祖十分惶恐,便问裴寂等人:〃不图今日乃见此事,当如之何?〃萧瑀、陈叔达说:〃建成、元吉本不预义谋,又无功于天下,疾秦王功高望重,共为奸谋。今秦王已讨而诛之,秦王功高宇宙,率土归心,陛下若处以元良,委之国事,无复事矣!〃(《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一》)高祖见一旁的尉迟恭手按剑柄,咄咄逼人,大有一言不合便要动手的架势,只得勉强表示同意,并下达〃诸军并受秦王处分〃的手令,才算平息了这场事变。 
                
        高祖又召见李世民安抚。李世民跪在地上,吮吸高祖趾头,恸哭许久,虽有做作的一面,但也显示他心中着实难安。高祖顺水推舟,立李世民为皇太子,并且下诏:〃自今军国庶事,无大小悉委太子处决,然后闻奏。〃到了八月,便很识相地正式传位于太子,以太上皇的身份徙居大安宫,不再预闻国事。其实,李世民早就掌握了兵权,高祖禅位犹如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让不让位恐怕由不得他了。高祖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太好的名声,只给人平庸的印象。实际上,这是因为他夹在历史上最著名的两个皇帝之间的缘故,他之前有大名鼎鼎的隋炀帝,他后面则有鼎鼎大名的唐太宗。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进行了一场大清洗,杀尽李建成、李元吉的子女,其他同党同谋一概不予问罪。太子洗马魏徵、太子中允王珪常劝李建成早些除灭李世民,李世民召见他们,问道:〃你们为什么离间我们兄弟?〃魏徵说:〃先太子早听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李世民素来重视人才,立即改容道歉,于是本来属于敌方阵营的魏徵、王珪也成为李世民的亲信重臣。由此可见李世民在封建帝王中,确实有出类拔萃的广阔胸襟和用人气度。 
                
        值得注意的是,高祖李渊退位后不久,便从太极宫迁到大安宫(当时大明宫尚未建成)。史书上虽然没有表明高祖此举是被迫的,但一定也是并非情愿。太宗李世民一上台,就罢免了高祖最重要的朝臣裴寂,还为被高祖杀掉的兵书尚书刘文静平反。历史上很少有后一任儿子皇帝推翻前任老子皇帝处理案件结果的事,太宗这样做,自然是有所意味。之后,高祖感觉不妙,主动提出迁居。 
                
        自古以来,皇帝宝座都是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坐上去诚然不易,而下来也非常之难,要么死于龙榻,要么被另一个想当皇帝的人武力赶下台。活着让出皇帝宝座的哪怕是让给自己的儿子,也非常少见。而唐朝则更具有代表性,开国之君便做了太上皇的,这在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纵览整个唐朝,在李渊的后世子孙中,做太上皇的还不在少数,玄宗便是其中一个。 
                
        跟太宗一样,玄宗李隆基也是踏着鲜血才登上了皇位。要讲述玄宗的一生,就不得不提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的一个女皇帝武则天。传说中的武则天美貌诱人。这个极富传奇色彩的女人,在高宗李治在位的34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以及高宗之后的几十年都留下了深深的历史痕迹。可以说,在唐王朝289年的历史中,有将近半个世纪是由武则天所主导。对玄宗而言,如果不是武则天大肆诛杀李姓皇子,包括她自己的亲生儿子,他本来是没有多大机会当上皇帝的。从这点上说,玄宗应该好好谢谢他这位手段果敢毒辣的祖母。 
                
        如果仔细比较的话,就不难发现,这祖孙二人其实有许多相似的地方:果敢,武断,无情;都是经过权力的斗争,踏着鲜血脱颖而出的皇帝;都一样地崇拜权力,但晚年却都溺爱内宠,有着相同的昏聩。若非崇拜权力,武则天怎会大肆屠戮李氏皇室,不当太后非要当女皇帝?若非崇拜权力,李隆基怎么会杀婶婶、诛姑妈,甚至变着法子逼迫父亲退位为太上皇?若非昏聩,武则天怎么会在没有安排好继承人的情况下被逼退位?从而直接导致了唐朝血腥而动荡的局势。若非昏聩,李隆基怎么会为边将所轻,导致了安史之乱?唐朝甚至中国的文明从此向衰。 
             
        武德七年(624年)十一月的某一天,距离公元755年整整131年,神秘人物袁天罡来到利州都督武士彟家。袁天罡是当时有名的星相家,极善看相,曾做过隋朝资官令和唐初火井令,后隐居民间。也就是在这一天,袁天罡看到了尚在强褓中的男孩衣束的武曌,当即大吃一惊说:〃这孩子龙眼凤颈,是贵人中的最贵之相。如果是女孩,不可窥测,会成为女皇。〃 
                
        这武曌就是日后的武则天。后世流传有《李淳风袁天罡推背图》。其中,关于武则天的图谶如下:〃日月当空,照临天下。扑朔迷离,不文亦武。参遍空王色相空,一朝重入帝王宫。遗枝拔尽根犹在,喔喔晨鸡孰是谁?〃谶中暗示武则天不善诗文,却以武幸,为天下之主后,铲除李氏子孙,但是李氏皇族还会复生。后来事情的发展果然如此。 
                
        袁天罡知识渊博,号称能预知未来,在当时声震朝野,被誉为神人。后来,他在九成宫拜见太宗李世民时,替许多大臣看相,无一不验证。太宗的宠臣高士廉(太宗长孙皇后的舅舅)当堂问他想做何官。袁天罡说,他不能做官,他的命当在当年四月将尽。百官听了无不惊骇。果然,袁天罡于当年四月故世。 
                
        贞观十年(636年),长孙皇后去世。太宗李世民颁诏:内职空缺,选良家有才行的女子充实。十一年(637年),太宗听说武士彟的女儿美貌出众,便召入后宫。太宗得知她叫武曌,觉得名字不好,便赐名武媚,宫人们都叫她媚娘。这时的武媚才只有13岁。 
                
        入宫前,母亲杨氏恸哭悲泣,与武媚相别。武媚却从容自如,说道:〃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夫?〃(《新唐书·卷七十六·则天武皇后传》)意思是见到天子谁知道不会有福,何必儿女情长,悲悲切切。杨氏为女儿的话惊诧不已。武媚的冷静性格和不凡见识由此可见一斑。 
                
        入宫以后,武媚的心机与胆识在〃三物降烈马〃一事中表露无遗,她也因此闻名宫中。当年太宗有一匹烈马〃狮子骢〃,又肥又大,无人能够驾驭。武媚进言说:〃妾能驭之,然需三物,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锤锤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马供人骑,若不能驯服要它何用。〃武媚非凡的胆识引起了太宗的注意,随即召幸,封为才人。 
                
        才人是级别很低的嫔妃,是后宫中三夫人、九嫔以下二十七世妇中品级最低的一类。由于武媚性格刚硬倔强,不善于施展女人的温柔手段,而太宗却喜欢风雅、文弱的女子,喜欢温情似水、柔婉娇媚的那类,两人并不合拍,所以自那以后,太宗没再理会武媚。武媚进宫12年,封号始终只是最低的才人,也没有为太宗生育过一男半女,由此可以看出太宗对她的冷落。 
                 
        不过,〃三物降服烈马〃一事,却引起了另一个人的注意,他便是太子李治。李治是在前太子李承乾谋反被废以后立为太子的,性格文弱,因而对风格强硬的武媚印象深刻,甚至开始由惊讶到佩服到着迷。有一些野史说武媚用美色有意勾引太子,按武媚当时的性格,这似乎不大合理。后宫佳丽无数,武媚也绝非倾国倾城,否则好色的太宗为何仅仅召幸她一次?以李治软弱的性格,吸引他的仍然是武媚的性格,这是致命的吸引力,比美色之类更容易让人印象深刻,所以才有了后来感业寺的那一幕。但无论如何,武媚与李治二人在太宗生前便已经暗通款曲必然是事实。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太宗去世,时年51岁。太宗是历史上有名的英主,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打天下和治理天下取得双重成功的帝王,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时人和后世无不称道有加。然而,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再英武的帝王,也有自己的难处,太宗在位期间,久久陷于废立太子的烦恼中。 
                
        太宗皇后长孙氏生有三子:长子李承乾,8岁时被立为太子;四子李泰,封魏王;九子李治,封晋王。太子李承乾长大后,放荡不羁,经常做些荒唐无耻的事。侍从官于志宁、张玄素等经常规谏,但李承乾不但毫不悔改,还派遣亲信纥干承基去刺杀于志宁。幸好纥干承基一时良心发现,不忍下手,于志宁才逃过一难。而四子魏王李泰多才多艺,深得太宗喜爱,两个儿子一比照,高低立分,太宗便起了废立之心。 

        李承乾知道后,大为恐慌,便勾结李元昌(太宗庶弟)、侯君集等人,预谋发动宫廷政变,夺取皇位。刚好此时太宗第七子、齐州都督齐王李祜起兵作乱,结果兵败被杀。李祜造反一事牵连出太子李承乾的亲信纥干承基,纥干承基为了求生,主动揭发了太子一伙的阴谋,计划中的政变因而胎死腹中。太子李承乾被废为庶人,李元昌、侯君集等参与者均被处死。 
                
        这时候,魏王李泰开始谋求太子位,太宗也有此意。但李泰为人张扬,不知道收敛,引起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重臣的不满。这些重臣提醒太宗说,若要立李泰为太子,就必须先杀掉第九子李治,否则日后必然会引发夺位之争。而朝臣均主张立李治为太子,太宗认为九子李治〃懦,恐不能守社稷〃,心中犹豫不决,烦恼不堪之下,竟然有一次抽刀欲自刺,幸好被长孙无忌等人抱住,夺下了佩刀。最终,太宗还是立第九子李治为太子,将废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徙往外州,以消除隐患。 
                
        李治性格柔弱,太宗一直不能放心,随时都要教诲他,李治吃饭时,太宗说:〃你知道耕种的艰难,你就常常有饭吃。〃李治骑马时,太宗说:〃你知道马的劳逸,不用尽它的气力,你就常常能骑它。〃李治乘船时,太宗则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犹水,君犹舟,不可不慎。〃太宗临终前,将太子郑重托付给长孙无忌、褚遂良,要求二人〃尽诚辅佐〃,〃永保宗社〃。太子李治即位为唐高宗后,长孙无忌以元舅身份辅政,但很快就露出了种种弄权的迹象,甚至不惜制造冤案以铲除异己,吴王李恪便是其中的牺牲品。 
                
        吴王李恪为太宗第三子,杨妃(隋朝公主)所生,英俊不凡,文武全才。太宗生前很喜欢李恪,常称其〃类己〃,一度打算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因为是长孙皇后的兄长,〃固争,以为不可〃。太宗知道长孙无忌的真实心意,他立即反对是因为吴王不是长孙皇后所生。然而,太宗到了晚年,当时健在的开国功臣已经不多。长孙无忌兼有开国功臣和皇亲国戚的双重身份,威权日隆,已经有左右朝政之势。像太宗这样雄才大略的皇帝,都无法摆脱当时局势和环境的控制,在立太子这样的大事上,虽然没有被后宫所干扰,却不得不遵从重臣的意见。所谓〃形势比人强〃就是这个道理,这也是相当值得深思的历史现象。 
                
        虽然太宗最后按长孙无忌的意愿立晋王李治为太子,但吴王李恪〃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旧唐书·卷七十六·吴王恪传》),长孙无忌〃深所忌嫉〃,等高宗一即位,立即利用〃房遗爱谋反〃事件,诬陷吴王李恪参与谋反,〃遂因事诛恪,海内冤之〃。吴王李恪临死前大骂长孙无忌〃窃弄威权,构害良善〃。紧接着,长孙无忌与褚遂良又诬陷17岁就追随太宗征战并屡建功勋的江夏王李道宗,将其流配象州,李道宗在途中病死。后世史学家多认为,长孙无忌和褚遂良嫉贤妒能,〃衔不协之素,致千载之冤〃(《旧唐书·卷六十·江夏王道宗传》)。 
                
        [〃房遗爱谋反〃事件指房遗爱(房玄龄次子)和妻子高阳公主(太宗第十八女)阴谋发动的宫廷政变。高阳公主骄傲专横,曾与著名僧人辩机(玄奘高徒)私通,事发后,辩机被腰斩而死,高阳公主也受到太宗的责骂,并不许再进宫,高阳公主一直心中不平。高宗即位以后,高阳公主、房遗爱便联络与高宗不和的薛万彻(娶高祖第十五女丹阳公主)、柴令武(柴绍子,娶太宗第七女巴陵公主),打算发动政变,废掉高宗,拥立荆王李元景(高祖第七子)为帝,但是事不机密,计划被泄露,一干人都被逮捕。高宗派长孙无忌审理此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