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古代前期文化教育史 >

第16章

世界古代前期文化教育史-第16章

小说: 世界古代前期文化教育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诚的10名僧人的重重考验,才能成为正式僧侣,习称比丘,就是僧人。 

多数比丘离寺回家,少数继续留寺学习。继续学习者由两名僧侣负责指 

导,一名任教义传授,一名任生活监督。在此期间,僧师僧徒共同生活, 

彼此切磋,彼此关怀,犹如父子。僧徒侍奉僧师是寺院教育的重要组成 

部分,既是学生对教师的尊重,又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教育管理。僧 

徒要象仆人侍奉主人一样敬事僧师,要妥当安排僧师的起居、饮食、沐 

浴等等;不经僧师允许,僧徒不得受人礼赠,不得私自出行;僧师生病, 

僧徒须诚敬地侍奉汤药。僧师更须为僧徒讲授知识、解答疑难问题、关 

心僧徒的成长和学识长进,并且不得厌倦。僧徒接受这种教育和督导至 

少10年之久,才能承担指导其他比丘的职责。在这里,僧师身体力行是 

突出的教育特点。 

     佛教比婆罗门教重视女子教育。婆罗门寺院一般不许女子就学,得 

到受教育机会的女子极少。佛教则广设尼庵,专收女子,为之讲授教义, 

供其学习和修行。入庵的妇女不问种姓和家世,但一般须经两年考验之 

后才能批准去留。佛教的尼庵就是当时的女子教育机构。修毕尼庵教育 

的妇女称为比丘尼。个别尼庵在学术上并不逊于寺院。 

     寺院和尼庵的组织管理比较严密。一般由主持,即院长主持全面工 

作,另设专职人员负责各项事务。寺院、尼庵不但有分工明确、各司其 

职的管理人员,而且充满民主气氛。凡重大事件,皆由僧师、僧徒讨论 

决定,人人享有表示意见的权利,管理人员不得享有特殊待遇。佛教寺 

院、尼庵的学风纯朴,重视对歪风邪气的防范。寺院规定的制度由僧师 

僧徒共同遵守,要求僧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 


… Page 68…

     (2)佛教的社会教育 

     佛教虽然大力发展寺院和尼庵教育,向众人开门,但终究不能收容 

过多的僧徒和尼徒。佛教既然以“普渡众生”为宗旨,需要庞大的社会 

教育体系,遂承认在家修行的人同样可以成正果。在家修行的男子称为 

优婆赛,在家修行的妇女叫优婆意。他们虽不出家,却由寺院规定他们 

应遵守的清规戒律。他们必须以财产维持寺庵费用,须对行乞僧徒慷慨 

施舍,更须在家诵读经典和定期参加寺庵的宗教仪式,并由僧侣给他们 

解释教义,解答疑难。这说明佛教对寺院、尼庵以外的广大信徒的教育 

也是非常重视的。这种社会教育扩大了佛教教育的影响。 

     此外,还有由比丘(和尚)、比丘尼(尼姑)、优婆赛(善男)、 

优婆意 (信女)等四部分人组成的佛教教团。这是一个松散、带有教育 

性的组织。各地僧人分地区组成一个个小团体进行活动。他们主要是定 

期集会,独自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每逢雨季,则全体集合在一起,讲 

论教义,称为“安居”。这种组织主要在于约束自己的言行,达到教育 

的目的,还不是系统的教育机构。 



     (3)佛教教育的主要内容 

     佛教教育着重宗教信仰的培养,主要学习佛教经典,同时学习文化 

科学知识。在宗教教育中,神学色彩浓厚,修行占有重要地位。其实质 

就是通过宣扬佛教教义和遵守清规戒律,以养成善良行为;进而虔诚信 

教,以消除尘世情欲,获得精神上的解脱。修行是佛教寺院教育的核心。 

寺院生活规则极严,不得违犯。在大的寺院中,每日的斋戒、沐浴、行 

乞、礼神都安排得十分周到。僧徒清晨起床即沐浴,然后面对佛像斋戒, 

下午在歌唱圣诗声中诵经。除此之外,还要静坐、面佛、祈祷、朝庙、 

跪拜等。佛教寺院要求僧徒行乞,比丘就是乞丐之意。可见,佛教十分 

重视精神锻炼和生活苦行,目的是克己修身以制止情欲,最终求得彻底 

解脱。 

     关于佛教的教学工作,从无统一的规章制度,一般都是以神学经典 

为教材。他们认为,神学经典是一切知识道德的源泉。他们学习的神学 

经典主要是佛教经典。僧徒钻研经典的哲理,力求精深。一方面,他们 

严禁教授占卜星相和符咒巫术之类;另一方面,对于婆罗门教育中的逻 

辑学、数学、天文学等,又都承袭下来加以学习。从法显、玄奘等高僧 

记载的有关印度当时佛教教育中心那兰陀寺的资料来看,佛教教徒除了 

学习佛教经典以外,还要学习其他科目,如字典编辑法、医药、因明、 

哲学、经书注释等。在最初阶段,是僧师口授,僧徒记诵;学到高深阶 

段,还常常互相争辩和讨论,较为灵活而有生气。在印度,婆罗门教就 

曾用论辩方法进行说教解理。后来,由于当时教派纷争,众说纷纭,讨 

论辩难是争取其他教徒改宗的有效手段。为了保证争辩的成效,要求议 

题要有价值而非无聊之事,发言须有例证、有理由、有层次、有结论, 

以求为众人所领悟和理解。有典籍记载,学养高深的僧师在讲经时,能 

使顽石点头。通过说理争辩,问题越辩越明,研究越来越深入,大大促 

进了学术的发展。 

     佛教教育极为重视道德品质教育及言行举止训练。寺院、尼庵对衣、 

食、住、行、学习、修行等方面都有种种严格规定和明确要求。僧人不 


… Page 69…

得从事任何世俗性职业,平时生活全凭乞化及在家信徒供养。 



     (4)佛教和高等教育 

     佛教教徒长期钻研哲理,阐明教义,高僧辈出,取得重大学术成就, 

许多寺院成为高等学府。学术水平最高的佛教寺院有六、七所,其中以 

那兰陀寺最享盛名,是摩揭陀国驰名的高等教育圣地。中国唐代玄奘曾 

到那里留学。那兰陀在佛教之前就建有108处寺庙,婆罗门教学术颇为 

繁盛。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此地,死于此地,葬于此地,使之愈益 

著称。佛祖在世时,就有500名富商高价购买土地相赠,以后又有历代 

皇室富家大量捐赠房舍和土地,遂在这风景优雅之地建立起宏伟壮丽的 

佛教寺院。以后,寺院所属村落越来越多,多时达200个,每日供应寺 

僧米粮、牛奶和黄油。该寺虽与其他寺院一样,负有培养比丘的任务, 

但不同的是该寺特别重视学术研究。公元5世纪以后,逐渐发展成为规 

模最大、建筑宏伟、藏书丰富、财产充裕、学术成就最优的寺院。据 7 

世纪玄奘的记载,这里僧师1500余人,僧徒8500人左右。在这里,僧 

师僧徒的衣食、住宿和医药全部免费。众多僧师僧徒生活宽裕,专心修 

行和学习,使寺院逐渐成为万人大学或研究院。由于要求就学者过多, 

入学选拔异常严格,一般只有申请者的20%被录取。亦有外国青年来留 

学,经考问被录取者也仅占20—30%。学生须有相当坚实的训练基础, 

一般20岁才能应考。这里的师生潜心钻研,努力修行,蔚然成风。在僧 

师之中,能解经50种者约10人,能解经30种者约30人,能解经20种 

者约千人。院长品学出众,对群经无所不窥,年龄最长,为众僧仰望。 

那兰陀寺除收取佛教徒外,还容纳非佛教徒,加之师生众多,人才济济, 

故对教义解说和学术阐述常有诸多分歧,寺院鼓励自由争辩。寺院几乎 

每天有100项学术讨论或报告,分别在殿堂或讲堂举行。除睡眠之外, 

无时不可听讲或参加辩论。讨论和报告的内容很丰富,很广泛,不论婆 

罗门教的教义还是佛教教义;不论宗教的还是世俗的;不论哲学的还是 

适用的学问;不论科学的还是艺术的领域,几乎无所不包。例如,玄奘 

在那兰陀寺学习5年,在学习各种经典之时,专门致力于研究瑜珈,还 

曾学习婆罗门经典,包括关于语言学、法律学、哲学、天文学、梵文文 

法等著述。 

     在寺院管理上,该寺的僧侣按其学问渊博程度分成不同等级,待遇 

因等级不同而不同。寺院对于僧侣的约束并不严格,但他们能够坚守清 

规。在学术上,允许百家争鸣,通过讨论获得一致意见。有的学者称这 

里是学术思想的战场,但曾沟通各学派之间的隔阂。又有学者认为,“自 

由发展”是那兰陀寺的治学精神。 

     值得指出的是:这里储有大量图书,有包括三大建筑的图书馆,其 

中之一是一座9层的高楼,收藏了极多的珍贵书册。 

     那兰陀寺还是当时世界文化中心之一。远东各国如中国、朝鲜等都 

派遣青年赴此地学习,不乏知名之士。另外,更有不少国家邀请那兰陀 

寺的学者讲学传道。中国的中原和西藏都深受那兰陀文化的影响。那兰 

陀寺曾设有研究西藏的科目,曾邀集学者把佛经译为藏文。玄奘在此求 

学时,正好羯若鞠阇国的戒日王竭力宣扬佛教,定时召集大乘、小乘学 

者和婆罗门教高僧举行学术讨论,有时聚集万人之众,玄奘曾主持过此 


… Page 70…

种盛会。 

     瓦拉比寺堪与那兰陀寺匹敌。瓦拉比是美特拉卡国的首都,寺院由 

皇室施舍而建。寺中的图书馆,受到皇室的眷顾。在学术上亦有较高成 

就。那兰陀寺以学习研究大乘为主,这里则以学习研究小乘为主。 

     另外,北摩揭陀国的韦克拉马西拉寺亦很出名。该寺位于临恒河的 

一个小山中,也是皇室施舍所建。它与那兰陀寺交往频繁,两寺还相互 

交换僧师。该寺包括6个学院和一个居于6院之上的科学院,6个学院和 

科学院都可以称为大学,是当时神学教育的皎皎者。 



                         4。职业培训和专业培训 



     在古代印度,已经出现了某些以职业训练为中心的专业学校。最初,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三个种姓的人可以在一起同习经义。以后,种姓 

分化逐渐明显,教育也随着分化,刹帝利仅学少量经义,则用更多的时 

间去学习射术和行政管理;吠舍子弟最初也学习吠陀经典,后来《吠陀》 

的学习被取消,学术科目也不再学习。他们虽然还有少数人送子弟入古 

儒学校,但多数是到匠师家中,通过师徒传授的方法,进行实际操作, 

学习技艺。有些还常常出售劳动产品,来增加收入,养家糊口。这实际 

上是一种职业培训学校。 

      《经典》曾提到俗人向匠师习艺的问题,指出:“甚至穿白色服装 

的人,为着掌握赖以糊口的技艺,也是尊敬、爱慕而礼遇其师的。”这 

本 《经典》还提到俗人所操的其官行业,如医疗、缮写、会计、绘画等 

等。这就是当时的职业培训和专业培训。这种培训是婆罗门教和佛教教 

育以外的一种教育,学生是“俗人”,教师是“匠师”,学习的是“技 

艺”。 

     这些行业的技艺如何传授? 《经典》没有提及。但是,以后的佛经 

中常常提及医学训练。根据丰富的文献资料,可以知道古代印度医学已 

达到很高水平。传授医学并非完全依靠寺院或高级学校,还有许多是通 

过医生私人以师徒传承的方法传授的。当时不少城乡有着医道精良的名 

医,他们一面行医,一面授徒,传授他们的医疗经验和医学知识。学生 

拜师就学须交付学费,或者为师服役,学习期限约为7年之久,学习科 

目包括解剖学、外科学、内科学、药物学以及手术操作等。学生学成之 

后,通过学科知识和医疗能力考试后,可以成为医生。据说,萨凯塔、 

里加葛利卡等地,以医学著称,名医获得极其丰厚的报酬,生活优裕, 

令人羡慕。于是,充当医师遂成为有志青年追求的职业,甚至千里跋涉, 

前去拜师就学。 

     除了医学专业教育之外,古代印度还早早出现了艺徒制度。在古代 

印度,由于大规模建造寺庙和宫廷,由于制造兵器等,手工业逐渐发展 

起来。雅利安人不愿意从事手工艺术方面的工作,手工业就主要成了达 

罗毗荼人的行业。干这种手工行业,都有一定的技艺,必须预先进行这 

种职业培训,或父子相传,或师徒传承。公元前600年,印度就出现了 

行会,到公元300年就有了比较完备的制度。在这种行会制度中,就包 

括艺徒制度。艺徒制度规定,政府对著名艺人给予荣誉,造船业、武器 

制造业、塑造佛像业,都由皇家掌握,由少数家庭秘密传习。师徒均由 


… Page 71…

行会管理,保证艺徒能够确实有效地从匠师那里学到操作经验。从这里 

看,印度的行会教育比欧洲的行会教育要早一千余年。 


… Page 72…

                        七、希伯来和波斯的教育 



                      1。希伯来的宗教和宗教教育 



     希伯来人,犹太人的别称。约当公元前3千纪,迦南人住在巴勒斯 

坦一带。公元前16和15世纪,埃及新王国入侵,掳走迦南居民为奴; 

一说他们因洪水而逃往埃及。约从公元前14世纪,古代犹太人自幼发拉 

底河边移居迦南(巴勒斯坦和腓尼基地区的古称),当地人称他们为“希 

伯来”,意思是“来自河那边的人”。 

     希伯来人原是西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一带的阿拉伯游牧民族,迁居迦 

南以后,其中以色列部落住在土地肥沃的北部,犹太部落住在南部山区, 

逐渐和迦南人混居起来,后因受迦南人的同化转向农业生产,由部落转 

化为家长制家庭,随后出现了奴隶制。约公元前1200年左右,腓力斯丁 

人入侵,以色列人和犹太人合力抵抗,于公元前11世纪建立了统一的以 

色列…犹太王国。希伯来人的“黄金时代”是大卫和所罗门统治时期,耶 

路撒冷为当时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中心。由于内讧,于公元前10 

世纪分裂为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公元前722年,亚述灭掉以色列;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打败犹太王国,将大批富有者掳往巴比伦,造 

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巴比伦之囚”。直到公元前538年,巴比伦被波斯 

所灭,希伯来人才得以重返家园。公元70年,罗马吞并了希伯来。 

     古代希伯来人的教育是以宗教神学教育为核心的。最初,希伯来人 

信奉多神教。希伯来人和迦南人很早以前就崇拜雅赫维(即以后基督教 

信奉的耶和华)。据《旧约》记载:逃往埃及的迦南人因不堪虐待和奴 

役,于公元前14—前13世纪迁回巴勒斯坦。他们逃亡至西奈山时,在荒 

凉旷野中挣扎40年之久,生活又艰辛又饥苦。酋长摩西为加强团结,渡 

过难关,便假托耶和华之名制定了 《十诫》。《十诫》称耶和华是唯一 

应敬的神。后来,他们平安返回巴勒斯坦,坚信是由于耶和华的保护, 

是耶和华的圣恩。因此,希伯来人从公元前8世纪开始,向一神教转化, 

将“耶和华”视为宇宙中的唯一主宰。与此同时,犹太人萌发了“救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