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古代前期文化教育史 >

第17章

世界古代前期文化教育史-第17章

小说: 世界古代前期文化教育史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将“耶和华”视为宇宙中的唯一主宰。与此同时,犹太人萌发了“救世 

主”的思想,自称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只要信奉上帝,遵守其律法, 

最终总会得救,进入天堂。正因为如此,希伯来的宗教和希伯来的政治 

合而为一,犹太教的法典和希伯来的法律熔为一体。可以说,希伯来人 

的社会生活、教育、政府,都在神权统治之下,整个部落既是宗教组织, 

又是学校,又是政府。 

     古代希伯来的教育无论从形式、方法还是从内容上而言,都给以后 

的基督教教育以深刻影响。按《圣经》的解释,耶和华至善至美,不许 

亵渎,古代犹太教就以培养民众对耶和华的诚心为使命,培养人们信神 

和教育成了相同的概念。有些教育史学家认为他们的教育不尚文化,全 

然在于养成民族的、道德的和宗教的品质,传说摩西曾告诫大众学习法 

典,不问成人、妇女和儿童皆无例外。希伯来人的信念是:“敬畏上帝 

是智慧之始”;“敬畏上帝是知识之始”;“敬畏上帝是荣誉,是光荣, 

是愉快,是欢乐的王冠”;“敬畏上帝而服从其律令,是每个人的全部 

职务”。因此,我们可以说,犹太教便是犹太教育。 

     古代希伯来是神道设教的国家,其教育的首要特点是把信神放在求 


… Page 73…

知之上。他们认为:信仰有余而知识亏缺,是不足为患的;然而,知识 

有余而信仰亏缺,必然为害。他们把信仰比作树根,把知识比作树叶, 

如果树根不深,纵然树叶繁茂,也经不起风雨;反之,如果根深蒂固, 

纵然树叶并不茂盛,也绝不为风摧雨拔。当然,古代希伯来人并不全盘 

否定知识的传授。他们也认为无知之人并不能真正理解和敬爱上帝。只 

是他们要求求知应该为敬神服务,应从属于信仰。希伯来人一向自认为 

是上帝的选民,宗教意识强烈,笃信神灵,谨遵传统。在这种思想指导 

下,犹太教既提倡人人敬神,又要求人人受教育;既提倡终生敬神,又 

要求终生受教育。先知和政教领袖无不呼吁全国人人学习法典,敬奉上 

帝,同时又把教育解释为是人人由幼到长持续迈进的过程。他们比喻说, 

清晨播种的人,到夜晚仍需播种,因为哪次播种能够收获,很难确知。 

因而,他们不仅要求人人接受教育,而且还要终生接受教育。 

     希伯来人的宗教教育培养了强烈的民族精神。犹太教宣扬信神,叫 

人去追求彼岸世界,并没有因此使希伯来人忘却现实斗争。犹太教宣扬 

耶和华就是上帝,实际上是让人们把耶和华看作民族的象征,叫人信奉 

耶和华就是培养民族精神。人们通过遵守法典而履行上帝的旨意,就意 

味着不惜牺牲一切,来维护希伯来民族的尊严和延续希伯来民族的生 

存。所谓“不能读书的人就不能作真正的犹太人”,就是要求人们学习 

法典并笃行其要求,从而完成对犹太民族应尽的职责。可见,当时是政 

教合一,宗教和民族血肉相关。 《法典大全》说得很明白:“只要有儿 

童在学校,以色列的敌人们就不能战胜以色列。” 



                     2。希伯来家长制下的家庭教育 



     希伯来人在摩西逃离埃及以前的教育,至今尚不清楚。自摩西带领 

其部落逃离埃及回到巴勒斯坦至公元前586年犹太亡于巴比伦期间,希 

伯来的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 

     自摩西回到巴勒斯坦以后,这里的农业逐渐发展起来,部落慢慢瓦 

解,人们摆脱了游牧生活,向定居的家庭生活过渡。这个时期的家庭组 

织形式系父权制家庭。摩西在《十诫》中规定:妻子是丈夫的财产,须 

受丈夫的严格管束;子女更应听从父亲的命令。这就是以男子为一家之 

主的家长制家庭的蓝图。在这样的家庭中,父亲是一家之主,拥有绝对 

的权威。当时在这里还没有出现学校,家庭成为教育青年一代的主要场 

所。在家庭中,父亲既是祭师,又是教师,家政由他决定,子辈的教育 

由他负责。父训即是法律,不可违抗。在一个很长的时期里,希伯来人 

并无学校,更有教育史学家认为,即使后来产生了学校,家庭在教育子 

女上的职责并没有减轻,一般人家都以家庭为教育子女的场所。教导子 

女虽然是父权,又是父职,但母亲也不该推诿。《申命记》对作父母的 

人指出:“你们惟应自加检点,精神勤奋,……应把这些教给你们的儿 

孙”;“你们应把这些教言勤恳地传给子女,并和他们谈论这些教言, 

当你们在房里静坐的时候,当你们在路上行走的时候,当你们在床上躺 

卧的时候和起床的时候”。经典还说,当儿子发问时,“父母应当给予 

解释回答”,并须擅长乐于和随时准备回答他们的问题。经典还强调说: 

 “忽视教诲子女就不啻埋葬子女。” 


… Page 74…

     希伯来的经典也教育孩子很好地接受父母的教育。《格书》记载: 

 “孩子们,要谛听父亲的教导,不要破坏母亲教给你的法规”;又说“聪 

明的儿子倾听父亲的教诲”。在希伯来人看来,这些教诲所包含的知识 

绝不能通过生理遗传来取得,也不能像财产一样通过继承而得到,须经 

过艰苦的学习才能掌握。 

     希伯来人认为,为了督促儿童学习,父亲有权惩戒和体罚子女,但 

实际上常常采取积极影响的手段,要求父母了解孩子,关心孩子,从而 

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博取孩子的热爱。 

     在希伯来人那里,虽然十分强调父权,但子女也受到尊重。在先知 

运动影响下,希伯来的家长制具有较多的民主味道,孩子的待遇和地位 

也不断得到改善。在当时,希腊和罗马弃婴现象十分习常,而在希伯来 

却很少见;因为在他们看来,没有人不能受上帝的教导和作上帝的学生。 

希伯来人比希腊人和罗马人显得尊重儿童的权利和地位。罗马人把子女 

当作家庭和父母的私有财产,而希伯来人则把儿童看作未来天国的公 

民。他们虽然要求儿童绝对服从父母的权威,但《法典大全》也提及儿 

童具有独立的人格,并非家长的私财。因而,在教育上,他们也比较注 

意父子之间的亲密感情和说服感化。他们想方设法满足儿童的要求和顾 

及儿童的爱好和兴趣,以致把儿童比作花朵。 

     在希伯来父权制的家长制下,妇女受教育的情况如何呢?早在远古 

时期,妇女在希伯来各部落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圣经》中就有许多章 

节记载有关女子的智慧和美好品德的故事。当时不存在对妇女的歧视问 

题,妇女可以和男子一样参加公共活动,听讲律法,参加各种祭神仪式。 

摩西带领大家返回巴勒斯坦后,希伯来各部落已进入父权制社会,父亲 

为一家之主,妇女的地位下降了。 《十诫》中曾经把妇女置于男子的财 

富之列,和男子所有的牛驴相似。妇女除了在会堂做礼拜祈祷敬神外, 

女子教育只限于家庭内进行。尽管有许多上层阶级的女子能识字读书, 

但女子不得进入学校学习,也不能成为文士。后来,先知运动反对这种 

旧习,提倡革新,提高了一些妇女的地位,夫权也比较适度,遂使妇女 

获得一定的尊严和崇敬。在教育上,承认母亲的重要地位,经典中常常 

要求子女遵从母亲的教导,指出女儿的教育应操诸于母亲之手,是母职 

之一。后来,由于受到希腊的影响,卑视妇女的旧习又有抬头,直到犹 

太人亡于罗马帝国,妇女地位微贱仍牢不可破。所以,总的说来,在希 

伯来人那里,学术被男子独占,学校成立后更把妇女排斥在校门之外。 

他们虽然也学习宗教知识,并对子女施以教育,有些文献中也记载着一 

些颇有才智和学养的女性,但一般妇女在教育上都是不能和男子相比 

的。 



                    3。希伯来学校的产生和学校教育 



     (1)学校的产生 

     希伯来人的学校是由犹太会堂发展而来的。犹太会堂创立于希伯来 

人被囚巴比伦时期。公元前586年,新巴比伦灭亡了犹太国,把众多犹 

太贵族、工匠和贫民掳走,史称“巴比伦之囚”。他们企望保持祈祷敬 

神的传统,幻想耶和华来拯救他们。强烈的宗教意识驱使人们大事进行 


… Page 75…

    敬虔祷神活动。最初,这种活动只在安息日集聚在家中举行,由家人或 

    邻人共同进行祈祷和学习经典。遇到三大节日,则按照犹太教的传统举 

    行宗教仪式。以后,产生了群众集会敬神组织,产生了进行祈祷活动的 

    场所——犹太会堂。这种宗教会堂,起初仅是成人祈祷和听人讲演经典 

    的地方,以后又扩大到少年儿童,逐渐成为施行教育的中心。会堂既然 

    负有教育的任务,就需要胜任这项任务的人才,这就出现了文士。文士 

    有修养,能够解说经典。这种会堂和文士的出现给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客 

    观条件。这批希伯来人被掳往巴比伦50年后,波斯于公元前538年灭掉 

    新巴比伦,释放了“巴比伦之囚”,允许他们返回家园。他们返回之后, 

    就建立犹太会堂,在此基础上就产生了学校。 

         他们返回家园之后,在耶路撒冷 (以下简称耶城)于公元前516年 

    重建耶和华寺庙,在各区建筑会堂,组成群众性的宗教活动网。到公元 

    前444年,德高望重的祭司伊兹拉号召群众热心读经,在全国普遍建立 

    会堂。到公元前4世纪,各城市均建有会堂;到公元前2世纪,乡村也 

    都建了会堂,当时城乡会堂曾达480所之多。最初,会堂教学是面向成 

    年人的,到后来更有儿童参加,由会堂低级职员传授浅易知识。由于人 

    数日益增多,会堂容纳不了,便另辟房舍。由于解释阐述经典的任务加 

    重,须专人负责,遂规定会堂从事一般宣传事务,把教授法典的任务独 

    立出来。这样,就出现了希伯来人的最初学校。 

         教育史学家认为,希伯来学校的产生还得自外方文化的启示,特别 

    是希腊影响的结果。希伯来人为囚时,他们看到巴比伦精美的学校和图 

    书馆。到公元前4世纪后,建立了亚历山大帝国,希腊化趋势更加强劲。 

    有些激进之士企图把耶城变成希腊式城市,但多数希伯来人为着保持对 

    耶和华信仰的纯洁性,十分畏惧外来势力的渗透,曾爆发过反对希腊化 

    的斗争。然而,世界文化交流无法凭主观意志而扭转,很难摆脱希腊思 

    想和学术的波及,希腊化趋势始终未能消除。从公元前3世纪起,耶城 

    建立了希腊式的学校和体育馆,一般青年接受了来自希腊的新文化,一 

    些学者在教学方面也向希腊学校学习。这便促进了犹太会堂向学校过 

    渡。在马可比统治时期,曾坚决抵制希腊化,但因扭不过大势,便采取 

    希伯来人和希腊人分校学习的方法,以免希伯来人受到希腊文化的薰 

    染。从此,希伯来才出现大量学校。 

          “教育史家指出,犹太的高等学校先于中等学校而产生,中等学校 

                                                      ① 

    先于初等学校而产生。这是有其历史根源的”。希伯来人把广泛宣扬经 

    典视为头等大事,不但由僧侣主持寺庙活动,还派利末人到各地宣传讲 

    解。这些僧侣和利末人 (希伯来教长利末的后代)必须精通经义,并能 

    进行系统而深透的讲述,有能力处理寺庙和会堂的财产和管理工作。由 

    于缺乏合格的管理人才,遂在寺内选拔才智优异者由经典专家进行培 

    养。以后又扩大培养范围,使更多的青年接受这项较为高深的教育,这 

    就产生了水平较高的学校。到公元前2世纪祖果统治时期,高等学校已 

    有两所,一所是柏特席勒,一所是柏特山密。这两所学校直到公元70年 

    才因寺院被毁而停办。不过,这时已有其他新的高等学校了。至于中等 

    学校,在高等学校兴起之后,感到学生事前应有充分的教育准备阶段, 



① 藤大春主编的《外国教育通史》(第一卷)第114 页。 


… Page 76…

而一般家长无能力承担这项任务,这样就出现了中等水平的学校。到公 

元前75年,最高会议副议长席塔便以正式法令鼓舞中等学校的设置。初 

等学校起于何时,难以确定具体时间。一般说来,希伯来人幼时是在家 

接受父教。但无父之人无此机会,于是就规定各区延聘教师予以教导。 

初等学校最初在耶路撒冷产生,据说是为孤儿设立的。大约与此同时或 

稍后,犹太会堂才附设初等学校。公元前70年,席塔曾一度规定所有儿 

童一律入学。公元64年,最高祭司加马拉规定各省各城均应开设初等学 

校,指派教师教育儿童;每一村落设学校一所;儿童满六、七岁须强迫 

入学;并对原有的初等学校进行改革。这样,初等学校便遍设于巴勒斯 

坦全境。 



     (2)学校教育 

     希伯来人把信神和受教育看成一件事。在他们看来,不信神就不得 

为人;不受教育者要被剥夺一切权利,并要被驱逐出境;不设学校的城 

市也是不许可的。因为他们认为,只有人人受教育,才能人人成为上帝 

的真正信仰者,只有人人成为笃诚的信仰者,才能保证民族不受衰亡的 

威胁,否则,人们无知而德行堕落,一切希望都将成为泡影。 

     从体制上看,学校逐渐趋于完备。最初,由犹太会堂附设初等学校 

是很平常的事,但也有单独设置的初等学校,还有私人开办的初等学校。 

有25名学生的学校,可以聘请教师1人;超过40名学生者,另增助教1 

人;满50名学生者,可聘请教师2人。 

     在修业年限上,一般男童6岁入初级学校,15岁结业,共计10年。 

由6岁至10岁,主要学习圣经和简易的读、写、算;由10岁至15岁, 

以学习《米什娜》为中心。15岁后如继续求学,则以学习《吉马拉》为 

中心,相当于中等教育。中等教育以后,还有僧侣学校,主要教授宗教 

理论和法律理论,并训练主持宗教活动的能力。另外,还有由学识优异 

的“拉比”在家从事的培养拉比继承人的教育,可以算作当时的师范教 

育。这类教育应纳入高等教育的范畴。 

     有了学校,就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教师。在古代希伯 

来,僧侣在群众中判断讼案、宣传经典和赏善罚恶,有些教育史学家认 

为僧侣是希伯来最早的教育人员。当希伯来人由巴比伦返回家园后,不 

但寺庙和会堂大量需要文人,社会也出现种种新的需要,拉比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