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前期文化教育史-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社会生产和人类生活的需要。
但是,某些社会学家和教育家否认教育的社会性,在教育起源问题
上无视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对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活动的依存性,提出种种
唯心主义的观点。例如,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1831—1902年),在
其《教育之进化》中详述了动物界的“教育”现象,认为蚂蚁群里也有
“教师”和“学生”,从而认为教育是自然界的一种普遍现象,所有动
物都有教育和学习过程。这是把教育现象生物化,否认教育是人类特有
的社会现象和它的社会本质。又如美国教育家保罗·孟禄(1869—1947
年),提出了教育的心理起源论。他在《教育史教科书》(又译《教育
史课本》)中认为,原始社会没有学校、没有教材,儿童的学习只是对
成年人的“无意识模仿”。这是单纯从心理学的观点来解释教育的起源
问题和原始社会的教育现象。当然,在儿童的学习过程中,有模仿的因
素,但把人类的教育活动看作是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忽视人类的教育
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则是错误的。
语言的产生是教育起源的必备条件。教育史学家认为:语言和教育
都是人类在共同劳动、共同生活中和它们一起产生的,都产生于“人类
的童年”——“正在形成中的人”。
①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 卷,第2 页。
… Page 20…
2。原始社会教育的发展
原始社会的人们结群而居,形成原始群。原始群为使青年一代参加
集体劳动,培养他们的劳动智能和适应集体生活的能力,就产生了原始
形态的教育。目前,我国史学界一般按生产方式和婚姻组织形式将漫长
的原始社会分为前氏族公社时期、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父系氏族公社时
期和“军事民主制”时期四个历史阶段。各阶段均有与其相适应的教育,
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1)前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前氏族公社时期又称原始群时期,生产工具非常简陋,生产水平极
端低下。近代人类学者在中亚一带发现处于前氏族社会状态的原始群,
他们一般结成许多无性别分工的集体,每个集体由两个人群组成:一群
是成年男女,负责捕猎和采集;另一群是老年人和少年儿童,负责看管
动物、建筑住处和隐蔽场所,负责附近地区的采集和日常劳动。在共同
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过程中,老年人便把制造、使用工具的方法、技能,
把生产劳动的经验、知识传授给年轻的一代。老年人除了将生产经验传
给少年儿童以外,还要教他们养成群体生活的行为和习惯。少年儿童在
达到一定年龄并获得交往经验、劳动技能以后,就参加到成年人的行列
中去。
(2)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据古书记载:“(燧人)钻木取火,教民熟食”(《白虎通》卷一);
“燧人之世,天下多水,故教民以渔”(《尸子》);“神农耕而作陶”
(《太平御览》引《周书》佚文);“神农制耒耜,教民农作”。这些
传记反映了中国从原始人群进入母系氏族公社之后生产和教育的历史。
美国民族学家、原始社会历史学家摩尔根(1818—1881年)对美洲印第
安人中的易洛魁人氏族社会所作的深入研究,为了解和研究母系公社时
期的情况提供了重要依据。在母系氏族公社初期,儿童主要是在劳动和
集体生活之中接受教育。在中亚某些处于这一历史时期的民族中,男女
儿童在8岁以前生活在一起,由妇女负责照管,并向他们进行教育。八
九岁以后,男女有别了,男儿由男子指导,学习男子应作之事,如随成
年男子参加狩猎和捕鱼等;女儿由妇女教以妇女应尽之职,学习采集果
实、编织衣物、制作陶器和其他家务等。原始农、牧业出现以后,公社
往往把少年儿童委托给最有经验的人们教管,除学习劳动知识和技能之
外,还要熟悉本部落的风俗习惯、宗教崇拜、传说和英雄人物的故事等。
在母系氏族公社后期,出现了儿童公共教育机构的萌芽——“青年之
家”,由富有经验的长者分别向少年男女进行社会教育、军事教育和宗
教教育,准备接受“青年礼”。
(3)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教育内容更为复杂,两性在教育上的差别也越
来越大。男孩要学习照管牲畜,从事农业和手工业;女孩主要学习管理
… Page 21…
家务,从事家务劳动。到了父系氏族社会,出现了由父权维系的若干代
近亲所构成的“大家庭”,这时青年一代的教育由“大家庭”来承担。
以印第安人的霍皮族为例,男儿的童年期、女儿的童年期和青年期,一
般全由“大家庭”的成年妇女进行教导,不管是生母还是非生母。但是,
当对男儿实行某种严厉的训练时将由生母的弟兄来协助,祖父和外祖父
也参加。这使儿童感到全家男女成人都是可靠的,必须服从他们的教导。
另一些印第安族,除父母外,父母的兄弟姐妹是儿童的首要教导人,通
常都由生父伴儿游戏,教以生产技能和传统成训,生母的弟兄负责指导
儿童学习关于氏族的知识,帮助儿童成为能尽职责的氏族成员。还有的
印第安族以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为儿童的教导者,这辈老人不象父辈那样
严厉。在印第安的那瓦霍族中,每个儿童不但是“大家庭”的成员,而
且是部落成员,部落亦负有教育青年的责任,给他们以种种行为上的约
束,对于他们的教育和影响是极强的。
“青年之家”在父系氏族公社时期得到了发展,但它主要成了教育
男性青年的地方。军事教育获得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青年们必须参加军
事操练,学习骑马、投矛、射箭等。另外,故事与传说、游戏、舞蹈、
歌曲等都成了向少年儿童和青年进行道德教育、宗教教育的重要手段。
(4)“军事民主制”时期的教育
到了父系氏族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工具的进一步改进和生产技术的
不断提高,加上社会劳动分工的发展,产品除供氏族成员使用外,还有
了剩余。这时不但出现了专门负责部落生产和社会生活的部落首领——
酋长,而且出现了“议事会”、“人民大会”,这就形成了“军事民主
制”。这个时期,教育为适应“军事民主制”的特点,重视和加强了对
全体社会成员的军事体育训练,并把军事教育提到首位。为了赢得战争
的胜利,还要进行传统教育,讲述本氏族、本部落的历史传统、重大事
件、英雄人物等,宣传和鼓励与敌人英勇作战的精神。这些教育当然首
先是从本氏族本部落的利益和生存出发的,因此,即使在业已出现私有
制萌芽的情况下,仍能够为全体成员所接受。这一时期在教育上最突出
的特点是随着阶级萌芽的出现,也出现了阶级教育的萌芽。那些军事首
领、酋长和僧侣等特权人物,不仅不参加生产劳动,还企图垄断公社全
体成员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积累起来的知识和经验。这样,脑力劳
动与体力劳动逐渐相分离,教育与生产劳动逐渐相脱离,教育越来越变
成特权人物用来维持和提高自己权力、威信和地位的手段,越来越变成
他们支配和奴役其他社会成员的工具。
3。教育内容
为满足社会生活和劳动生产的需要,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多方面
性,所有与争取生存和延续群体生命有关的知识、技能、经验、习惯,
都是每个社会成员必须掌握的,都是原始社会教育的内容,一般包括社
会、劳动、文化和军事等各个方面。
(1)学习社会生活的风俗、习惯和传统
… Page 22…
幼年儿童在原始群和氏族社会中,最早接触的是社会环境,首先要
学习适应社会的能力。原始人在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各种
风俗习惯和传统。首先,幼年儿童生活在复杂的血缘关系和民族部落之
中,他们最早接触的是社会环境。年轻一代必须学会各种习惯和传统,
才能适应原始人的集体生活,协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维护氏族和部落
的统一性。这些风俗、习惯、禁忌和传统是实际生活经验的结晶,为实
际生活所必需。所以,原始人从孩提时起就要接受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和
训练。这种训练相当复杂。以印第安人核心家庭而言,其亲属和血缘关
系就达十几种、几十种,甚至一百多种(至第三代就有151种)。“大
家庭”是制定其成员行为规范的最强有力的组织,又是每个成员强有力
的保卫者,每个成员又有许多应尽的义务。所以,对任何人来说,取得
“大家庭”成员的资格乃是第一要事。另一方面,每个成员都必须严格
遵守“大家庭”的惯例,接受“大家庭”的传统,尽到对“大家庭”的
职责,如尊敬长辈、互相帮助、服从禁忌、遵守礼法等。在原始社会,
任何一个氏族成员都不可能离开氏族而存在,因此,对氏族成员来说,
氏族制度、风俗习惯、禁忌等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必须服从的。氏族
中有关婚姻的规定、共同分配的原则以及氏族、部落的各种决定等,都
是每个氏族成员必须遵守的。例如,位于中南太平洋的波利尼西亚人禁
食图腾动物,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各种禁忌,如一年中某些季节或一昼夜
中的某些时候禁止发出任何响声,不许大声说话、唱歌或干活,以及性
生活的禁忌等等。爱斯基摩人严禁将捕猎工具和猎物混放在一起,严禁
在同一天混食海豹肉和鹿肉。有些原始部落对图腾动物禁食而不禁杀;
而另有些部落则是禁杀不禁食;也有的部落在举行图腾仪式时,规定必
须进食少量图腾动物的肉,不可不食,也不可多食。还有一些是必须遵
守的人际关系方面的行为规范,如澳大利亚的阿拉瓦部落规定:不得追
逐妇女,不得与长者争辩,不得与兄弟、姊妹及同部落的人斗殴,回避
堂姊妹、表姊妹等等。总之,适应面临的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是儿童应
接受的第一课。这一课学不成,就无法生存在这个社会中,更不必说参
加生产劳动了。所以,关于家庭、氏族部落的成训、禁戒、图腾、神祗、
历史传说、习惯风俗、地理环境等,儿童从在襁褓之中起就开始学习,
并且始终不断学习,其目的在于养成对氏族、部落和家庭的光荣感、自
豪感、责任感,肯于为集体奋斗和牺牲。
(2)学习劳动生产经验、知识和技能
劳动生产是人类首要的和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
础。因此,劳动生产是世界各地区原始居民的主要教育内容之一。在原
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每个劳动力不能提供太多剩余产品,每
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参加劳动生产,才能取得整个氏族所必需的最
起码的生活条件。所以,在原始社会,每个儿童自幼就要向年长一代学
习劳动生产的经验、知识和技能。据人种学者的报告,在一些原始部落,
当成年人在制造器具时,在设陷阱捕捉野兽时,在驯养动物或播种收割
时,儿童都在旁边观看,并充当助手,直到慢慢变成独立的劳动者。一
切操作技术和程序,都在劳动实践中传授,学习成绩如何也在劳动生产
过程中随时随地进行考核。根据考古资料,北京猿人为了种族的延续和
… Page 23…
发展,就把打制和使用石器、利用天然火等经验传给下一代。这也就是
他们教育的主要内容。美拉尼西亚群岛(位于太平洋西南部,属大洋洲)
的美拉尼西亚人,当儿童年龄稍长的时候,男子就教他们投枪,使用石
斧,使用树皮制的盾、棍棒,教他们攀树、掘土,学习用网。北美印第
安人的氏族部落中已有负责教育责任的部落成员,主要教儿童学习生产
知识,使儿童了解生产,认识生产。
(3)宗教教育和道德教育
考古资料证明:在旧石器时代早期没有发现任何宗教的痕迹,确切
的宗教信仰和遗迹发现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宗教观念主要表现在自
然崇拜,灵魂崇拜和祖先崇拜上。首先是自然崇拜。在原始人心自中,
自然界是神秘而又可怕的。变幻无常的天气,昼夜的变换、季节的更替
以及洪水、地震和生老病死等,人们都无法解释,不能理解。自然界中
似乎到处都有威力无穷、不可捉摸的精灵。于是,日月星辰、山石河海、
飞禽走兽、树木花草等都成了崇拜的对象。正如恩格斯所说,随着“自
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产生了”。这就是“自然崇拜”。再就是“灵
魂崇拜”。他们以为人的思想和感觉都是灵魂在起作用,人死了灵魂还
可以脱离身体而独立存在,这就产生了“灵魂崇拜”。其表现形式最初
可能只是在死者身边放少量工具和装饰品,以后才定期向死者奉献较多
的食物和用具,以便使他们能像生前一样地生活。“祖先崇拜”即“图
腾崇拜”。在原始社会,一个氏族的祖先生前既是生活的组织者,又是
生产的指导者,死后的灵魂必然会被当作这个氏族的保护者。原始人往
往把某些动物或植物视为自己的亲族或祖先,也就是认为他们这个氏族
的一切成员都来自这种动植物,这被称为图腾崇拜。例如熊、虎、狼、
蛇、鳄鱼、土豆等等,都曾是某一个氏族的图腾,并被做成各种模样,
用来作为本氏族的标志。总之,远古的人们无力抗拒自然灾害,不了解
自然变化的原因,就认为一切都是“神”所支配。宗教活动就被视为消
灭灾害、祈求幸福的工具。各种崇拜都有严格的要求和传统的做法,这
就需要有仪式和训练,于是产生了宗教教育。
原始社会很重视道德习俗教育,基本目的是巩固原始社会的生产关
系。道德习俗教育多半是由老人来进行,往往通过讲故事,讲氏族部落
祖先的英勇行为来启发青少年的道德感。在中国,由老人讲述图腾崇拜
(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是龙、凤图腾)以及由此而派生的神话故事,如女
娲补天、精卫填海等,是那时进行道德习俗教育的主要形式。同时,更
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