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大师读心经+弘一法师+着 >

第6章

大师读心经+弘一法师+着-第6章

小说: 大师读心经+弘一法师+着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伲涫奔溆媒偎愣怯媚晁恪N颐枪ド校蘖拷倮炊荚欧ㄐ扌校拍苡薪裉斓纳聘5乱蛟担诺绞雷鹚稻烤乖猜拇蠓āN颐羌扔泄ド形蘖拷傩扌校我曰刮闯煞穑恳蛭鹚等蟀⑸o劫是由小乘初果须陀洹算起。过去生中虽有修行而未证初果,其修行时间都不能算,修到初果才算不退。从此再经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历一个阿僧祇劫,此时道力微,被烦恼伏,名远波罗蜜。由初地至七地,历第二个阿僧祇劫,道力增长,有能力伏烦恼,名近波罗蜜。由八地至十地历第三个阿僧祇劫,道力盛,禅定智慧能力增强,尽伏烦恼,名大波罗蜜。在四教中属于别教。





    正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净空法师)(3)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7…14 8:22:36 本章字数:1171


    心字是中文,自古以来解释心字之文甚多,但以心为六百卷《大般若经》之精要一语最为圆满。《心经》为《大般若经》之纲领,所以称为大般若之中心,亦比喻人的心脏,至为重要。最后经字是通题,佛所说的言教,经弟子们续集成文,皆称为经。古来大德解释经字,常用贯、摄、常、法四字。贯是贯穿所说之义理,换句话说,每部佛经都是一篇有系统的文章,从头到尾一直贯穿下来,绝无杂乱,摄为摆持所化之众生,使读者百读不厌,如磁铁吸针一样。常是古今不易,法是远近同遵,确实超越时间与空间,即今人所说之真理。
    本经是唐朝玄奘大师翻译的。大师是河南偃师人,姓陈名袆,十三岁在洛阳净土寺出家,贞观三年到印度求学,历一百二十八国。当时西域与印度均未统一,有许多小的国家。留学到中印摩揭陀国那烂陀寺,此项古迹到现在依然存在。他受业于戒贤论师及胜军居士,他的老师发一僧一俗。贞观十九年回国,三年去的,往返共十七年。大师世寿六十五岁,圆寂于唐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初五。由印返国后翻经十九年,翻成七十三部,一千三百三十卷,分量之多为译经师之冠,对中国有最大的贡献。所译经典均收入《大藏经》。这部《心经》是大师于贞观二十二年五月二十四日在终南山翠微宫翻经院译的。过去南京金陵刻经处杨仁山老居士曾把大师所译经典刻版流通。该刻经院曾送我一全套,我把它收藏在达拉斯佛教会501楼上。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即观世音菩萨,中文译此菩萨名字有两种,翻“自在”是表智慧,菩萨有究竟圆满的智慧,于法自在;翻为“观世音”表菩萨大慈大悲,循声救苦。此二名各有取义,表明菩萨自行化他。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是修行,历事练心。凡夫心不清净不平等,菩萨是觉悟的人,在一切顺逆境中修清净心平等心,以究竟圆满的智慧,行甚深境界的般若。深对浅而说,在经教中有浅深二种,第一类人空般若,破除我执,但见于空,不见不空,此罗汉、辟支佛、权教菩萨三乘所修的,谓之共般若,贤首家称为大乘始教。
    第二类法空般若,不但人我空,法我亦空。更进一步,破了法执,不但见空,又见不空,此与前面三乘人所见所悟的不同,称为不共般若,亦即圆教初住以上菩萨所证的,教下谓之实教菩萨,包括大乘的终教、顿教、圆教。
    观自在菩萨所证的即深般若波罗蜜。
    照见是功夫,智慧的运用,修行的枢纽。为三智用,此三智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亦即智慧的运用。在日常生活中,六根接触六尘境界,我们的见解与看法就属于智慧。
    第一种空观深者,能断见思惑,显一切智,见真谛,真谛即哲学家所说的本体。
    第二种空观深者,能断尘沙惑,显道种智,见俗谛,就是对法界自然现象完全发达明白。





    正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净空法师)(4)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7…14 8:22:38 本章字数:987


    第三种是中观深者,能破无明,显一切种智,见中谛。
    一切智与道种智是一不是二,前面两种的观照均偏在一边,未达到圆融。等到观照功夫深了,知道一切性相理事是一不是二,对宇宙人生之真相完全明白,无丝毫疑惑,就是究竟圆满的智慧见到中谛。
    五蕴即万有,分为色、心二法。色法即物质,一切物质皆以色为代表;心理精神方面的以心为代表,心分为四类,受、想、行、识。受是前五识,想是第六意识,行为第七末那识,识是第八阿赖耶识。
    色法是物质,物质是众微聚,众是因缘生法。缘聚则生,缘散则灭。《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又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为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说明五蕴以及宇宙人生的真相。佛法讲众微是比喻,说明所有物质都是由众多微细分子聚合的。现在科学仪器进步,可以用显微镜看到原子电子以及基本粒子。《金刚经》讲所有物质皆为一合相,由分子组合成为一切物质,佛的五眼圆明比我们用显微镜观察还要来得准确。
    佛说基本物质有四种特性,谓之四大,即地、水、火、风。地大代表物体,它虽然小到肉眼看不到,而确有其物体之存在。火大代表温度,水大代表湿度。科学家有另外一个说法,说它带阳电称为火大,带阴电称为水大。它是动的称为风大。四大是代表基本物质的四种特性。
    本经最重要的修行宗旨即是经文第一段:“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五蕴中色蕴包括一切物质现象,精神方面有受想行识。五蕴皆是因缘生法,因缘生法皆无自体,乃真实相,真实相是空相。空的意义有四种:
    (一)空无义:因缘所生,皆无自性,自体不实,毕竟皆空,此义易懂。
    (二)虚空义:无粗相有微妙色,有名无实,一法切均如此。
    (三)心空义。
    (四)法空义。
    心空是一丝毫染着皆无,经论中说:离群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才能观察到诸法真相。因一切法相有体空,一切法了不可得,空为诸法之实相。《金刚经》所说,如梦幻泡影,形容至于恰当。一切事实真相看清楚,一切苦难就消失了。因一切苦难皆由迷惑、颠倒、妄想、执著而来,妄想执著带给我们无量无边苦难。事实真相明白,妄想消除,执著永断,一切苦难就远离了,此之谓度一切苦厄。





    正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净空法师)(5)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7…14 8:22:40 本章字数:1068


    谛观身心,但见五蕴。谛是仔细的意思,观是用智慧去观察,身是色蕴,心是受想行识,在五蕴中求人我相了不可得,无量劫来虚妄的我执即可破掉。一切烦恼皆由我执而起,我执空,烦恼即断;烦恼断,求六道轮回也不可得。小乘四果罗汉,断见思烦恼即超出轮回,分段生死就没了。再观察五蕴,蕴从缘生,亦无自体,缘生无性,求五蕴相也不可得,法执也尽了。法执产生于所知障。障碍了菩提涅槃,所知障尽了,菩提涅槃自然现前,变易生死也没了。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义就是这几句话,可谓一语道破。为什么一般人对于这种意思难以领会,因为无量劫来,妄想、执著太坚固了,必须劳世尊以二十二年时间说出此事实真相,我们才能接受。上来所说是般若修学的宗旨,下面要详细说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真相,便于我们观察。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此段经文说明五蕴皆空的道理,空不当做无讲,如果空是什么都没有,就不难懂,不需要世尊用二十二年时间来解释。难的是不离色相以了解空义,也不是色相消失说它是空,而是讲空有同时,空与有是一回事。世人的观念空与有是对立的,有不是空,空不是有。如说有就是空,空就是有,很难使人了解。般若讲空,是即色之空,谓之真空,即空之色,称为妙有。妙有非有,真空不空。因为色是四大组合的现象;空是般若真空理,法空是中道第一义空,绝不是偏空。本经五蕴皆空是主题,下面色不异空四句是批注。一切诸法;世出世法,皆为一合相,皆是幻有,皆无自性。中论说,因缘所生法,我(佛)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此四句合起来看,即《心经》的四句话。佛所讲的色、空、名、中道,皆说一回事,我们不能领会,把这四项看做四件事情,不知佛说的是一桩事。色法如是;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若细说之,把色换成受想行识就行了,受不为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其余依此类推。
    第一句色不异空,空是真如、是自性、是本体,色是一切现象。现象是依真如本体变现出来的,体既不可得,相当然亦不可得,是从假入空,照了实性。第二句相反,空不异色,尽虚空,偏法界,一切现象均是由真如本体变现出来的,是从空出假,照了因缘。下面“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两句是空假相即,说明它是一不是二。一法如是,法法如是,无一法例外。佛在《华严经》中说:“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又说:“一毛孔中转大法轮。”如色空不相即,性相不相即,如何可能有此奇妙现象。如此事实后,佛在经中所说种种不思议境界均可以接受。





    正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净空法师)(6)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7…14 8:22:42 本章字数:1311


    《般若经》所说五蕴皆空的总纲领与念佛求生净土有重要关系。从前我在台中莲社求学时,李老师对我说,念佛人多,往生者少。莲社有二十多万人,真正念佛往生者不过三五人而已。他说的非常保守。据我所知,台中念佛往生的人相当可观,如果说每万人中有三五人,乃接近事实。但是这个比例仍然很小。何以念佛人多而往生者少?其关键就是看不破放不下。《般若经》能帮助我们看破放下,故对经典不得不重视。我们的身心都不是真的,身体有老病死,刹那变化,均属假有。心理方面,受想行识,念头刹那生灭,我们都能体会到。保持念头不失叫“三昧”,又叫“作定”。定功不过是一个念头的相续相而已,定的境界有得必有失。世间四禅八定,非想非非想天能持久到八万大劫,定功不失,而八万大劫之后还会失掉。自性本定无生灭,没有入定出定,如《楞严经》所说的“首楞严大定”。“性定”与“修定”完全不同,性定不是修来的,哪一天照见五蕴皆空时,性定在即现前。我执若空,烦恼障没了;法执若空,所知障没了,自性本空自然现前。此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可不容易,凡夫无始劫来,我执习气非常重。古德说:“理可顿悟,事须渐修。”根性利、善根厚的人,在理论上可以接受,如果要把境界转过来,还要有相当时间的修行。理与事是一不是二,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对物,心中时时提起观照功夫,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一切人事物皆是诸法空相,把自己无始劫来错误的见解思想,逐渐在般若智慧光明中淘汰得干干净净,这是真修行。《华严经》末后一会,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给我们一个历事练心真实修行的好榜样。多思维,多体会就能断烦恼习气,看破放下。然后对于弥陀的愿行,才能肯真实的体会,决志求生净土,这一生中自然能有成就。般若对我们有极大的帮助、极大的利益。
    五蕴的根源是重叠生起的,一念不觉把真如自性转变为无明业识。这些话要仔细听,不可思维想象,一想就错了。如说:今天阴天,太阳被云层遮盖着了。细心一想,太阳比地球大若干倍,焉能被云层遮盖?真如自性永远不会变成无明业识,无明业识就是一念不觉,谓之无明本。
    真如自性起作用,在作用上带上这个东西,如同眼能见。眼是自性,戴上眼镜,仍然可以看到外面境界,眼睛透过眼镜见到外面境相,叫做无明业识,又叫第八识。眼镜是否真正妨害了眼睛呢?并没有。此中关系要搞清楚。一有识就是阿赖耶识,所以有行,一有行才有想,一有想才有受,一有受才有色,这是从五蕴上讲,从八识上讲,就是“一念不觉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①。说法虽然不一样,意思是一样,同样说出事实真相。世间人不了解,以为是有一个神明在那里安排,他不晓得大自然的演变是有一定次序的,如人穿衣服,先穿内衣,再穿外衣。脱衣时先脱外衣,逐渐到内衣,次第不能错乱。迷的时候先有无明,发展到粗相,回归自性的时候,先由外面下手,先除色蕴,然后次第再除受想行识。把事实真相搞清楚,日常用功有很大帮助,对一切色法不执著,对自己的色身以及世界一切人物皆属色法,均可放下。进一步受也能放下,不再追求享受,苦乐忧喜,能随缘而不攀缘,随顺众生,随喜功德,心地平等。顺境不起乐受,逆境不起苦受,受即放下了,其余想行识依此类推。





    正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净空法师)(7)
    紫雨阁小说网 更新时间:2010…7…14 8:22:44 本章字数:1255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佛在本经将一切法归纳为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此段经文第一句“诸法空相”,“诸法”即包括此四大类。一切法都有一个共同的意义在,即不生不灭。生灭是现象而非事实,本无忽有曰生,现象消失为灭。若深入观察,不过缘聚则生,缘散则灭之幻象而已。本经指五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不生不灭的说法很难体会,若进一步解释,只好举个例。小朋友玩的积木,把它堆成一栋房子,其相宛在。再拆开来,房子没有了。聪明人一看到这种现象就觉悟,相之有不是真有,其灭亦非真灭。因其本来没有,缘聚不是真有,原本就不生,缘散之后,当然它也没有灭。科学家观察一切万物,告诉我们物质不减,能力不灭,这与佛经所说一切法不生不灭非常接近。凡夫见一切法有生灭,执著在假相上,对于一切法之形成过程完全疏忽,于是堕落到生死轮回。凡夫着有,无量劫来内心存有这种错觉,牢不可破,对事实真相很难接受。佛不得已随顺俗谛而说,人有生老病死,植物有生住异灭,矿物有成住坏空。本经是随真谛而言,如来五眼圆明,观察宇宙人生真相,为我们如实而说。整个般若之纲要,言简义丰,与诸大乘经、《华严》、《法华》一样圆满。假如彻底了解经中之真实义,即不难认得无生法忍。①
    “不垢不净”,染着曰垢,离开污染谓之净,此指四谛因缘,苦集灭道而言。“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凡夫流浪生死谓之垢,圣者断尽见思,超越三界谓之净。这是佛对于执著性空,厌离幻相的人而说的。说到实相理体,本自空寂,非可以染之使其垢,治之使其净。虽被恶缘所遮盖,而性本不垢,复为善缘所熏习而性未尝净。
    “不增不减”,乃对菩萨的开导。通常大乘法易于产生错误观念,道力增长,烦恼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