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556-瘴疟指南 >

第4章

556-瘴疟指南-第4章

小说: 556-瘴疟指南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谓脉弦在 
内伤。谓肝木克脾土。宜补脾抑肝。不宜去湿。故犯虚虚之戒。不知瘴病脉弦。是疟脉自弦之弦。 
为邪在半表半里。因湿生痰而作。故不禁平胃。正欲其温中去湿也。 

卷上辨药
麻黄
属性:卫生方云。麻黄生于中牟。有麻黄之地。冬雪不积。盖麻黄能泄外阳故也。今南方无霜雪。皆 
如麻黄之地。阳气恒泄。即此可知。人居其间。不劳麻黄而自汗。有病则不宜轻发汗。轻用麻黄。 
此理甚明。前辈诗云。四时恒是夏。一雨便成秋。读此一联。不惟知南方天气。亦可触类而知。 
夫人之病也。假如病者多热。才经一汗。便翻然为冷。是岂宜轻发汗耶。如五积散。通关散。金沸草散。九 
宝饮。小续命汤。十神汤。香苏散。俱有麻黄。虽有主对。亦不可服。若麻黄汤。青龙汤。南方 
尤不可遽用也。今人例以麻黄为发散药。殊不知其力只能驱我 
之内阳。以劫外寒也。古今方书用肺经咳嗽。以肺之性恶寒。肺为娇脏。易于感寒。乃宜用之。 
仲景治足太阳伤寒。以太阳在表。非汗不解。及治少阴经伤寒。发热脉沉。盖少阴当无热恶 
寒反发热者。邪在表也。故以温剂佐之。发中有补。皆所当用也。除此三经。方书已自少用。况 
南方不寒之地。瘴气交重。瘴病岂尽因感寒耶。不因感寒。不用麻黄。又何不可。南史记范云欲赴 
梁武帝九锡之命。忽尔伤寒。召医徐文伯治之。恐不得与庆事。实告之曰。欲即愈。当先期取汗。 
但不免妄泄元阳。恐二年后不复起矣。云曰朝闻夕可。况二年乎。文伯烧地布席。置云于上。得汗 
而解。云大喜。文伯曰。不足喜也。后二年果应。夫发汗先期。尚促寿限。况不当汗而汗乎。 
又尝见有染瘴者。上热下寒。腰足寒痛。自谓五积散症也。遂倍加麻黄。多衣覆汗。竟成重症。 
虽服真武汤。亦莫能救。并赘于此。为妄用药者之戒。大凡瘴病误用麻黄。服后哑者。七日内死。 
或筋惕肉 者。十四日内死。或目赤上气喘促者。十四日内死。若汗出不止。脉细如无悸动。寒 
战发哕者。实时死。余常目击。可不慎哉。 

卷上辨药
柴胡
属性:卫生方云。夫人身本地水火风。四大假合。阴阳和会。上焦属火为阳。下焦属水为阴。遇有 
寒热。见上热下寒之疾。不能升降既济之。而反用药。实实虚虚。则水火解散。而人身坏矣。尝谓 
见柳司教彭亮一曰。染瘴身热心烦。自以为实热乘渴。以冷水吞黄连黄芩丸。又取冷水以渍胸膈。 
至日晡小便渐多。更服黄芩汤小柴胡汤。是夜连进数服。小便愈数。次日早。热渐才退。而即逝。可 
畏哉。夫下元为人身根本。根本既虚。身乎何有。小柴胡汤。今人但知为可用退热。抑知其所以 
用乎。夫仲景制方惟用之以治足少阳胆经伤寒。盖胆无出入道路。柴胡乃本经药。邪在半表半里。 
非柴胡黄芩之苦。能发传经之热 
则不可。佐以半夏之辛。以散除烦呕。复用人参甘草之甘。以缓中和之气。又且存攻守之意也。 
倘不择其可而概用之。鲜有不蹈彭司教之辙者。大凡瘴病误用柴胡汤后。愈增烦渴。舌愈黑。身沉 
重。自利频频。手稍冷。渐渐厥者。二三日决死。或发哕者。七日内死。或痰逆而哑者。七日死。 
俱所目击者。或曰。若然柴胡断不可用与。余曰。柴胡能治邪气在半表。非不可用也。但必须 
其症一定。不可已。方可用之。亦不可遽用。其性极寒。必须先温中。固下正气后。及十四日后。 
其病退时。脉亦弦数。外症的系实热。方可用之。亦当与正气平胃养胃兼用可也。或李待制柴胡散。 
尤为稳当。 

卷上辨药
槟榔
属性:岭表之俗。多食槟榔。盖谓瘴疟之作。率由饮食过度。气痞痰结。而槟榔最能下气。消食去痰。 
故土人狃于近利。而暗于远害。此谓北人之饮酥酪塞北地 
寒。食酥酪肤理缜密。一旦病疫。当汗则寒塞而汗不得出。南方地热。食槟榔不得。槟榔味辛。 
能下泄元气。大泄胸中至高之气。久食槟榔。脏气疏泄。一旦病瘴。元气已自虚羸。故不能堪。 
所以南方多体瘠色黄。夫岂全是气候所致。盖亦槟榔为患。殆不思耳。 

卷上辨药
附子
属性:卫生方云。重阳必阴。重阴必阳。寒热之变。物极则反。今瘴病或始寒战而终大热。或连 
日极热而后作寒。正谓此也。第伤寒以不饮水为内寒。瘴则内寒者也。亦饮水甚。则欲坐水中取水。 
以渍其心。胸盖炎方受病。气专炎上。心肺焦熬。华盖干涸。所以多渴。若其脉浮而虚。按之 
无力。又或病潮时。脉洪数。病不潮时。脉微弱。其症则心烦躁。额上极热。面色多赤。舌多黑。 
头或痛或不痛。小便或频或赤。大便或泄。腰腿沉重。两足不热。其有寒厥或疼。误服凉药。则 
渴转甚。燥转急。治此者。当引上焦热气。降于下焦。正宜用大附子。及灸丹田气海足三里等穴。 
使下元暖。阴阳交泰。而病自和解矣。或曰口渴心烦。面赤舌黑。小便赤。脉数。明是热症。而子 
谓治此病者。宜用大附子。附子乃大热药也。以之治大热之病。是以火济火。甚骇耳目。吾子其 
有说以通之乎。余曰方书有云。凡间之火得木则炎。得水则伏。其疾之小者似之。故立方有正治。 
龙雷之火。得木则燔。得水则炎。日出则灭。其疾之大者似之。故立方有从治。复佐以热因寒用之。 
寒因热用之之理。今人染瘴。或哑而不能言。或热而精神昏乱。如卧炭火之中。去死一间。不谓 
之火病可乎。所以立从治之方。有姜附汤。干姜附子汤。沉附汤。附子冷汤。附子理中汤。真武汤。 
冷香汤。七枣汤。极重三建汤。虽各有主对。俱系温剂。合冷服之。或佐以凉药。乃寒因热用也。 
或曰以热治之之法。既闻命矣。而三建汤用川乌附子天雄乃一物也。何以别之。 
余曰以春月采小者。为川乌。主除寒湿去痰。冬月采大而有小子附于旁者。为附子。主回阳反本。 
补下焦之阳虚。大而旁无小子者。为天雄。取之雄不孕子之意。其力全无分散。补上焦之阳虚。 
以三物同一本出于建平。故名曰三建。瘴虚因医者误用凉药。以致四肢厥冷。头额虚汗。发哕。脉 
数而促。症甚急。用之能收心液。能止真阳。多有得生者。 

卷上辨药
常山
属性:瘴与疟。似同而实异。故瘴之轻者。全类疟疾。医者不知治瘴之法。例用常山白砒及草果。 
涌吐其痰。致元气实者。荏苒难安。元气弱者。即加肿胀。多致不起。深可太息。盖瘴疾因阳气 
不降又吐之。则不降之阳气愈升。中气愈虚。其不危者几希。故白砒草果毫不可用。若常山犹有 
用处。其力能去皮肤毛孔中之瘴气。寒热所感。邪气多在荣卫及肉之间。欲除根本。非常山不可。然常 
山多能吐。人须制之使不吐。方可用。七宝饮冷服之。不吐截疟丸。日服六七次。酒送之。亦不 
吐。屡验之药也。当知此药乃末后之兵。方其瘴之始发。必先正气和解。温中镇下。固守乎病患 
元元之气。兵法所谓避其来锐是也。及其热之间断也。明见其作息有时。一日一作。只有五六时即退。 
或间一日一作。审知其脾胃已和。下焦湿冷已去。元气渐而平复。邪热渐微渐短。即用七宝饮 
截疟丸。则应手而愈。兵法所谓击其惰归者。是也。苟不明此理。当其病热正盛。而用常山。则 
非徒无益。而正气愈损矣。 

卷上辨药
黄白术肉桂
属性:瘴疾之作。率由暑热。所以腠理不密。多自汗。医者因其自汗。以治疟之法治之。用参 归术 
之剂补之。服后愈觉烦闷难安。神识昏迷不知。天热气蒸。得雨方解。瘴病热蒸。烦汗方除。白术 
止汗。黄 止汗。密腠理。汗不得出。热蒸无 
由得解。更作烦闷神昏。故白术黄 亦不宜遽用。或曰白术黄 。其性敛汗。为不可用。而肉桂亦 
非汗药。何又用之。余曰肉桂固能止汗。本草有曰主温中。又曰本乎地者。亲下。补肾用肉桂。故其 
性亦能引上焦之阳气。下达肾经。故可用。或曰子言。天气热蒸。得雨方解。瘴病热蒸。得汗方除。 
今病者自汗。宜其瘴之愈也。何又不除。余曰此自汗略得舒片时之热闷耳。若欲其愈。必也温中固下。 
正气和解。使阴升阳降。荣卫和调。邪无容地。自然大汗如雨。自头至足。无处不出。大汗后浑 
身冰冷。惟口中所出之气略温。此等证候不见。瘴热不复来矣。此时惟当慎其调摄。得百日。元气 
可复常耳。 

卷上辨药

属性:本草载。三人晨同行触雾。空腹者死。食粥者病。惟饮酒者。独不病。南方天气。清晨多雾 
而寒。故人相勉以饮酒。谓其可以御寒辟瘴。殆不知乃发瘴之源 
也。盖南方暑湿。饮酒则多中暑湿毒。兼瘴疟之作。率由上膈痰饮。而酒尤能聚痰。岭外谚云。 
莫饮卯时酒。莫饱申时饭。此诚摄生之要也。然忌夕食者。人虽易晓。戒卯时酒者。人以为疑。盖 
南方气候不常。虽盛夏阴雨必寒。虽隆冬日出必暖。一日之间。寒燠屡变。要之昼多燠。夜多寒。 
饮酒过度。固非所宜。而卯酒尤甚。方其朝寒而饮。遇暴热。则必聚痰以为病也。 

卷下正气方
陈皮半夏汤
属性:治瘴疟。不问先寒后热。先热后寒。多热小寒。多寒小热。皆因夏月伤暑。汗出不透。或秋伤风。 
或过食生冷。先伤脾胃。沐浴感冒。多作此疾。因为痰涎停于胸膈。所谓无痰不生疟。初起宜先 
下感应丸。温中去积滞。方服此以正气去痰。 
陈皮(去白) 半夏(汤泡七次) 
各等分为粗散。每服四钱。姜七片水煎。不拘时服。壮实 
人日三四服。虚弱人日二服。瘴疟本于痰。痰生于湿。半夏能胜脾胃之湿。所以化痰。与陈皮同用。 
其味辛。辛能散滞气。利水谷下气。气行则痰行。所以治瘴先用之。以正气理痰也。 

卷下正气方
不换金正气散
属性:治四时感冒。五肿膈气。和脾胃。温中下痰。止霍乱吐泻。心腹疼痛胀满。吞酸噫痞。噎塞干 
呕恶心。中受寒湿生冷。外感风邪。及山瘴之气。发而为瘴。身体沉重。骨节酸疼。头昏鼻塞。未 
分阴阳之间。正宜服之。则气自正。而病自退。及能止汗。治诸疟疾。遍身浮肿。或风气所灌。 
手足肿痛。全不思饮食。肠腑时鸣。妇人胎前产后。皆可服之。小儿脾胃不和。时气诸疾。又治四 
方不服水土。凡寓岭南。此药不可缺也。 
浓朴(去皮生姜汁浸一夜) 半夏(汤泡七次姜汁浸晒干) 
陈皮(去白) 藿香(去梗洗净) 甘草 草果(去皮) 苍术(去皮米泔水浸一宿妙) 
上各等分先用锅炒浓朴令香。次入苍术。炒令紫色。又会半夏。炒香熟。再入甘草炒黄。又入陈皮炒。方将众药 
安。藿香在中心。用药遍盖罨定。少时许。藿香干。方可取出。同草果为散。每服姜枣水煎。一方无草 
果。按发瘴之地。地土卑薄。阴湿之气恒盛。四时多热。阳燠之 
气恒泄。湿气盛则脾胃伤。阳气泄。则脾胃冷。是方用浓朴之温中去湿。满陈皮之消痰下气。 
苍术之燥湿健胃安脾。甘草之调中。同用以去敦阜之气。半夏之利痰以除瘴本。藿香之芬芳助脾 
开胃止呕。草果之辛以消食化滞。共为温中正气之剂。方名正气者。谓其能正不正之气。故治瘴 
为先用之剂。 

卷下正气方
藿香正气散
属性:治证同前。呕吐不止者。用此藿香叶(晒干) 陈皮(去白) 半夏(汤泡姜汁浸炒) 甘草 
浓朴(去皮姜汁炒) 
上各等分。姜枣水煎。此即前方去苍术草果。治瘴之呕甚者。闻药气则呕。 
苍术草果其气太辛窜。故去之。 

卷下正气方
大无神术散
属性:治证同前。若兼耳闭心痛者。用此苍术。浓朴。陈皮。藿香。甘草。石菖蒲。姜水煎服。 
此方即不换金去半夏。加石蒲。此太无治瘴之方。若瘴初起兼耳闭心气痛者。 
可择用之。以菖蒲味辛能散邪开窍。治冷气也。 

卷下正气方
二陈汤
属性:治瘴病术术欲吐不吐。及呕而膨胀。又治证候未分。用此服之待其明白见证。 
方用对证药。 
陈皮(五两) 半夏(五两汤泡七次) 茯苓(一两去皮) 甘草(一两) 
上 散。每服五钱。姜七片。乌梅一个。水煎温服。不拘时候。 
谚云无痰不成疟。故瘴病当以治痰为主。痰生于湿。由脾土不能制湿而成。是方用半夏辛 
温能燥湿。茯苓甘淡能渗湿。湿去则痰不生。陈皮辛温能和气。甘草甘平能益脾。则土足以制湿。 
和气则痰不能留滞。名曰二陈者。以半夏陈皮二药宜陈用之为君。故名之。此方治瘴。首尾俱可 
用温中固下之药。恐其太峻。加入此方。含用则少缓。 

卷下正气方
养胃汤
属性: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增寒壮热。头目昏痛。肢体拘急。乃辟山岚瘴气。脾寒痰疟。四时疫病。 
治冷瘴及寒痰。加附子。人参。伏苓。甘草。半夏。苍术。浓朴。藿香。草果。陈皮。上各等分。 
每服三钱。乌梅一个。姜七片煎。热服不拘时。是方乃不换金。合二陈加人参乌梅。瘴初起于湿痰 
之内积。邪气之外感而成。故平胃以除湿。二陈以去痰。正气以正不正之气。人参之甘温补脾。 
益元气而利痰。乌梅之酸以止渴。收肺气。可为治瘴良方。予每用温中固下之药。参合此方。甚 
获奇效。 

卷下和解方
和解散
属性:治瘴疟正气之后。专用此方。一日五六服。南人常自汗。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吐。多是脾胃感冷成病。 
此方和脾胃逐风邪。其妙如神。感病轻者。更不再发。重者亦自减轻。 
苍术(半斤制) 陈皮(二两去白) 本(四两洗) 桔梗(四两) 甘草(四两) 浓朴(二 
两去皮姜浸炒) 
上共为粗散每服三钱水一钟。生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去渣热服。一日 
夜五六服。不拘时。若用此药不发。更服此药一日方服别药。发稍轻亦有奇效。后再发次日更服。 
一日亦五六服。若第三次不发更服此药。一日却服别药如三次再发。却服后药此药不止。治瘴神效。 
就是伤风伤寒作疟。证候未分之时。并服此药。一二日皆有效验。如不效即自根据各症用药。若无于 
药之地。病初发至末后。皆服有效。瘴病起于地湿。湿则生痰。天气热外泄。脾胃多寒。是方用 
苍术为君。能去湿不闭腠理。使汗易出。汗出则病从汗减。与浓朴。甘草。陈皮。同为平胃之剂。 
能去湿温脾胃。去冷气调中气。湿去则痰不生。脾胃温冷气去。则土暖中气既调。且和暖则瘴毒不能留。 
自然作汗而解。加以 本。乃太阳经药。头痛身热。腰脊强痛。乃邪气郁结于太阳经。 本能使 
其邪自然作汗。而又治风流于四肢。凡中雾露之气。皆能为瘴。 本能祛其气而清上焦。更 
去风除湿。桔梗之利肺气利痰。发散胸膈瘴热之气。与平胃合为和解之剂。为治瘴和解之神方。 

卷下温中方
附子理中汤
属性:治瘴毒发热烦渴闷乱。外热内寒。自利呕逆。手足厥冷。 
大附子(炮去皮脐) 人参(去芦) 炙甘草炮干姜白术(去芦土炒) 
上各等分水煎温服。如欲饮冷则冷服。瘴病发热烦渴。是心肺之 
阳不降而然。自利呕逆。手足冷。是脾土无阳虚寒而然是方也。寒淫于内。治以辛热。干姜附子 
之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