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528-时病论 >

第4章

528-时病论-第4章

小说: 528-时病论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自灭也。经曰∶营虚则不仁。故用当归、白芍补益营血,而治不仁也。秦艽为 
风药中之润品,散药中之补品,且能活血荣筋;桑叶乃箕星之 
精,箕好风,风气通于肝,最能滋血去风,斯二者,诚为风中于 
络之要剂。更佐橘络以达其络,络舒血活,则风邪自解,而 斜自愈矣。 
x宣窍导痰法x∶治风邪中脏中腑,及疟发昏倒等证。 
远志(一钱,去心) 石菖蒲(五分) 天竺黄(二钱) 杏仁(三钱,去皮 
尖研) 栝蒌实(三钱,研) 僵蚕(三钱,炒) 皂角炭(五分) 
水煎,温服。 
风邪中于脏腑者,宜施此法。其中乎经,可以顺气搜风;其中乎络,可以活血祛风;今中脏腑,无风 
药可以施之,可见中脏之神昏不语,唇缓涎流,中腑之昏不识人,便溺阻隔等证,确宜宣窍导痰。方中天 
竺、远、菖,宣其窍而解其语;杏仁、蒌实,导其痰且润其肠;僵蚕化中风之痰,皂角通上下之窍,此一法 
而两用也。尤恐其力之不及,中腑更佐以百顺,中脏更佐以牛黄,按法用之,庶无差忒。 
x辛温解表法x∶(见前) 
x辛凉解表法x∶(见前) 
x清热保津法x∶(见前) 
x两解太阳法x∶治风湿之证,头痛身重,骨节烦疼,小便欠利。 
桂枝(一钱五分) 羌活(一钱五分) 防风(一钱五分) 茯苓(三钱) 泽 
泻(一钱五分) 生米仁(四钱) 苦桔梗(一钱五分) 
流水煎服。 
斯法也,乃两解太阳风湿之邪。风邪无形而居外,所以用桂枝、羌、防,解其太阳之表,俾风从汗而出; 
湿邪有形而居内,所以用苓、泽、米仁,渗其膀胱之里,俾湿从溺而出,更以桔梗通天气于地道,能宣上 
复能下行,可使风湿之邪,分表里而解也。嘉言虽谓风湿之病,固宜从汗而解,然风胜于湿者,则湿 
可随风去,倘湿胜于风者,则宜此法治之。 

卷之二
备用成方
属性:x海藏神术散x∶治外感风寒,发热无汗。 
苍术 防风 甘草 
加生姜、葱白,煎服。 
x香苏饮x∶治四时感冒风寒,头痛发热,或兼内伤,胸闷咳逆。 
香附 紫苏 陈皮 甘草 
加姜、葱煎。伤食加砂、曲,咳嗽加桑、杏,有痰加苓、夏, 
头痛加芎、芷,有汗加桂枝,无汗加麻黄。 
x参苏饮x∶治外感内伤,发热咳嗽,伤风泄泻等证。 
人参 紫苏 茯苓 陈皮 半夏 甘草 枳壳 桔梗 前胡 干葛 木香 
加姜、枣煎。外感多者,去枣加葱白;肺中有火,去人参,加杏仁、桑皮。 
x金沸草汤x∶治肺经伤风,头目昏痛,咳嗽多痰。 
金沸草(即旋复花,用绢包煎) 制半夏 茯苓 前胡 荆芥 细辛 甘草 
加姜、枣煎。如胸闷加枳壳、桔梗,有热加柴胡、黄芩,头痛加川芎。 
x桂枝汤x∶治风伤卫,阳浮而阴弱,发热头痛,自汗恶风,鼻鸣干呕等证。 
药味见解肌散表法∶ 
丰按∶神术散,香苏散,皆治风寒之轻证也,重则不可恃耳。参苏饮,乃治气虚之外感,稍壮者减参 
可也。金沸草汤,治肺经之伤风;桂枝汤,治卫分之伤风。此皆疏散之方,施治 
有别,弗宜混用。 
x通关散x∶治中风不省人事。 
南星 皂角 细辛 薄荷 生半夏 
共为细末。吹入鼻中,有嚏可治,无嚏难治。 
x开关散x∶治中风口噤。 
乌梅肉 上冰片 生南星 
为末,擦牙,其噤可开。 
此二方乃救暴中之急,预当备之。 
x小续命汤x∶治中风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 斜,语言蹇涩,及刚柔二痉。 
防风 桂枝 麻黄 杏仁 川芎 白芍 人参 甘草 黄芩 防己 附子 
加姜、枣、煎服。 
x三化汤x∶治中风邪气作实,二便不通。 
羌活 大黄 浓朴 枳实 
水煎,温服。 
x大秦艽汤x∶治中风手足不能运掉,舌强不能言语,风邪散见,不拘一经者。 
秦艽 石膏 当归 白芍 川芎 生地 熟地 白术 茯苓 甘草 黄芩 
防风 羌活 独活 白芷 细辛 
水煎,温服。 
x乌药顺气散x∶治中风遍身顽麻,骨节疼痛,步履艰难,语言蹇涩,口眼 斜,喉中气急有痰。 
乌药 橘红 麻黄 川芎 白芷 僵蚕 枳壳 桔梗 姜炭 炙草 
加姜、葱煎。 
x顺风匀气散x∶治中风半身不遂,口眼 斜。 
乌药 沉香 青皮 木瓜 白芷 天麻 苏叶 人参 白术 甘草 
加生姜,煎服。 
x牵正散x∶治中风口眼 斜,无他证者。 
白附子 僵蚕 全蝎 
等分为末,每服二钱,酒调下。 
丰按∶以上诸方,皆治真中之病。若东垣所谓∶烦劳过度,清气不升而中者,丹溪所谓∶湿热生痰, 
痰气上冒而中者,河间所谓∶七情过极,五志之火内发而中者,此皆为类中之病,慎毋误投。 
x黄 五物汤x∶治风痱身无痛,半身不遂,手足无力,不能动履者。久久服之,自见其功。 
炙黄 炒白芍 嫩桂枝 
加姜、枣,煎服。 
x防风黄 汤x∶治中风不能言,脉迟而弱者。 
防风 黄 
水煎,温服。 
丰按∶此二方,皆用黄 ,是治气虚之体,患中风之病也,非肾虚不涵肝木,木动生风,而发 
眩仆之虚风可比,务宜分别而治,庶不龃龉。 
x防风通圣散x∶治一切风寒暑湿,饥饱劳役,内外诸邪所伤,及丹、斑、瘾疹等证。 
防风 荆芥 麻黄 桔梗 连翘 栀炭 黄芩 薄荷 
大黄 芒硝 石膏 滑石 白术 甘草 当归 白芍 川芎 
加生姜、葱白煎。 
丰按∶此方是河间所制,主治甚多,不能尽述,其药味表里气血皆备,医者不能拘守成方,务 
宜临时权变。本方除大 
黄、芒硝名双解散。汪 庵曰∶麻、防、荆、薄、川芎以解表,芩、栀、膏、滑、连翘以解里,复有归、芍 
以和血,甘、桔、白术以调气,故曰双解。 
x柴葛解肌汤x∶治太阳阳明少阳合病,头目眼眶痛,鼻干不得眠,寒热无汗,脉象微洪,或兼弦。 
柴胡 葛根 羌活 白芷 黄芩 赤芍 桔梗 甘草 石膏 
加姜、枣,煎服。 
《金鉴》云∶此方陶华所制,以代葛根汤。凡四时太阳阳明少阳合病之轻证,均宜此汤加减治之,如无 
太阳证者,减羌活∶无少阳证者,减柴胡;下利减石膏,以避里虚;呕逆加半夏,以降里逆。 
x苏羌饮x∶治寒疫有效,并治伤风伤寒,可代麻、桂、十神之用。 
紫苏 羌活 防风 陈皮 淡豉 生姜 葱白 
丰按∶是方乃刘松峰所制,治寒疫之功颇捷,倘丰之辛温解表法,未获效者,可继此方,堪为接应之 
兵也,慎毋忽诸。 

卷之二
临证治案
属性:x冒风轻证不慎口食转重x 
城西孙某,感冒风邪,丰用微辛轻解法加杏仁、象贝治之。服二剂,复来赶请,谓方药无灵,病忽益剧, 
息贲胸闭,鼻衄如泉。即往诊之,寸脉皆大,沉按滑数而来。丰曰∶此风痰壅闭于肺,化火劫络之证也。方 
中并无补剂,何得加闭?又无热药,何得动衄?询其日昨所食之物,乃火酒下鸡,夫鸡乃关风之物,酒为助火 
之物,宜乎增剧,无怪方药。遂用金沸草汤去细辛、荆芥,加葶苈、杏仁降肺气以开其闭,黄芩、栀炭清血热 
而止其衄,连服三煎,即中病机。若以楂肉、鸡金消其积,葛花枳 解其酲,便是刻舟求剑矣。 
x风邪中络x 
城西马某之母,望八高年,素常轻健,霎时暴蹶,口眼 斜,左部偏枯,形神若塑,切其脉端直而长,左 
三部皆兼涩象。丰曰∶此血气本衰,风邪乘虚中络,当遵古人治风须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法。于是遂以活血祛 
风法,加首乌、阿胶、天麻、红枣治之,连服旬余,稍为中 。复诊脉象,不甚弦而小涩,左肢略见活动,口 
眼如常,神气亦清爽矣,惟连宵少寐,睡觉满口焦干,据病势已衰大半,但肝血肾液与心神,皆已累亏,姑 
守旧方,除去秦艽、桑叶、白芍、天麻,加入枸杞、苁蓉、地黄、龙眼,又服十数剂,精神日复,起居若旧矣。 
x中风急证x 
南乡余某,年将耳顺,形素丰肥,晨起忽然昏倒,人事无知,口眼 斜,牙关紧闭,两手之脉皆浮滑,此 
为真中风也,诚恐痰随风涌耳。令购苏合香丸,未至痰声遂起,急以开关散先擦其龈,随化苏合香丸,频频灌 
下,少焉,痰如鼎沸,隔垣可闻,举家惊惶,索方求救,又令以鹅翎向喉内蘸痰,痰忽涌出,约有 
盈碗,人事略清,似有软倦欲寐之状。屏去房内诸人,待其宁静而睡,鼻有微鼾,肤有微汗,稍有痰声。顷 
间又一医至,遂谓鼾声为肺绝,汗出为欲脱,不可救也,即拂衣而去。丰思其体颇实,正未大虚,汗出微微, 
谅不至脱,痰既涌出,谅不至闭,询其向睡,亦有鼾声,姑以宣窍导痰法加东参、姜汁治之,从容灌 
下。直至二更时分,忽闻太息一声,呼之遂醒,与饮米汤,牙关似觉稍松,诘其所苦,又有垂头欲睡之态, 
即令弗扰,听其自然,依旧鼾声而寐,汗出周身,至次日黎明甫醒,皮肤汗减,痰 
声亦平,口眼亦稍端正。复诊其脉,滑而不浮,似乎风从微汗 
而去,痰尚留滞于络也。继用茯神、柏子养心收汗,橘络、半夏舒络消痰,加 豆、桑叶以搜余风,远志、 
菖蒲以宣清窍,更佐参、甘辅正,苏合开痰,本末兼医,庶几妥当,合家深信,一日连 
尝二剂,至第五朝诸恙皆减,饮食日渐进矣。 
x中风脱证x 
城中郑某,年届古稀,倏然昏仆,左肢不遂,肌肤不仁,无力而瘫,舌强言蹇。郡中医士,或专用 
补益,或专以疏风,或开窍消痰,或标本兼理,咸未中病。迨邀丰诊,脉小如纤,汗下如 
雨,喘急遗溺,神识昏蒙。丰曰∶脱证见矣,不可挽也。乃郎再四求治,念其孝心纯笃,勉存一法,用高 
丽人参五钱,附片三钱,姜汁一匙,令浓煎频频服之。又迎他医,亦系参附为君,延至三天,果归大暮。 
x真中死证x 
北野贺某之妻,陡然昏倒,口目歪斜,神识朦胧,左肢不遂,牙关紧闭,脉大无伦,但其鼾声似睡, 
分明肺绝之征。谓其婿曰∶死证已彰,不可救也。复延他医延医,终不能起。 
程曦曰∶观前之郑案,至于汗多喘急,遗溺神昏,脉小如纤,知为脱证;此案神昏牙闭,鼻息如鼾, 
脉大无伦,知为绝证。脱绝之证已显,死期可必矣。思吾师课徒之心甚苦,书中轻案 
重案以及死案,一概详之,未始非临证之一助也。 
x风湿两感x 
海昌濮某之媳,孤帏有数载矣,性情多郁,郁则气滞,偶沾风湿,遂不易解。始则寒热体疼,继则遍 
身浮肿,述服数方,佥未中肯。丰知其体素亏,剥削之方,似难浪进,姑以两解太阳法去米仁、泽泻二味, 
白茯用皮,再加陈皮、浓朴、香附、郁金治之。服二剂稍有汗出,寒热已无,浮肿略消,下体仍甚。思前 
贤有上肿治风,下肿治湿之说,姑照旧法除去羌活,更佐车、 
椒、巴戟,连尝五剂,始获稍宽,后用调中化湿之方,医治旬余,得全瘥矣。 
x风湿误为风温x 
须江毛某,贩柴来城,忽然患病,曾延医治乏效,来迓于丰。见其所服之方,皆作风温论治,诊其脉, 
弦而缓,考其证,寒热身疼,舌苔虽黄,黄而滋腻,口虽作燥,不甚引饮。丰曰∶此属风湿时邪,实非风温 
伏气,就目前厥阴主气而论,风温之病似矣,不审今春淫雨缠绵,地中之湿上泛,随时令之风而袭人,遂成诸 
证。况无咳嗽口渴,又无滑数之脉,显然非风温也,宜从风湿立法。以平胃、神术、葱 
豉三方合为一剂,连进数服而安。 
x产后寒疫x 
豫章邱某之室,分娩三朝,忽患时行寒疫。曾经医治,有守产后成方用生化者,有遵丹溪之法用补虚 
者,佥未中的,而热势益张。邀丰诊之,脉似切绳转索,舌苔满白,壮热汗无。丰曰∶此寒疫也,虽在产 
后,亦当辛散为治。拟用辛温解表法去桔梗,加芎、芷、干姜、黑荆、 豆,嘱服二剂,则热遂从汗解, 
复用养营涤污之法,日渐而瘳。 
x时行寒疫x 
城中王某之女刚针黹时,偶觉头痛畏寒,身热无汗。延医调治,混称时证,遂用柴葛解肌,未效又更 
医治,妄谓春温伏气,用蒌蕤汤又未中病。始来商治于丰,按其脉,人迎紧盛,舌白而浮,口不干渴。丰曰∶ 
春应温而反寒,寒气犯之,是为时行寒疫。前二方,未臻效者,实有碍乎膏、芩,幸同羌、葛用之, 
尚无大害。据愚意法当专用辛温,弗入苦寒自效。即以松峰苏羌饮加神曲、豆卷治之,令其轻煎温服,谨避 
风寒,覆被安眠,待其汗解。服一煎,果有汗出,热势遂衰,继服一煎,诸 尽却矣。 

卷之三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属性:经谓∶春伤于风者,乃即病之新感也,即二卷中伤风冒风之证;今谓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者,此不即 
病之伏气也。盖风木之气,内通乎肝,肝木乘脾,脾气下陷,日久而成泄泻。经又云∶邪气留连,乃为洞泄。 
此亦言伏气为病。可见飧泄洞泄,皆由伏气使然。然有寒泻、火泻、暑泻、湿泻、痰泻、食泻,虽不 
因乎伏气,又不得不并详之。盖飧泄则完谷不化,洞泄则直倾于下;寒泻则脉迟溺白,腹中绵痛;火泻则脉 
数溺赤,痛一阵,泻一阵;又有烦渴面垢为暑泻;胸痞不渴为湿泻;或时泻,或时不泻为痰泻;嗳气作酸, 
泻下腐臭为食泻。泄泻之病,尽于斯矣。《灵枢》又云∶春伤于风,夏生后泄肠 。肠 者,古之痢 
名也。痢有风、寒、热、湿、噤口、水谷、休息、五色之分,均宜辨治。风痢者,似肠风下血而有痛坠; 
寒痢者,下稀水而清腥,腹中痛甚;热痢者,如鱼脑而稠粘,窘迫而痛;湿痢者,色如豆汁, 
胸闷腹疼;又有下痢不食,或呕不能食,名噤口痢;糟粕脓血杂下者,名水谷痢;时发时止者,名休息痢; 
五色脓血相混而下,名五色痢。痢证多端,治宜分别。复揣夏生后泄肠 之训,是独指风痢而言,其余之痢, 
在夏为少,在秋为多,而吾医者,又弗可胶于句下耳。 

卷之三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飧泄
属性:推飧泄致病之因,乃风邪也,木胜也,寒气也,脾虚也,伏 
气也。《内经》云∶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又云∶久风为飧泄。据此而论,因风邪致病,又云∶厥阴之胜,肠 
鸣飧泄。又云∶岁木太过,民病飧泄。据此而论,因木胜致病。又云∶胃中寒则腹胀,肠中寒则飧泄。据此 
而论,因寒气致病。又云∶脾病者,虚则腹满,肠鸣飧泄食不化。据此而论,因脾虚致病。又 
云∶虚邪之中人也,留而不去,传舍于肠胃,多寒则肠鸣飧泄食不化,多热则溏出糜。据此而论,因伏气致 
病。总而言之,良由春伤于风,风气通于肝,肝木之邪,不能条达,郁伏于脾土之中,中土虚寒,则风 
木更胜,而脾土更不主升,反下陷而为泄也,故经又谓∶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所以当春升发之令而不 
得发,交夏而成斯证矣。其脉两关不调,或弦而缓,肠鸣腹痛,完谷不消,宜以培中泻木法治之;如尺脉沉 
迟,按之无力,乃属下焦虚寒,寒则不能消谷而成是病,宜以补火生土法治之;倘脉细小而迟,手足寒者,不 
易治也,勉以暖培卑监法治之;倘日久谷道不合,或肛门下脱,乃元气下陷也,急以补中收脱法治 
之;飧泄之病,属虚者多,属实者少,如执治泻不利小便之偏,必致不起,悲夫! 
或问曰∶诸贤论飧泄,皆谓湿兼风也,又谓湿多成五泻,又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今先生论中 
一无湿字,反谓偏利小便,必致不起,能不违悖古人乎?答曰∶是病专论春伤于风之伏气,所以论风而未及 
湿,如有湿邪相混,即有湿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