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国为什么说不 作者:彭谦、杨明杰、徐德任 >

第3章

中国为什么说不 作者:彭谦、杨明杰、徐德任-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中国发展之后会不会成为一个扩张型的国家,在此我们不防摘录一段1960年5月毛泽东主席会见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Marshall Montgomery)时的一段谈话来说明这个问题。

  蒙哥马利:我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想问一下主席:中国大概需要五十年,一切事情就办得差不多了,人民生活会有大大的改善,房屋问题、教育问题和建设问题都解决了,到那时候,你看中国的前途将会怎样?

  毛泽东:你的看法是,那时候我们会侵略,是不是?

  蒙哥马利:不,至少我希望你们不会。

  毛泽东:你怕我们会侵略。

  蒙哥马利:我觉得,当一个国家强大起来以后,它应该小心,不进行侵略,看看美国就知道了。

  毛泽东:对,很对,也可以看一看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就是英帝国。一百八十年前的美国呢,只是英国的殖民地。

  ……

  毛泽东:外国是外国人住的地方,别人不能去,没有权利也没有理由硬挤进去。

  蒙哥马利:我同意。

  毛泽东:如果去,就要被赶走,这是历史教训。

  蒙哥马利:五十年以后中国的命运怎么样?那时中国会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了。

  毛泽东:那不一定。五十年以后,中国的命运还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中国没有上帝,有个玉皇大帝。五十年以后,玉皇大帝管的范围还是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如果我们占人家一寸土地,我们就是侵略者。实际上,我们是被侵略者,美国还占着我们的台湾。……

  美国那些鼓吹〃遏制〃中国的谋士们,美国那些叫嚷着要〃保卫〃台湾的议员们,中国是威胁,还是被威胁,不已经是很清楚了吗?

  4。理性的民族主义

  如上所述,美国近几年来的对华政策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遏制色彩,美国的舆论界和战略界大谈〃围堵中国〃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近二、三年中美关系的确如行蜀道,诡异多变。但是有一点必须认清,那就是,还不能肯定说在政策上美国政府已经形成了围堵中国的政策。一个原因是克林顿政府在外交上比较缺乏明确的战略,外交被认为是他的弱项之一。另一个原因是蓬勃发展中的中国经济对于美国资本有诱惑力,要放弃在经济上打入中国大市场的机会转而实行〃遏制〃政策,会遭到经济界的反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用完全遏制战略来对付中国,恐怕极难做到,作为一个大市场,中国在经济上对于正在衰退的西方确实是一个很大的诱惑。如果实行完全的遏制,就意味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要自动放弃中国这块市场,这种战略恐怕会遭到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经济界的反对,实际上美国在对华政策上正处于举岂不定的阶段。一部分人主张接触,一部分人主张遏制。克林顿政府曾多次被批评缺乏长期的有远见的对华政策。据此可以认为美国政府仍然有待于制定出一个长远的适合21世纪的对华政策。

  美国政府一直否认它对中国实行〃遏制〃政策,而是〃积极的接触〃政策。但是美国的舆论界和战略界确实在大谈〃围堵〃中国,我们对此矛盾到底应该怎样看?

  几个月前《瞭望》周刊上有一篇评论文章,题为《我们如何认识和面对世界》。该文认为〃接触和遏制,表面看来是对立的,实质上是一致的,接触这个词,美国人的概念是参与进去,使其按自己的意图发展。弄明白这点很重要,就不会一听到接触就通体舒泰,而一听到遏制就火冒三丈了〃。这种观点可谓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实质。无论是〃接触〃还是〃遏制〃,在根本上是完全一致的,都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用中文来诠释〃接触〃就是美国继续对中国搞和气演变,妄图〃引导〃中国向美国所希望的方向发展;〃遏制〃就是直接对抗、牵制、限制中国的发展,以达到〃逼垮中国〃的目的。〃接触〃和〃遏制〃都是为了改变中国,减少西方心目中的所谓的〃中国的威胁〃。

  尽管如此,由于中美关系的重要性以及复杂性要求我们对中美关系的认识要采取谨慎理性的态度。中美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作为两个大国,中美关系如何发展不仅仅影响两个国家而是影响整个世界。可以肯定的是由于中美之间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政治经济传统、价值体系以及一些现实的利益冲突,中美关系出现摩擦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

  近年来,由于美国奉行带有遏制性的对华政策以及美国舆论界对〃中国威胁论〃和〃遏制中国〃的鼓吹,尤其是阻止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制造〃银河号〃事件,肆无忌惮地指责中国的人权问题,利用台湾问题和西藏问题以及贸易最惠国待遇问题与中国玩〃危险游戏〃,引起广大中国人民的强烈反感。1996年6月,一本题为《中国可以说不》的强烈批评美国对华政策的书在一些大城市成为畅销书,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已感到美国对中国的不友好态度。在上述问题上美国的短视和错误做法,极大地刺伤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国家主权情绪。尽管有些人的言辞似乎过份情绪化,也许并不代表主流意见,但是它毕竟反映了中国民间的某种自发的厌美情绪。可以断言,若是美国一味地对中国推行〃遏制〃政策,越来越多的中国民众会向美国说〃不〃。

  当今的中国青年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开放也是最稳定的时代,风雨沧桑五千年的中华民族正在走向现代化之路。中国能否成为21世纪的强国有赖于当今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青年一代更应该承担起这个历史重任。应该看到,中国目前在经济、技术上与西方的差距仍然很大。一百多年前的〃洋务运动〃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今天我们仍然要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和经济管理经验,只是我们的目的不是〃制夷〃,而是与西方和气共处,平起平坐。我们只有坚持理性而不是盲目的民族主义,通过对西方的接触和学习,才能以低成本加速中国富强的步伐。这要求用理性的眼光看待以美国为首的西方的对华政策,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还是很必要的,在认识美国对华政策问题上我们要力争避免出现盲目排外情绪。

  近几年来,由于美国对华政策上的再三失策以及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对美国社会认识的加深,许多在80年代强烈追求美国文化的中国青年知识分子到了90年代产生了较强的非美情绪。1995年8月在中国进行的一场题为〃中国青年看世界〃的大型调查结果表明,有87。1%的受访人认为〃美国是对中国最不友好的国家。〃实际上这种情形在其它非西方国家也很普遍。早在1993年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一文中就写道:在过去,非西方的社会中的精英分子大多是受西方影响最深,在西方名牌大学受过教育并且吸收西方价值观念的人,而那些社会中的一般民众通常植根于本土文化而不为之变。然而今天这种关系正在反变。精英分子反西化(dewesteniza-tion)和本土化(indigenization)现象正在越来越多的非西方国家中出现,而同时在那些国家的民众中西方(通常是美国)文化、生活方式和习惯却变得越来越流行。

  本书将着重分析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的误区,揭示在中国青年知识分子中产生非美情绪的原因。或者说是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为什么要说〃不〃?尽管自今年7月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安东尼。莱克对中国进行访问之后,中美关系有确实改善的趋势,我们希望美国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以诚意和努力避免出现更多的误区,从而制定出一个有长远意义的战略性对华政策。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中国为什么说不——第二章 经济:对抗还是互利?

  第二章 经济:对抗还是互利?

  1。新丝绸之路

  美国同中国最终的关系是在贸易领域。同美国人一样,中国人也已把发展商业视为实现社会进步和追求其它文明的途径。

  今天,正在修筑一条越过太平洋的新的丝绸之路。同马可。波罗时代的那条通商道路一样,这条新的丝绸之路也可能会成为一种纽带,这种纽带是政治活动家所不能理解的,它会促进思想复兴。我们两个大国只要共同努力,就能创造一种经济基础,这种经济基础能给全世界人民带来希望,能提高创造力和生活标准。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就必须停止像冷战时期的理论家那样对待对方。我们必须抛弃过去一个世纪的观念,承认我们两国人民具有相同经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借助我们的共同利益和要求,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缔造一个稳定、进步的21世纪。

  ——美国休斯顿电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休斯国际公司总裁加雷尔。张《填起新丝绸之路上的凹坑》

  1996年1月9日香港《亚洲华尔街日报》

  回顾历史,中美两个大国开始进行第一次交往恰恰始于经贸关系。1784年8月30日,美国商船〃中国皇后〃号经过一万三千英里的航行抵达中国广州港,用40吨花旗参换取了当地的丝绸和茶叶后返回纽约。这宗易货贸易打开了两个带有不同文明的大国关系之门。而谁又曾料到,200多年后的20世纪90年代,中美经贸关系又成为启动面向新世纪的两国关系的动力源。正如加雷尔。张所言,中美两国正在构筑一条新的丝绸之路。

  修建这条新丝绸之路的首要基础是中国正在成为一个生机勃勃的大市场,而这一庞大的新兴市场无疑会给准备重振经济雄风的美国带来巨大的吸引力。美国负责经济、商业和农业事务的副国务卿琼。斯佩罗说过〃由于出口如今几乎占美国经济实际增长率的13%,因此,我们的经济和生活水平从未像今天这样依赖贸易。〃作为美国目前第6大贸易伙伴的中国又是美国增长最快的海外市场。

  或许当年尼克松走下飞机与周恩来总理实现〃巨人的握手〃时,虽意识到中国正在成为世界五大力量之一,但他可能从未想过中国会在短短的20几年里一跃而成为新的经济巨人,成为令人垂涎的新兴大市场。改革开放后中国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的确令世界为之激动,令世人为之眼花缭乱。当世界经济特别是西方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慢的同时,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却平均以每年9%左右的速度递增。很多国外专家预测,中国大陆在未来的16年中,总体经济规模和国民生产总值将排名世界第三。美国兰德公司预测,中国大陆的国民生产总值在2010年将达到8兆6,271亿人民币。世界银行推算,只要中国每年的国民生产总值保持在6%—7%的实际增长,到2020年,以中国大陆国民生产总值换算成的购买力将高达140单位,稳居世界第一,远高于美国的109单位和日本的43单位。诚然,国外专家的计算方法于中国的现实仍有很大差距。中国自己的估算是在2000年人均国民收入达到1000美元左右,还属发展中国家的水平。但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现实,中国的市场吞吐量也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1995年1—11月,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已达2451。52亿美元,其中出口1315。34亿美元,进口1136。18亿美元。1995年1月—9月,全国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23508个,协议外资金额505亿美元,实际实用外资金额249。6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发展中国家中吸收外资最多的国家,在世界上也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

  关于中国的大市场,1996年4月18日的英国《独立报》曾刊登贝利。莫里斯写的一篇文章,题为《中国市场将如何改变世界》。莫里斯在文章中感叹道:〃总是能一鸣惊人的查尔斯。戴高乐曾经说:'一旦中国醒过来,世界将会颤抖。'现在,在断断续续沉睡了几十年之后,这个亚洲巨人正在觉醒——世界也真的在颤抖。“

  对这一点,7个工业国集团的外交部和贸易部看得非常明显。尽管中国并没有派代表坐到世界问题的谈判桌旁,但是,随着中国经济地位的提高,人们感觉到了它的影响。经合组织与世界银行的经济部门不断增加的迹象表明,中国是包括香港和台湾在内的生机勃勃的〃第四发展极〃的中心。大中华经济圈中的国家越来越想扮演一个准备到2002年在国际明星界与美国经济对峙的独一无二的角色。

  这个第四发展极兴起的影响是巨大的。大中华经济圈是与欧洲、日本和北美三极经济逆周期运转的。自从1962年以来,平均经济增长率超过7—8%,预料在今后10年内这种趋势将继续下去,甚至速度更快。预料到2002年大中华经济圈的国内生产总值按国内价格计算将超过英国、意大利和法国,并且是印度和前苏联的三、四倍。用一种不同的尺度——联合国的标准国际价格比较——来衡量的话,大中华经济圈可能在今后10年结束时超过德国和日本。

  中国的出口纪录是其经济取得引人瞩目的增长的主要原因。自1980年以来,中国出口从毛时代受压制状态大幅上弹,起增长率是国际贸易增长率的两倍。迅速增加的外国投资支持着在很大程度上由香港企业家推动的这种趋势,他们在80年代中期开始把制造业转移到国内。台湾、韩国、泰国和马来西亚的企业家也仿效他们,到中国寻找廉价而熟练的劳动力。世界银行的新预测表明,今后3年大中华经济圈的进口额将增加1000亿美元,绝对超过日本。

  尽管7国集团中几乎没有人愿意认为中国具有强大的经济能动力,但是在这方面的记录现在是显而易见的,大中华经济圈正在提高其主要贸易伙伴增长潜力。现在被广泛认为是新兴工业化国家的马京西亚目前向中国的出口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6。3%,韩国和其他亚洲国家的出口占3%,智利占1。8%,日本占1。3%。另外10个国家向大中华经济圈的出口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以上。

  这一点当然有助于中国在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但是,当高工资的台湾、韩国和香港的就业机会越来越遇到危险时,亚洲国家首先感觉到中国的吸引力。中国自80年代改变了出口初级产品的方针以来,开始生产老早源于亚洲的产品,尤其是运动鞋、玩具和服装等。当泰国,尤其是马来西亚进行调整,把更多的生产改为重工业和高技术时,整个亚洲掀起阵阵涟漪。

  这种涟漪最终将扩大到工业化世界。到目前为止还几乎没有什么迹象表明西方的就业机会遇到危险。但是,随着时光的流逝,如果这些国家的经济继续增长下去,中国的经济实力变得更加强大,工业化国家也会面临重大调整。中国朝另一些它具有相对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家具、塑料产品、基本机床、电子设备——转变将促进发达世界向尖端技术和高增值产品的转变,这将是一种痛苦的转变。

  人们对中国与日俱增的经济实力几乎没有怀疑。但是,对于它按人均收入衡量的实际发展情况猜测颇多。根据用购买力来估计的人均收入对大中华经济圈国内生产总值所作的各种预测大相径庭。世界银行估计,1990年的该区人均收入是1950美元,有些学者认为比这个数字低,只有1300美元,而另一份获得广泛宣传的调查报告——现任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问题的副部长劳伦斯。萨默斯是该报告撰写者之一——认为高达2200美元。根据萨默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