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熊猫老师脉法讲稿 >

第2章

熊猫老师脉法讲稿-第2章

小说: 熊猫老师脉法讲稿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值得提出的是左右对比的诊法还是具有实用价值的,如王氏所言:“凡左脉弱,右脉强,主汗多,遗精,肝郁等证;右脉弱,左脉强,主易怒,腹痛”。当脉诊稍有基础后应当观察左右强弱的对比。
   
熊猫体会:西医胆囊疾病(炎症、结石)、糖尿病、乳腺(增生、癌证)疾病、可于人迎侯之;食道疾病(如食道炎、食道息室、食道癌)可于气口侯之。 

熊猫以为28脉很难完全掌握,因为有的脉象作为个体的一个医生可能一辈子也没有机会遇到。但是临床常见的熊猫以为是纲领的八脉是完全能够熟练掌握的。既;浮、沉、数、迟、滑、涩、虚、实。
    
1,浮脉。《内》描述季节脉称浮脉为毛脉。其脉形之描述很多,如如落榆荚、如风吹毛、如水漂木等等。《脉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比较公认。需要与“无根”相鉴别:浮脉是“按之稍减而不空”,按之力减是芤脉和虚脉,无根是按之突然消失的感觉。
    
熊猫体会:用一根木筷子放在水盆中体会浮脉,用一根葱管或止血带体会芤脉。
    
用现在的白话说就是:浮脉只是表示脉体的位置浅表,没有其他任何别的(诸如力度、脉体的宽窄、节律、速率等)因素参与。只要找好浮脉,那沉脉也就掌握了。
    
浮脉可以和很多脉构成相兼脉,如浮数、浮细、浮洪、浮弦紧等。原则上不与沉脉相兼,但不同部位可以互见,如伤寒的“阳浮而阴弱”。 

沉脉。沉与浮是一对应脉。《内》在描述季节脉称沉脉为石脉,所谓“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前人对沉脉的论述基本一致,大体宗《脉经》:“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与“举之有余,按之不足”形成对比。
    
白话说就是沉脉与浮脉一样,也是只表明脉的位置深,在下,近于筋骨。没有其他任何别的因素的参与。因为没有其他因素的参与,所以可以和浮脉以外的任何脉构成相兼脉。 

伏脉。与沉脉相同性质,只是比沉脉位置还要深一些。历代文献对此分歧不大,基本宗《脉经》之说:“极重指按之,著骨乃得”。
     
自此重指著骨乃得为伏脉的定说。
     
白话说:伏脉虽与沉脉同类,但与沉脉还是有着一些区别:伏脉比沉脉的位置更深,需重按至骨;伏脉一般比较细小,与其它脉构成兼脉的机会不多。 

脉从速率上分为数常缓…迟。常为平脉,数、缓、迟为病脉。这三种脉都是单纯的速率的快慢,没有其它因素的参与。
    
古人没有钟表,所以以医者的呼吸记数患者的脉搏,医者的一呼一吸为一息。一息六至为数、一息五至为常、一息四至为缓、一息三至为迟。
    
一息六至,实际包括六至以上,所以古人还有“六数、七极、八脱、九死、十归墓”之说。一息三至,实际还包括三至以下,“三至为迟,二至为败”。
    
熊猫以为,临诊时还是以西医记数脉搏的方法好一些:次数/分钟。抛开数、迟的描述(或在数、迟的描述之后),直接记录脉搏次数。
    
熊猫推算了一下,大概脉搏次数的数值与数脉、迟脉的关系:大于85次/分钟为数脉;8560次/分钟为平脉;6050次/分钟为缓脉;小于50次/分钟为迟脉。
    
强调:数、缓、迟脉只是速率(每分钟跳动的次数)的不同,没有其他任何因素的参与。
    
强调:以每分钟脉搏的次数分别数、平、缓、迟只是为了更好的理解,临床千万不可拘泥。需结合患者的年龄、性别、区域、季节、体质等因素。因为一个重体力劳动者他的正常脉在50多次或60次,他到70次就应该算是数脉;相反一个养尊处优者平脉在70多80多次,他在60次时就应该算迟脉。 

缓脉
    
缓脉是常脉“胃、神、根”的主要的表现形式,《景岳全书》:“凡从容和缓,浮沉得中者,此平人之正脉”。《沈氏尊生书》:“和缓而匀,无浮沉徐疾微弱之偏既为胃气脉”。
    
缓脉亦可是病脉。《诊家正眼》:“缓为胃脉,来往和匀,取其兼见,方可断证”。
    
缓脉 在《伤寒》中的描述与后世医家的不同,“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同等者,名曰缓也。”基本没有脉形的描述。《脉诀刊误》(元…戴启宗)提出“一息四至”。以后诸家基本宗此说。
    
熊猫以为构成缓脉的条件有二:

    1,有至数的要求:一息四至;
    2,有脉形的要求:柔和。 

脉按节律分为“结、代、促”。
    
1,结脉:结脉为脉节律不整的脉象之一,《伤寒》:结脉为脉律不正的脉象之一,“脉按之来缓,而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又,脉来动而中止,更来小数,中有还者反动,名曰结,阴也”。《难》:“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在缓脉的基础上加不整的节律。至后世干脆把结脉的缓改为迟缓者有之,把结脉的缓改为可伴有迟脉、缓脉或常脉者也有之。
    
熊猫以为:结脉是在不快的、或常、或缓、或迟的脉律中出现的没有定数的一个歇止。

2,代脉:为节律失常的脉象之一。一般文献把除结、促之外的所有节律不整的脉象统统归于代脉。因此代脉的构成也需要有“结脉是在不快的、或常、或缓、或迟的脉律中出现的没有定数的一个歇止。”的这样一个条件。与结脉的区别是结脉没有定数、代脉是“良久方至”。比如正常节律是1、2、3、4、5、6,结脉是1、2、3停,再来比4早;而代脉是1、2、3停,再来最早是5或5以后,但一般不会超过6。
    
代脉的节律表现有三:一为脉来动中止,不能自还,良久方至。(如上所述)二为定数中止,如二联率、三联率;三为乍疏乍密,乍大乍小,没有任何规律,如房颤等。

3,促脉:为节律不整的脉象之一。后世脉法与古脉法意见不一:
    
后世脉法:促脉是在数脉的基础上时一止而没有常数。“必时一止复来者如趋之蹶也,故徐疾不常”。
    
古脉法:《经》云:“…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曰肩背痛。…”。以及《伤寒》涉及促脉有四(原文不录),都是指脉搏急促,而没有“一止”之意。 

脉从宽窄(大小)上分为洪、细脉。
    
洪脉:《内经》称其为“钩”,是心之脉象,也是季节脉的夏季脉。《内经》、《难经》、《伤寒》在论病脉时常用大、洪大之称谓,后世脉法的一些医家把洪和大作为两种脉分别叙述,熊猫以为洪与大其实是一种脉:洪脉。
    
关于“钩”脉,《外科精义》:“如洪水之波浪涌起,浮沉取之有力,其中微曲如环如钩”,“微曲如环如钩”是一种描述,临床实难体会。
   
熊猫以为洪脉的指征为:
   
1,脉体宽大,与细脉的细小相对。其宽大程度因体质、年龄、高矮、胖瘦、病情而不同。
   
2,洪脉只有脉体宽大这一个条件。脉诊专著的“如波涛汹涌、滔滔满指”为其脉形的描述。

细脉:细脉与小脉在古脉法里经常一起出现,《脉经》把细、小合并成细脉。
     
细脉之指征为:
   
1,脉体细小,与脉体宽大的洪脉相对。
   
2,细脉只有脉体细小这一个条件。
   
3,洪细程度的变化可如后示:洪(大)中(常脉)…细(小)。
   
4,细脉与微脉的区别:细脉常有,尽管细小,但连续不断,如流水、如线;而微脉是若有若无、模糊不清。 

长、短脉:
    
长脉:《濒湖脉学》:“过于本位脉名长”。
    
问题:
    
1,长脉到底有多长,《难经》“…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故曰覆溢,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把上鱼入尺作为长脉的必要条件。《医碥》:“溢出三指之外为长”。熊猫以为《难经》把上鱼入尺作为长脉是不太恰当的,况临诊所见上鱼者众多,其脉象肯定不是真脏脉,也没有“人不病而死”的可能。熊猫于“上鱼”之脉做了很大的发挥扩展,用于颈椎病和颈椎相关疾病的诊治。
    
2,长脉是可见于寸关尺三部还是关部不可见。《诊家正眼》、《古今医统》、《脉诀刊误》等描述了关部的长脉,而其他的医家都认为关部不可见长脉。熊猫以为两派的观点皆可取,但是有前提条件:长脉与缓脉一样,即可是常脉也可是病脉。常脉者其关部不可见,病脉者关部可见。其依据临床中是肝硬化脾肿大者其右关可见明显长脉(伴弦硬或弦紧)深入尺部,腹水者也有此长脉,只是不如脾大者明显。
    
3,《四明心法》的提法另有深意:“有形体之长,有往来之长,谓来有余韵也,此脉最善”。形体之长是指脉体、往来之长是指以脉之神气悠长。脉贵为有神,故“此脉最善”。
   
长脉的条件:只有一个条件:过于本位。正常布指,常脉时超过三指,病脉时可分别超过单个指头。

短脉:与长脉相对。《诊家枢要》:“短,不长也,两头无中间有,不及本位。”《脉诀刊误》:“以其阴阳不及本位,故曰短,若关中短,上为寸脉下不至关,下为尺脉上不至关,是阴阳绝脉,此皆不治决死,故关中不以短脉为诊”。
   
短脉的条件:就是一个条件,正常布指,而脉不能满三指。 

脉按照形状可分:滑、涩、弦、紧、革、牢、动、散。
   
滑脉:与涩脉相对,以脉体的形状而言:“流利如珠便是滑”《脉确》。
   
滑脉的条件:只有一个就是:比常脉流利,如盘走珠。而不当有其他任何条件的参与。
  
涩脉:与滑脉相对,以脉体的形状而言:“进退维艰,往来滞涩,谓之涩脉。”《医宗金鉴》。还有医家以“病蚕食叶”、轻刀刮竹“等形容。
   
涩脉的条件:只有一个就是:比常脉不流利。不当有其他任何条件。

滑涩的流利程度可如下表示:…滑脉…常脉涩脉。 

弦脉:弦脉在《内》、《难》、《伤寒》中皆为季节脉(微弦)、病的弦脉和肝的真脏脉(纯弦)。因此大体在程度上分为三种:正常的季节脉(微弦)…“软弱招招,如揭长竿末梢”;病态的弦脉“盈实而滑,如循长竿”;肝的真脏脉(死脉)…“急益劲,如新张弓弦”。
    
在所有的脉象中唯弦脉最难掌握,除季节脉和真脏脉以外,如病态的弦脉在程度上区别就很大。如高血压者早期弦可兼实、滑、洪、数等,二、三期高血压其弦可兼沉、迟、细等;肝炎早期弦可兼数、洪、虚、散等,慢迁肝可兼散、细、虚、沉等;胆囊疾病于人迎可有弦短如豆的指感;而乳腺疾病在人迎可见弦细紧稍长进入寸的脉象;而糖尿病者早期左关可见弦兼洪、滑、实的脉象,后可见弦兼细、紧、沉、弱而无根的脉象。
    
弦脉的条件:按前人如弓弦、丝弦、筝弦的描述,弦脉的条件有三:

    1,端直以长,长度比较长;
    2,脉管端直,按之不移;
    3,比常脉稍稍有力。 

紧脉:紧脉为《伤寒》里重要脉象之一。
    
《脉诀刊误》:“《内经》曰急不曰紧,曰‘来而左右弹人手’。有紧脉之状而无紧脉之名。至仲景曰:‘紧者如转索无常’。又‘紧脉从何而来,假若亡汗若吐、以肺里寒,假令咳者,坐饮冷水,假令下利,以胃中虚寒’。皆因寒而脉紧,故脉急为寒,脉紧为寒至。王舒和《脉经》则又增加切绳状,故愚和三书所论以形容之,左右弹人手者,紧脉来之状,左右弹人手也,转索无常者,索之转动不长在一处,或紧转在左或紧转在右。此举指而得紧脉之状也。切绳状者,绳以两股三股纠合为徽缠,又以物切之,其展转之紧,得之于按指而见,以指按脉,犹如切绳,合此三者论之方备”。
    
熊猫以为构成紧脉的条件有二:

    1,弦而有力的脉形;
    2,脉象紧束而又不稳定,如切绳状、转索无常、左右弹人手等。 

革脉:
    
《伤寒》:“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虚寒相博,此名为革”。
    
《濒湖脉学》:“革脉弦而芤,如按鼓皮”。
     
熊猫以为革脉的条件有二:

    1,有弦脉之稍有力;
    2,有芤脉之边有力而中空。 

牢脉:
   
《脉诀刊误》:“似沉似伏,实大而长微弦”。
   
〈医宗必读〉:“兼弦长实大之四象合为一脉也,但于沉侯取也”。

牢脉的条件上述明白无误,熊猫无须赘言。
    
补充:革脉如按鼓皮,其外实是假,内虚是真;牢脉的弦大实长沉是里真寒实。 

动脉:
    
〈伤寒〉:“阴阳相博名曰动,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形冷恶寒者,此三焦伤也。若数脉见于关上,上下无头尾,如豆大,厥厥动摇者,名曰动也”。
    
后世脉学著作对于动脉的条件无大分歧,但在动脉出现部位存有异议,相当一部分认为动脉只出现在关部(或多见于关部)。熊猫以为:从“阳动则汗出,阴动则发热,”“数脉见于关上,”来看,寸关尺三部皆可出现。
   
动脉的条件:动摇不定的滑、数、有力的综合条件。其“厥厥动摇”、“如豆”、“无头尾”可谓形象的描述。 

散脉:散脉在〈内〉、〈难〉经里分别作为季节脉、疾病向愈脉和死脉阐述。不录。
    
〈脉经〉:“大而散,散者气实血虚,有表无里。”
     
〈外科精义〉:“散脉之诊,似浮而散,按之则散而欲去,举之则大而无力”。
     
〈脉理求真〉:“散则举之散漫,按之无有,或如吹毛,或如散叶,或如悬雍,或如羹上肥,或如火薪燃,来去不明,根蒂无有。
     
散脉的条件:脉体往往较大,边界不清,散漫无力。 

以力度加位置(或宽窄)分:实、芤、虚、濡、弱、微。

实脉:与虚脉相对应。《濒湖脉学》:“浮沉皆得,脉大而长微弦,应指幅幅然。”
实脉的条件:

    1,大;
    2,长;
    3,微弦;
    4,有力。

芤脉:《脉经》:“芤脉脉浮大而软,按之中央空,两边实。”
      
《诊家枢要》:“浮大而软,寻之中空旁实,旁有中无,诊在浮举重按之间”。

芤脉的条件:

   1,浮;
   2,大;
   3,软;
   4,中间空虚无有,两边稍有力。

芤脉的补充:

   1,芤脉与弦脉合成革脉;
   2,一些脉学著作把“中空”解释为浮沉取皆有而中取没有,熊猫基本不同意这个说法。

虚脉:《脉经》:“迟大而软,按之不足,隐指豁豁然空”。

虚脉的条件:

    1,大;
    2,软而无力,为中取明显不足,沉取则无;(应与无根脉相鉴别,无根脉为按之突然消失)
    3,浮。

虚脉的补充:迟不作为虚脉的条件,因临床虚脉与数脉相兼机会多见,再有就是虚脉主虚而迟脉主寒。

濡脉:《脉经》:“软脉极细而浮细一曰按之无有,举之有余。一曰细小而软,软一作濡,曰濡者如帛衣在水中,轻手相得”。

濡脉的条件:

    1,浮;
    2,细;
    3,无力。

弱脉:《濒湖脉学》:“弱脉极软而沉细,按之乃得,举手无有”。

弱脉的条件:

    1,沉;
    2,细;
    3,无力。

濡脉和弱脉都有细、无力的条件,二者的区别就在于濡脉浮而弱脉沉。

微脉:《脉经》:“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