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3-伤寒论类方-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书名:伤寒论类方
作者:徐灵胎
朝代:清
年份:公元1759年
卷一桂枝汤类·一
桂枝汤(一)
属性:甘草、大枣补脾精以滋肝血;芍药清营中之热;桂枝达营气之郁也。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 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渣。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 热稀粥一升
余,以助药力。桂枝本不能
发汗,故须助以热粥。《内经》云∶“谷入于胃,以传于肺”。肺至皮毛,汗所从出,
粥充胃气以达于肺也。观此可知伤寒不禁食矣。温覆,令一时许,遍身 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
不除此解肌之法也。若如水流漓,则动营气,卫邪仍在。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
尽剂。若不汗,更服,根据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
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桂枝汤全料,谓之一剂;三分之一,
谓之一服;古一两,今二钱零,则一剂之药,除姜枣,仅一两六钱零,一服不过五钱零矣。治伤寒大症,分
两不过如此。一服即汗,不再服;无汗,服至二、三剂,总以中病为主。后世见服药得效者,反令多服,无效
者,即疑药误,又复易方,无往不误矣!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及臭恶等物。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风在外,故阳脉浮;卫气有邪,则不能护营,故阴脉弱。阳浮者,热自发。风
为阳邪,故发热,桂枝之辛以散之。阴弱者,汗自出。芍药之酸以收之,甘草之甘以缓之。啬啬恶寒,淅淅
恶风。恶风未有不恶寒者,但恶寒甚轻,非若中寒及阴经之甚也。
翕翕发热,其热亦不如阳明之甚。鼻鸣干呕者,鼻鸣似属阳明;干呕似属少阳,盖三阳相近,故略有
兼病,但不甚耳。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此桂枝汤总症。
以营性发扬,卫性敛闭。风伤卫气,泄其皮毛,故汗出也。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误治。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此误下之症。
误下而仍上冲,则邪气犹在阳分,故仍用桂枝发表,若不上冲,则其邪已下陷,变病不一,当随宜施治。论
中误治诸法,详观自明。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此非误治,因风邪凝结于太阳
之要路,则药力不能流通,故刺以解其结。盖邪风太甚,不仅在卫,而在经。刺之以泄经气。风府一穴,
在项上入发际一寸,大筋内,宛宛中,督脉阳维之会,刺入四分,留三呼。风池二穴,在颞 后,发际陷
者中,穴在耳后,按之引于耳中,足少阳阳维之会,针入三分,留三呼。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病虽过期,脉症属太阳,仍不离桂枝法。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不可下也。此禁下总诀。下之为逆,欲解外者,宜服桂枝汤言虽有当下之症,
而外症未除,亦不可下,仍宜解外,而后下也。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脉浮,故知在外,
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脉浮而下,此为误下,下后仍浮,则邪不因误下而陷入,仍在太阳。不得因已
汗下,而不复用桂枝也。
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和谐故尔。荣气和者,言荣气不
病,非调和之和,故又申言之,以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营卫和则愈。宜桂枝汤。自汗与发汗
迥别。自汗乃营卫相离,发汗使营卫相合。自汗伤正,发汗驱邪。复发者,因其自汗而更发之,则荣卫和而
自汗反止矣。
病患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未热之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
之。无他病,太阳诸症不必备,而惟发热自汗,故亦用桂枝汤。
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宜下之候。头痛有热者,未可与承气汤。太阳症仍在,不得以日久不便而下也。
按“未可”二字,从《金匮》增入,《伤寒论》失此二字。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便赤为里
有热。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汗出而头痛未解,则蕴热在经而血动矣。宜桂枝汤。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发汗未透,故烦。乃服药不及之故。宜桂枝汤。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里症。身疼痛者,表症。急当救里。此误下之症,邪在外而引之
入阴,故便清谷,阳气下脱可危,虽表症未除,而救里为急。
《伤寒论·不可下编》云∶误下寒多者,便清谷,热多者。便脓血。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
清谷已止,疼痛未除,仍从表治,盖凡病皆当先表后里,惟下利清谷,则以扶阳为急,而表症为缓也。表里分
治而序不乱,后人欲以一方治数症,必至两误。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提出邪风二字,见桂枝为驱
风圣药。
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阳明本自多汗,但不恶寒而恶热。
今多汗而犹恶寒,则仍在太阳矣,虽阳明病,而治从太阳。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太阴本无汗法,因其脉独浮,则邪仍在表,故亦用桂枝,从脉
不从症也。
病患烦热,汗出则解,又如疟状。有时复热。日晡所发热者,属阳明也。日晡发热,则为阳明之潮热
而非疟矣。脉实者,宜下之。脉虚浮者,宜发汗。一症而治法迥别,全以脉为凭。此亦从脉而不从症之法。
下之与大承气汤,发汗宜桂枝汤。
下利腹胀满,里症。身疼痛者,表症。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此节属厥
阴症,未必由误治而得,然既见表症,亦宜兼治。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里症除而表症犹在,仍宜用桂枝法,轻其剂
而加减之可也。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再误。心下痞,邪入中焦。
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苦寒开
降之法,详见后。
卷一桂枝汤类·一
桂枝加附子汤(二)
属性:桂枝汤原方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此发汗太过,如水流漓,或药不对症之故,其人恶风,中风本恶风,汗后
当愈。今仍恶风,则表邪未尽也。小便难,津液少。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四肢为诸阳之本,急难屈伸
乃津脱阳虚之象,但不至亡阳耳。若更甚而厥冷恶寒,则有阳脱之虑,当用四逆汤矣。桂枝加附子汤主之。桂
枝同附子服,则能止汗回阳。
卷一桂枝汤类·一
桂枝加桂汤(三)
属性:桂枝原方加桂二两,即另立汤名,治症迥别,古圣立方之严如此。
桂枝汤原方加桂二两。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复感新寒。核起而赤者,
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不止一针,故云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重加桂枝,不
特御寒,且制肾气。又药味重,则能达下。凡奔豚症,此方可增减用之。
卷一桂枝汤类·一
桂枝去芍药汤(四)
属性:桂枝汤原方去芍药。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
卷一桂枝汤类·一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五)
属性:即前方加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余根据前法。
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中虚而表邪仍在。桂枝去芍药汤主之。太阳之邪未尽,故用桂枝,下后
伤阴,不宜更用凉药,若微恶寒者,去芍药,方中加附子汤主之。微恶寒,则阳亦虚矣,故加附子。
卷一桂枝汤类·一
桂枝加浓朴杏仁汤(六)
属性:桂枝汤原方加浓朴二两(炙去皮),杏仁五十枚(去皮尖)。上七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温服一
升,覆取微似汗。
喘家作桂枝汤,加浓朴杏仁佳。《别录》∶浓朴主消痰下气。《本经》∶杏仁主咳逆上气。
太阳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浓朴杏仁汤主之。前条乃本然之喘,此乃误下之喘,因
殊而法一。
卷一桂枝汤类·一
小建中汤(七)
属性:桂枝汤原方加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纳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
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伤寒阳脉涩,阴脉弦,中宫之阳气虚,则木来乘土,故阳涩而阴弦也,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
胶饴大甘,以助中宫。不瘥者,与小柴胡汤主之。治太阴不愈,变而治少阳,所以疏土中之木也,以脉弦
故用此法。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悸而烦,其为虚烦可知,故用建中汤,以补心脾之气,盖
栀子汤治有热之虚烦,此治无热之虚烦也。
卷一桂枝汤类·一
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新加汤(八)
属性:桂枝汤原方芍药、生姜各增一两,加人参三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此以多煎为妙,取其味浓入阴也。
发汗后,身疼痛,表未尽。脉沉迟,气虚已甚。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主之。邪未
尽,宜表,而气虚不能胜散药,故用人参。凡素体虚而过汗者,方可用。
卷一桂枝汤类·一
桂枝甘草汤(九)
属性: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顿服。此以一剂为一服者。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发汗不误,误在过多。汗为心之
液,多则心气虚。二味扶阳补中,此乃阳虚之轻者,甚而振振欲擗地,则用真武汤矣。一症而轻重不同,用
方迥异,其义精矣。
卷一桂枝汤类·一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十)
属性:茯苓(半斤) 桂枝(四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五枚,擘) 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以水二
斗,扬之万遍取用。按∶甘澜水,大约取其动极思静之意。先煮茯苓 凡方中专重之药,法必先煮。减二升,纳诸
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心下悸,是扰胸中之阳,脐下悸,则
因发汗太过,上焦干涸。肾水上救,故重用茯苓以制肾水;桂枝以治奔豚。
卷一桂枝汤类·一
桂枝麻黄各半汤(十一)
属性: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一两) 大枣(四枚,擘)
杏仁(二十四枚,去皮及双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欲去沫,故先煮。)纳诸药,
煮取一升八合,减去三分之一。去渣,温服六合。一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过经。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邪已渐轻。其人不呕,非少阳。清便欲自
可,无里热。一日二、三度发,非疟象。脉微缓者,不浮不弦不大。为欲愈也。余邪欲退之象。脉微而恶寒
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此三句,申明上文欲愈之故。盖由病气虽除,而正气亦衰,
当静以养之,使胃气渐充,则荣卫自和,若更用汗、吐、下之法,益虚其气,则病从药增,医者不审,误
人多矣。
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面有热色,则余邪尚郁。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
半汤。微邪已在皮肤中,欲自出不得,故身痒,以此汤取其小汗足矣。阳明篇云∶身痒如虫行皮中状
者,此以久虚故也。
按此方分两甚轻,计共约六两,合今之秤,仅一两三四钱,分三服,只服四钱零,乃治邪退后至轻之
剂,犹勿药也。
卷一桂枝汤类·一
桂枝二麻黄一汤(十二)
属性: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 芍药(一两六铢) 甘草(一两二铢,炙) 杏仁(十六枚,去皮尖) 麻黄(十六
铢,去节) 生姜(一两六铢) 大枣(五枚,擘)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
二升,去渣,温服一升,日再服。一本云∶桂枝汤二升,麻黄汤一升,合为三升,分再服,今合为一方,将息
如前法。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汗虽出而邪未尽。与桂枝汤,如前法。此所谓邪不尽,行复如法者也。
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主之。此与桂枝麻黄各半汤,意略同,但此
因大汗出之后,故桂枝略重,而麻黄略轻。
卷一桂枝汤类·一
桂枝二越婢一汤(十三)
属性:桂枝汤加麻黄、石膏二味。
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十八铢) 大枣(四枚,擘) 生姜(一两二铢,切)
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
升。
附∶越婢方(麻黄六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此无阳与亡阳不同,并与他处之阳
虚亦别,盖其人本非壮盛,而邪气亦轻,故身有寒热
而脉微弱。若发其汗。必至有叉手冒心,脐下悸等症,故以此汤清疏营卫,令得似汗而解。况热多寒少,热在
气分,尤与石膏为宜。古圣用药之审如此。
按以上三方,所谓一、二,各半之说,照方计算,并不对准,未知何说?或云∶将本方各煎,或一分,或
二分,相和服,此亦一法。但方中又各药注明分两,则何也?存考。
卷一桂枝汤类·一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十四)
属性: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切) 茯苓 白术(各三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八
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小便利则愈。此方专于利小便也。
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
汤主之。头痛发热,桂枝症仍在也,以其无汗,则不宜更用桂枝。心下满,则用白术,小便不利,则用
茯苓,此症乃亡津液而有停饮者也。
凡方中有加减法,皆佐使之药,若去其君药,则另立方名,今去桂枝,而仍以桂枝为名,所不可解!殆
以此方虽去桂枝而意仍不离乎桂枝也。
卷一桂枝汤类·一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十五)
属性:桂枝汤原方去芍药,加蜀漆三两(洗去腥),牡蛎五两(熬),龙骨四两。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
蜀漆,减二升,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
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以火劫其胸中之阳。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
牡蛎救逆汤主之。此与少阴汗出之亡阳迥别。盖少阴之亡阳,乃亡阴中之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