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 >

第116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第116章

小说: 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和尚说:到最后一定有好处。他老实,他也不问什么好处,反正就是六个字,天天念吧!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念了三年,那个时候小破庙附近有一个老太太,也是念佛的,也是皈依谛闲老法师,老法师就吩咐她照顾锅漏匠的生活,给他烧两餐饭,早餐让他自己去搞,午饭、晚饭照顾一下,让他好好的念佛。他真干,三年念下来,他从来没出门,就像闭关一样。就出去到城里看看他的亲戚朋友,实际上是去辞行的,他要往生,他自己知道,去看看老朋友。晚上回来,告诉烧饭的老太太,感谢她,明天你不要替我烧饭。老太太一听说很奇怪,师父不要她烧饭,大概是今天到城里去,可能是有朋友请他吃饭,也就没再追究。到第二天快到中午,这老太太到庙里看一看,看看师父在不在?结果到庙里喊没人答应,在佛堂里面看到师父站在那边,身边再一看死了。这把她吓呆了,她从来没看到人是站着死的,就通知附近这些学佛的朋友,这人都围来看,真的,赶快给谛闲老和尚报信,师父死了,站着死的。那时候走路,没有交通工具,一个来回三天,谛闲老和尚来看到他很赞叹,“你没有白出家,这是讲经的法师、名山方丈住持都不如你。”三年,站着走的,你看他站了三天,等谛闲法师替他办后事。这个方法妙极!他真的得好处,预知时至,没有生病,站着走的。老和尚常常举这个例子劝勉大家,你看不难,真干,真放下,他什么也没有。所以这么好的一个例子。老和尚常说参禅、学密,他没有看到有成就的,但是念佛往生站着走的、坐着走的,不生病,预知时至的,他一生看到好几十个人,这个不是假的。

  所以确实是顿中之顿,其他三种念佛法,没有持名这么方便。观想,我们现在的人粗心大意,观不出来。十六观,第一观观太阳,太阳下山落日悬鼓,看这红红太阳下山,睁着眼睛看到这个现象,闭着眼睛现象还在面前,那叫观成。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个落日悬鼓都在面前才算观成,不简单!还是念佛方便,所以观想难。观像也难,摆一尊佛像在面前,天天看它,可是你不看的时候你就断掉,功夫就断掉。实相太难,实相明心见性,你念到理一心不乱之后,那都是实相念佛。所以祖师大德讲持名顿中之顿,这都是实话。“以上诸德咸遵善导大师之说,判本经为顿极顿速、圆融圆满之教,如《甄解》称本经为专中之专、顿中之顿、真中之真、圆中之圆,绝对不二之教,一乘真如之道也”。这些赞叹都是真的,都是实实在在,一丝毫不超过,真的像《金刚经》上讲的,如来是如语者,完全说的是事实真相,没有一丝毫夸大。我们能够深信不疑,像锅漏匠那样的信心、那样的专心,没有一个不成就。锅漏匠能成就,我们要不能成就那就不如他,这是个乡下人,我们现在讲没有知识、没有智慧、没有文化,就凭着老实他成功。真的是“老实、听话、真干”,刘素云的六个字,锅漏匠也是这六个字成功。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四十六集)  2010/5/21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046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五十面,倒数第六行。

  “《弥陀要解》云:释迦一代时教,唯华严明一生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则末后普贤行愿品中,十大愿王导归安养,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我们就念到这个地方,这是蕅益大师的话。一代时教就是指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佛当年在世,三十岁开悟,开悟之后就开始教学,七十九岁圆寂的,所以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个会就像我们现在所谓办班,办班一生有三百多次。时间长短不一样,所讲的内容浅深也不相同,有的一个单元讲好几年,也有一个单元一天就讲完了,这个情形很多。我们能够想像得到,世尊当年教学并没有一定的制度,四方的群众有个别来请教的,有团体来请教的,他老人家非常慈悲,来者不拒,都能让他感到满足才离去,所以真的是有教无类。所教的也没有定法,佛无定法可说,来请教的人他有什么疑惑、有什么问题、有什么期望,佛总是能帮助他们解决,这是当年教学的情形。也有一部分叫常随众,这是经上常常提到的,一千二百五十五人,这是常随跟着佛的,一跟都是几十年的。对于这些人,教学就有次第、有浅深。所以后来祖师大德判教,分释迦牟尼佛教学五个时期,这我们前面都学过,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时,这就好比现在我们讲的小学、中学、大学、研究所,对常随众是逐渐帮助他们提升。这个团体也不算小,经常总是有几千人。在这里我们应当能想像得到,经上所说的,“佛以一音而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这是妙音,我们很难想像。现在我们藉着科学的工具,用麦克风来传播,在当时没这些工具。佛登座说法,听众都是二、三千人,每个人都听得清楚,大家都没有怀疑,这个境界我们很难想像。佛是不是有这个能力?我们相信有。说听的人跟现在的人不一样,虽然有下下根,我们能够理解那个时候的下下根,大概比我们现在上上根都厉害。为什么?人家心清净。现在人心浮气躁,没有那个定功。古时候的人忠厚老成,妄念少,心清净,所以说听那个感应都不可思议。

  这一代时教,四十九年所说的,只有《华严经》,就是一切经里只有这一部讲到一生圆满。这个一生就是从我们初学佛,圆满是成佛,我们初入佛门,好像念书一样,我们进了小学,一直到博士班,拿到博士学位,这叫一生圆满。佛说其他经典都没有说得这么圆满,有的说到拿到阿罗汉就止住了。好像办小学,小学毕业了,只讲到小学;再进入中学,中学毕业了,也只讲到中学;大学毕业,也只讲到大学,没有讲到研究所。唯独《华严》,真的是究竟圆满,从小学一年级讲到博士班,就这一部经讲得圆满。而一生圆满之因,这个圆满就是成佛,就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证得佛果。真正的因是末后“普贤行愿品”里面所说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安养就是极乐世界,这是我们在《华严经》上看到的。“入法界品”这一品经很难得,跟中国人有缘,全部传到中国来了,这些祖师大德把它翻成中文,一共四十卷,这是《华严经》里面所谓的《四十华严》。《四十华严》就一品,“普贤行愿品”,完整没有欠缺,这里面讲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怎么样成就的,很值得我们学习。

  我早年初学的时候,方东美先生告诉我,他是特别推崇《华严经》,他说《华严经》是全世界哲学书里最好的佛经哲学概论。这部书里面有圆满的道理,有精确的方法,后面还带表演,这个不容易!善财童子跟五十三位善知识把《华严经》的理论跟方法完全做出来了,那就是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做出来给你看,他说在全世界哲学书里头从来没见过。他是非常推崇,而且在《华严》上下的功夫很深。所以他晚年,台湾大学退休,辅仁大学,这是教会学校,聘请他去,在博士班讲华严哲学。为什么?唯独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真正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如果没有这个,那真的是上上根人有分,中下根人就没分了。有这一招的时候,那下下根人也是一生成佛,一生圆满,所以这个不可思议。

  在末法时期,我们弘扬要弘扬哪一部经才能契这个时代的机?时代是末法,佛在大乘经里面有提到,末法时期,大乘契机。我们细心想想,不一定是现在世间人都是大乘根性,要这个说法,那真的是有问题。不是大乘根性,但是他能接受大乘,而不能接受小乘,这是由于现代知识层面扩大,小乘确实知识面很小,它有拘束,很保守。现代人不愿意接受这种思想,现在人接受要接受开放的,民主、自由、开放,大乘就是这样的。所以大乘很契合现在人的根机,它是开放的、它是自由的、它没有拘束,讲的是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现在人喜欢听;你要设许许多多的规矩让他来遵守,他受不了。你看释迦牟尼佛三千年前,我们中国人的记载,像虚云老和尚这一辈的人都用中国的记载。中国记载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到今年是三千零三十七年,跟外国人讲的不一样,外国人是说二千五百多年,相差六百年,差距很大。到底哪个可靠?这个我们不必去管它,佛法不重视这些形式,佛法重视内证。所以印度人不重视历史,说年代他们自己也搞不清楚,他们重视禅定、重视智慧、重视契入境界,这些分别执着他们不重视。这就说起来,在这个时代,学习《华严经》是正确的。所以《华严经》我们也讲了相当长的时期,讲了四千多个小时。虽然只讲到五分之一,但是听众大家都非常欢喜,很难得。这就说明释迦牟尼佛在经上讲得没错,大乘契现代人的根性。他喜欢听,他也未必能做到,未必能契入,可是他喜欢,他不排斥,这是我们要知道的。那又契机,又让现在人真正得受用,一生能成就,给诸位说,无过于《无量寿经》。所以古大德评论这些经典,大家公认《华严》第一,《华严》跟《无量寿经》一比,《无量寿经》第一,是第一里面的第一。为什么?《华严》一生圆满在《无量寿经》,这个十大愿王导归安养就是归到《无量寿经》,这个很有意思。

  且以此劝进华藏海众,这句话说的是文殊、普贤,文殊、普贤这两位大菩萨,不但自己发愿求生净土,而且还劝导华严海会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位不是四十一个人,是四十一个阶级,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所有这些菩萨,法身菩萨,统统都跟着文殊、普贤到极乐世界去参访阿弥陀佛,向阿弥陀佛学习,这个境界多么壮观。这一个举动,我相信影响遍法界虚空界所有十法界里面的大众,他们看到了,他们听到了,对西方极乐世界自然就生起坚定的信心、愿心,都知道学佛应当要求生极乐世界。这是文殊、普贤给我们表演的,做给我们看的,这是大事不是小事。可是现前我们这个社会,有很多的人对佛教不明了而产生严重的误会,这种误会对于佛法弘传影响不是很大。影响最大的是什么?最大的是他自己这一生没有意愿去接触佛法,把这一生圆满的机会错过,这才叫大事!佛法弘传它没有时间性的,它无所谓,众生什么时候得度佛都知道。而是许许多多人在这一生错过了,真可惜!

  现在在社会的佛教,它这些状况,我常说现在有六种不同的形式,我们要清楚,认识清楚,有人问我们,我们能讲得清楚。六种形式第一种是释迦牟尼佛的佛教,释迦牟尼佛佛教是什么?是教育,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教育。他老人家当年在世,跟中国孔子一样,什么身分?职业教师,他不干别的事情,一天到晚就是教学,中国人称为圣人,那是名符其实的大圣人。他不单单是言教,身教!他把他所知道的全部做到了,他知道的是见性,明心见性,把自性的性德在日常生活当中全流露出来,我们中国人讲的道德,一丝毫没有违背性德,做出来给我们看。真放得下!生活简单,比什么都快乐。一生物质生活的条件只有三衣一钵,他全部财产就这么多,三衣一钵,三件衣,一个钵。吃饭去托钵,日中一食,一天吃一餐;树下一宿,晚上休息在哪里?在树底下打坐。他一生有道场,到处都是道场,他没有建立一个房屋,没有。道场在哪里?露天的,山林、树下、水边,到哪个地方去一坐,学生围成一圈,他就给大家讲经说法,就教学,快乐无比!居无定所,每天住在不同的地方,像游牧民族一样。

  我们细心去体会一下,他们那些人的身体那叫金刚不坏身,为什么?都是外面露宿,他禁得起风吹雨打日晒,他能禁得起,他不生病。我们现在能过他的生活吗?决定不能,我们要到树下去坐一晚上,第二天到加护病房了,就说明我们比他差远了。我们想跟他,想想自己条件不够,没有法子。我们三餐饭不够,还要吃点心,人家一餐,而且吃得很少。那种生活方式,我们能过得下去吗?都做出来给我们看。他教我们放下,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他真放下了。他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一身之外是一无所有,充满了智慧,身心都在定中。这个禅定不是说坐在那里是禅定,那你就错了,你不懂得禅定的意思。禅定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什么叫都在定中?他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那就是禅定。所以这种禅定管用。讲经在禅定里面,教学在禅定里面,生活在禅定里面。

  我们现在一个错误观念,以为禅定就是打坐,坐在那里是禅定,没有坐就不是禅定,不是的。真正禅定,走着路是禅定,站在那里也是禅定,坐着是禅定,躺在那里睡觉也是禅定,行坐住卧都在定中,一个妄念都没有。你要不问他,他什么念头都没有;你问他,随问随答,他起作用。不问他的时候,他无知,般若无知,不问他的时候无知;你一问他,无所不知,他起作用的时候无所不知,《般若经》上讲的,“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无知是定,决定没有分别,不起心、不动念,这是佛法。我们般若智慧没有了,念念生烦恼,是什么?因为我们有知。你有知,有知就是你有分别、你有执着、你有妄想。有知,你就有所不知,你没有学过的东西你完全不知道;无知,无所不知,没有学过的东西,那问也知道,没有一样不知道的。为什么?一切法都是自性变现的,你见了性,哪有不知道的道理?一切法不离自性。我们为什么有那么多问题?是迷失了自性。我们提问题,佛是称性答覆,称性答覆决定没有错误,言词善巧,你一定能听得懂。这是我们前面读到的叫究竟方便,全是性德,我们学什么总得要晓得。

  所以释迦牟尼佛他的身分是什么?他不是宗教,他也不是神,他也不是仙,他是人。佛陀这个名词是学位的名称。我们中国古老的学位名称也有三个阶级,最高的是圣人,第二是贤人,第三是君子,在中国古时候读书人这三个不同等级的称呼。在印度也是如此,最高的学位称佛陀。佛陀的意思,翻成中国话叫觉者,就是觉悟的人,就是我们中国人讲圣人。第二个学位叫菩萨,菩萨,玄奘大师翻译作觉有情,他的情,情就是阿赖耶,阿赖耶是情的根,根没断,所以还是有情,根没断,但是他是觉悟了,觉悟,他能够对感情能控制,这是第二个学位,菩萨。第三个学位叫阿罗汉,阿罗汉叫无学,如果从字面上翻是无学,他毕业了。他什么地方毕业?他小学毕业了。不是大学,是小学毕业,菩萨是大学,阿罗汉是小学,小学毕业了。在小乘里面叫无学,小乘的课程他统统学完了,他叫正觉。为什么叫正觉?他不执着了,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他不执着了。不执着,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执着来的。有执着就有六道轮回,没有执着,六道轮回就不见了,所以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般若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可别当真,你当真就吃亏了,你迷在里面就出不去了。所以佛、菩萨、阿罗汉是三个学位的名称,就像现在大学里面的博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