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 >

第184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第184章

小说: 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四十二章经》“而与《法苑珠林》所引又不同”。《法苑珠林》这是在过去一般读书人,没有时间看佛经的,一定看这部书,这等于说是佛教百科全书。它里面分一百类,在各个经论里面就抄下来的东西,你要引用非常方便,我们自己查经很困难,人家查好了。都是唐朝人编的,这属于类书。“且有《一切经音义》所摘字,而诸本皆无者。大抵诵习多,则传写多,而得失异同亦多”。这说明原因,抄写的人多,同样一个原本,我们两个人去抄,我们把抄本来对照,两个人可能就不一样。原本是一样,抄的不一样,抄漏掉了,粗心大意,或者抄的时候,念的音我们写别字了,所以错别字这是避免不了的事情。这都是研究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误。“又曰《甄解》云:以审诸译,是梵本广多,致使传译文义,存没详略不同耳”。这是《甄解》,他也感到大概传到中国来的梵文原本不止一种,所以才有这种情形发生。

  “总明本经为佛多次宣说”,这是从现在留下来翻译的经典来推断,肯定佛不止一次讲这个经。“且诵习者多”,读诵、学习的人多。“梵本传写者多,梵本有多种,存没详略有不同,梵筴写本又易脱落,故今诸译本甚有差异”。这里头有一句我们要特别留意,“诵习”。现在这个时代,佛教衰了,衰到什么程度?佛教变成宗教了。我们后世的佛弟子,无论在家出家,有罪!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三十岁开悟就教学,教了一辈子,一直到老死,没有一天空过,他教学。教学的时候没有文字、没有书本,这些经典是佛灭度之后,弟子们大家公推阿难尊者,把佛在世讲的这个经重复讲一遍。阿难的记忆力好,又听得最完整;释迦牟尼的侍者,一天没离开,照顾佛陀的,请他复讲。五百同学作证,听阿难讲,讲的大家都点头,确实佛是这么说的,记录下来。有一个人提出意见,好像不是这样的,那这句话就不要,取信于后代。所以经典是什么?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对大众的教训。听了佛的教诲要依教奉行,依教奉行是习,学而时习之,我们才得到真正的利益。所以经不是给我们念的,念是一个手段,把它记住,重要是在习,习是什么?把它变成我们自己的生活行为,变成我们自己的见解、思想,这个重要。

  今天我们大家把佛当作神来看待,错了,佛不是神,佛是人。在称呼上清清楚楚,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本师”,根本的老师,我们自称弟子,我们跟释迦牟尼佛什么关系?师生关系。宗教里头没有师生关系,它不是宗教,我们后来的学生不肖,把它变成宗教,对不起他,这就有罪过。佛教在中国变成宗教的历史很短,李老师曾经告诉我,不会超过三百年。历史上记载的,乾隆、嘉庆的时候还没变,佛教所有的这些道场,寺院庵堂都讲学、都上课,所以寺院庵堂是学校,它跟寺庙不相干。所以佛家称寺,寺不是庙,庙里面是宗教的,那是供神的,佛不叫庙,佛叫寺。寺是什么?寺是政府办事的机关,直接归皇上管的这个机构叫寺。你们现在如果有机会到北京,到故宫去看看,你看故宫里很多办事机构,挂的那个牌子都是用寺。所以佛教称寺,直接归皇上管的,佛陀教育。从汉明帝之后,中国是两个教育体系,一个是儒家的教育,宰相管,这个机构叫礼部,礼部是教育部,礼部尚书就是教育部长;寺是佛教教育,那个时候第一个寺是白马寺,纪念白马,白马驮佛像、驮经书有功,这中国人的厚道,对畜生都不忘记它,它有功于佛,所以用它的名字叫白马寺。这是佛陀教育,佛陀教育归皇上管,不归宰相管。

  你看这个体系一直到清朝初年,康熙、雍正、乾隆,到嘉庆,他们对于儒释道都下真功夫。宫廷里面讲经的这些教材都在《四库》里头,我看《四库》常常把这个东西翻来,看看当时宫廷里面是怎么讲的,都在,讲义都在。对于佛教特别尊重,所以佛教的讲义不在《四库》,在《大藏经》,特别编一部《大藏经》。道教的在《四库》,儒跟道都在《四库》,只有佛教是例外,这对佛教特别尊重。我们今天有使命,真正做佛的弟子,要把佛教恢复到教育,所以我们称佛陀教育。称佛教,大家会误会,说佛教是宗教,加两个字,这不得已的,佛陀教育。真干,我们天天在一起学习,这不是迷信。现在变成怎样?学习的人太少了,拿着佛教名义去做生意的人太多了。这个我们也不必再说了,不要再提了,自己认真努力去做就好。一定要找志同道合,做出牺牲奉献,做如来的真实弟子,做如来的传法人,这个使命、这个功德不可思议。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七十三集)  2010/7/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02…039…0073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六十八面,从第二行看起:

  这一段文,黄老居士将《无量寿经》五种原译本,这五种本子当中差别很大,换句话说,当年翻译决定不是用同一个梵文原本,才会有这种情形出现。根据古大德的考证,梵文原本至少有三种,就是不同的。为什么会有三种?当然最有可能的,是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讲过三次,甚至三次以上。为什么?这个本子失传七种的翻译本子。所以这部经到中国来得早,汉朝时候它有安世高的翻译本,我们就晓得那个年代很早,早期就到中国来。一直到南宋八个朝代,差不多也将近有八百年,这么长的时间当中,总共翻译了十二次。印度传过来的梵文原本不断的向中国流通,每一次来的,可能跟上一次都不一样,所以全都翻译了。这是根据现在还存在的这五种本子,判断至少原本有三种。另外七种失传了,那就不论,如果有这个七本,可能还会发现还有不同的。

  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一生讲经教学,经典里面记载他三十岁开悟,一般人说成道,成道就是开悟。开悟他就开始教学一直到老死,七十九岁走的,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这个会就像我们现在的办班,每一会是讲一个单元,这个单元有大、有小。一个大单元可以讲好几年,也能讲一部经,像《大般若经》,这是大单元。小的,一个、两个人来找世尊向他请教,提出问题来他也讲。小的可以说二、三个小时,那也算一会,我们在《阿含》里面看到这个小部经,有些小部经的文字,大概三、四百个字,那也是一部经。像《般若心经》那也是一部经,二百六十个字。所以大大小小合起来有几千部经。这些东西,我们知道,当年世尊讲经教学没有课本、没有文字,连讲稿没有,提要也没有。经典之由来,是释迦牟尼佛灭度之后,这些学生们想到老师教导这个东西太可贵了,要不传下去太可惜。所以从记忆当中,这个当中也有传法的人,阿难尊者传法,阿难是所有同学里面记忆力最强的,几乎听了一遍之后,他能完全记下来,而不会忘记。请阿难复讲,把佛当年所讲的重新讲一遍,五百同学作证,五百阿罗汉他们听,听了大家都同意,没错,佛是这么说的,这才记下来。如果有一个人反对都不行,有一个人说这句话好像佛不是那么说的,那这一句得删掉,取信于后人。所以结集经典是这样的严格,流传下来的,当年的佛这些教材非常珍贵。

  留下这些东西,我们都知道是佛当年教人的,教人明理,明白道理。教人懂得因果,教人怎样做人、怎样处世、怎样待人接物,他教人这些东西。传到今天这经典变成念的,它不是给你念的,念的,释迦牟尼佛当年应该写几部经给大家念,没有。所以我们一定要明了,释迦牟尼佛是什么身分,跟中国孔子一样,老师的身分,职业老师。他这个职业老师还不收人学费的,就是义务的老师,职业义务老师干了四十九年。跟他学的人多了,以后结集成经藏,这么丰富的教材流传下来。传到中国不是完整的,因为那个时候交通非常不便,经典是手写的,写在贝多罗树叶上,非常笨重。所以印度高僧到中国来,中国高僧到印度去取经,精挑细选。我们中文翻译本,是在印度梵文经典里面,挑选最精华的、最好的,当然也适合于我们东方人需要的,没有全部搬来。非常可惜,这些东西现在全都失传,现在保存最完整的翻译本还是中文,西藏文保存一部分,中文本保存得最完整。所以我们要晓得,这些东西是世尊当年教学的。我们学佛是接受佛陀的教育,这个要懂,与宗教不相干,释迦牟尼佛不是神,也不是仙,他是人。佛是什么意思你得搞清楚,印度人称佛陀,我们中国人称圣人,这个佛跟圣意思相同。中国圣的定义,圣是明了事实真相,换句话说,圣人就是个明白人,我们凡夫是糊涂人,圣人是个明白人。“佛”的意思是觉悟,觉悟不就是明白吗?所以印度称佛陀跟中国称圣人,这意思是可以说非常非常接近。所以他不是神,也不是仙。

  现在后世的这些学生对不起老师,为什么?把佛陀教育变成宗教,你说糟不糟糕?宗教是迷信的。佛门里面拜佛、拜菩萨,跟我们中国人拜祖先意思相同,慎终追远,是纪念的意思,跟宗教里拜神是完全不一样,我们纪念这位老师。菩萨是早年的学生,我们的学长,非常有成就的学长。像孔老夫子七十二贤,三千弟子里七十二个杰出的人才,那是贤人,在佛法里称菩萨,不能不知道。这么好的教育、这么好的内容没人知道,依照这个教育来学习的人太少了。我们很幸运遇到方东美先生,才把这个事情搞清楚、搞明白;原来我们都不相信,都以为它是宗教、是迷信。搞清楚、搞明白了,以后我遇到章嘉大师,他劝我出家,劝我真干,这个责任很大,这个使命也非常神圣,不容易。我们要把佛法平反过来,回归到教育,释迦牟尼佛是个思想家、是个哲学家、是个教育家,搞清楚、搞明白,这个教育确实能救社会,能救这个世界。这话不是我说的,七十年代英国汤恩比博士说的,这个话说得是真的,一点都不假。他说“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这个问题现在非常严重,“只有中国孔孟学说与大乘佛法”。这真知灼见,不容易!

  可是不认真修学,不能依教奉行,经典里面的东西看不出来,尤其翻经差不多绝大部分完成在南宋以前。还算是很难得,翻经的大师都有高度的智慧,用最浅显的文字,近乎白话文,古时候这种白话文,让佛教育能普遍的传播。所以佛经这个文字的体裁,在文字学里面称为变文,变化的变,跟古文完全不一样,比古文好懂多了。你看看我们汉唐的文章,你看佛经,这个佛经是汉朝时候翻的,你跟古文一比,这很容易懂,古文比这难多了,所以翻经的人也用了心。虽然是很浅显,可是现在没有文学的基础,他还是很困难,所以我们学佛不能不学文言文。现在文言文的老师也没有了,我们很感激上一代这些学者专家们,他们不在了,也没人学,可是他们留下来的资料,我们果然用功的话,行,能把这个课补起来。台湾国语日报出了一套书《古今文选》,这是老一代的这些学者专家们他们的心血,注音注得很正确,注解注得很详细。现在《全集》好像有十六、七册的样子,精装本。我们如果从这个里面去学习,花上两年的时间,读佛经那就毫无障碍。这桩事情不能不干,得要用两年的工夫,把中国古文找回来,有助于我们对佛经文字上的突破,文字障碍就没有了,我们能够看得懂,你才能够知道怎样学习。

  经典,《无量寿经》的翻译很特殊,这几种译本里面的内容浅深差别很大,黄老居士在这个注解里面,这一段讲得很详细,文字不难懂。我们接着把后面这个念下去,“日本日溪师”,这法师的名字。“亦同沈氏之说”,前面这是讲清朝沈善登居士,他是同治年间的人,也是咸丰之后,他的在《报恩论》里面提到这个问题。他里头最重要的,就是认为这翻译的人所根据的梵文原本,不是一个本子,才会有现在问题的出现。日本日溪师他的看法跟沈居士相同,“伊云:异译文句,与今经(指魏译本)”,康僧铠的本子,这个本子翻得好。所以自古以来,在中国、在日本、在韩国,学习《无量寿经》都采取康僧铠的本子。康僧铠是在中国三国时代曹魏,是那个时代的人,也是在那个时候翻的。“稍差异者不少”,依据其他的四种本子,跟他们采取学的,今经是他们现在学习的康僧铠的本子,一比较里面差异很大,差异不少。“思夫,多异本”,这思夫,我们想想,这么多不同的本子。“传者不一”,传的人多。“故致斯异”,因为那个时候都是手抄的,不是印刷,手抄抄错了的、抄漏了的、抄成别字的,这是在所不免,这种经验我们都有。“亦或非一时说。例如般若诸经”,这就佛说的不是在一个时候,也就是多次宣讲。“以此经如来本怀,处处异说,致此多本。盖此大悲之极处也”。这几句话说得好,因为佛教众生在一生当中修行证果,在一切经里头,这一部经最殊胜,有理论、有方法,自古以来,依这一部经修行成就的人太多太多了。这是大慈大悲,不是说一遍,说很多次,所以梵文的原本就有好几种不同的本子,每一次说不可能完全相同。我依照这个经本,夏莲居老居士的会集本,我依照这个本子讲这部经讲了十遍,我讲的十遍现在留的光碟每一遍不一样。有人要把它写成讲记,问我根据哪一次,我说最好十次你们都听,你们也做会集本。这是第十一次,十一次我们就完全讲解黄念祖老居士的注解。这也是我跟黄老居士认识一场,他老人家大概大我十几岁,写这个注解的时候是在生病,非常辛苦,日夜不休息把这个注解写完成,真的是稀有,很不容易。这是诸佛菩萨、这祖师大德慈悲到极处。

  “以上诸德”,就是以上这些大德们,“皆主本经乃世尊多度宣说之法,实有所据”。过去这些大德们他们主张,《无量寿经》确实是释迦牟尼佛多次宣讲的,不是像其他的经只讲一次,没有再讲过重复的,这一部经是很特殊,多次宣讲。他下面举个例子,“例如本经《唐译》本名《无量寿如来会》。乃《大宝积经》中一会之文。足证佛说《宝积经》时,亦宣说本经也”。《大宝积》是一个大单元,这个单元里面它分二十几会,每一个会是一个小单元,二十多会合起来是个大单元。在这个大单元里面他讲了《无量寿经》,这个经题叫“无量寿如来会”,《大宝积经》里面一会,这就是多次宣讲的证据。

  “沈氏又云:魏译文辞详赡,义理圆足,故自来讲家多据之。唐译差与相近,盖同一梵本也”。这个唐译就是《大宝积经》里面“无量寿如来会”。跟现在流通最广的康僧铠的译本,这里头大同小异,他判定这是一个原本,一个原本两种翻译。他说“宋译亦甚明畅,而辞句前后大异,又一梵本也”,这肯定不是同一个本子。“汉吴二译,文辞拙涩,而义有相补备者,则又一梵本也”。这是看现在这五种的译本,至少是三个不同的梵本,这说得很有道理。“沈氏虽未能直从古梵筴取证,但今若细究存世之五译,可推知当年梵筴至少有三种,故知沈氏之说可信”。传到日本,日本有几位法师也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7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