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第2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统放下,大乘教里面常讲的,无始无明、尘沙烦恼、见思烦恼全都断掉,回归自性,明心见性,这才叫离苦得乐。你看阿罗汉证得正觉,六道的苦他脱离了,他不再轮回到六道,他到四圣法界去,声闻、缘觉、菩萨、佛。证得正等正觉,这是四圣法界里面的佛法界。四圣法界里面的苦,下面离开了,声闻、缘觉离开了,菩萨、佛他还在受,他还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无始无明,功夫还要往上提升,提升到不起心、不动念,那就真的安住了,不起心、不动念,这个时候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成佛了,十法界的苦永远脱离了,离苦得乐,有等级的,有层次的,真的离苦了。十法界都说是世间,真正出世间是要超越十法界才真的出世间,世间一切苦永远摆脱了,离苦得乐。不是我们现在,没吃的,送一点吃的来,我们离苦得乐;没有穿的,送一点穿的衣服来,不是这个,这个事情太小了。这些事情佛也教给我们,让我们自己去处理去,大的苦乐,佛菩萨来帮助我们处理,小事自己处理。
这个世间,我们前面都讲得很多,求财富得财富,求聪明智慧得聪明智慧,求长寿得长寿,没有一样你求不到的,你只要依照佛讲的道理、方法你去求,有求必应。可是我们有时候求不应,那怎么回事情?这些法都是我在二十几岁跟章嘉大师学的,他老人家很慈悲,常常教我。你求,没有感应的时候,老师说不是没有感应,是你自己有业障,把这个感应障碍住;如果把业障忏除,感应就现前,不是没感应。我向老师请教,这业障怎么个除掉的法?他告诉我忏悔。讲到忏悔,大师告诉我,“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教我这个法门,形式上的忏悔不重要,要是从实质上,实质是什么?实质是后不再做。我知道自己做错了,我也能懂了,就是中国人讲的“不贰过”,那就真忏悔,不在形式上。孔夫子的学生,不贰过只有一个人,夫子常常赞叹的颜回。可见得别人都不行,都还常常有过失,只有颜回这个人很了不起,他做到不贰过。所以老师告诉我,忏除业障,然后有求必应。于是我们就明白,如果我们求财、求智慧,都是自私自利去求,恐怕都没有感应;如果我们求财、求智慧是为众生服务,帮助这些社会上苦难众生,那就有感应。你看,不为自己才行,为什么?这个理我们能想得通,不是很深。如果说为自私自利,去求佛菩萨都有感应,那佛菩萨不是鼓励我们自私自利吗?不是在教我们为非作恶吗?那哪有这种佛菩萨?妖魔鬼怪才干这个事情,佛菩萨不会干这个事情。佛菩萨肯定我们的心行要跟他接近,跟诸佛菩萨同心、同愿、同解、同行,那就肯定感应,没有不感应的。所以《大集经》上这句话意思很深,指出佛法修学的总方向跟总目标。
“又如《法华玄赞》云:施为可则曰方,善逗机宜曰便”。这个方意思讲得深了,施为,施是布施,帮助别人。可则,这一句话标准高了,我们所作所为,能够给社会大众做好榜样,这叫方。这个意思就是北京师范大学,好像是大礼堂前面有个牌子,上面写了八个字,“学为人师,身为世范”这八个字,那就是施为可则。我那天到学校参观,他们的副校长陪同我,我看到这八个字,我向校长报告。我说“校长,这八个字是佛教里《大方广佛华严经》。”他一听就呆了,“《华严经》上说这个?”“是的,没错,一部《华严经》就讲这八个字。”我把它改了一个字,它是身为世范,我把那个身改作行,行比身的意思广。学校也接受,以后学校把这个字也改过来,“行为世范”,这是方的意思。“善逗机宜”,善巧方便能叫接受的人都生欢喜心,这叫善逗机宜,这叫便。可见得这个解释的意思,比《法华文句》里面的意思要深,都说得对,都没有说错。
“又《净影疏》云”,《净影疏》是《无量寿经》的注解,它说“化行善巧,随物所宜,种种异现,名权方便”。这是教化众生,非常善、非常巧妙没有定法,随物所宜,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像佛门过去济公长老,济公是宋朝时候人,跟岳飞同一个时代,真有其人,也真有其事。但是小说里写的不可靠。《高僧传》里有,我记得他的传记特别丰富,好像有六卷,别人的传记只有一页、两页,他有六卷,《大藏经》里有。那是种种异现,大用无方,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真有神通,故事很多。可是我们在近代,发现一个也是这样的,抗战期间,叫金山活佛,是南京金山寺一个出家人。他的法号叫妙善,可是世间很多人不知道他的法名,都称他作活佛,称他作金山活佛。这个法师他一生的行谊,跟宋朝济公差不多,也是穿一个破草鞋、一件长衫,大概里面就一套小褂裤,一年四季就是这个样子,衣服从来也不洗的,衣服也有破的,也很肮脏他都不在乎。一生没洗过澡,衣服领子油垢都是黑的,可是你去闻闻有莲花香气,而且会治病,你有什么身体不舒服,你去闻闻他那个味道病就好了,非常奇怪。他老人家圆寂是在缅甸,到缅甸来教化众生,在这个地方过世的。当地信徒对他非常恭敬,一定要让他洗个澡,雨淋的那个冲澡,他就在冲澡那往生了,站在水底下往生,真人真事。
在台湾有两个人给他写传记,金山活佛的事迹,一个煮云法师写的,一个是乐观法师写的。乐观法师曾经跟他在一起住过四个月,乐老是我们上一辈,曾经告诉我,他说:他真有神通,我们心里想什么事情,他知道,他在开玩笑当中就把你说出来。我们任何就起心动念,都没办法瞒过他,他都晓得,他有他心通。至少他有天眼通、有天耳通、有他心通,至少他都有这个能力。有没有神足通?没有明显的证明,但是好像是有,大家在一块聚会聊天谈到金山活佛,话还没说完他进来了。常常有这个现象,怎么会那么巧?这就是种种异现,这是权方便,大概这是阿罗汉以上境界才行。阿罗汉,阿罗汉有四果,从初果就有了,初果须陀洹,须陀洹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六种本能有两种恢复了,就天眼、天耳。我们一般人看不见的,他看见;我们一般人听不到的,他听到,他有这个能力。我们在这个楼上讲经,他往下面看,每层人在那活动他都清楚,他能看见,没障碍。如果证到二果,他能力更大了,二果有他心通、有宿命通,别人心里想什么事情他知道。到三果就有神足通,就能变化,能分身,这些小乘圣者能示现。在大乘,像圆教《华严经》上讲的,初信位的菩萨他的六通能力跟须陀洹完全相同。第七信的菩萨断烦恼,我们现在用级别来讲,他相当于阿罗汉,小乘阿罗汉。八信,那就相当辟支佛;九信是菩萨,十法界的菩萨位;十信,是十法界里面的佛位,在那个位次上神通变化就很大了。这是我们一般人做不到的,他能做到。
“综上经论”,我们综合前面经论上所讲的,“故知以善巧稳便之法”,善巧、稳当、方便这些方法,“妙契众生根机”,妙就是善的意思,他使用的方法,用得太巧妙、太好了,让这些众生接触到之后生欢喜心,又能够觉悟,能破迷觉悟生欢喜心。“导向究竟之果觉”,这个究竟果觉,就是前面讲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究竟果觉。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明白了,什么叫佛法?千经万论,无量法门,决定那个目标是无上正等正觉,这就是佛法。他的目标如果是正觉,这是小乘阿罗汉;他的目标要是正等正觉,这是菩萨,这是大乘;目标要是无上正等正觉,这是一乘法,这是究竟圆满的佛果。我们如果把这桩事情搞清楚、搞明白了,《无量寿经》它是走哪个路子?直截了当教我们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在一切经里它属于一乘经,一乘经没几部,在中国除这部经之外,《华严》是一乘,《法华》是一乘。《梵网》虽然是一乘,没有完全翻到中国来,到中国来只有“菩萨心地戒品”,只有一品。所以这个经的目标是无上正等正觉,我们这个法门,佛在这里教我们,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名为行权或行方便”,这总结的这个意思,把行权方便解释圆满了。
下面“入佛法藏,究竟彼岸。入者,《嘉祥疏》释为:解契宗源”,宗源是什么?宗是主要的、重要的,源是根源。我们就晓得宗源是自性,一切法不离自性,自性里头,世尊把无量无尽的这些功德归纳为三大类,第一个是智慧,第二个是德能,第三个是相好。智慧是通达明了,世出世间一切法真的所谓无所不知;德能就是神通,善巧方便,无所不能;相好里面有物质、有精神,圆满的相好。在实报土,世尊为我们介绍,“身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不是像在我们世界上释迦牟尼佛出现的,示现跟我们一样的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经上常讲的劣应身。在六道里头示现的,一定示现同样的身,如果示现的差别太大一般人不敢相信,得要示现一样的稍微好一点,大家才会相信。佛在天上示现天人身,在人间就示现人身,在畜生道就示现畜生身,要想度哪一类的众生,首先要现跟他同样的身。如果要度蚂蚁,他也现蚂蚁身,你不现那个身,你怎么能跟它在一起?跟它在一起,才有办法教它,所以示现同类身。
解契宗源,这讲入佛法藏的入,我们明白、理解了,与性德相应。换句话说,真实智慧相应,而不是与常识相应,不是与学术相应。现在人讲学术、知识,不讲智慧,讲知识,与知识相应不行,那是世间法,那不是出世间法。为什么要这样说法?这四个字意思很深,确实在近代,有许多人把佛的经典当作一种学术来研究,它变质了,它变成知识,佛教的知识。在哪些地方?在大学,很多大学用经典开课,在欧洲最著名的,像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伦敦大学都有汉学系,汉学系里面的学生,硕士生、博士生,拿着佛经去写论文。他们相不相应?他相应,他不是解契宗源,他不是的。所以他们所学到的是佛教的知识,不是佛法里面的智慧。我去访问的时候,给他们也上了两堂课,提醒他们,学佛那就要学祖师大德的门路,才真正得受用。走上学术也有用,像拿博士学位可以拿到,将来在哲学系或者在佛学系里面担任教授,做个汉学家,这都能做到。要想证须陀洹果没分,要想往生也没分,这就是学术的佛教。释迦牟尼佛的佛教是教育的佛教,这个要懂,它不是学术。民国初年欧阳大师讲得好,佛法不是哲学,佛法不是宗教,而是今人所必需。为什么?它真能解决问题,帮助我们化解冲突,帮助我们恢复社会的安定和平,佛法做得到。帮助我们离开六道轮回,帮助我们往生极乐世界,一生证得究竟圆满无上正等正觉,它能办得到。这个解契宗源非常重要。
“《净影疏》云:证会为入。可见入者,为契会证入之义”。这个“会”意思很深,你看禅宗语录里面老师教学生,常常有一句口头禅说得最多的,看到学生就问他,“你会么?”这一句话意思深,什么是会?契入就是会,你没契入你不会。契入就是前面解契宗源,你就真的会!不是在文字上,是由文字、由言说,你在看经、你在听教契入自性,我们一般讲开悟,看经开悟,听讲开悟了,那叫入。没有悟入不算,真正悟入这叫入,所以这个入的意思是契会证入。“亦即《法华》中入佛知见中之入字也”。这个入是证,这个入是契入,佛知佛见就是自性的般若智慧。禅宗里面所说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是说这个,说这桩事情;在教下里讲大开圆解,也是指这个事情。我们念佛人叫理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有事一心不乱、有理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就是入佛知见,跟禅宗的明心见性是一样的境界,教下里面讲大开圆解是同样的,层次相同。事一心那是属于解悟,那不是证,所以事一心生极乐世界,是生方便有余土,等于我们这个世界里面的四圣法界。要是理一心生实报庄严土,那不一样,那成佛了。所以事一心还是菩萨,不是佛的位次,事一心它也有三辈九品,中下品这是小乘阿罗汉的地位,中上品是菩萨。这是我们从教理上来看,西方极乐世界四土三辈九品,而实际上我们要了解,它那个修学环境非常特殊,我们一般人无法想像。那是什么?完全得力于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加持,所以他统统都是阿惟越致菩萨。这个也就是净宗为什么说是难信之法,原因在此地,真的是难信之法。
入佛法藏,下面解释佛法藏,“佛法藏者,《嘉祥疏》云:名理为藏”,这先解释藏的意思。“盖谓佛法藏为法性之理体。法性含藏无量之性德,故名佛法藏”。入佛法藏,实际上就是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入佛法藏。我们念佛,哪一天念到理一心不乱就入佛法藏,就明心见性。所以这里解释也解释得很好,很明白,名理为藏,藏是含藏的意思。佛法藏就是法性的理体,用这个藏,藏是含藏的意思,好像资料库一样,取这个比喻。法性这是真的,真的含藏无量的性德,这是真的无量。自性是每个人都相同的,在哲学里面讲宇宙万有的本体,它是能生能现,阿赖耶是能变,阿赖耶也离不开佛法藏,离开佛法藏就没有阿赖耶。佛法藏好比是水,阿赖耶好比是波浪,离了水哪来的波浪?所以浪的本体是水,遍法界虚空界万事万物同一个本体。所以佛经、祖师大德常常告诉我们,遍法界虚空界跟我们是一体。你看我们常常听到,经上说“生佛不二”,生是众生,佛是诸佛如来,把众生说在前面,佛说在最后。这是什么?对众生的尊重,对众生的尊敬,佛尊重。为什么?众生是没觉悟的佛,佛是已经觉悟的众生。没有觉悟的佛是个糊涂佛,他不知道尊重别人;觉悟的众生,他对于什么都尊重,觉悟的众生就是佛。又说“自他不二”,我自己,他是什么?他,上至诸佛,下至地狱众生,是一不是二。咱们中国老子也说过这个话,“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跟佛讲的意思完全相同。
现在我们很想听听现代的量子物理学家,听听他们研究所发现的,让他们来证明,佛法上所说的是真的,不是假的。人为什么要爱人?一体。我们是一个身体,我为什么要爱这手指?我为什么要爱这根汗毛?它跟我一体,就是这么个道理。世出世间法没有界限,差别在哪里?就是迷悟,迷了就叫世间法,觉悟了就叫出世间法。出世间叫佛法,觉悟了是佛法,没觉悟叫众生法,它是一不是二。所以真的法性里头,法性就是自性,含藏无量的性德。无量的性德,觉悟的人他要帮助我们觉悟,帮助我们觉悟又不是那么简单,为什么?我们对他未必相信,对他没有信心,对他没有那么尊重,所以不好教。可是眼前的困难,只要把性德拿出一点点就能解决,性德的根是什么?中国人讲孝,五伦里头头一句父子有亲,那是性德的源头。性德,无量无边的性德,统统是从这个根源流露出来的。在佛法讲是慈悲,许多宗教里面讲的爱,它那个爱跟佛法的慈悲,跟中国五伦里父子有亲那个亲意思完全相同,没有附带任何条件的,无条件的爱。我们中国人把性德,简简单单的说出十二个字,这十二个字能够帮助我们这一生过得很幸福、过得很快乐,这十二个字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