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第6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榉ń缧榭战缫勒洗幽睦锢吹模克泊悠刑嵝摹F刑嵝氖鞘裁矗考啪踔T谧孕裕暇∥廾飨捌毓榈匠<殴猓饫锿访挥形镏氏窒螅裁挥芯裣窒蟆K杂行┤宋饰遥热凰黄鹦摹⒉欢睿褂兄趼穑克兄芯酰痪推鹦亩盍寺穑坎黄鹦摹⒉欢睿趺椿嵊兄酰克褪怯姓飧龆鳎瘛⑽镏氏窒笕肥得挥辛耍屑啪踔<啪踔褪亲孕岳锩娴陌闳糁腔郏簧幻穑蛭皇俏镏剩膊皇蔷瘛N镏省⒕穸际窃瞪ǎ颐墙簿袷鞘裁矗拷彩芟胄惺丁H绻荒钔啪踔捅涑墒芟胄惺叮辛耸芟胄惺叮邮芟胄惺独锩婢捅湎殖鑫镏氏窒蟆D蔷褪撬艿摹⑺氲摹⑺械摹⑺鲜兜模湎殖隼矗宰匀蝗坏摹K员榉ń缧榭战纾磺兄罘鹕餐晾锩娴牧乐谏部梢运蛋ㄊń纾谏懈凶匀痪陀杏Γ腔罨钇闷玫模皇撬赖摹K械氖焙蛳窒啵皇瞧鹦亩钕窒嗟模歉杏ο窒嗟摹K湎窒啵故敲挥衅鹦亩睿耆亲孕云鹩茫豢伤家椤N颐窍肴ダ斫馑砹耍憷斫獠涣耍裁矗磕闶怯眯囊馐叮囊馐对挡坏阶孕浴R跹拍茉档剑堪研囊馐斗畔拢拖智埃毕录词恰U馐谴蟪朔ɡ锩妗⑹庆诶锩妫还苁悄母鲎谂勺罡叩木辰纭D┖笳饬骄浠八担刑嵝模弈艿贝耍庹娴氖前迅窘渤隼矗饩褪亲孕员居械陌闳糁腔郏馐撬媸隆�
下面,第二“顺理发心,信解诸法皆如幻梦,非有非无,离言绝虑”。这段文长,我们先看这一句。首先你要相信,你不能怀疑,疑是菩萨最大的障碍,这怀疑。我们学佛修行为什么不能成就?说实在话几个人真信佛?信佛信了一辈子,对佛还打问号,到底真有吗?谁能够一丝毫疑惑都没有?那是真信,真信的人肯定依教奉行,果报不可思议。我们对佛就是有怀疑,你说不信还挺相信的,你说真信吧,他做不到,所以佛法真难!佛法确实知难行易,那个知是什么?没有疑才是知;有疑你无知,虽知,不透彻,拖泥带水。真信、真解,所以信跟解有关系。我们凡夫真正搞清楚、搞明白,相信了,这是一般中下根性。没有搞清楚、没有搞明白,他就真信,这种人非常难得,为什么?他能够死心塌地修行,他有成就。这里面两种人,我们中国古人讲上智下愚,多少?上智也不多,下愚也不多。下愚他虽然不解,你教他,他就一口咬定,他真干,说念佛,他念个两年、三年他真的往生,瑞相稀有,他懂不懂经的道理?他不懂。谛闲老和尚那个锅漏匠的徒弟就是属于这种人,他往生的时候,老和尚赞叹:稀有!赞叹他的成就,“讲经说法的法师、名山道场的住持方丈,不如你、比不上你”,老和尚赞叹,那是真的不是假的。站着走的,还站了三天,等谛闲法师去替他办后事,那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所以,信解!诸法是佛说的一切法,皆如幻梦,它不是真的,真正相信、真正理解,对于一切法你决定不执着,你也决定不分别,乃至于一切法里不起心、不动念,你就得三昧。一切法非有非无,不能说它有,也不能说它无;你说它无,它有相;你说它有,它这个相不存在,是极其短暂的一种相似相续相,不存在。我们看电影,从前电影那个幻灯片,一秒钟更换二十四张,张张不停,一秒钟二十四张,每一张它的时间是二十四分之一秒,你还没有来得及想又换掉,这生灭法,生灭速度太快!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一弹指,不是一秒钟,“一弹指三十二亿百千念”,你怎么能说它有?你怎么能说它无?它的事实真相非有非无。离言绝虑,你没有法子说它,你说,那个时间已经很长,它不晓得到哪去了;虑是想,你也不能想它。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离言是言语道断,离念是绝虑,心行处灭,言语跟思虑达不到,这是它真相。
“依此信解,发广大心”,这个信解就是前面讲的四句话,“信解诸法,皆如幻梦,非有非无,离言绝虑”,这四句话把一切法的真相都说出来。发广大心,这是什么?真心现前,你对于一切诸法再也不会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个时候发广大心。广大心是什么?就是前面讲的,度众生的心,断烦恼的心,学法门的心。“虽不见有烦恼、善法”,烦恼是不善,善与不善二边不住,可是怎样?你的心态,“而不拨无可断可修”,你还是很认真的在那里断恶修善,你知道没有烦恼断,你在那里断,你知道也没有善法修,你在那里修。这两句话黄老居士括弧里有个注解,怕我们听不懂,真慈悲,“不拨无即不排除之意,拨者排也,无者除也”,所以上句的意思,“虽不见烦恼与善法,但仍有可修与可断”,为什么?“是故虽愿悉断悉修,而不违于无愿三昧”。这个无愿三昧是大三空三昧,自己入了这个境界,还得要修,对自己来讲破无明习气,给众生做好榜样,也就跟唱戏一样,知道唱戏是假的,还演得很逼真。为什么?演给别人看的,是让别人看了之后有所感动而觉悟。这是说明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现身、作为全是为帮助众生。如果在这个境界里,我不愿意,灰身灭智,那就变成小乘,大乘跟小乘的差别在此地。
小乘阿罗汉在这个境界他就结束,不愿意再示现,这行不行?不行。为什么不行?无始无明的习气断不掉。你们想想这什么道理?无始无明习气要断,那你就得学佛菩萨无为而无所不为,无所不为而无为。这两句话的意思,不就是佛常讲的入不二门吗?入不二门才是大乘菩萨,对自己来讲,四十一品无明习气他才能断掉。破了无明之后,在《华严经》里面圆教初住菩萨,破无明也就是不起心、不动念,入这个境界。我们想,人到不起心、不动念,当然分别执着没有了,哪里来的四十一个阶级!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哪有这些东西?有这些东西不又有分别、不又是有执着了吗?所以我们在华严会上跟同学们讲得很明白,有没有这四十一个阶级?没有。华严境界是平等境界,哪来的四十一个阶级!佛为什么说四十一个阶级?是说起心动念那个习气没断,起心动念真没有了,确实没有了,还有起心动念的习气,这是微细的无明。这个微细无明很难断,没有法子断,所以在那个境界里修行叫无功用道,古人常讲此处用不得力,一用力,妄想分别执着全起来。
在这个境界里面,换句话说,你得说话算话。你在过去因地上曾经发过度众生的愿,你现在成佛你为什么不度众生?你说话要算话,要兑现,这个时候是你兑现的时候。虽兑现,没有起心动念,随众生的感,佛菩萨应,感应道交。众生有感,佛是无心而应,就是他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他就应,虽应还是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现身如是,说法亦如是,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他讲经四十九年没说过一个字。我们听这个话听不懂,怎么一个字没说?现在人记录下成一部《大藏经》,他说一个字没说。真的是一个字没说,为什么?他没起心动念,他说什么?很难体会这个境界,听不懂,明明你给我们讲这么多经,怎么说连一个字没说?所以佛有善巧比喻,他用钟鼓来比喻,你敲鼓,你用力敲,声音就大,轻轻敲,声音就小,鼓有没有起心动念?有没有分别执着?没有!大叩则大鸣,小叩则小鸣,不叩则不鸣,佛要我们从这里去体会,他真的没说。他那个说是什么?是你众生起心动念,他这边自自然然的反应,就是自性性德法尔如是。如果没有反应?没有反应那就死的了。他不是死的,活活泼泼,所以佛说法,就像《楞严经》上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随心应量。
下面说“虽愿皆度无量有情,而不存能度所度”,有能度所度你就起心动念,有能现所现、有能说所说,那你分别执着全起来了,你是凡夫,不是圣人。我们要学圣人,要把能所放下,能所放下就是说决定不能够有执着,境界里不执着有我身,不执着有人身,四相放下,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你得清净心。清净心起作用恒顺众生,众生有执着,你要是没有执着,他心目当中你是异类,他没有办法跟你在一起生活。那怎么办?要顺着他,顺着他的执着,一样有执着,那顺着他的执着,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恒顺随喜是有分别、有执着,功德是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有执着就是没执着,没执着就是有执着,你能听得懂吗?这妙,妙就妙在此地。所以菩萨所在之处,令一切众生生欢喜心,真的这法喜充满。这个理确实是很深,听不懂没有关系,不要去研究它,不要去想它,一遍一遍的听。所以释迦牟尼佛不厌其烦,天天讲、常常讲,听多了总有一天豁然开悟,为什么会豁然开悟?薰习久了。你看平常你是烦恼薰习得久,就生烦恼,现在是圣教薰习得久就开悟。所以不怕,多听,现在方便,一片光碟都能开悟,一片光碟要是每天听十遍,听上三年准开悟。三年听这一片东西,心定了,你得三昧,你怎么会不开悟!肯定开悟。人人都有分,问题就是你肯不肯信?你能不能相信?你愿不愿意这样做?关键在此地。只要愿意,大乘不难!
“如是发心,功德无边,设使诸佛穷劫演说彼诸功德,犹不能尽”。这话都是真话,你能依照上面所讲的发心,它能帮助你开悟、帮助你明心见性,这功德太大了。这底下还有一句话忘掉了,“故能随顺于空无相,如经言”,这是《金刚经》上说的,“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句话是《金刚经》上的。这是诸佛菩萨在世间灭度无量众生,灭是帮助众生灭烦恼,帮助众生断烦恼,帮助众生证菩提,虽然帮助他,不着相;众生着相,佛菩萨不着相就如是。他能随顺于空无相,前面讲的无愿三昧这叫大三空三昧,就是空、无相、无愿。换句话说,他在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跟这个相应,空、无相、无愿,他在工作里也相应,他待人接物也相应,与大三空三昧相应,就是与金刚般若相应。他不是不干,真干,干得很积极;虽然很积极,痕迹都不着。这是什么?换句话说,作而无作,无作而作,作跟无作是一不是二,真入不二法门。所以这是真实功德,无边功德,一切诸佛演说彼诸功德说不尽,为什么?它称性,道理在此地。
我们再看下一段,“宗趣”这一段老居士也说得很多,分量很大,“又《观经》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这个地方引的,他是因为这里讲发菩提心,所以他就引第三条,“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前面还有两条,我们在这得顺便说说,“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头一条,你要知道那是什么?那是菩提心的根,菩提心的基础。没有第一条就没有第二条,没有第二条就没有第三条。我们今天说发菩提心,我们得真干,怎么干干得不像,没有成果出现,什么原因?没根,把根疏忽掉。许多出家人来跟我谈,谈什么我都不说,扎根要紧,他都没有想到根本,那你怎么会有成就?根是这四句,第一条这四句能不能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能不能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落实在《弟子规》,把《弟子规》统统做到,这个根你就有了。这个根是浅是深、是强是弱,那里面程度还有很多。慈心不杀是因果教育,修十善业这是佛法的根,《十善业道经》里面佛讲得很清楚,人天法,你来生怎样得人身、怎样生天,声闻菩提、缘觉菩提,乃至无上菩提,都是以十善为根本。离开十善,你来生人身都得不到,向上就别想,向上生天、声闻、缘觉、菩萨、佛都别想,你连人都得不到,这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在中国,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少一个也不行!儒释道的三个根就在这一句,儒家的根《弟子规》,道家的根《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佛法的根《十善业道经》,出家还要扎一个根《沙弥律仪》,出家的根。根基没有,怎么会有成就?我们学佛不能骗人,骗人有罪。
这三个根真的扎下去,你学佛可以修成菩萨、修成佛,你修道可能修成神、成仙,你学儒可以成圣、成贤,决定有成就;如果这三个根都没有,那你什么成就都不可能。三个根从哪扎起?从《弟子规》扎起。就像三层楼一样,《弟子规》是第一层楼,《感应篇》是第二层楼,《十善业》是第三层楼,三个根,比什么都重要。学佛从哪里学起?从这里学起。在古时候,一般人童年就把这个根扎下去,一般是儒跟道,从中国传统文化你就能看出来。中国传统文化硬体设施有三个建筑,祠堂,祠堂教什么?教孝,孝亲尊师,春秋祭祖。平常祠堂就是学校,私塾都用祠堂做教学的场所,私塾是家学,用现在的话就是家族的子弟学校。祠堂平时没有活动,除了春秋祭祀之外没活动,所以就利用这个场所来学,所以它是伦理道德的教育。第二个就是孔庙,孔庙也是每年一次祭孔,那是它的活动,平常也没事情。所以地方这些读书人就利用这个场所结社,你们看到《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里面讲的文昌社,他们就利用这些地方结社,在这个地方学习道德的教育,古圣先贤的道德教育,就利用这个场所。第三个城隍庙,城隍庙大概都是道家的或者是道教的,教什么?因果教育。这里面教学最动人的、最感人的就是十王殿,十殿阎王它是表法的。在从前这个阎王殿它多半是泥塑的,把地狱变相图做出来,说明、依据那是《玉历宝钞》,因果教育。
这三样东西,小孩从小就受这薰习,所以他的根就扎稳,以后再接触佛的时候非常容易,十善业道对他们来讲一点都不难,根好。所以在家学佛十善业、三皈五戒,一点问题都没有,他真做到;出家学佛他真有根有底。现在我们这一代麻烦,儒释道的三个根都没有,如果我们说没有,我在十善业行不行?不行。佛在《佛藏经》里面说过,《佛藏经》是一部经,不是《大藏经》,分量不多。《佛藏经》,佛说“佛子,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非佛弟子”,释迦牟尼佛说这句话,你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佛不承认你。佛教传到中国是很完整的,你看《大藏经》里面的《四阿含》,是小乘经,小乘的经律论。在隋唐那个时候有两个宗,成实宗、俱舍宗,这两个宗是小乘,要先学它,先学小乘,小乘学毕业再去学大乘,这释迦牟尼佛教给我们的,古时候都是这样的。可是唐朝中叶之后,中国佛教不学小乘,在家、出家都不学,那学大乘行吗?中国用儒道代替小乘。所以学佛没有不读四书五经的,至少也读过老庄,用这个做基础,然后再接着学大乘很有效果,不亚于小乘。这是中国佛教一个特色,这必须要知道,所以用儒道做基础,儒释道就融成一体。
在中国这个社会形式上有儒释道,实际上儒释道已经融成一体。学道的他读佛经、他也念四书五经,学儒的他也学道、也学佛,很普遍。尤其像《金刚经》、《华严》、《地藏经》这些,变成很普通的这些功课,儒也学、道也学。到了近代,清朝亡国之后,中国社会一直在混乱不安的状况之下,接着遇到日本人侵略,八年抗战。我们把传统这些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