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 >

第8章

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第8章

小说: 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寰宦郏寰幽睦吹模咳欠鹚档模寰窍谭崮昙洌宄谭岬腻哟褥蟠蠹叶贾溃蚕谭嶂赖娜瞬欢啵泊褥蠛芏嗳硕贾溃褥蟮恼煞颉O谭崮昙溆懈鼍邮课耗睿笸范加薪樯埽耗睢U飧隼暇邮恳埠芰瞬黄穑选痘暇纷詈蟮囊痪恚皇且黄罚詈笠痪恚障推腥笤竿醯脊榧郑驼庖痪恚痘暇纷詈笳庖痪恚且黄防锿返囊徽拢颜飧龀槌隼锤皆诰煌寥竺妫晌煌了木K裕钗灰窃谝院罂吹椒鹈爬锞煌了木憔拖媚鞘俏耗罴恿艘桓觥<拥煤茫∥裁醇拥煤茫吭凇段蘖渴倬飞希乇鹗窍睦系幕峒荆颐强吹降诙贰暗伦衿障偷诙保蔷褪悄且徽隆H肥担痘稀纷詈笫枪榫煌痢⒐椤段蘖渴佟罚运且黄匠隼锤降锰昧恕U馐蔷煌了木�

  五经是印光大师,这是近代的,印光大师去我们不远,他民国二十多年才往生的,抗战期间往生的。他老人家把《楞严经》里“二十五圆通章”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这一小段的经文,把它放在净土四经后面,变成净土五经。这个做法不可思议!净土还需不需要其他经典?不需要,到这就圆满了。为什么?那二百四十四个字,我跟诸位说那是净土宗的心经,是一大藏教的心经。也就是善导大师他老人家常常讲的,“诸佛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印光大师这个做法,让我们对善导大师说的这句话完全明白了。一切诸佛应化在十法界,在一切诸佛刹土的十法界普度众生,第一个方法是什么?就是持名念佛求生净土,三根普被,利钝全收,这是了不起的法门!极简单、容易、稳当,什么人都能修,各个都能成就,善导大师讲这个法门“万修万人去”,一个都不漏。

  为什么修净土的人这么多,往生的人那么少?跟善导大师的话有没有矛盾?给诸位说,没有。那是什么原因?你不是如理如法的修行,过在你,不在法门,不在经典;你要是如理如法的修,真的万修万人去,一个不漏。《弥陀经》上讲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善根是什么?福德是什么?因缘是什么?因缘我们今天具足了,得人身是因缘,遇佛法是因缘,遇大乘是因缘,遇《华严》、遇净土这是了不起的因缘,缘具足。问题在哪里?善根、福德。善根是什么?信解。你是不是真信?你对这里头还有没有问题?如果还有怀疑,你的善根有问题。你对净宗的道理明不明了?没有透彻明了,明了是帮助你信。你所以有怀疑,你了解得不够透彻,真搞清楚、搞明白了,不怀疑了,那你信解有了,信解是善根。福德是什么?真干!真干的人有福德。你不是真干,你对这个世间还放不下、还有留恋,那就完了,你就很难成就。所以,经没有毛病,理论、方法都没有毛病,毛病出在自己烦恼习气,这个东西要放下,你就决定在这一生取得净土。

  下面,念老引用彭绍升,就是彭际清,“我国清代彭绍升居士赞曰,《无量寿经》者,如来称性之圆教,众生本具之化仪”。这几句话非常重要。《无量寿经》,“如来”是十方明心见性的人,诸佛如来,称性之谈,字字句句都是从自性流露出来的,字字句句都是圆满的,称它作圆教。一切诸佛如来的自性,跟一切众生的自性,是一个性,不是两个性。所以佛在大乘教里面讲到自性,常常用海做比喻,性海。我们每一个不同的众生,就像海里面起的一个水泡一样,水泡从哪里起的?从海起的。水泡跟水泡,如果水泡没有破裂,好像互相对立的,这是一个,那是一个;水泡破了之后,全是大海。聪明的人不必等它破,全是海水,每个水泡都是海水,海水就是自性。所以,经教里佛常说,“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一个心,一个智慧,“力无畏亦然”,没有一样不相同,为什么?你离不开自性。这句话说的,把诸法实相一语道破,我们跟一切众生什么关系?一体,一个自性,你说这关系多亲密。为什么有这么多差别?迷悟不同。悟了知道我们是一体,比一家人还亲,一体;迷了的时候才分自分他,才有分别、才有执着,才造业,才找了一些冤枉的果报。在六道轮回是冤枉,梦中境界,它不是真的;真正参透了,那个梦也没有离开自性。所以十法界依正庄严都不离自性,都是自性现的。

  所以他说,“众生本具之化仪”,仪就是今天讲的方式、形式。我们今天教导学生,用什么样的形式,现在我们晓得,对小孩、幼童,我们办幼稚园、办幼儿园、办小学,随着他的年龄,再办中学、办大学,这就好像是方式,这叫化仪。除化仪之外,有“化法”,法是教学的方法。众生根性不一样,对不同的根性用什么方法来教他,所以佛家讲化仪、化法。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教这些学生,在化仪方面,他首先,开悟之后,他讲阿含十二年,阿含就像佛教的小学。讲什么东西?讲人天法,讲你怎么样做人,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讲伦理、讲道德、讲因果,《阿含经》里面这些教学的东西很多,在这个里头。到大乘的时候,逐渐跟你讨论宇宙人生,我们今天讲的哲学、科学,都讲到究竟圆满。宇宙从哪里来的?万法从哪里来的?我从哪里来的?真讲清楚、讲明白了,实在不容易!到今天,这个世界上多少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都在研究这个问题,都没有找到答案,都还是有些问题存在,唯独大乘佛法里头讲清楚、讲明白了,没有疑惑。

  所以我当年学哲学,方先生把佛经哲学讲给我听,他告诉我,这是他的看法,他说“释迦牟尼佛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佛经是全世界哲学的最高峰”,这是他的原话,他这么给我讲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他把我引进佛门。还特别告诉我,这句话很重要,要不然我会迷惑,我会有怀疑,我要看看那些学佛人怎么学的,是不是真像方先生所说的?所以方先生这句话重要,他说“佛经哲学在经典,不在寺庙”,这句话非常重要。为什么不在寺庙?寺庙的人不学了。从前寺庙,古大德那真的是了不起,为什么?他真学。现在呢?现在寺庙出家人不学了,搞宗教。出家干什么?出家去跟鬼神打交道,搞超度、佛事、法会,搞这个。这个事情是不是要搞的?要。应该怎么搞?到鬼道里去搞,在人道里是教人。鬼道里有没有?有,佛菩萨在鬼道。你看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你看放焰口,焰口对面的焦面大士那是谁?观世音菩萨,在鬼道里面现鬼身度鬼道。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他现身在人间那就是教人的,怎么能用人身去教鬼,哪有这种道理?用鬼身也不能教人。

  所以,佛菩萨的应化不可思议,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该教他什么东西就教他什么东西。这个应该不是自己决定,是他的感,佛的应,自自然然感应道交。就跟日本江本博士做水实验一样,我们用善心去感,你看回应是最美的结晶;我们用恶念去感,它回应的就是很难看的图案给你。诸佛菩萨对一切众生也是如此,众生起什么念头就感得他什么感应。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他绝对没有什么想法、念法,他要有想法、念法他是凡夫,凡夫才有想法、才有念法,法身菩萨、见性的人决定没有,为什么?见性,头一个条件就要把起心动念断掉。不起心不动念,他还有什么想法、还有什么看法?没有了,那叫清净平等觉。所以众生是有心去感,佛无心来应,叫称性,自性它自然会有应的。所以,化仪、化法这个意思我们要懂。一般讲,我们在学习当中也常说,化恶为善,这是我们现在帮助别人,头一步教他、帮助他改过。这个化是变化气质,是教学里面从果上讲的,教学终极的目标是让他变化气质。具体来说,把恶的念头、恶的言行变化成善念、善行,这我们教学成功了,这是第一步。更进一步的是化迷为悟,这才真正是佛法;化恶为善这是世间法,化迷为悟才能出世间,你真正觉悟。最后化凡成圣,一步一步的向上去提升。

  黄老居士这份资料可以说很用心,非常丰富,他尽心尽力去搜集。下面引用日本道隐法师,赞叹《无量寿经》为“如来兴世之正说”,兴是兴起,跟善导大师的话意思是相同的。善导大师是说“如来所以兴出世”,就是这个兴,兴起,出现在世间,“唯说弥陀本愿海”,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普度众生。这个道隐,我没有查资料他是什么时候的人。因为日本净土宗是从善导大师那里传过去的,唐朝时候,日本许多的高僧在中国留学,那个时候善导大师在世。所以善导大师在日本很出名,在中国不出名,在日本很出名,日本有很多寺庙叫“善导寺”,你看到善导寺,那就是净土宗的。台北还有一个善导寺,是日本统治时代建立的,这是净土宗道场。所以,这句话也许是学善导大师的。他说“如来兴世之正说”,换句话说,佛说其他一切经,四十九年一切经都是旁边说的,这才是正宗,《无量寿经》是正宗,其他都是来帮助《无量寿经》的,就是这个意思,这才是正说。所以隋唐大德,确确实实,我们在梅光羲大士的序文里看到,都认为,就是连《法华》、《华严》都是引导我们归向净土。你看《华严经》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魏默深把《华严经》最后一卷附在三经之后,称为净土四经,有道理,没有话说,这个举动我们双手赞成,《华严》归《无量寿》。《法华经》上龙女八岁成佛,也是听文殊菩萨讲经她听懂了,她也是求生净土。这是千经万论,印光大师讲,处处指归。所以它是正说,这个说的确实是有根据的。

  “奇特最胜之妙典”,奇特,最胜是无比的殊胜,不是一切经能够相提并论的,包括《华严》、《法华》,虽然都是大乘,都是一乘经,哪有这个法门这么殊胜?“一乘究竟之极说”,这就说出它奇特在哪里,它最胜在哪里,它真的是一乘教,一乘教是一生成佛,讲到究竟圆满。“速疾”是快速。一般法门,宗派法门,修学都要很长的时间,唯独这个法门不需要很长时间。其他法门里面讲修行要无量劫,才能把烦恼习气淘汰尽,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无明烦恼。你烦恼不尽,你怎么能还源?妄尽才还源。《华严经》上讲的是妄想、分别、执着,用这个名词,妄想就是无明烦恼,分别就是尘沙烦恼,执着就是见思烦恼,这些名词在佛学大辞典都可以能查得到。淘汰尽了,见思烦恼断尽了,就证阿罗汉,超越六道。六道之外就是四圣法界,六道是个界限,六道里面叫内凡,这凡夫,六道以内的凡夫;四圣法界叫外凡,六道以外,他还是凡夫,他不是圣人。凡圣差别在哪里?一个是用真心,你就是圣人,用妄心是凡夫,妄心是用阿赖耶识。要晓得,四圣法界里面,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还有佛,上面还有佛,全用阿赖耶,所以他叫外凡,六道以外的凡夫。但是人家虽然用妄心,这个妄心用得很正,很像真心。为什么用得很正、很像真心?都是学佛,把佛经上所讲的理论融归自己的心里面,阿赖耶里头,变成阿赖耶的种子;行为的时候,这些戒条一条一条都做得清清楚楚的,他都做得很好,非常像佛。所以四圣法界叫“相似即”,很像,做得很像,不是真的。为什么不是真的?没转识成智,他没转得过来。这就是《般若经》上给你讲的“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你把经教里讲的都做到,做得那么好,你还是凡夫,你可以出离六道,出不了十法界;要想出十法界,要把这些东西都放下。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法也舍掉,出十法界,这个要知道。

  所以,你看这个经多了不起,这个经修行的方法,头一个,它这经题上,前半段是果报,后半段是修因。前半段是“大乘”,大乘是什么?大乘是智慧,自性本具的般若智慧,“无量寿”是德,“庄严”是相。《华严经》上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就是大乘,德无量寿,相庄严。这是果上,一切众生皆有。我们怎样把它再找回来?“清净平等觉”,那是修德。我们修行修什么?清净心,清净心是从戒律里成就的,平等心是从禅定上成就的,觉是从菩提上成就的,觉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修“清净平等觉”,证“大乘无量寿庄严”,就在经题上。

  所以中国、外国这些祖师大德所说的话没错,讲得真好,“一乘究竟之极说,速疾圆融之金言”。这个“金”在佛经里用得很多,你要懂得它的意思。金是什么意思?金不变。金属都会氧化、都会变色,唯独黄金不变,它的好处就在此地。所以佛法用金就是不变,金身永恒不坏,真身,取这个意思,并不是真的把它涂成金色。现在在寺院里,佛像都把它涂成金色,表法的,他真的是那个颜色吗?那个颜色也并不好看。要懂得它是表法的,永恒不变,这称性。这种身有没有?有,实报土就有,诸佛如来的实报土,西方极乐世界实报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你那个身相就永远不变。西方极乐世界不是胎生,不是从小孩慢慢长大,不是的,他是化生,到那个地方莲花化生。化的身像什么样子?跟阿弥陀佛样子差不多,那个地方是平等法。我们现在画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画得特别大,菩萨画小一点,往生的又小一点,这个都不如法,一样大,哪有这么大大小小的!有大大小小的就不平等,一样大。永恒不变,他是化生。所以这些,你经教读多了慢慢就明白,就知道这里面真正的含义。

  为什么他不会变化?因为他没有念头,道理在此地。你懂得这个道理,你相信。变化从哪里来的?变化是唯识所变,唯心所现。实报庄严土只有唯心所现,没有唯识所变,他已经转识为智,所以他就不变。你没有念头,不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就会变,不起心不动念,他怎么变?不会变了,永恒不变。西方极乐世界花草树木,花永远不会凋谢,永远不会变质,道理在此地。那个地方的居民还不是境随心转吗?那个地方的居民,一个个都是明心见性,所谓明心见性,就是妄想断了,妄想就是起心动念,各个人都是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着?是这么个道理。我们明白了,你就承认了,这事情是真的,这不是假的。

  我们想在这个世界不变行不行?行,你不起心不动念就行,就是那个境界。做不到,因为念头太微细了。你看佛问弥勒菩萨,释迦牟尼佛问弥勒,还不是讲给我们听的!我们凡夫一个念头起来,就是心有所念,我们一个念头起来,这一个念头里头多少细念组成这一个念头?佛问的是几念几相几识?弥勒菩萨回答的是一弹指,我们讲一念,一弹指,我们弹得快,我弹大概是四次,一秒钟,如果很快弹应该可以弹到五次,一秒钟能弹到五次。他说一弹指有三十二亿百千念,百千是单位,一百个千是十万,三十二亿乘十万,三百二十兆。你看,一弹指里头三百二十兆,我们一秒钟弹四次,就一千二百八十兆,如果弹五次,一千六百兆。这个念头太微细了,我们怎么能觉察?弥勒菩萨说“念念成形”,形就是物质,就是阿赖耶的境界相,“形皆有识”,就是阿赖耶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7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