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大经解演义1-144+净空法师-第9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危蠹以谝黄鹉睿飧隽α坎豢伤家椋≌婺芨谋洹T帜鸦猓谋淞耍涯愕纳菩挠涝侗3郑颐钦馐澜缇捅涑杉质澜纭⒕捅涑苫厥澜纾獠皇悄咽隆�
极乐世界为什么那么美好?没有别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介绍,极乐世界的居民“皆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所以它美好。那个世界人没有恶念、没有分别、没有执着,实报土里面的居民都没有起心动念,它怎么不好!佛给我们介绍上善之人,那是什么?凡圣同居土,凡圣同居土里面的居民没有一个恶念的,道理在此地。我们明白了,我们能够遵守佛菩萨的教诲,信仰宗教的人遵守自己宗教神圣的教诲,念念都是善念,没有一个恶念,我们这个世界就是天堂、就是天园、就是极乐世界。不是做不到,觉悟就做到,转变都在一念之间,没有先后。这些道理很深,大乘经里面都有,贤首国师从《华严经》里面把它归纳成六条,简单明了,把宇宙万物的事实真相写出来。我们在之前学过两遍,对我们的修学,帮助我们看破放下大有利益,帮助我们调节身心健康,远离疾病、远离衰老,这有大帮助,再扩大帮助我们化解社会的动乱、自然灾害。从这些地方我们就能想像得到,过去汤恩比博士说的话有道理,是真的不是假的,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要用中国孔孟学说、大乘佛法。能说出这样的话不简单,他对于事实真相通达明了,我们认真学习就能化解我们现前许许多多的问题。
我们再看下面文,“复云:今以一一出文显证,欲使今时善恶凡夫同沾九品,生信无疑,乘佛愿力,悉得生也”。这都是善导大师讲的,引经据典来给我们做证明,目的是希望现前善恶凡夫,无论你是行善、是作恶没有关系,都能够同沾九品。换句话说,只要你有信愿行都能往生,都能得到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生信无疑,这最重要的你要生起信心,引经据典无非是帮助你生信,断疑生信,这一点非常重要。乘佛愿力,悉得生也,我们要依靠阿弥陀佛四十八愿加持,本愿威神加持,无论是行善、作恶统统能生,这我们要有信心。因此我们一定要改变错误的心态,不可以嫌弃恶人,不可以轻视作恶的人,不可以。真正是个修行人,功夫得力的人,看到人作恶,生怜悯心,不是厌弃、不是排斥、不是指责,那个错误!要生同情心、怜悯心,他为什么会作恶?无知,没人教他。一定要肯定人性本善,中国老祖宗教得好,“人之初,性本善”,这是他的天性、是他的自性。之所以变成不善,那是习性,没人教,学坏了,尤其是现代社会,没有真正一个好的人教他,他不可能不学坏。里面有烦恼习气,《百法》里面告诉我们,六道凡夫善心所只有十一个,恶的心所有二十六个,也就是说你本身恶习气就多于善的习气,而且恶的习气力量很强,善的习气力量很薄弱。外面的诱惑,现在善的诱惑几乎没有了,恶的诱惑非常强大,在这个社会能不作恶吗?不可能的事情!
在这个社会上不作恶,那就是再来人,不是再来人是决定不可能的。所以我们想到佛在《无量寿经》上讲的几句话,慈悲到了极处,这是对于那些作恶的人讲的,我们什么心态去看他?先人无知,没人教他,他父母没教他,祖父母没教他,至少是三代没有人教他!“先人不善(无知),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不能怪他,今天整个社会会变成这个样子,我们听了佛这几句话,心平气和,好好去想想,不能怪任何一个人,也不能怪政府,也不能怪制度,为什么?这个原因由来已久。往上推溯至少一百年,这一百年当中疏忽了圣贤教育。这里面最大的一个诱惑就是科学,我们相信科学,把老祖宗东西疏忽了,把神圣的圣贤的东西疏忽了,只偏重在科学技术。现在遭遇这些问题,怎么办?这世间有聪明人,不是没有聪明人,聪明人回过头来去找老祖宗,正确的,找古圣先贤,去找宗教。可是你要晓得,宗教、古圣先贤在此地也被人搞乱了,所以大家疑惑,不能生起清净的信心,这什么原因?习气造成这种障碍。我们能够对这个有信心,是学来的,我们相信老师,这是一个很好的因,相信老师的教诲,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一个方向,一个目标。
我学佛五十九年锲而不舍,没有一天不读经,没有一天不讲经。在讲堂是讲,不在讲堂,在日常生活当中,遇到一个人就对一个人讲,遇到两个人就对两个人讲,没有一天空过。一天要讲多少时间?至少八个小时,到现在还是如此。来见我的人很多,我对哪个人不讲话?一开口全是讲经。都是把佛菩萨、圣贤这些大道理,我学了,我说我学习的心得跟大家共享,现在人说与大众分享,一天没有少过八个小时。这个世间染污尽量避免,染污最严重的电视、媒体、报章杂志,我对这个东西至少四十五年不接触,我不看。我没有权叫你不播映这些节目,我没有这个权力,但是我有权不看你的,为什么?不受染污。这些报章杂志我不看,我看佛经、我看圣贤书,养成这个习惯。这里头有最丰富的营养滋养法身慧命,同样也滋养我们的身命,你心清净,心生欢喜,你身上每个细胞、每个分子、每个原子、电子都是健康的,都是正常的,人怎么会不快乐!所以接受圣贤教诲,我们就懂得怎么过日子,怎样享受幸福美满的人生。
底下这一段文,“又于《行卷偈》前,开示大无量寿经之机曰:其机者,则一切善恶大小凡愚也”。这些话全是善导大师讲的,善导大师在《行卷》,这本书我没看过,黄念老在这本书末后,他引用经论目录里头有,有《行卷偈》。善导大师开示《大乘无量寿经》的根机,就是什么样的根机能契合这部经论,能依照这部经论修行得到殊胜的果证。他说其机则一切善恶、大小(大乘、小乘)、凡夫、愚人,统统都包括在这里面。所以这部经,释迦牟尼佛在《法灭尽经》里面说,这在还有九千年之后,佛法的经典全都没有了,在这个世间消失,最后还留一部经就是这部,就这《无量寿经》。为什么?它能够契合一切善恶根机,修善、修恶统统都能往生,大乘、小乘、凡夫、愚人没有一个不契机的,真的是“三辈九品总在遇缘不同”,这句话讲得太好了。我们今天遇到的缘是无比殊胜,真的能把这个机缘掌握到,不空过,肯定生实报庄严土。古人讲我们发心是求上上品,上上品得不到还能得到中上品,这话说得很有道理,目标要定在上上品。绝不能够说是我做坏事没有关系,我下下品往生就可以,这就不可靠了。总得要做有把握的事情,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带业往生是带旧业不带新业,这是古来祖师大德讲得很清楚、很明白的。这里头有很深的道理,但是这个道理我们能懂,我们能接受,如理如法的修学,没有一个不成就。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三十八集) 2010/5/13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02…039…0038
诸位法师,诸位同学,请坐。请看《大乘无量寿经解》,第四十面倒数第六行。
我们把文念一段,“《行卷偈》前,开示大无量寿经之机曰:其机者,则一切善恶大小凡愚也”。前面我们学到这个地方,今天接着看,“大师之说,上契圣心,下洽群机,实大有功于净土,故中日诸师多宗此说”。这是黄念祖老居士在此地告诉我们,善导大师所说的,前面都是善导大师讲的,这个话讲得太好了。下面这是他的赞叹,上契圣心,这个圣是诸佛如来,确实诸佛如来说这部经、讲这部经、弘扬这部经,真正的义趣就是普度众生。下洽群机,洽是周遍的意思,所有一切众生统统包括在里面,真的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对净宗法门来讲没有不契机的,没有不是当机的,关键是在众生相不相信、肯不肯发愿。所以善导大师跟以前古来的祖师大德讲法、看法不一样,他的看法,实实在在大有功于净土法门。故中日诸师多宗此说,隋唐那个时候,日本、韩国都派了许许多多出家人到中国来留学,所以净宗在日本、韩国流通多半都遵从善导大师的说法。下面举个例子,“如日《合赞》云”,《合赞》是一本书,观彻法师他的著作。“第十八愿,十方众生,三辈众生,皆是具缚凡夫,是其机也”。日本这些高僧大德,第十八愿所说的,没有说菩萨,也没有说阿罗汉,说十方众生,说三辈众生,这三辈都是凡夫,六道凡夫,临命终时一念、十念都能往生。“后复云:如元晓云”,元晓是韩国传净土宗的,“四十八大愿,初先为凡夫,后兼为三乘圣人”。换句话说,阿弥陀佛说《无量寿经》,十方如来接受这个法门,普遍的弘传这个法门,其目的是普度业障深重的凡夫。
佛的心就像父母的心一样,父母对儿女,诸佛对众生,一样的心情,无不是希望一切众生早一天成佛。能成得了吗?答案是肯定的,一丝毫怀疑都没有,为什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大乘经教里面佛菩萨常跟我们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本来是佛,只要你现在心里想佛,怎么不成佛?所以凡夫成佛一念之间,真的是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问题你肯不肯念?念什么它就变什么,十法界依正庄严刹那刹那在变化,它不是定法。世尊在大乘教里常跟我们讲,佛无有定法可说,为什么?整个宇宙刹那刹那在变化,根本就没有定法,所以佛度化众生也没有定法。这变化从哪里来的?什么人来主持这个变化?大乘教里面佛常讲,“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不是讲得很清楚吗?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变化?心能现能生,所现所生这些法它会产生变化,那是识起的作用。识是什么?识是分别、是执着。那你就想想,不要想别人,想自己,我们的分别无量无边,我们的执着也是无量无边,所生的一切法,它不是定法,它是刹那生灭的。所以刹那随着众生的念头,它起刹那变化,即使是诸佛如来、法身菩萨应化在六道里面,正如《楞严经》所说的,“随众生心,应所知量”,所以佛也没有定法可说,随着一切众生的变化,佛真的叫“恒顺众生,随喜功德”。随顺里面有不变的,随顺是变,我们凡夫麻烦的就是随着众生变,随缘随变,这就苦了。佛菩萨高明的地方他随缘不变,那是人家高明,什么缘都能随,十法界依正庄严都能随。不变是什么?不变,他用真心。什么是真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个不变,永恒不变。这十个字就是经教常讲的大菩提心,在四圣法界用的是这个心,在人天、在三途、在地狱他还是用的这个心,依正庄严天天在变化、刹那在变化,菩提心不变。凡夫不行,凡夫随缘随着变。怎么随着变?随着外面境界起七情五欲、贪瞋痴慢,这就变了。
要知道,随缘随变是造业,随缘不变他不造业,佛经上勉强称它作净业,其实如果说是造净业,还是对十法界的四圣法界,那才叫净业。实报土里面,痕迹都没有,染净都没有,那才是自性的起用,没有一样不称性,这是如来的果地。我们要学佛得学这个本事,这个本事在《还源观》里面,就是前面第一句“随缘妙用”,那个妙用就是永恒不变,不着相。不但不着相,确实痕迹都找不到,可以说是自性的起用。自性空有二边都说不上,它不是物质,它也不是精神,所以只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说不出的,言语道断,这妙!在起作用的时候,“威仪有则”,也就是完全随顺众生。在随顺里面起作用,起最恰当的作用、最殊胜的作用、最完美的作用,也没有定法。众生自私自利,他起的作用是大公无私,跟你相反的;众生心行念念执着贪瞋痴,他起的作用给你示现的,念念都遵守戒定慧,帮助众生觉悟,帮助众生回头。回到哪里?回归自性,回到性德,那就是威仪有则,他有原则的。这个原则的标准没有一定,这是因人、因事、因时、因地,他起变化。他有一个不变的原则,就是绝对是利益众生的,决定是引导众生回头是岸的,这个不变。方法八万四千法门,这个净宗念佛也是一个法门。佛菩萨的态度永远是“柔和质直”,所以他在一切众生面前都能够得大家的欢喜心。善人喜欢他,恶人也喜欢他,都不讨厌他,这很了不起。人天欢喜他,饿鬼、畜生、地狱也欢喜他,这做人做得真圆满!这应该学习,这叫柔和。柔是温柔,和是和谐,虽然温柔和谐,他不感情用事,他质直,充满了智慧,一点都不糊涂。
末后一句了不起,“代众生苦”。像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为我们所示现的,一生真的一切都放下了,三衣一钵,日中一食,树下一宿,讲经教学,没有一天空过,这是代众生苦。四十九年如一日,我们展开历史,千万年来这样一个老师到哪去找?找不到第二个人。世尊希望世世代代的学生都向他学习,他做出榜样来了。向他学习的人才是真正的弟子,他是佛弟子的楷模,他做到了。所以教育者必先教育自己,自己没有学好怎么能教别人?这是真理。我们发心学佛,尤其是发心出家,弘法、护法,你不学佛怎么行?学佛这两个字,学释迦牟尼佛,那叫真学佛。释迦牟尼佛一生不搞名闻利养,连名闻利养的念头都没有,就是教育众生。众生种类不齐,程度高下不等,在这个世间经营的事业又不相同,什么样的难题,你找到老师,老师都能帮助你解决,真的显示出大智慧、大学问。不但解决我们当前生活上一点难题,终极的目标是要帮助一切众生破迷开悟,回归自性,成就圆满的佛果,这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教学的终极目标。在佛经上有一句话,这一句话可以翻译,一点都不难,但是没有翻,“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佛法追求的终极目标,全是梵文,翻成中国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不是不能翻,为什么不翻?叫尊重不翻。学佛学什么?就是恢复自己无上正等正觉,这自己本有的,不是从外面来的。现在为什么没有了?你被妄想分别执着障碍住了。放下执着,不再执着了,正觉现前;放下分别,正等正觉现前;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再起心动念,你成佛了,无上正等正觉现前。一切众生人人都有,放下就是,为什么不肯放下?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要把它想清楚、想明白。佛法,章嘉大师讲得好,“知难行易”。知是把事实真相,佛法里面讲的性相、理事、因果,搞清楚、搞明白,这真不容易;行太容易,行,放下,放下就是。为什么不肯放下?知道得不够清楚、不够透彻,有疑惑,障碍你放下。如果毫无疑问的话,教你放下就放下,那马上就成就了。我们在佛经记载里面看到,在传记里面看到更多,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真的在一念之间。他在这一念彻底放下了,功夫就成就了,他对于诸法实相真明白、真了解,所以他很容易就放下。
我们要走近路,要走捷径。《华严经》的分量太大了,真的不容易受持。可是贤首国师的《妄尽还源观》,那是《华严经》修行的精髓,这篇论文文字不多,《华严经》里面的原理原则、修行证果的方法全都在里面。我们在过去学过两遍,修《华严》,走捷径,这部论好。论文一共分六段,前面三段讲宇宙的源起、万法的源起、我从哪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