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解脱自在园十年 >

第5章

解脱自在园十年-第5章

小说: 解脱自在园十年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孩和蚊子的干扰'

    我们请求维护安宁,受到相当的尊重。只有一些不清楚或不懂事的人,偶尔会误闯我们的住处。虽然这种事不算稀奇,但大部分的人都相当体谅,只有很特别的急事,才会到解脱自在园来。在此我们也要对这些人的护持表示谢意,对他们所做的功德,我们感激不尽。话说回来,若有人因公务、修学或叁访偶尔来到此地,我们是欢迎的。

    但小孩子好像总是要制造问题的,很明显的,当一个孩子要某样东西时,他就不管一切了。因此禅修中心如果有任何东西会吸引孩子,自然就会受到相当程度的干扰。有些孩子会来解脱自在园偷鱼,可能抓回去养或煮来吃,他们也射鸟,有时还会摘蔬菜或蘑菇。这样的事情不可能叫它消失,它们的存在就像薪柴或其他用途的木材一样,自然而丰富。筹建禅修中心时,若一开始就能设法避免或防止这种事发生,对在此修行的比丘及沙弭将会助益良多。要抵挡有强烈欲望又健忘的小孩,可是一点也不好玩,除非这个地方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引起孩子的兴趣,才不会出问题。因此,有时候我们会考虑把吸引他们的东西清理掉或移位,评估起来这样还是比损失物品值得。

    有些天然的干扰如鸟叫声,还不致於构成问题,因为它们像风声或海浪声一样,没有什麽意义,我们很快就熟悉了,而且把它们当作修学的对象。

    但有些事必须耐心探讨。像解脱自在园有许多蚊子,几乎无日不见,不过没有疟蚊,这里的蚊子大部分体型较小,是从咸水沟里孳生出来的。为了防止被叮,我们必须认识它们的天性和防范之道。白天一只蚊子的影子也没有,但一到傍晚,它们就来了。为了防止它们飞入住宿区,我们的方法是在外面待一阵子或到很晚才开灯。在蚊子出现的时段,我们必须准确地排定时间,以配合它们的习性,最後,就好像蚊子并不存在似的。然而根本的解决之道是疏通水沟,消除蚊子繁殖的地方,这个方法效果不错,值得采用。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说,蚊子的干扰有时可以防范我们睡得超过身体的需要。

'睡眠只是身体的短暂休息'

    除非生病,否则睡眠时不用蚊帐、床褥、枕头,好处多多,它会使我们思绪开阔、身心轻安,醒来时能如实地知道:睡眠只是身体暂时休息,而不会去追求或沉溺於舒适的享受之中,另外,它也训练我们把意识保持在最清醒的状态。

    但这只是对专心修行的比丘与沙弭而言,如果有其他的研究或工作干扰修行,成果就可能差多了。打坐时若能保持心平气和,身心会比睡眠更舒畅,也就不会想睡觉,那时就宁愿藉站立、经行或轻松地静坐来恢复精神、保持清醒,因为这样比较有趣,也比较舒适。由於身体像瑜伽行者一样很少移动,所以只需要很少的睡眠。一般人不了解,以为睡这麽少是不正常的,人若没有试验过这种生活,确实无法理解。打个比方,当人生病时,静静地躺着很少移动,会发现自己只需很少的睡眠,甚或根本睡不着,准确地说,这失眠其实是疾病所引起的,它和前述的安详、舒适正好背道而驰。

'刻苦的环境增加享受沉思的机会'

    我们身处解脱自在园,对它的一切感到满意,丝毫不以为苦,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调整自己的心念去适应它,但有些外界人士却认为解脱自在园的生活太过苛刻,甚至是一种折磨。

    事实上,凡是能转化心念,照见通往寂静之道的人,会希望住在像解脱自在园这样的地方,或更刻苦的环境。因为在这种环境下,外界的干扰较少,同时较有机会享受沈思和内心生起的光明。

    如果有任何比丘与沙弭对学术研究或其他基本知识有兴趣或有所专精,最後也必定会迁居到较不受干扰的地方。

    居所若太舒适,常会使我们投注大量时间与精力在享乐中或设想如何美化它,至少也会为了想照顾好它而用神过多,这对行者没有任何好处。更糟糕的是,许多出家人盲目地以拥有豪华住宅为乐,认为它是名誉之类的代表,因此,这些人就像世俗人,而不是深思的行者。如果社会大众普遍被这种观念所误导,这个宗教就会神不知鬼不觉地成为该国的不祥之物,而这将是物质与精神二方面的损失。

'注释'

【译注一】设定只吃某种特定的食物或不吃某些食物,是为了藉由食物来修行,与挑食不
          同。

【译注二】一般人把水果当消遣的副食品,所以会「吃着玩」,而水果也不像米饭等那麽
          「正式」,只能正襟危坐地吃。

【译注三】例如若信众供养蔬菜,就赞叹其慈心行善; 若供养肉食,则斥其造恶。 取用
          时就会因着食物的内容而生起贪或  的烦恼。

【译注四】「猫碟」意指容量小的食器。

【译注五】红榄李:属使君子科植物,产於热带海滨,树皮或树叶可提取染料。

┏                                                                          ┓
                           提升自我的教育活动                                 ┗                                                                          ┛

'比丘与沙弭的「玩具」'

    现在,我想谈谈比丘与沙弭的「玩具」。

    「玩」和「玩具」似乎永远伴随着人类,即使是最穷困的人,也拥有一些「玩具」,或者会把他们仅有的某些东西当作「玩具」,有钱人则「玩」较贵重的东西。出家人也和在家人一样有「玩具」,只是在家人如果对便宜或具有自然美的东西不满意时,会转向贵重的物品,如古董或宝石。 圣人也有他们的「玩具」,即禅那( jhana )和三摩钵底(samapatti ),他们和甚深的禅那共同「嬉戏」,敏捷地离开一个境界,进入另一个境界,就像运动选手练习困难动作,或享受创造新动作的乐趣。

    至於新出家的人或离禅那境界尚远的行者,究竟应该「玩」些什麽呢?我建议小沙弭「玩」知识性的东西,或者密切观察围绕在我们四周的大自然,如鸟、鱼、树、花等,这样他们可以学得多,又因更详细认识繁殖、发芽、成长等现象,而增长生物学知识;至於很难观察到的事物,如白蚁和蚯蚓,沙弭便需要花很长的时间观察。

    有时候我会建议他们「玩一玩」建筑,并且学习应用工具或制造工具,这样对他们日後制造实物模型或承担实务工作会更方便。任何可用来对声、光、电或机械进行科学研究的器材,只要找得到,我也建议他们去找来「玩」或找来实验,我鼓励沙弭尽可能去做,或示范给他们看。虽然这些都不是真正的玩具,但可以舒缓人们爱好玩具与游戏的本能,也能够以实物取代玩具来研究,不但不会困扰心灵而且效果更好。

    对於年资较长的比丘和沙弭,我建议他们进一步观察自然,直到与自然合而为一,对玩具和实物不再有分别心。只要好好安排,即使是一席谈话,或问题讨论,或根据语言规则作发音练习,甚至弘法训练,都是很有趣的,同时也可避免比丘和沙弭把宝贵的光阴虚掷了。

    不  言笑或无暇自我娱乐,会使人忽视某些神经和肌肉,甚至可能使人局部退化,或直接开启疾病入侵之门,即使是修行圈内的人也要妥善解决这种问题,而不能置之度外。我认为有些人在禅修中心反而生病    有精神上的疾病或心胸狭小    多多少少和漠视这个问题有关。叁加禅修训练的同修和想要设立禅修中心的人,都应该谨慎思索这问题。

'仔细观察亲身经历的一切'

    讲完了「游戏」,我接着谈真实的事和严肃的任务。

    在解脱自在园,那些可以安顿自己专注学习的人,会把这份专注延续到日常生活中,而渐有清明、法喜的感觉,也能尽量不生烦恼。某些特殊的、仍需他人教导的比丘和沙弭,也应立志遵循这种指导。

    我们牢记并依止以下的原则:认真学习、努力工作、省吃俭用、忍耐坚毅、持戒清净、立志自利利他。

    每天我们一再提醒自己,仔细观察亲身经历的一切,包括吃饭、睡觉、看、注视、听、聆听、游戏、闲晃或与人沟通等等。将这一切拿来学习,我们很快就能如实知见事物的真相,以致与外界沟通可以不执着、不痛苦,而能努力工作,以达成这个业报未尽的五蕴身应尽的义务,并且对自己所作的每一个动作了了分明。这些观察活动必须持续,直到我们了悟无上的真理,那时就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再触动我们的好奇心了【译注一】。

'充实知识与弘法技巧'

    解脱自在园有一个小型图书馆,这个图书馆与在达拉镇的法施图书馆无关。它的馆藏有佛书和巴利文书籍, 包括三藏教典( Tripitaka )、论书( Atthakatha )和佛学课程的教科书,另外也有一些适合年轻比丘和沙弭学习的普通教科书。

    如果他们有闲暇,可以去学习能增长知识的一般学科,如数学、文学等。我们认为不论比丘或沙弭,如果期望自己知识充足、有多方面的才华,基本上应该先熟悉世间学问,加强对「什麽是什麽」的认知,才能正确地思考。相对的,只学习目前所安排的课程是绝对不够的,因为这些课程只适合已有世间生活经验的人。

    换一个最正确的方式来说:可能的话,教育应该是要针对各个不同的人来设定课程,这比任何方法都好。

    闲暇时,我们也训练比丘和沙弭的弘法技巧,例如写各种不同的诗。有些人天生缺少文字创作的能力,但在和有这方面能力的人一起切磋琢磨一阵子後,渐渐就具有创作的技巧。另外,练习与发表文字作品也有助於创作能力的培养。

    如果纸张充裕,我会常鼓励新进学员写作并且彼此传阅。有些人在空闲时也以秘书或助手的身份,帮我抄写或校对即将发表於《佛教》杂志(法施社的期刊)的文章,从事这项工作时,他们可以藉机学习对该文提出批评,这对他们要很快地培养出掌握泰文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良师益友的鼓励'

    经过深思熟虑之後,我深深地了解到,要成为一个真正善良或优秀的人是需要时间的,只受一般教育是不够的。在教育过程中,还要兼顾身心两方面的威仪训练,包括内在与外在的自律,这是因为这两方面训练所需要的时间差不多等长。此外,学习一阵子之後,学习者往往会觉得无聊,所以需要不断地有良师益友的安慰和鼓励。而良师益友得靠平常密切的观察,才可能知道学员的内心深处,所以要能贴切地鼓励学习者是相当困难的。虽然如此,这种鼓励仍必须确实做到,否则学员很难有成就。没有良师益友关心的学员,是不会比被遗忘的人或乏人照顾的婴孩好到那儿去的。

    我一直努力促使解脱自在园的同修能以关怀为相处的主要原则,互相安慰、彼此鼓励。我也把这些事记录下来,如同记录其他有意义的事一样。总之,不论能否预见成果,我们一直尝试用各种活动来提升自我,只希望在此居住一阵子之後,可以法喜充满,或者至少能帮助自我。

    读者也许已经阅读过《佛教》杂志第四卷第三、四期的封面里和封底里,尤其是法施社对解脱自在园的理想(注一),那麽我可以告诉你,我们法喜充满。

    说不定有人会说,即使我们耗尽体力、心力和能力,成果也不比一个小孩的成绩好多少,然而至少我们已完成理想的几十个百分比,也希望将来有一天可以达到百分之百。

    养成推广佛教的能力是我们最希望达到的终极目标,这是由於除了推动佛教之外,已经没有其他方法可以创造和平,所以我们要尽力协助世界缔造和平。为此,我们很乐於牺牲自己,纵使有人因误解而恶意相向,我们也欢喜忍受。同时,如果有人从开始就都能了解、赞赏我们的志业,直到达成终极目标,我们将会感到非常欣慰。

'注释'

(注一)见附录三

【译注一】了悟无上的真理,则对一切都如实知,所以没有任何事物是不知道、不了解的
          ,也因此就不再触动好奇心。

┏                                                                          ┓
                              我们所拥有的资源                                ┗                                                                          ┛

    解脱自在园的其他事,读者们或许已经知道,太过私人的事务则不便谈,所以,最後我想告诉各位读者我们所拥有的资源。

    第一项资源是钱和人力。大家从法施社公布的帐单,就可以对解脱自在园的花费有些了解。大部分费用用於整修解脱自在园、围铁蒺藜、兴建房屋、医药与交通费,其中医药和交通费花得相当多,有些年份较多,其他年份则较少。

    把解脱自在园设立的时间和所花的经费作一对照,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事实:成立解脱自在园绝对不是浪费,单看它的成就,就可以说它的收成远超过它的费用。当然,解脱自在园的成就,绝对不像大教堂、僧院、学院那麽具有吸引力,後者是由捐款所兴建的建筑,是肉眼可见的。像解脱自在园这麽小的花费,泰国境内可能有成千上万的人都捐得起,只可惜有心捐献的人对我们的计划并不太知道或不够了解。

    第二项资源是精神上的支持。我们从那里得到精神上的支持呢?各位也许从前面的叙述已经知道,这种资源比金钱和人力更重要。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力,没有朋友与其他事情持续不断的支持着我们,这项计划将是相当烦人的。因此,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杂志的读者之中,如果有人想要寻求知识,或想追踪计划的进度,对我们而言,将是很大的鼓励,而对所有的读者,我们都要深致谢忱。

    第三项也是最後一项资源是一群人。这群人勇敢地站出来,挑起重担,即使只得到很少的帮助,或根本没有任何支援,他们对所作的事都心安理得、从不放弃,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在此,我必须强调:捐款及提供精神支援的人,是无法亲身叁与执行这项计划的。

    具足以上三种资源,本计划才得以付诸实施。坦白说,这样的志业,无法像其他直接支薪或给酬的工作那样具有吸引力。我深深期盼,任何佛教徒若决定从事我们这类计划,事先就能具足上述三种资源,如此,这种不支薪酬而具有功德的志业,就可以付诸实行,并多少有些成就。当然,这志业并非专属於组织的发起人,而是属於整个国家和佛教。

    最後,我要用下列几句话把解脱自在园这十年的事务作一个总结:我们对正在进行的计画感到满意,不管世界局势如何变化,我们决心无怨无悔地把责任承担下去。


                                   佛使·因陀般若(Buddhadasa Indapanno)
                                              西元一九四三年十月二十七日

【附录一】

佛使比丘给弟弟法使居士的信(节录):

    「。。。。 我无法向你确定归期, 不过我已经毅然改变原来的主意,因为我幸运地发现一些好经文,它们帮助我断然决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