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万山讲伤寒论20~29-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肽糜帜貌怀隼矗阆胍幌胛钢心侵只鹄崩钡母芯酢K担骸澳阏庥惺裁闯缘拿挥校俊蔽宜担骸拔艺饫锟湛杖缫玻裁闯缘亩济挥小!薄澳歉峡焐鲜程谩!蔽宜怠澳阍趺床话颜馔匪舛汲酝辏俊彼怠拔乙丫寤岬绞裁词切闹邪媚樟恕!闭飧鐾衷谠诹俅采嫌泻芎玫脑炀停运寤崽寤崾裁锤芯趼铩K哉庵帧靶闹邪脩潯钡母芯蹙褪悄侵稚г樱迫确侨龋普头钦停仆捶峭矗矣昧苏饷炊嗟挠镅岳疵枋鲆裁挥兴登宄颐悄歉鐾Э崭钩粤肆桨曜掀に猓透惺芮宄恕K哉馐怯羧热判模挥杏羧热判牟拍艹鱿终庋男姆常梦ψ郁览粗髦梦ψ郁览辞逍羧取4蠹叶贾溃ψ邮且桓銮謇砣怪鹊囊刽且桓鲂⒌囊礁鲆┙岷掀鹄矗星逵行幸桓銮逍羧鹊淖饔谩I辖沟娜纫蛭辖估氡砗芙砸逍讶壬⒊鋈ァ!叭羯倨摺保馐腔鹑壬似飧龌鹑刃捌侨菀咨巳颂宓恼模饩褪枪湃怂档摹吧倩鹕郴鹗称保倩鹗侵傅娜颂宓难羝颂宓难羝形蚂愕淖饔茫衅淖饔茫蔷涂梢曰颂宓恼郴鹗侵傅氖等龋傅娜颂宓男捌郴鹗切捌邢娜颂逭淖饔茫郴鹗称傅氖巧倨倨投唐皇且桓龈拍睿唐侵傅奈扌涡捌淖柚停怀┑囊恢指芯酰倨瞧蛔愕囊恢指芯酰梦ψ痈什蒴乐髦谖ψ郁郎霞由弦晃陡什荩淖饔檬乔逍羧龋嬉砸嫫8什菔遣蛊模玫氖蔷母什荩裁床挥萌瞬文兀蛭瞬嗡侨戎ぃ萌瞬闻轮龋杂酶什堇床蛊!叭襞徽撸ψ由乐髦!闭飧雠煌拢腔鹑热盼福贾铝宋钙夏妫约右晃渡嬉院臀附的嬷古弧K栽谖ψ郁狼逍羧鹊幕∩霞右晃渡嬉院臀附的嬷古弧
现在我们往后翻看这个桅子豉汤、桅子甘草豉汤、桅子生姜豉汤。
桅子豉汤,我们在讲中药的时候讲过,在讲方剂学的时候肯定也讲过,我们现在又遇到过,你看“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桅子,得二升半,内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所以桅子豉汤用十四个桅子,四合豆豉,二四得八,八十毫升的豆豉,这是两次的治疗量。“温进一服。
得吐者,止后服”。这个“得吐者止后服”其实就是《伤寒论》的原文,其实不应该加逗号。后面的桅子甘草豉汤,在桅子豉汤中加上甘草二两,也是分两服,所以甘草也是一次用的一两,也是十五克。桅子生姜豉汤是在桅子豉汤上加上生姜五两,生姜加的量比较多的,也是两次服,一次就是二两半,也是三十多毫升的量。方后还有一个“得吐者止后服。”所以如果我们按照发汗方“得汗者止后服”,按照泻下方“得下者止后服”这样的逻辑来推测的话,当我们看到桅子豉汤后面有“得吐者止后服”的话,很容易让我们误解为桅子豉汤有催吐作用。会不会这样误解呢?你看得汗者止后服,那说明那是发汗的方子,“得下者止后服“,那说明那个药是泻下用的,用这个逻辑很容易推断出来“得吐者止后服”是指桅子豉汤有催吐作用,事实上桅子、豆豉并没有催吐作用。为什么吃完这个方子会呕吐呢?这主要是热郁胸膈的时候,用了桅子豆豉这类的方子宣散了心中的郁热,使这个郁热得了一定的松解,然后正气驱邪外出的时候,常常有一鼓作气,一吐而把邪热驱逐出体外的这种机转,这是正气的一种作用,而不是药物的作用。
这个中医是一个很仁慈的医学,邪气在体表的时候,我们用皮肤这个半透膜来通过发汗的方式把体表的邪气、体表的毒素排出体外,什么叫半透膜?我们的皮肤能够呼吸,排出二氧化碳,吸收氧气,我们的皮肤能够出汗,能够排泄代谢产物,但是我们人体内的营养物质、我们人体内的血液不会通过皮肤透出体外,所以这个就叫半透膜。保留了人体有用的东西,排泄了人体代谢的产物,这就叫半透膜。如果邪气在体一表、毒素在体表,我们就因势利导,对邪气出路是用发汗的方式,是利用皮肤这个半透膜把邪气排出体外。所以当郁热流扰胸膈的时候,吃了药了,这个郁热得到松解,这个正气要驱邪外出,它也得有一种方式,什么方式?它就把胃内容物排出体外,然后就把胸膈中的毒素、胸膈中的这种热邪带出体外,所以这个就是吃了桅子豉汤可能会出现呕吐的原因,是机体排除毒素的一种反应。因为的胸膈中,你要在想通过胸膈中的哪一个半透膜才能够和外界相通呀?食道的粘膜,胃的粘膜这是偏于上部的,通过食道的粘膜,胃的粘膜来分泌一些代谢的产物,然后把胸膈中的郁热给带出去了。一吐它不带走一些热量吗?像我们有一些小伙子,他告诉我说“老师,我为什么撒完尿以后,全身有一个寒颤?”我说“你的尿里面它带走一些热量,所以你的阳气一时有点不足,所以你会打一个机灵,有一个寒颤的过程”。所以胸膈中的郁热,靠什么方式能够一下子排泄出去?就是靠的是把胃中的内容物给吐除出来,这样就把热量、把邪气、把毒素给带走了,所以这里的“得吐者止后服”,是吃药以后的一种反应,热郁得越严重,出现呕吐机转越多,心烦越严重,出现呕吐的情况也越多见,当然这个热郁得不严重,吃完药以后也就是平平静静的。不会出现呕吐,所以尽管是吃了桅子生姜豉汤,生姜是止吐的,和胃降逆止呕的,但是毕竟吃完这个方子以后,它调动了人体的正气,如果驱邪以外出的话,它仍然有呕吐的这种机转。吃完桅子生姜豉汤,这个呕吐是驱邪外出的表现,在吃药之前的这个呕吐,是火热扰胃的表现。所以这一点大家应当分清楚,桅子豉汤本身没有治疗的时候,兼有呕吐的,那是火热扰胃,这个呕吐是病理性的,它不能把毒邪、热邪带出体外。吃完桅子生姜豉汤,正气驱邪外出,一鼓作气出现的这个呕吐是驱邪外出的表现,它是把邪气带出了体外,所以吐出来以后,原来的那个心烦的证候,原来的那个呕吐的证候就会得到缓解。这就和桂枝汤证本身用药之前它就有“自汗出”,这个“自汗出“它是病理性的,有吃了桂枝汤以后,喝上热稀粥,盖上被子保温发汗,使它发汗,这种发汗叫药汗,是驱邪外出的。病理性的自汗出和用药之以后的汗出,它的作用是不一样的。
同样的道理,在桅子生姜豉汤中原来的这个这个呕吐是病理性的,吃了这个药后,正气驱邪外出,一鼓作气的这个呕吐是驱邪外出的表现,它和原来那个呕吐是不同的。
接着我们看第77条,“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桅子豉汤主之。”用过汗法,用过下法,结果导致了余热留扰胸膈,出现了烦热,心烦是余热扰心的表证,这个热是余热未尽的特征,胸中窒是火郁胸中气机,出现了烦热这种表现,这个热是郁热内陷的表证,胸中热,是胸中郁热气机,他感到胸中窒闷不利,火郁胸中气机,胸中窒闷不利,在这种情况下依然用桅子豉汤清宣心中郁热,而不用加行气的药,你把火郁得到了宣泄,气机自然畅达。
第七十八条,“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去,心中结痛者,未欲解也,桅子豉汤主之”。这里他写到了具体病例,实际上《伤寒论》里的原文都是一条一条的病例。一个外感病五六天的时候,用了大的泻下的方法,“身热不去”是余邪未尽,“心中结痛”这是火郁心中气机,由气及血,然后导致了血脉不和或者说血络不和,所以就出现了心中结痛这样的临床表现,“未欲解”病没有好,治疗上怎么办呢?那是火郁气机,是留气积血所造成的,当然还是解决火郁,用桅子豉汤来治疗。
所以在这里,既不用加行气的药,也不用加活血的药,就可以解决火郁心中的这种“心中结痛”的问题,所以我们今天遇到某些心绞痛的病人,如果遇到他他主诉胸膈中种疼痛而且有一种灼热的感觉的话,我们经常在这个方子里面加桅子,豆豉不怎么用,经常加桅子。桅子本身就有一种止痛的效果。所以在外伤科中,在烫伤中也经常用到桅子这个药,它有清热、止痛的效果。
接着往下看第79条,“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者,桅子厚朴汤主之。”这个“心烦”是余热流扰胸膈,郁热扰心。这个“腹满”是火热下扰,使腹部气机不畅。上面有心烦,下面有肚子胀,这两件事情都使病人感到难受,所以“卧起不安”,心烦也是碾转反侧、坐卧难宁,肚子胀也是使他碾转反侧、坐卧难宁,所以“心烦、腹满,卧起不安”这个时候仲景用了什么方法呢?桅子厚朴汤。用桅子来清心中的郁热,用厚朴和枳实来行气消满。我们注意到一个什么问题呢?这张方子里没有用豆豉。为什么没有用豆豉?豆豉是宣散的,是走上的。现在火热已经下扰,使腹部气机不畅了,所以他不用上行的,宣散的豆豉,用桅子来清热,用厚朴、枳实来行气消满。
以上我们谈到的是桅子豉汤的适应证的一部分内容,由于时间关系,我们虚烦证候这组证候还没有谈完,我们下次课再接着讲。我们下次课再给虚烦证做小结。
我们第24讲邪热壅肺证、协热下利证上次课的最后,我们谈到了栀子豉汤和栀子豉这一类方子的适应证,我们把这个证候叫虚烦证。之所以说它是虚烦,是说它是无形的热邪,留扰胸膈,蕴郁心胸。在《伤寒论》中,凡是邪气和有形的病理产物,象痰、水、瘀血、食积、虫积等等,这些有形的病理产物相结的时候,仲景习惯用实字。当邪气没有和有形病理产物相结的时候,仲景一般不用实字。不仅不用实字,有时还用虚字。这里所说的虚烦,就是指的无形的热邪留扰胸膈。
我们在上次课最后谈到胸中郁热下扰,出现了腹部气机不畅,病证上有虚烦、下有腹满,导致了病人卧起不安,治疗用栀子厚朴汤。这是第79条。我们下面接着往下看原文,等把栀子豉汤这类的方证谈完之后,我们再给它做小结。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47页,看原文第80条。”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这个丸药是汉代流行的一种具有强烈泻下作用的成药。据考察,汉代流行的这种具有强烈泻下作用的成药,大体是两大类,一类是甘遂为主要成分的甘遂制剂,这类药适合于治疗腹水这类的病证。比方说,汉代由于寄生虫病的原因,可能引起肝硬化腹水的病人比较多,腹胀如鼓,痛苦难耐。在那种医疗条件下,没有更多的方法可以治疗,所以经常买一点含有甘遂制剂的具有泻下逐水功能的成药,一吃,大小便一通,不久这种肚子胀满的症状暂时得到缓解。以至于这个药被人们用得比较多,所以它才做成成药。另外一类呢,是以巴豆为主要成份的辛热的泻下的成药。汉代的时候,平均气温比现在要低一些,人们粗茶淡饭,饮食生冷是常见的事情,难免就导致寒积内滞,出现了梗阻。食物团性的寒邪凝滞的这种肠梗阻,也是腹胀如鼓、恶心呕吐,腑气不降。由于这种证候非常常见,所以也就有流行的一种泻下寒积的,以巴豆这种辛热泻下剂为主要成份的泻下药,这种丸药用的机会也就比较多,人们买完了一吃,大便一通,这种寒凝食滞的证候得到了缓解。所以汉代的丸药就两大类,一类是泻下逐水为主的,一类是辛热荡除寒积为主的,现在临床上这两类的证候非常少见,自然治疗这两类的成药就不会再流行。“伤寒”一个外感病,“医以丸药大下之”,无论是巴豆制剂还是甘遂制剂,对一个外感表证来说,那都是不适合的。
结果导致了表邪不解,余热留扰胸膈,出现了胸烦,同时脾气脾阳被伤,又出现了下利,余热不去,又出现了身热不去又有微烦,余热未尽,因为用过丸药,他下面又有下利不止,这就形成了上有热,下有寒,上热下寒的证候。上热表现了身热不去和心烦,下寒表现了大便溏泄。在这种情况下,单纯的清上热,就容易更伤脾阳伤脾气,单纯的温下寒,就容易助上焦的热,所以仲景采用了栀子甘姜汤清上温下,当然这个上和下是相对而言的,这个下实际是中焦,是脾胃,清上温下,清解胸中的热。温脾阳散脾寒,治疗虚寒性的下利,这是个典型的寒热并用的方子。
过去有一次给本科班的同学上课,课间的时候一个同学走到我跟前,他拿着两个半杯的水,一杯显然是热的,一杯显然是凉的,你看哪杯是热的,哪杯是凉的?他这话没说完,我就知道他要干什么。因为那天下课的时候正好讲到了栀子干姜汤,你是不是想把这两杯水倒在一块,问我这水是凉的还是热的。他说是。结果这一倒显然是温的。他说”干姜是热的,栀子是凉的”煮在一个锅里,那就温了,清热的药也不清了,温里的也不温里了。我说中药在人体内的作用,和简单的冷水热水相混合的物理作用是不一样的。中药它有性味,它有归经。可以说,大路朝天,各走半边。栀子是清三焦之热的,干姜专门是温脾阳散脾寒的,它们并行不悖。它和单纯的冷热相均衡成温水的物理效应完全不是一回事,它在体内各发挥各的作用。
一个病人明显的是热证,你给他开寒凉的,清热的药,这种大夫容易当。明显的是寒证,你给它开温里的清寒的药,这医生的方子也好开。
问题是在临床实际上,有许多病人常常是寒热并见,虚实兼有,你根据他的具体的实际情况,开一个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特别符合这个病人情况的方子,这才算一个高明的医生。
在《伤寒论》中,寒热并用,攻补兼施的这种组方成就是很高的,所以我们要特别注意学习它,这种组方的思路,组方的方法,继承它这种组方的成就。
干姜和栀子同用,一个清上热,一个温下寒。这是我们遇到的寒热并用的第一张方子。
下面我们看第48页的第81条,“凡用栀子汤,病人久微溏者,不可与服之”。栀子豉汤这类的方子,包括我们前面已学的,栀子豉汤、栀子生姜豉汤,栀子甘草豉汤、栀子厚朴汤等等,这些方子毕竟是以清热、寒凉为主,所以病人如果平素久微溏,平素就有脾阳虚,脾气虚,而大便稀溏的话,你再用栀子豉汤的时候,就”不可与服之”。(当然)它不是绝对的不可以服之,你要注意,你要慎重一些,谨慎一些。因为栀子豉汤这类的方子毕竟是清热的,偏于寒凉的,免得用它以后更伤脾阳,但是话又说回来,如果你的这个病人,平素就有脾阳虚的便溏,但是现在呢,他又正在患了余热留扰胸膈的虚烦证,那你怎么治疗呢?我想问大家,刚才我们讲的第80条的那个栀子甘姜汤清上温下,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子。所以久微溏,又有虚烦证的,那就有栀子干姜汤清上温下就可以了。
到此为止,我们把栀子豉汤在太阳病篇所涉及到的类方和它的适应证都谈完了。我们在这里给上述讲的这些条文作一个小结。这个证候叫虚烦。所以小结的题目就是虚烦证治,证是讲的证候特点,治是讲的治疗方法。
首先讲它的成因,太阳病汗吐下后,余热留扰胸膈,余热蕴郁心胸,就形成热郁胸膈证,这是讲它的成因。以下呢就是讲它的主证和主证具体的病机。郁热扰心,轻的就见到心烦不得眠,重的就会见到反复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