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要 >

第17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要-第17章

小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事史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智灵活,一切行动听指挥;在身体素质方面的要求,要具有适应紧张的飞行训练所需要的体力、耐力和平衡机能。空军院校在贯彻全面打好基础的工作中,始终把打好政治思想基础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方面。为此,空军专门对飞行人员提出了必须具备的八项素质,即崇高的理想、高尚的道德、宽广的胸怀、丰富的知识、过硬的本领、严格的纪律、顽强的作风和强健的体魄。还针对空军部队驻地分散、条件艰苦、常年战备等特点,对学员加强树立坚强的革命事业心的教育和立志定向教育,使学员毕业后服从分配,到边疆、高山、海岛、戈壁、沙漠地区工作。
  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各类人才。1986年6月,中央军委《关于军队院校教育改革的决定》中提出:“力争在本世纪末,建立起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军队特色的现代化军事教育体系。”1986年以来,空军院校以进一步理顺培训体制、改革训练内容、改善训练条件和手段为重点,进行了大量工作,以实现多层次、多渠道培养各类人才。将空军学院改称为空军指挥学院,政治学校改称为政治学院,航空学校改称为飞行领航学院,通信学校改称为电讯工程学院,后勤学校改称为勤务学院,高射炮兵学校改称为高射炮兵学院,航空机务学校改称为航空技术专科学校,军医学校改称为医学专科学校,航空预备学校改称为飞行基础学校。同时撤销了第9、10、11航校。气象学校和雷达学校在1979年6月和1983年6月,已分别改称为气象学院和雷达学院。空军院校的精简整编,主要是进一步理顺培训体制,即指挥军官分初、中、高三级培训,专业技术军官分两等(中等、高等)、5种层次(中专生、大学专科生、大学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培训。为了扩大知识面,增强工作的适应能力,从1987年开始,师(旅)职军事、政治、后勤指挥军官(含军以上机关参谋)实行合训。空军还逐步发展了函授教育、业余大学、电视大学和自学考试等形式的在职教育,采取多种途径培养人才。进入八九十年代后,空军院校的教学手段向现代化发展,空军院校在开展模拟训练上亦有长足进步,技术训练模拟器已运用计算机控制。
  为了适应新时期院校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空军院校把提高教员的教学水平和院校领导干部的教学管理能力,摆到了重要位置。在建立与健全空军院校教员选拔与使用制度的同时,1980年对航校的飞行教员提出了“五条要求”:(1)飞行事业心强,出满勤,带全期;(2)两种气象能教,三种气象能走;(3)会讲,会作,会教,会做学员的思想工作;(4)能给学员讲一门与飞行训练穿插的航空理论课;(5)达到大学专科文化程度。对地面院校的专业理论教员规定了“四项指标”:(1)热爱教学工作,教学质量比较高;(2)能完整地讲授本门课程,且有熟练的操作技能;(3)具有比较扎实的讲、写、演、画课堂教学基本功;(4)具有大学专科以上的基础理论水平。并要求各院校在此基础上,培养各类教学“尖子”和学科带头人。
  截至1987年,空军院校已经拥有各类教员9200余人,形成了一支较好的教员队伍。其中有教授、副教授、高级工程师、高级实验师等450人,具有硕博士以上学位的186人,大学专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占91。4%。飞行教员达到两种气象能教、三种气象能走的占89%,获特级和一级飞行教员称号的有1385人。还有520余名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较高、掌握本学科前沿知识的学科带头人。这批辛勤“园丁”用自己的全部心血和智慧,为空军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空军院校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一支年龄、知识、专业结构趋向合理并适应教学和科研任务的教员队伍已形成;一批熟悉院校教育、管理理论和专业技术的行家,已走上院校领导岗位,正在为空军各级机关和部队源源不断地输送合格人才。
  跨越式发展,改善武器装备。①提高武器装备管理水平。通过装备整顿,落实了各项规章制度,普遍建立了各类岗位责任制,加强了技术人员的培训。1980年至1982年的三年中共培训各类技术人员14万人次,为部队培养了装备维修、管理的骨干,提高了部队的装备水平。各部队自筹经费修建了各种库房、场地,大大提高了各类装备的放库率。检修各种装备20余万件,各类装备的完好率都有明显提高。装备平均故障率由1979年的4。7%,下降到2。3%,涌现出一批装备管理好的先进单位。1983年11月,空军颁发了《空军装备管理达到科学化、制度化、经常化的十二条标准》,作为检查、衡量部队装备管理的尺度。随后,空军各兵种部队分别进行了检查评比,制订装备管理工作条例,逐步实现从经验型管理到科学型管理的转化。②开展技术引进和装备更新。新时期,空军抓紧了武器装备的技术引进和装备更新工作,以提高空军主战飞机、地空导弹、防空雷达、作战指挥控制系统和电子对抗系统的技术水平和作战效能。70年代末,空军开始有重点、有步骤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先进设备,以提高作战能力。为了解决装备的配套,1984年11月从美国引进了“黑鹰”直升机,1986年2月从法国引进了“超美洲豹”直升机,1985年8月从苏联引进了图…154m型运输机,还有一些其他装备。1986年2月,歼…8型飞机定型批准生产。歼…8Ⅰ型飞机是歼…8型飞机原设计方案的“全天候型”飞机,1981年4月首次试飞,1985年7月设计定型。歼…8Ⅱ型飞机是根据对未来作战对象的分析和中国航空工业的现有能力,经过充分论证后确定战术技术要求的。1984年6月12日,歼…8Ⅱ型飞机首次试飞成功。歼…7Ⅱ型飞机是歼…7Ⅰ型飞机的改进型,增强了攻击能力,1986年2月装备部队。歼…7Ⅲ型飞机是在歼…7型飞机的基础上加装改装了部分设备,经过试飞,已批准设计定型。强…5Ⅰ型飞机是在强…5型飞机基础上改进的,1983年12月开始装备部队。后来,又在强…5Ⅰ型飞机的基础上改进成强…5Ⅱ型飞机,性能进步上得到了改善,生存力和作战能力有较大提高。空军和航空工业部门共同设计、研制的轰…6型飞机的自动领航轰炸系统,使该型飞机具有远程机动作战、低空突防、搜索识别和突击目标的能力。1981年3月试飞,7月交付空军部队服役。空军勤务保障飞机也有一定的发展。与作战飞机配套的各型教练机相继装备部队:军用运输机、直升机、侦察机、通信机、电子对抗机等。
  在新型号地空导弹、防空雷达、机载雷达、电视跟踪、激光、红外和夜视技术等方面的研制取得了新成果。
  90年代,空军部队又研制出歼击轰炸机“飞豹”FBC…1等一批新式武器装备,有的已装备部队,有的即将装备部队。
  空军按照攻防兼备的要求,基本形成歼击机、对地攻击机、运输机和多种支援保障飞机相结合的装备体系,构成了高中低空、远中近程相结合的地面防空火力配系和覆盖全国的地面情报雷达网。
  执行重大任务。1979年2月至3月空军一批航空兵部队奉命在中越边境中国一侧巡逻掩护,采取高、中、低空分层配置,有效地保证了中国边防部队还击作战的顺利进行。担负运送作战急需物资和抢救伤员中,运输机、直升机穿云破雾飞行228架次,运送人员1465名、物资151吨。担任前线战场运输、救护的直升机分队,不分白天黑夜,穿梭于边防前线的崇山峻岭之间,被地面部队称为“轻骑兵”,较好地完成了配合地面部队作战的任务,经受了战斗锻炼。
  1981年,华北地区大演习,空军有12个航空兵师、3个独立团、1个空降兵师,近3万人、476架飞机参加。在9月14日至18日的正式演习阶段,航空兵出动了30个团次,114批833架次,投弹1145吨,发射火箭960枚,发射航炮弹1600发。强击航空兵部队在学习的4个课题中,对13个目标进行了实弹和模拟攻击,在地形复杂的条件下做到了按时到达,射击准确,航空火箭命中率达98。3%,航炮命中率为90%,受到地面部队赞誉。轰炸航空兵配合地面部队实施空中火力突击,按照合成军指挥部的统一要求,准时到达目标上空,实施轰炸突击,投弹命中率达100%;歼击航空兵部队出动大批飞机进行了空中巡逻、掩护;运输航空兵和空降部队出动大批飞机进行了空中巡逻、掩护;运输航空兵和空降部队在狭窄的地域实施了大机群准确空投、空降;空中侦察完成任务率达95%。演习过程中,空军5个机种在演习场上空,高、中、低分层配置,进行巡逻掩护、轰炸、扫射和空投、空降、布雷等活动,都较好地完成了任务。
  1984年10月1日,空军部队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35周年国庆受阅。1999年10月1日,空军部队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50周年国庆受阅。在气象十分复杂的情况下,飞机分别从南苑、杨村、遵化、唐山等机场起飞,在浓密的雾霭中,均准时通过天安门上空,充分显示出空军部队良好的军事素质。
  航空保障现代化建设。20世纪80年代以来,空军抓紧各项保障工作的现代化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注重培养人才,使保障能力有较大的提高。
  一是战斗保障技术装备不断更新,人员的技术素质普遍提高。如雷达情报保证,仅1979年到1987年,先后装备了9种新型警戒、引导雷达,特别是以自动录取和传输目标数据的三坐标雷达和一批低空性能较好的雷达投入使用,改进和提高了雷达的低空探测性能和引导保障能力,加快了半自动雷达情报处理系统的建设,雷达情报处理容量提高了2倍,传输速度提高6倍,错漏率减少80%。
  通信导航:1979年后,无线通信逐步实现了以单边带通信为主,并建立了一条散射接力数字通信线路。有线通信开通了长途直拨电话和选通电话,以及传真通信和计算机网络通信等。空军主要机场普遍装备了着陆雷达,部分机场还装备了米波仪表着陆设备,装备了近程测向、测距导航系统、超短波双频段通信系统机载电台,以及新型盲降雷达、导航机、信标机等,提高了通信导航保障能力。
  领航引导:新的机上领航设备先后装备部队,提高了轰炸机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突防能力和突击能力。自动化指挥引导设备陆续装备部队。微型计算机的使用,提高了领航计算、资料检索、方案优选和决策论证的效能。
  气象保障: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80年代以后,陆续装备了先进的航空气象保障仪器设备,自动化程度明显提高。组建气象卫星接收站,利用卫星气象资料,掌握和监视各种天气系统的活动规律。为实现高空气象要素探测自动化,自行研制了自动计算测风经纬仪和激光测云仪、自动收发报选报、填图系统,高速有线气象传真网已在北京地区建立,高频无线电话危险天气警报系统,在气象保障中发挥了作用。还装备了近距离有线图像传输、视频积分分层显示以及回波图像自动照相录取等设备。计算机技术广泛用于天气预报、气象情报传递和资料处理,实现了气象雷达和卫星云图资料数据处理自动化。
  飞行管制:飞行管制设备1985年5月正式投入使用后,提高了飞行管制能力,对保证飞行安全起到了重要作用。建立了飞行计划处理系统,实现了飞行计划传递和飞行调配的自动化,缓解了机场密集、飞行活动多、空域拥挤地区飞行管制的紧张状况。仅1977年到1986年,空军保障各种飞行3500万架次,为保证飞行安全做出了贡献。
  航空侦察:改装研制的照相侦察机、电子侦察机和无人驾驶侦察机,先后装备部队。长焦距相机、微波成像雷达和地面图像处理设备,陆续投入使用,提高了航空侦察能力。
  防原子、防化学武器有了较快发展。“航空辐射测量仪”、“核爆炸自动观测仪”,收集核爆炸样品的取样器、剂量率仪和自动记录仪等先后装备部队。空军已有了一定数量的测定和防护原子、化学武器的装备以及技术熟练的专业保障人员。
  二是航空工程保障建设的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空军航空工程保障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如:航空工程系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理顺关系,推进航空工程保障工作。在团属机务大队设立两个保障中队、一个排除故障中队、一个定期机修中队,实行机组专责制和排除故障专业化相结合的维修作业体制,提高了飞机维修效率。
  改善维修手段:新一代通用电子检测车通过技术鉴定,这种检测车采用了微机技术,装备闭路电视,能在车上对飞机各系统故障实施监测和判断,可以自动检测、记录,自动识别设备状况,大大提高了检测速度和精度。在维修中还大量推广应用了新技术、新工艺,如激光校靶、利用电涡流无损探伤和飞机发动机故障微机诊断程序等,提高了工作效率。
  改革维修方式:80年代中期开始,以改革维修方式为重点,在航空兵部队进行了试点,提出了定时和视情相结合的维修方式,建立了中间预防修理、周期性检测和视情检查机结合的维修制度,使维修工作更加科学化,更符合维修工作客观规律。
  修改制定维修规程、条例:为适应航空工程维修工作的发展,空军对航空工程条例作了全面系统的修改补充,增加了科学化管理内容。把整个航空工程工作作为一个大的系统工程,统筹规划安排,工程机务、部队修理、工厂修理、航空订货、统计工作等,作为系统工程的各个分支,综合考虑,互相照应,增加了条例的科学性。修定后空军正式颁发执行。
  建立质量控制系统,加强维修管理:1980年开始,空军各航空兵部队建立了维修质量控制机构,1983年6月,空军确定了8项机务统计指标,除飞机良好率、飞机误飞千次率外,增加了飞机可用率、平均故障率、机务责任事故率、飞行任务保障率、飞机维修工时率和航材消耗率等。控制和掌握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和信息,采取相应的维修对策,实现了维修工作的科学管理。1985年开始,陆续在机场建立固定的机务指挥中心,加强机务保障的现场调度和指挥,加速了维护现场管理。
  开展航空工程维修科学研究:航空维修理论研究,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科学,是航空科学的分支,包括航空装备的维修管理、维修技术、设计等理论。1980年3月开始,在空军范围内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学术理论研究,并编译了出版了《航空修理可靠性基础》、《航空维修管理基础》等一批管理书籍,已出版一批航空维修理论专著,经十几年的努力已取得了一批重大成果。
  “三位一体”的新机技术保障体系的形成。空军发扬开拓进取的精神,90年代对新机技术保障开展研究,围绕新型飞机的故障处理、维修规律、保障等特点合力攻关,取得了信息系统软件开发、飞行参数处理系统等一大批前沿性成果。经过6年的摸索和实践,到1998年空军形成了部队、院校、科研单位“三位一体”的新机技术保障体系,为新装备尽快形成战斗力走出了一条新路。为适应空军部队装备新型战机的需要,空军还制定了新型飞机《技术保障若干规定》等一整套规章制度,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