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古代汉语 (第四册) >

第89章

古代汉语 (第四册)-第89章

小说: 古代汉语 (第四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希望能将教学情况及其效果随时见告,以便参酌改进。
  (三)语法体系的问题是长期争论的问题,要全国语文工作者在短时期内取得一致的意见是不可能的。依照百家争鸣的原则,应该鼓励发表不同的意见。我们认为教员在照教科书讲了之后,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只是要避免讲成语法理论课,因为这个课程的目的是培养阅读古书的能力,不需要过多的理论探讨。
  较多的争论在于〃所〃〃之〃二字。在这部书里,〃所〃被认为是代词,〃之〃被认为是介词,而中学汉语课本(1956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和某些现代汉语教本把〃所〃〃的〃认为是助词。读者感到疑惑,教者也往往提出疑问或批评。有的同志希望我们解释一下。
  中学汉语课本影响颇大,大学里某些现代汉语教本基本上是按照汉语课本的〃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来编写的。汉语课本前面有一篇《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述》,其中有这样的一段话:〃汉语语法学里还有不少悬而未决的问题,这个'暂拟系统'里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没有解决的或者解决得不妥善的问题。〃可见〃暂拟系统〃并不就是一成不变的。我们觉得〃暂拟系统〃有许多优点,但也有一些缺点。当然我们所谓缺点是可以争论的,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不同意的东西写进自己的书中,这应该可以获得读者的谅解。
  从《马氏文通》起,〃所〃字就被认为是代词。马建忠称为接读代字,刘复称为关接代词,黎锦熙称为联接代词(《比较文法》40页)。这里我们不想谈理论上的问题,只是想说明〃所〃字被认为代词乃是传统的说法,不是我们标新立异。
  从《马氏文通》起,〃之〃字就被认为是介词(介字)。黎锦熙先生把〃之〃字认为特别介词(《比较文法》135页)。现代汉语中,跟古代〃之〃字大致相当的〃的〃字,也被黎氏认为是特别介词(《新著国语文法》,1956年版,11页)。〃之〃字该不该算是介词,跟介词的定义有密切关系。汉语课本给介词所下的定义是:〃用在名词、代词等前边,同它合起来,一同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对象、处所、时间等的词叫作介词。〃按照这个定义,〃之〃字当然不能认为是介词。但是,《马氏文通》给介词所下的定义是:〃凡虚字以联实字相关之义者,曰介字。〃马氏还解释说:〃凡文中实字,孰先孰后,原有一定之理,以识其互相维系之情。而维系之情,有非先后之序所能毕达者,因假虚字以明之,所谓介字也。介字也者,凡实字有维系相关之情,介於其间以联之耳。〃按照这个定义,〃之〃字正是名符其实的介词,因为介词只是实词与实词之间的中介,而不管它是不是把名词或代词介绍到动词上去的。黎锦熙先生说:〃介词是用来介绍名词或代名词到动词或形容词上去,以表示它们的时间、地位、方法、原因种种关系的。……可是国语中有一个用得最多的特别介词'的'字(这种介词'的'字略等於古代的'之'字引者),是用来介绍名词或代名词到旁的名词(或代名词)上去的。〃按照黎氏这个定义,〃之〃字仍应是介词,只不过被认为是特别介词罢了。可见〃之〃字被认为介词也是传统的说法,不是我们标新立异。
  还有一个理由使我们不能把〃之〃字认为助词。汉语课本助词分为三类:1。结构助词的、地、得、所;2。时态助词了、着、过;3。语气助词呢、吗、吧、啊等。古代汉语没有时态助词;语气助词是有的,但是现在一般都叫语气词,不叫助词;〃所〃字我们已归入代词;〃地〃〃得〃两个助词为古代汉语所无,剩下来只有孤零零的一个〃之〃字(=的),也就不能自成一类了。
  此外还有一些学术上的问题。我们说上古汉语没有系词,有人不同意。这个问题还可以讨论。如果教员不同意我们的看法,可以讲得灵活一些,只要说〃一般〃不用系词也就行了。说〃一般不用〃,对古代汉语的了解仍然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关於常用词的选择和解释,我们也想谈两点:
  (一)常用词的选择,原来想以古书中最常出现者为准(例如在某书中出现十次以上)。后来觉得这种统计表面上很科学,实用价值不大。有些常见的词可以不讲(如〃人〃),有些不大常见的词反而该讲(如〃捐〃)。现在所选的词,任意性很大。希望古代汉语教师同志们在教学过程中代为考虑一下,提出应删应增的词条,我们再考虑修订。
  (二)常用词的解释,我们有意识地打破《说文》的框框。例如〃辞〃字没有依《说文》分为〃辞〃〃辤〃,〃鼓〃字没有依《说文》分为〃鼓〃〃 〃。〃辤〃字较常见,所以在〃辞〃字下提一提;〃 〃字在古书中几乎完全不用,连提也不值得提了。只在〃鼓〃字下面分为名词与动词两种意义,稍为照顾一下。关於本义,我们也费了许多斟酌。凡於古书无据的所谓〃本义〃,宁缺无滥。例如〃属〃字,《说文》说:〃连也〃,我们解作〃连接〃。有同志认为应该说明为什么从尾。按徐锴《说文系传》说:〃属,相连续,若尾之在体,故从尾。〃即使这个解释是正确的,也只能说明字形,对於阅读古书没有任何益处;更何况未必可靠呢。总之,凡只从字形上讲本义而无法从古书中找到例证者(或例证出於牵强附会者),都以不讲为宜。
  以上所说的,是我们的一些粗浅的意见。说的不一定对,仅供参考。此书执笔非一人,各册付印非一时,前后不一致的地方很多。虽然改正了一些,想来还会有许多地方尚待改正。希望读者在这方面也协助我们。
  这一部书从头到尾都蒙叶圣陶先生审阅。他看了第一、二册讨论本。第一、二册付印时,他仔细地看了校样,连一个标点也不放过。第三、四册原稿也蒙他仔细审查过了。我们感谢叶先生给我们的鼓励和帮助。伊世同同志给我们绘了一张天文图作为附录,在这里也一并道谢。
  最后,我们还应该向中华书局编辑部表示谢意。此书从审阅、付排到校对,都费了编辑部同志们许多力量。 王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